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知识分类总结(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知识分类总结(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高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选择性 必修 知识 分类 总结 实用 必备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知识分类总结一 政治体制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因而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开始崩溃。小农经济的出现,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障,因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就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后,推动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快速发展。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规律(1)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延伸,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大
2、多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2)在沿袭中变革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流,后代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大多采取沿袭态度,并辅以定的变革措施。(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长期保持稳定。而居于县之上的郡、州、道、府、路等则变化较大,直到行省制确立后才趋于稳定。3.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异同(1) 相似 都包含定的民主因素,如都存在公民大会,官员都由选举产生等。 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公民都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2)不同:三者实行的政体不同,雅典实行民主制,城邦的公共权力由公民多数人 的意志所支配;斯巴达实行
3、寡头政治,城邦权力掌握在国王、长老会议员、监察官等少数人的手中,公民大会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罗马共和国实行的是贵族共和制,国家三大政权机构处于权力制衡状态,但权力偏向贵族一方。4.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法封建等级代表权力机关发展的差异性中世纪英国与法国的等级代表权力机关议会与三级会议产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因为英国议会的产生是人民斗争、限制王权的结果,而法国三级会议的产生却是王权加强的需要和结果。此外,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传统、中世纪末期不同的政治发展趋向以及百年战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两国的不同影响也是导致两者命运不同的重要因素。5.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历程(1)个亥革
4、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银市.但北洋政府建立后,实行专制独裁,甚至两次复非帝制,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民主共和国徒有虚名。(2)南京国民政)有建立后,蒋介石表面上以孙中山先生所设想的“以党治国五权宪法”等思想为指导来组建政府,实质上其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借“训政“之名,实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中共在单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边区政府、在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为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基础。(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5、国成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来,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运行。6.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1)从模仿别的国家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2)中国不是先有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了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走向共和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选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创建了中
6、华人民共和国。(3)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它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 一分为二认识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竟争、挥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
7、“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科举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一些东亚国家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2)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忽视品德,造成-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文化,即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的兴起,科举文化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铜思想: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对其评价(1)发展:我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
8、追溯到先秦时代,而自秦汉正式形成后,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就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当君主专制在明清达到顶峰时,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也更加完备和严密。(2)特点: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监察机构独立,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系;重视监察官的选任;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2) 评价:古代监察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的统一,打击贪污渎职,防范政治腐败;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对缓和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监督的主体与客体均来自行政内部,监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没有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二是古代权力监督制度实际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皇
9、帝,人治色彩浓厚。3.西方文官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文官制度的建立。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2)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充当了“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一般来说,西方各国的文官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英国文官系统的独立性更强。(3)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4)文官制度的科学化和法制化。保证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 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中国考试制度传到西方较集中的时间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回国后,介绍了中国
10、的科举制度;第二次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把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文献资料带回本国。当时,西方各国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存在不少弊端: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腐败严重,政局不稳,不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考试制度传人西方后,英国率先仿效,于1855年建立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1883年,美国政府又仿效英国的做法,颁布了彭德尔顿文官法,形成了新式的文官制度。此后,西方各主要国家的新式文官制度纷纷建立。5.全面认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变革进程晚清的变革进程先后历经1840年到1898年的初步尝试,1899年到1905年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1906
11、年到1911年新式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个阶段。(2)变革的特点变革创新与保守固旧并存、旧制更替与新意多元、任人唯亲唯财与任人唯贤的冲突整合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录制度、议员选举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中央和地方的选官制度均在各自的体系中得以完善,职业官选用制度开始成形。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长期沉淀,以及上层建筑转型的固有特性,传统选官制度中生员补考优贡、拔贡与考职、举贡会考、截取选官、封赠和荫典、保举、捐纳等方式仍然沿袭了下来。(3)影响这场变革推动了晚清官制改革,促进了社会思潮的涌动,为社会发展
12、积累了人才,推动了学堂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急功近利、新旧杂陈、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的弊端和问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始终围绕如何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展开,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其实践的浓厚致用性客观上从内部破坏了晚清政治制度,维护统治之举最终成为瓦解政治之具,难免王朝崩溃的命运。6.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点坚持依法管理原则。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把公务员管理纳人法治轨道,按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对公务员进行管理是各国普遍采坚持公平竞争原则。我国和西方公务员的录用、任职、考核、晋升、奖励、惩戒等管理环节都体现出“公开、公平、竞争、择优
13、”的原则。坚持功绩制原则。功绩强调实实在在的成绩,不受资历深浅、亲疏关系、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它体现了“任人唯能”和“奖优罚劣”的思想,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各国都把它作为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注重权益保障。为保障公务员有效地执行公务,维护国家权益,解除公务员履行职务的后顾之忧,各国对公务员的权益都做了明文规定。实行分类管理。从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来看,公务员都是有级别的,尽管有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的不同,但职务和级别都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台阶.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都是职业发展的标志。(3) 不同点指导原则不同。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
14、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管理体制不同。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而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职位划分不同。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执政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政治化和事务官的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录用标准不同。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而西方文官制度在用人标准上,有的强调“专才”,有的强调
15、“通才”,都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服务宗旨不同。我国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是雇员同雇主的关系,文官工会为了文官利益经常同政府谈判,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调节文官集团与政府的关系。三. 法律与教化1.西汉至明清时期法律与礼教并用(1)内涵:礼法兼治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其主张把以礼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起来,表现为德刑并用,即把以德化民(用恩惠来感化百姓)与以刑齐民(用刑法来制约百姓)结合起来。(2)概况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启动a.儒法合流: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
16、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了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b.以经注律:随着两汉经学的兴盛,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之言或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或通过改变司法官的法律意识而在司法中发挥作用。魏晋南北朝一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a.含义:引礼人律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条文或法律制度。b.表现:大规模的引礼人律从魏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的礼仪制度纷纷人律。唐代-准乎礼a.含义:唐初定律,以礼为主,一方面把礼义道德规范直接纳人法律;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
17、释立法的理由,使礼与法紧密结合。b.实质:“法”为“礼”服务,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宋代天理人情国法a.含义: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在判案时,司法官不仅依据法律文本,还依据经义、天理、人情等,更注重社会效果。b.实施:对于不同的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明清明刑弼教a.含义: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b.发展: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延用。2.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1)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礼教纲常被
18、奉为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国家颁行的所有法律,都要符合“德政”的要求,都不能与礼制相违背。法律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化推行的过程。(2)以民为本,抑强扶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法制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不断完善官吏监察制度的同时,以严法治吏,打击官吏迫害和盘剥百姓的行为。二是法律严厉防范和打击地主豪强兼并土地。三是救济灾民,对官吏坑害百姓和隐报灾情的行为予以严厉制裁。四是制定了不少便民诉讼的法律措施,以便百姓申冤。(3)家族主义,家国一体:古代中国,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孝悌为齐家之本,是宗法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重要的法律规范。家族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
19、明确的界限,从而使法律带有浓厚的家族主义色彩,古代君主也重视“以孝治天下”。(4)天下本位,义务互负:儒家伦理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天下本位”思想。在此价值目标下,中国古代法制规定的义务是社会各阶层相互之间的义务,即社会成员在对他人、社会、国家履行义务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社会、国家对自己的义务,称为“义务互负”。(5)追求和谐,注重调解:古代中国和谐观念十分突出,主张法须与天道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基于这一理念,注重调解成为中国传统法制的一大特色。3.中世纪基督教会的特殊社会地位及其原因(1)地位: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欧洲处于天主教大.统的神权统治之下。主要表现在:在经济上,
20、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它不仅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而且还利用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在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依附于教权而存在。在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即使是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2)原因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基督教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教会利用自己的特权,设立宗教法庭,对持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严厉镇压,更加巩固了其大-统的地位。4.英、美、法、德
21、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独立,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但是,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又不尽相同,以英、美、法、德四国为例,其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如下:(1)英国法的基本特征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奉行“诉讼中心主义”强调法官对于法律发展的突出作用。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法律推理方式多采用归纳法。(2)美国法的基本特征实行一国双轨多元制的法律体系。-.国,指在联邦框架内,全国有统一的联邦宪法和法律,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不允许与之相抵触。双轨,指在联邦制下,联邦和各州实行分权,出现了联邦与州并行的两套法律体系。多元,指各州之间的法律极不统一。制定法和判例法具有
22、极大的伸缩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审理具体案件,审查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法院创造的判例是否违宪,宣布违宪的法律和判决为无效。美国虽是以判例法为主体的国家,但更重视成文法的制定和作用。美国法律制度长期带有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3)法国法的基本特征(3)法国法的基本特征以法典为主要渊源。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法律推理方式采用演绎法。(4)德国法的基本特征更多地保留了日耳曼法的因素。立法权由联邦和州的议会独享,法院仅仅行使司法权,法官必须服从法律。具有较强的学理性。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法制国家下.法制作为单纯的治国工具而存在。法治
23、国家下,法被置于治国的首位.治国者也要服从法律。(2)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6.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1)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6)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