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 一下 学期 语文期末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精选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2、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综而论之,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特为斟酌分别学者可申所抒从矣。又曰,左氏挽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左氏叙事之工,文
3、采之富,即以史论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圣经可以独有千古。史记汉书,后世不废,岂得废左氏乎?且其书比史汉近古,三代故实、名臣言行多赖以存。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惜忠贤之泯灭,恐善恶之失坠。(节选自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即以史A论B亦当C在司马迁班固D之上E不必依傍F圣经G可以H独有千古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驻扎,名词作动词,与阿房宫赋“未云何龙”的“龙”用法相同。B.济,渡河,与行路难(其一)“直挂云帆济沧海
4、”的“济”意思相同。C.特,仅仅,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同。D.“艳而富”的“而”与府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郑国对楚国有二心,同时对秦晋两国无礼,于是秦晋联合出兵围攻郑国,实施报复。B.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信任,结果也验证了佚之狐的判断。 C.秦国立场的转变使晋国猝不及防,但晋文公没有贸然进攻,而是理智地作出了撤兵的决定。D.春秋三传对微言大义的阐释各有侧重,皮锡瑞对此进行了区分辨别,提醒求学者审慎取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2)且其书比史汉近古,三代故实、名臣言行多赖以存。(4分)14. 材料一是如何体现左氏“记事详赡”这一特点的?请简要概括。(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
6、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就是以史论世,也当在司马迁和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儒家经典,就可以独有千古。“以史”是“论”的方式,构成状中结构,“即以史论”结构完整,其后停顿,B处断开。“在上”是介词结构,“亦当在司马迁班固之上”结构完整,其后停顿,E处断开,“不必依傍”是动词词组,与“圣经”构成动宾结构,“可以独有千古”可独立成句,“圣经”后停顿,
7、G处断开。故选BEG。(2)A.正确。均为“名词作动词”,驻扎。/出现龙。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没有云为什么会出现龙?B.正确。均为“渡河”。句意: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挂上云帆,横渡沧海。C.错误。均为“仅仅”。句意:仅仅因为记事详细丰富。/不仅仅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D.正确。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句意:文章优美而且材料多。/我宰牛时全凭心领神会,而不需要用眼睛看。故选C。(3)A.“同时对秦晋两国无礼”,秦晋“实施报复”,错。由“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秦晋包围郑国,是因为郑国对晋无礼,从属二主,实施报复的说法欠妥当。
8、故选A。(4)“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焉”,哪里;“陪”,给增加土地。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近古”,接近古代;“故实”,旧事;“多”,大多;“赖”,依赖。译文:而且这本书比史记汉书更接近古代,(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名臣的言行大多依赖它得以保存。(5)由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中心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得较为详
9、细;原文“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接着写“夜缒而出,见秦伯”出城的方式以及烛之武分析当时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动秦国退兵的过程,可知文章注重细节,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细腻。除了主要人物烛之武,对于佚之狐的建议,郑伯的恳请,子犯的请求,秦伯的态度都有所交代,可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记述完整。答案:(1)BEG(2)C(3)A(4)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
10、国增加土地呢?而且这本书比史记汉书更接近古代,(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名臣的言行大多依赖它得以保存。(5)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得较为详细;注重细节,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细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记述完整。参考译文:材料一:(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任用您,现在由于情
11、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12、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综合起来分析,春秋有深奥意旨,有隐微内容,深奥意旨在诛伐
13、乱臣贼子,隐微内容在于为后王建立法度。只有公羊同时传扬深奥意旨和隐微内容,谷梁不传隐微内容但传深奥意旨,左氏并不传深奥意旨,仅仅因为记事详细丰富,有可以证明春秋的深奥意旨的。所以,“三传”同时推行不被废弃,只是为了斟酌分别,学习的人可清楚自己的选择。又说,左传的文章优美而且材料多,但缺点是多述鬼神、预言祸福;谷梁传辞清义通而且明净畅朗,但缺点是资料短缺不足;公羊传叙事分明而且善于裁断,但缺点是流于粗疏。左氏叙事之工巧,文采之丰富,就是以史论世,也当在司马迁和班固之上,不必依傍儒家经典,就可以独有千古。史记汉书,后世不废除,怎么能够废除左氏呢?而且这本书比史记汉书更接近古代,(夏、商、周)三代的
14、旧事、名臣的言行大多依赖它得以保存。左丘明为鲁国写史,记载评述时政,舍不得忠贤消失,恐怕善恶被隐没。(节选自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
15、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未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
16、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节选自苏轼上梅直讲书)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
17、:“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18、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苟其A侥一时之幸B从车骑C数十人D使闾巷小民E聚观F而赞叹之G亦何以易H此乐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至君奭”的“书”与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相同。B.窃,私自、私下。与“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的意思相同。C.执事,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执事”也是这个意思。D.闻,听见。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闻”含义相同,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周公富贵不如孔子之贫贱,其原因是周公身边的人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B.
19、苏轼认为孔子虽然贫贱,但是有理解自己的贤能弟子陪伴,这就足够快乐了。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要与有贤能的人为友,生活才是值得的。D.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相礼;曾皙言志得到了孔子的认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4.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孔子对颜渊“油然而笑”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20、(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如果凭一时的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着数十个车马随从,使街坊小民围观而赞扬,又怎能换取我与大贤相知的乐趣呢!“苟其侥一
21、时之幸”是假设的前提,且句意完整,独立成句,所以B处断开;“从车骑数十人”动宾结构完整,“从”是使动用法,作句子谓语,“使”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D处断开;“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中间停顿,“使闾巷小民聚观赞叹之”是前文“苟其侥一时之幸”这一假设的结果,“亦何以易此乐也”是作者的感叹,所以G处断开。故选BDG。(2)A.错误,不同,书:尚书;奏书,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言劝谏的一种文书;书信。句意:读到尚书的君奭篇;劝谏(秦王)不要逐客的奏书;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故选A。(3)C.“苏轼认为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错误。根据“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可知在苏轼看
22、来,人不能无条件地享有富贵,也不能无理由地守着贫贱,而不是“既不奢求富贵,也不安于贫贱”。故选C。(4)“虽然”,虽然这样;“容”,被容纳;“病”,担忧;“见”,体现。译文: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居”,平日;“不吾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吾”,没有人了解我;“何以”,打算怎么做。译文:(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5)根据颜渊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并结合“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等内容,可知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
23、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而感到欣慰。答案:(1)BDG(2)A(3)C(4)虽然这样,不被容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正因为不被容纳,这才体现出君子本色。(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5)颜渊的话表明了他对孔子学说价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为此感到欣慰。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篇,读到尚书的君奭篇,总是私下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弹琴唱歌的声音依旧没有断绝,并且与颜渊、仲由等学生相问答。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难道是我的政治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