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电路基础》课件第三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射频电路基础》课件第三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射频电路基础 射频电路基础 课件第三章 射频 电路 基础 课件 第三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第三章正弦波振荡器3.1反馈式振荡的基本原理反馈式振荡的基本原理3.2LC正弦波振荡器正弦波振荡器3.3RC振荡器振荡器3.4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3.5石英晶体振荡器石英晶体振荡器3.6负阻型负阻型LC正弦波振荡器正弦波振荡器3.7振荡器中的寄生振荡和间歇振荡振荡器中的寄生振荡和间歇振荡3.8集成器件与应用电路举例集成器件与应用电路举例3.9PSpice仿真举例仿真举例本章小结本章小结思考题和习题思考题和习题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1 反馈式振荡的基本原理反馈式振荡的基本原理图3.1.1所示为一个反馈式放大器的框图。它由放大器和反馈网络组成。图中,o是放大器输出
2、电压复振幅,i是放大器输入电压复振幅,f是反馈网络输出反馈电压复振幅,i是外加电压复振幅,放大器的增益为UUUUAAAUUAjioe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1.1 反馈放大器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式中,A为o超前i的相角。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为UUFFFUUFjofe式中,A为f超前o的相角。图3.1.1中,UUAoifiiUFUUUU,由此可得闭环的放大器增益 f为FAAUUA1io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1.1 平衡条件平衡条件由式(3.1.1)可见,振荡条件是 =1,这是振荡的必要条件。式(3.1.1)是一个复数方程,因此可以写成两个方程:一个是振幅方程式,称为振幅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A F=
3、1另一个是相位方程式,称其为相位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A+F=2n (n=0,1,2,)FA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1.振幅平衡条件振幅平衡条件A F=1中,A=Uo/Ui,即Uo=AUi,根据第二章所学知识可知,Uo与Ui的关系由放大特性曲线决定,如图3.1.2所示;反馈系数F=Uf/Uo,由于反馈网络常由恒参数线性网络构成,因此Uo、Uf的关系曲线为一直线,如图3.1.3所示,这组曲线称为反馈特性曲线。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1.2 放大特性曲线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1.3 Uo与Uf的关系曲线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根据A、F的表示式,振幅平衡条件又可写成:即Uf=Ui这就是说,振幅平衡条件是反
4、馈电压的幅值等于放大器输入电压的幅值。由此将图3.1.2、图3.1.3画在一个坐标上,凡是满足Uf=Ui的点即为满足振幅平衡条件的平衡点,对应这些点的输出电压Uo值,就是振荡器产生的电压幅值,如图3.1.4所示。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1.4 振荡器产生的电压幅值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2.相位平衡条件相位平衡条件A+F=2n说明反馈电压f与输入电压 i同相,即正反馈。正反馈是通过振荡器电路来保证的。A是 o超前 i的相位,当放大器是一个非线性工作的晶体管放大器时,输出电压为UUUU式中,c1是集电极电流基波分量,L是集电极负载阻抗,则IZ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式中,A=Y+Z,Y是晶体管集电极电流基
5、波分量 c1超前输入电压 i的相角,Z是负载的相角,即 o超前 c1的相角。因此相位平衡条件又可写为 A+F=Y+Z+F=0若令Y+F=E,则 Z=E相位是频率的函数,在晶体管的特征频率fT远大于振荡器工作频率时,可近似认为Y与频率无关,且数值很小。反馈网络的相移F通常在窄带范围内也可认为与频率无关。UUII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负载的相角Z与负载的形式有关,若采用LC并联振荡回路,则它的相角与频率的关系如图3.1.5中曲线所示。将E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同时画在一个坐标中,两条曲线的相交点即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平衡点,如图3.1.5中的A点即为相位平衡点,对应的角频率g即为振荡器的工作频率,所以,相位平
6、衡条件决定了振荡器的工作频率。为了保证振荡器的工作频率是唯一的,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平衡点只能有一个。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1.5 LC并联振荡回路负载相角与频率的关系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1.2 稳定条件稳定条件由于振荡电路中存在各种干扰,如温度变化、电压波动、噪声、外界干扰等,这些干扰会破坏振荡的平衡条件,因此,为使振荡器正常工作,必须具有在干扰消失后自动返回原先平衡状态的能力。所以,除了平衡条件外,还必须有稳定条件。稳定条件同样分成振幅稳定条件和相位稳定条件。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1.振幅稳定条件由图3.1.6可以看出,当90时,放大特性与反馈特性有两个交点O、A。在电源接通瞬间,Uo=0
7、,Ui=0,由于外界电磁感应在放大器输入端感应一个Ui电压,在此电压作用下,放大器输出Uo1,经过反馈网络,反馈电压为Uf1,而Uf1Ui,因此振荡器就会脱离开原点而振荡起来。在Uf1作用下,又通过放大特性放大得到Uo2,在Uo2作用下,通过反馈网络反馈得到Uf2。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由于Uf2Uf1,因此振荡幅度继续增大,在Uf2作用下放大器输出为Uo3,Uo3通过反馈网络得到Uf3,Uf3Uf2,如此变化,最后到达A点,实现Uf=Ui,输出电压稳定在UoA。振荡器一旦工作在A点,当外界干扰使之偏离A点后,它就能自动返回A点,所以A点是稳定平衡点,O点是不稳定平衡点,通常把这种形式的振荡称为软
8、激励。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1.6 90时的放大特性与反馈特性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同理,可分析得出90的情况下,三个平衡点O、C、B(见图3.1.4)中,O、B点是稳定平衡点,C点是不稳定平衡点。由于原点是稳定平衡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电源接通后振荡不能建立,必须有一个较大的激励,其幅度大于C点对应的激励电压Uic才能建立起振荡,通常把这种振荡方式称为硬激励。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由上面对平衡点稳定性的分析可知,在满足振幅稳定条件的平衡点P上,都具有放大特性斜率小于反馈特性斜率的特点,即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由于Uf=AFUi,在平衡点P上AF|P=1,因此:当F=常数时,振幅稳定条件为0iPUA
9、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根据此条件可知,要使振幅稳定,在稳定平衡点上,放大器的增益应随输入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当输出电压Uo增加时,反馈电压Uf增加,由于Uf=Ui,因此Ui增加,A减小,使Uo减小,恢复为正常值,达到稳幅。要使放大器增益A随Ui变化,放大器一定要工作在非线性状态。所以说,振幅稳定是由放大器的非线性工作状态保证的,振荡器必然是非线性电子线路。0iPUF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根据这个条件可知,要使振幅稳定,在稳定平衡点上,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应随电压的增大而减小。当Ui增加时,A=常数,Uo增加,F减小,Uf减小,由于Uf=Ui,因此Ui减小,使之恢复到正常值,达到振幅稳定。反馈网络的反馈系数
10、F随电压Ui变化,因此反馈网络只能是非线性网络或时变网络。通常称这种振幅稳定方式为外稳幅方式。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为了提高振荡器工作的稳定性,晶体管振荡器往往都在90状态工作。90的软激励状态,随着振荡的增强而自动进入到1 (UfUi)(3.1.2)=2n (3.1.3)式(3.1.2)为振幅起振条件,式(3.1.3)为相位起振条件。因为UfUi,所以在极其微小的电磁感应激励下,通过选频网络就可取出工作频率的电压形成增幅振荡,直至在稳定平衡点工作。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根据振荡器的振荡条件,可归纳如下:(1)振幅平衡条件是反馈电压幅值等于输入电压幅值。根据振幅平衡条件,可以确定振荡幅度的大小并研究振
11、幅的稳定性。(2)相位平衡条件是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即正反馈。根据相位平衡条件,可以确定振荡器的工作频率和频率的稳定性。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振荡幅度的稳定是由器件的非线性保证的,所以振荡器是非线性电路。(4)振荡频率的稳定是由相频特性斜率为负的网络来保证的。(5)振荡器的组成必须包含放大器和反馈网络,它们必须能够完成选频、稳频、稳幅的功能。(6)利用自偏置可保证振荡器自行起振,并使放大器由甲类工作状态转换成丙类工作状态。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另外,根据振荡条件,振荡器应包括放大器、选频网络和反馈网络。放大器采用有源器件,可以是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差分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选频网络可以是L
12、C并联谐振回路,也可以是RC选频网络,还可以是晶体滤波器等。反馈网络可以是RC移相网络,也可以是电容分压网络、电感分压网络、变压器耦合反馈网络或电阻分压网络等。由此可见,振荡器电路形式不胜枚举。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2 LC正弦波振荡器正弦波振荡器3.2.1 LC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构成原则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构成原则凡采用LC谐振回路作为选频网络的反馈式振荡器称为LC正弦波振荡器。LC振荡电路的形式很多,按反馈网络的形式,可分为变压器耦合反馈式及电感或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两种。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1.变压器耦合振荡器图3.2.1所示为三个变压器耦合振荡器的交流原理电路。在闭合环路的相应位置上分别标上
13、i、o、f。由图3.2.1(a)可见,当回路谐振时,共射组态的o与f反相,因此,变压器的初、次级绕组应对地具有相反的同名端,才能使f与o反相,从而保证f与i同相,满足相位平衡条件。UUUUUUUUU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可知,图3.2.1(b)、(c)所示的振荡器电路中,变压器初、次级绕组应对地具有相同的同名端,才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可见,变压器耦合振荡器的相位平衡条件是依靠变压器的初、次级绕组具有合适的同名端来保证的。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2.1 变压器耦合振荡器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2.三端式振荡器晶体管有三个电极c、b、e,由三个电抗元件x1、x2、x3构成的选频网络也有三
14、个引出端,把它们对应连接起来就构成反馈式正弦振荡器电路,如图3.2.2(a)所示。这种振荡器称为三端式振荡器。x1、x2、x3三个电抗元件应如何选取才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呢?在晶体管特征频率fT远大于振荡器工作频率fg和在窄带条件下工作时,可认为E0,根据相位平衡条件E=Z,则Z0。因此由x1、x2、x3构成的回路可认为是谐振工作。谐振工作的条件是回路的电抗之和等于零,即x1+x2+x3=0。晶体管三个电极之间交流电压间的关系如图3.2.2(a)所示。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2.2 三端式振荡器(a)基本结构;(b)电压、电流相位关系;(c)电容三端式振荡器;(d)电感三端式振荡器第三章正弦波
15、振动器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为be,集电极c与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为ce,ce与be相对于射极电压的极性相反。基极b与集电极c之间的电压bc=bece=be+ec。c、b、e 三个电极之间的交流电压关系完全由晶体管的交流特性决定,与外电路无关。对于共发射极组态电路,输入电压i=be,输出电压o=ec;对于共基极组态电路,输入电压i=eb,输出电压o=cb。UUUUUUUUUUUUUUUUU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由x1、x2、x3组成的网络既是选频网络,又是反馈网络。在忽略晶体管基极电流影响(即b0)条件下,在电压o(ec)的作用下,电抗x1支路形成的电流为1,在x2、x3支路中形成的电流为2。谐
16、振条件下,x2+x3=x1,x1与x2+x3为不同性质的电抗元件。若x1为容抗,则x2+x3为感抗。在容性支路中,电流1超前 o的相角为90;在感性支路中,电流2滞后o的相角为90。UUUUIIIII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可见,1与2的实际方向是相反的(见图3.2.2(b)。2在电抗x2上建立的电压为反馈电压f,构成正反馈,即f相对于射极的电压极性应与i同相,而与o相对于射极的极性相反。也就是说,f滞后2的相位应为90。要满足这个要求,x2必须是电容元件,x3必须是电感元件,如图3.2.2(c)所示。IIUIUUUI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这种三端式电路中由于x1、x2都是电容元件,x3是电感元件,反馈
17、电压f是取自于电容C2上的电压,所以称其为电容回授三端式振荡器电路,通常又叫做考毕兹电路。同理,可以构成另一种电感回授三端式振荡器电路,如图3.2.2(d)所示。这种电路中,x1、x2为电感元件,x3为电容元件,反馈电压f是取自电感L2上的电压,通常称这种电路为哈特莱电路UU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需要指出,在x1、x2、x3为纯电抗的情况下,三端式振荡器电路的相位平衡条件为Z=E=0,LC回路谐振,振荡器工作角频率g等于回路谐振角频率0。但实际上电抗元件总是存在电阻损耗,管子各极之间也存在极间阻抗。考虑了这些影响之后,反馈系数不再是实数,F0;相位平衡条件Z=E0;LC谐振回路处于失谐状态,振荡器
18、工作角频率g不再等于回路的谐振角频率0,而有所偏离。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尽管如此,只要满足fTfg和窄带(高Q)的条件,在进行工程估算时,仍然可以把回路谐振频率0近似作为振荡器工作频率g,即g0。晶体管极间电抗的影响可以归入到相应的电抗支路中去考虑。另外,x1、x2、x3三个电抗元件可以不是单一性质的电抗元件,而是由若干个电抗元件串、并联组合而成的。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3.2.3(a)所示的三端式振荡器电路中,集电极与基极之间外接电感L3,集电极与射极之间外接由L1C1组成的串联谐振回路,基极与射极之间外接由L2C2并联组成的谐振回路。根据“射同基反”原则,基极外接电感L3,并联谐振回路应呈现容
19、性;射极外接的串联谐振回路和并联谐振回路应呈现相同的电抗性质,均为容性失谐。回路的谐振频率为01=,回路的谐振频率为02=。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当振荡器工作频率g02时,并联谐振回路呈现容性。所以,只有在0201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振荡器的工作频率g满足02g01的要求;否则,该电路不可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无法工作。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判断图3.2.3(b)所示的电路不可能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图3.2.3(c)所示的电路满足相位平衡条件的条件是振荡器工作频率g必须使回路和回路均为感性失谐,即g与回路的谐振频率01和回路的谐振频率02之间必须满足gmin(01,02)的关系。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
20、2.3 多回路三端式振荡器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2.2 三端式振荡器电路分析三端式振荡器电路分析1.电容三端式振荡器电路分析图3.2.4(a)所示为某振荡器电路。下面从4个方面对该振荡器的性能加以分析。(1)画出该振荡器的交流等效电路,判断其电路类型。图3.2.4(a)中,RB1、RB2、RE为直流偏置电阻;CB是基极偏置的滤波电容,CC是集电极耦合电容。CB和CC对交流应当等效为短路;直流电源UCC对于交流等效为短路接地;RB1、RB2被交流短路。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2.4 电容三端式振荡器(a)电路图;(b)交流通路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中,RL为外负载电阻,L、C1、C2构成振荡器的
21、谐振回路,它的无载谐振阻抗为Re0。射极到基极外接电容C2,射极到集电极外接电容C1,这符合“射同”的原则。基极到射极外接电容C2,基极到集电极外接电感L,这符合“基反”的原则。因此该电路满足相位平衡条件。晶体管基极是交流地电位,它构成共基组态放大器电路。所以,此振荡器电路是共基组态电容回授三端式振荡器电路。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2)求该振荡器的工作角频率g。在工程设计的近似条件下,可认为振荡器的工作频率g等于由L、C1、C2组成的回路的谐振频率0。所以,该振荡器的工作频率: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3)求反馈系数F。共基组态放大器从射极和基极之间输入,从集电极和基极之间输出。输出电压o经由电容组成的
22、反馈网络,从C2两端取得反馈电压f,把它加到放大器的输入端(晶体管的射极),构成正反馈。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i是放大器负载的一部分,放大器输入端的电容Cbe与C2并联。所以,反馈网络是由C1和C2+Cbe分压构成的。在忽略与反馈网络各端点相并联的电阻影响的条件下,反馈系数可近似为UU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当CbeC2时: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4)分析起振条件。在直流电源刚刚接通的瞬间,振荡器应满足起振条件。由于起始振荡振幅很小,因此振荡器处于线性小信号状态下工作,通角=180。随着振荡幅度的增加,振荡逐步进入到非线性大信号状态下工作,通角1达到AF=1,实现平衡。可以通过起振条件的研究,找到影响振荡器
23、起振的各种因素,从而指导正确地进行振荡器的设计、装配和调试。因为起振的一刻是在线性小信号状态下工作,所以晶体管可以用微变等效电路去等效,如图3.2.5所示。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图 3.2.5 图3.2.4所示电路起振时的交流等效电路(a)晶体管交流小信号模型;(b)振荡器交流等效电路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晶体管放大器的增益A=gmRL。其中,是晶体管的跨导;RL是晶体管放大器c、b两个电极之间的等效负载电阻。放大器的负载RL应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振荡器输出端外接的负载所呈现的阻抗RL;第二部分是回路自身损耗所等效的负载,为无载谐振阻抗Re0;第三部分是放大器输入电阻ri等效的负载电阻Ri。由图3.
24、2.5可以看出,RL、Re0并接在c、b两端,输入电阻ri=REre处于e、b两端。如何把ri折合到c、b之间呢?通常用能量守恒的方法。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也就是说,ri在e、b之间消耗的功率应等于把ri折合到c、b之间的等效电阻Ri所消耗的功率,即则所以,RL应等于RL、Re0、Ri三者的并联,即RL=RLRe0Ri 根据起振条件AF1可得:gmRLF1 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在负载和反馈系数已知的条件下,可以导出:(3.2.1)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由式(3.2.1)可确定满足起振条件的晶体管跨导范围。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电流IEQ越大,gm越大(re越小),振荡器越容易起振;RL越大,Re0越大,R
25、E越大,则越容易起振;F应有一个适当的数值,太小不容易起振,太大也不容易起振。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在晶体管跨导和负载已知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导出满足起振条件的反馈系数范围:当FRL,Re0RL条件下,RLRL,则第三章正弦波振动器2.电感三端式振荡器电路分析图3.2.6(a)所示的振荡器电路中,电阻RB1、RB2、RE为基极直流偏置电阻;CB、CC1和CC2、CE分别为耦合电容、旁路电容、滤波电容,它们对交流均可认为短路;LC为集电极直流馈电扼流圈,对交流可认为开路;L1、L2、C为振荡器的选频网络,电感L1、L2构成反馈网络,反馈电压f取自L2两端。由此可画出该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如图3.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