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ppt

  • 上传人(卖家):无敌的果实
  • 文档编号:7669947
  • 上传时间:2024-06-25
  • 格式:PPT
  • 页数:45
  • 大小:2.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ppt》由用户(无敌的果实)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手足 及其 措施
    资源描述:

    1、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传防科 肖瑶2018n流行概况n手足口病基本知识n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的定义n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se disease HFMD)-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 -多数患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 全球流行概况n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该病流行的报道:-194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新西兰塞顿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HFMD(Hand foot and mouse diseas

    2、e)-1958年加拿大罗宾逊从患者粪便和咽拭子分离出柯萨奇16(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1972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国内流行情况n1981年起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有零星报告,但缺乏病原学支持n1983年天津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暴发,两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国内流行情况n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例手足口病,6月15-7月15日为高峰,3例死亡;n2000年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

    3、儿园也因新加坡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暴发疫情;n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病人4929例,其中22例死亡;n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管理传染病。丙类管理传染病。我国手足口病现状n2017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1929550 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9.79;n报告死亡数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100.00%。病原学n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

    4、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其中以CV-A16和和EV-A71最为常见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肠道病毒的生物特性n属于RNA病毒n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n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

    5、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n病毒在4条件下可存活一年,在-20下可长期保存流行环节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染源传播途径途径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传染源n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n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n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n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n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易感人

    6、群n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n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五岁以下儿以五岁以下儿童为主童为主,由其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免疫力,但在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流行特征n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特征;n全年均可发病,一般5-7月月为发病高峰;n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的单位可发生暴发疫情;n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n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

    7、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等。n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n(一)潜伏期(一)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7-10天。n(二)临床症状体征(二)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临床表现n第第1期(出疹期)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

    8、、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n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n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临床表现n第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

    9、肌无力、颈项强直等。n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临床表现n第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n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临床表现n第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n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n第第5期

    10、(恢复期)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n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手足口病皮疹的“三个四”n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腔、臀这四个部位n四不像: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n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实验室检查n1.血常规及血常规及C

    11、反应蛋白(反应蛋白(CRP)多数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部分病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n2.血生化血生化 部分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n3.脑脊液脑脊液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实验室检查n4.血气分析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病例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n5.病原学及血清

    12、学病原学及血清学 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诊断标准 n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诊断。(一)临床诊断病例(一)临床诊断病例n1.流行病学史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n2.临床表现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

    13、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诊断标准(二)确诊病例(二)确诊病例。n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n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n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n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n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n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0所致大疱性皮

    14、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鉴别诊断n(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n(三)脊髓灰质炎(三)脊髓灰质炎n(四)肺炎(四)肺炎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n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n1.持续高热持续高热 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n2.神经系统表现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n3.呼吸异常呼吸异常

    15、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n4.循环功能障碍循环功能障碍n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n 6.血糖升高血糖升高 n7.血乳酸升高血乳酸升高治疗n(一)一般治疗(一)一般治疗n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n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治疗n(二)病因治疗(二)病因治疗n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

    16、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n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一)一般预防措施(一)一般预防措施n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二)接种疫苗(二)接种疫苗n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17、n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n(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冼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n(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n(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

    18、水、吃生冷食物n(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n(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n(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n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n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n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n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19、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n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n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n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介n【疾病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虽然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但感染肠道病毒71(EV71)型的手足口病患儿容易转为重症,且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儿童普遍易感,传染性强,目前临床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当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对适龄儿童接种

    20、肠道病毒71型疫苗预防疾病发生。n【疫苗作用】预防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疾病。n【接种对象】Vero细胞灭活疫苗:6月龄至3岁EV71病毒易感者;人二倍体细胞灭活疫苗:6月龄至5岁EV71病毒易感者。n【接种程序】基础免疫程序2剂次,间隔1个月 n【接种禁忌】1.对本品中任何一种成分过敏者。2.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3.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n【不良反应】1.常见不良反应:发热、腹泻、烦躁、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或接种局部轻度红肿、疼痛。2.偶见不良反应:瘙痒、皮疹、咳嗽。n【注意事项】1.本疫苗仅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2.本疫苗需要全程接种2剂次15天后机体才能产生足够的预防EV71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抗体。3.因疫苗特性或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疫苗保护率并非100%,全程接种2剂次15天后有个别儿童仍会发生EV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手足口病及其防控措施.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6994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