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必背主干考点汇编(实用!).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年中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必背主干考点汇编(实用!).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中 历史 三轮 冲刺 复习 温习 主干 考点 汇编 实用 下载 _其它复习资料_中考专区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4年中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必背主干考点汇编一、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作彩陶(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纺织制衣。(2)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使用骨耜,居住干栏式房屋,制作黑陶、玉器,会制作乐器,还会建造水井,使用天然漆。2.原始农业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3.原始农业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夏、商、西周1.“家天下”的出现:(1)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2)禹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2.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3.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4.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5.诸侯的权力和义务: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管理,建立诸侯国,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6.作用:加强了对地方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7.消极影响: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西周的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三)春秋战国1.商鞅变法:(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3、,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目的:富国强兵。(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4)内容: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百家争鸣:(1)背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制度逐渐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形成学在民间。(2)代表派别及主张:儒家:孔子(仁、以德治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
4、治)。道家: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秦汉时期1.秦统一中国:(1)背景: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称“始皇帝”。(4)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5)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
5、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3)经济:盐铁专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军事: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威胁。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
6、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山东黄海朝鲜、日本;中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洋沿岸。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3)西域都护的设置: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在西汉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魏晋南北朝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原地区。(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3)措施: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4)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
7、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时期:北朝后期。(2)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3.科技和文化:(1)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数学:刘徽(割圆术)、祖冲之(圆周率)。(3)书法: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4)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雕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六)隋唐时期1.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1)过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8、式确立。(2)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盛唐气象:(1)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筒车)、手工业(蜀锦、唐三彩)、商业(长安)。(2)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3)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3.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玄奘西行:玄奘到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并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
9、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七)宋元时期1.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在中央分化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官,频繁调动;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措施:重用文官,抑制武将;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2.宋代经济的发展:(1)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2)农业的发展:引入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3)手工业的兴盛: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发达。(4)商业贸易的繁荣:
10、城市发展,出现“瓦子”;海外贸易发达;纸币出现(交子)。3.社会与文化:(1)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2)都市文化生活:“瓦子”、“勾栏”、杂剧、节日习俗。(3)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4)元曲:散曲、杂剧(关汉卿窦娥冤)、南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5)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八)明清时期1.朱元璋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东厂。2.科举考试的变化:(1)八股取士: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11、”,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条件:明朝前期国力雄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明朝政府的支持;郑和的个人能力。概况:14051433年,7次,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3)戚继光抗倭:背景:明朝中期,倭寇猖獗,严重威胁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概况: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
12、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又前往福建、广东抗倭,最终平息东南沿海倭患。性质: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意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3.科技、建筑与文学:(1)科技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是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3)北京城:明成祖时修建,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包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收复台湾和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62年,郑成功收复
13、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3)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4)雅克萨之战:康熙三次亲征,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是中国的领土。5.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手工业:传统手工行业发达,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3)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全国性的商业网,出现了一些工商业市镇和
14、大商帮。(4)人口: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末年达到3亿。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1.背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摧残。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3.经过: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4.条约: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洋务运动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刺激,
15、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4.代表人物:(1)中央:奕;(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内容:(1)前期(自强):创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2)后期(求富):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6.评价:(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使中国实现富强。(三)
16、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蓄谋已久,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2)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3)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国战败。(4)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5)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共同奴役中
17、国。(四)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3.时间:1898年。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5.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6.结果: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历时103天而失败。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3)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口号:“扶清灭洋”。(3)评价: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18、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2)经过:1900年,八国联军(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3)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六)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地点:武昌。(3)结果: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2.中华民国的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地点:南京。(3)临时大总统:孙中
19、山。(4)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3月11日。(2)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经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迫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窃取革命果实。(2)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
20、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七)新文化运动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政治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时间:1915年1923年。3.阵地:新青年杂志。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5.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意义:(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2)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八)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1)时间:
21、1919年5月4日。(2)主力:学生。(3)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3.扩大:(1)时间:6月。(2)主力:工人阶级。(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4.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2)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各地建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3)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中国共产党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