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问题答案)(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问题答案)(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材问题答案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教材 问题 答案 谜底 实用 必备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材问题答案】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学思之窗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9仲长统列传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注释光武皇帝:刘秀。愠:怒。窃命:篡夺皇权。三公:秦及西汉中期前,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晚期至东汉,三公一般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台阁:尚书台。仲长统:东汉晚期哲学家、政论家,著有昌言一书。解读材料出自后汉书仲长统列传,是仲长统对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强臣擅权的历史总结。他认为,刘秀正
2、是针对这一历史教训,矫枉过直,将中枢权力收归尚书台,三公仅仅是个门面而已,没有实际权力。答案提示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有基本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央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
3、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案提示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
4、要演变阶段?答案提示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设立中朝,使之成为行政中枢所在,外朝丞相府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在此阶段发展起来。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对行政中枢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东汉建立后,以尚书台作为行政中枢,三公的权力进一步降低。隋唐的行政中枢是三省,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三省中中书省又因草拟政令而处于更加核心的地位。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但又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分割宰相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政务的中枢制度。明朝初年废除宰相制,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雍正时,
5、确立了军机处作为中枢的制度。从总体上看,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重要演变阶段。其总体趋势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3.问题探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为什么要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有什么历史作用?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3封建论注释郡邑:郡县。守宰:郡守、县令等地方行政长官。柳宗元:唐朝中期文学家、思想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封建论是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政论文,文章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高度肯定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趋势。封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解读柳宗元
6、在文中指出,今天(唐朝)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度,不断任命郡县长官,这一制度肯定是不可改变的。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1郡县论一注释封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顾炎武:号亭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述丰富。解读顾炎武关于都县制与分封制辨析的文章共有九篇,本文出自第一篇。与柳宗元一样,顾炎武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被废除,从周朝衰落就开始了,不是一天的原因。即使让古代的圣人复生,也要实行郡县制。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历史进步观。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
7、中央集权制与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其间有很多变化,但这两大阶级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就不会改变。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王朝也曾推行过分土治民的分封制,如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晋分封并不断扩大宗室诸侯王的权力,都被实践证明是瓦解中央集权的力量,根本起不到藩卫中央的作用。所以郡县制是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除了秦朝关于郡
8、县与分封的选择产生过激烈争论之外,历代政治家对郡县制都持肯定态度。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素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4.学习拓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答案提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中央决策体制中就形成了以廷议、朝议、集议的方式决定国家重要事务的一种传统。如秦朝的皇帝制度问题、郡县与分封制取舍问题等都经过了廷议。参加廷议的人员也很广泛,不局限于中央高级官员,具有一定代表性。参加廷议的人员大都可以畅所欲言,由皇帝集思广益,最后裁定。历代皇帝的很多诏令发布之前也经过廷议。秦朝
9、开始的廷议在后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趋势是向较为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而不取决于廷议的正确与否,或是否为多数人赞成。5.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释司牧:统治、管理。贰:辅君主的大臣。师保:教育保护。公:天子之下的最高爵位。卿:卿大夫,官名。诸侯分采邑给卿大夫。赏:宣扬、赞扬。匡:
10、匡正。革:改正。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从具体史事角度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解读根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待从在晋侯身边,晋候说:“卫国人赶走了他们的国君,不是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也许是他们的国君太过分了。”接着,师旷又说了一大段话,大意是上天是为了保护民众才设立君主的,又设立了辅佐君主的师,教育保护君主,不让君主做过度的事情。天子之下的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奴仆都是这样,有各自亲近的人相互帮助,有善良的事情就赞扬,有过错的事情就纠正,有患难的事情就相救,有过
11、失的事情就改正。师旷最后说,上天是很爱民众的,岂能让一个人在民众头上肆意放纵而违背天地的本性?一定不是这样的。上述这段话,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段话体现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光辉。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羈(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注释羈(j):请托。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12月发现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共计竹简1150枚(残片80片),其内容主要是法律、文书,时代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竹简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提供了珍贵史料。解读材料系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中的一条律文,律文规定,有事请示,必须用书面请示,不要口头请示,
12、也不要托人代为请示。此条律文反映了秦朝文书制度的严密与发达。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注释命书:制书;秦统一后秦始皇改“命”为“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骃集解引蔡邕云:“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解读材料系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中的一条律文,律文规定,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急的,当天送达,不准滞留。滞留者依法论处。律文反映了秦统一前后文书传送的严格规定。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思之窗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
13、身。古罗马塔西佗著,王以铸、崔妙因译:编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3页与罗马共和国比较,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解读屋大维是凯撒的养子,他利用凯撒的声望在政坛上稳扎稳打,一步步垄断共和国权力。屋大维对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进行改造,行君主专制统治之实。其中,军队是他独裁的主要工具。他还兼任执政官、保民官、监察官等职,掌握了罗马的行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在共和国时期,高级官员掌握执行权和部分立法权;保民官有立法和保护平民的权力;续任执政官可以指挥军队。所以,屋大维实际上控制了立法、司法、行政和军队统帅权,是大权独揽的皇帝。屋大维在位40余年,对权力的继承做过多次安排,罗马人因
14、此也习惯了个人统治。但是屋大维接受了凯撒的教训,一直不公开称帝,反而宣称自己恢复了共和国,他只是共和国的首席元老,因此他建立的政制被称为“元首制”。到弗拉维王朝的韦伯芗统治时期,元老院通过了所谓韦伯芗大权法,将罗马权力一次性授予皇帝,从法律上肯定了君主制的合法性。解题关键理解材料,并结合正文,认识共和国和帝国之间的区别:共和国时期,权力分散在公民大会、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官员任期有限;帝国时期,权力集中到屋大维一个人身上,而且没有任期限制,因此帝国时期实际上是君主政治。答案提示材料清楚地表明,屋大维不仅掌控了军队,而且把元老院、高级长官和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在罗马帝国中,皇帝掌控罗马国家的
15、权力。大宪章规定:(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大宪章,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3页阅读材料,想一想: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解读大宪章是1215年英国封建主发起反对国王约翰胡作非为的暴动后,逼迫国王签署的法令。大宪章全文共63条,主要是保障大小封建主的权益。这里摘引了其中关键的两条。一条是:如
16、果没有经过同级贵族的合法裁判或国法判决,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流放。强调同级贵族的审判,意味着国王无权对贵族作出判决,只能执行贵族们作出的判决。另一条是:保证商人合法经商的权利,不得额外对商人加征税收。不得随意加征新税的规定,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其他条款还规定,从贵族中选出25名代表监督国王。如果国王违反大宪章,封建主可以反抗。这实际上含有人身自由、合法审判与限制王权的内涵。约翰王无意执行大宪章,双方再起冲突。1216年,约翰去世,幼子继位,即亨利三世。亨利三世宣布遵守大宪章,逐渐赢得支持,王室再度稳定。后来英国议会的征税权从某种意义上就来自大宪章的精神。英国革命时,大宪章成为
17、议会对抗王权的重要武器。思路引领大宪章原文数千言,栏目所引材料只是列出了其中两点,重点是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而征税和处置民众的权力对君主极其重要。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材料,注意材料提及的两个不同阶层,一个是自由人,一个是商人。但第39条中的自由人主要指贵族,第41条中的商人是事实上的自由人,对两者的要求并不相同。答案提示材料说明,大宪章限制国王随意抓人、处置民众和对被统治者征税的权力。大宪章主要保护的是贵族的利益,尤其是规定贵族未经合法审判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等,即国王不得随意处置贵族。对商人利益的保护,一方面说明商人当时已经相当重要,另一方面说明此前国王曾对商
18、人征收苛捐杂税。2.思考点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解题关键梳理正文并进行归纳。在三个国家中都有公民大会,而且都享有最高权力,尽管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公民大会的权力更具有象征性质。不同在于雅典更加民主,而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更接近寡头政治,表现为国王和官员享有更大权力,公民大会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所有官职都无薪资,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答案提示相似之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国家权力属于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不同之处:在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官员数量少,且没有薪水,普通人实际上无法出任,因此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寡头
19、制特征。罗马共和国最终演变成帝国,皇帝成为独裁者。3.问题探究查找资料,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解题关键本题要回答的实际上是两种制度在基本设计和具体运作上的异同。两者都是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府,都承认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选举,因此需要向选民负责。美国的规定更加具体,总统直接负责政府,但国会相对独立。英国政府与议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与议会共进退。答案提示英国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胜利的党派的领袖有权组阁,但如果政府失去议会信任,则政府可以解散议会再度大选,或者内阁选择辞职。美国总统、国会议员的任期不同,总统任期4年,参议员任期可以长达6年,众议员的任期只有两年,因此总统、国会的选
20、举并不同时进行。总统一旦当选,除非遇到弹劾或去世,一般来说不会因为自己所在的党派在国会选举中失败而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制度更有利于施政稳定。但美国总统要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国会有权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控制总统的钱袋子;法院有权宣布总统的命令无效。因此,美国的制度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制。4.学习拓展查找资料,了解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答案提示英国政治制度从中古时期发展而来。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一个关键时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到19世纪经过三次议会改革,才最终形成英国当今的制度:议会议员经选举产生,占据议会中多数的党派负责组
21、阁,内阁直接对议会负责,因此与议会共进退。美国诞生于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封建残余较少,有利于创建共和政体,并且较多吸收了启蒙思想家的制度设计,结合当时北美的情况,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和司法系统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法国封建传统浓厚,君主派势力强大,又面对欧洲大陆的反法势力,因此共和制度的确立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最终形成的制度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英国,但也承认政府经选举产生,需要对选民负责。总统、国会和总理各司其职,形成法国基本的制度框架。5.史料阅读(斯巴达的)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
22、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解读亚里士多德把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监察官是斯巴达非常重要的职位,尚不清楚它产生于何时。监察官共5人,经选举产生,斯巴达公民都有资格担任。他们任期1年,不得连任。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监察官已经取得监督国王的权力,可以联合长老会对国王采取行动。公元前6世纪末,他们取得在战场上监督国王的权力:国王出征,会有两名监察官跟随。监察官还负责主持公民大会、接待使节、派兵、与他国签订盟约。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元前4世纪,监察官犹
23、如斯巴达国家的僭主。在斯巴达制度中,王位世袭继承,国王有统率军队之权,代表君主制因素;长老会议员只有30人,终身任职,代表贵族因素;只有监察官是所有公民都可以当选,而且没有财产资格限制,代表民主因素。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监察制也确实维护了城邦的一致,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学思之窗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