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一册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提纲 实用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第一章 人口1.1 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总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2.主要规律不同角度主要分布特点从纬度看近90%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从海陆位置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地形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从大洲看亚、非、拉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5%从国家看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4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3.世界上四大人口稠密区: 人口稠密区具体区域形成原因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
2、兰卡等国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徳国、荷兰等国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北美东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特点: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2)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影响因素内容气候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热带雨林的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较少)水源一般而言,沿河、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干早地区中的绿洲人口集中土壤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引人口的不断集聚2人文因素(还有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影响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不
3、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欧洲西部、北美东部)历史因素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东亚、南亚)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而起作用。1.2 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含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2)属性(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5)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6)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因素:一个地区人
4、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水源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楼兰古城的消失矿产资源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如“闯关东”“走西口”人文因素
5、:人口迁移举例经济起主导决定性作用。如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政治如历史上我国的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军事如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文化如大量北京周边地区的人口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涌入北京婚姻家庭如农村老年人口随子女迁移,与子女共同生活二、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2)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时期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迁出地区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迁入地区美洲、大洋洲等新
6、大陆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原因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迁入地区经济发达或资源的开发三、我国人口迁移时期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大规模“民工潮”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内陆迁往沿海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有助于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不利加重迁入地的资源、环境、交通、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1.3 人口容量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因素相关性具
7、体表现资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科技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地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经济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
8、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3)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3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二者的联系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关性表现(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2)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的定量估计从概念及实质上理解二者的区别项目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区 别内涵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体现的意义生存发展人口数量大小实质强调的是一
9、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强调的是生存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 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强调的是发展第二章城镇和乡村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 乡村.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形态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
10、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中高级居住区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2.2 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指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标志3.城镇化的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4.世界城镇化的进程(1)时间差异初期阶段: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水平提高,发展迅速,
11、产生了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并且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水平比较高,发展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发达国家)(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慢,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段,并且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目前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处于城镇化的初期或者中期阶段,并且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5 郊区城市化的表现是人口由市区向郊区迁移,原因是市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环境恶化等;逆城市化的表现是人口由城市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产生的原因是大城市环境环境恶化,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
12、设施不断完善,高速交通的发展等。6过快城镇化带来的问题: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7.城镇化的发展对城镇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导致城市内涝)8.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功能区别应用领域RS获取地理信息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GNSS确定地理位置、高程定位、导航GIS处理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查询、空间分析与应用评价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1)概念: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
13、、艺术等。(2)特点:地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3)景观分类含义举例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人文景观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形成的景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如“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2)乡村景观还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如福建土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2)有些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如
14、北京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如我国古代都城突出君主为中心的思想。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影响举例气候热量影响农作物的 种类 、分布 、 耕作 制度橡胶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地区;我国南方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光照影响作物品质新疆哈密瓜甜、东北大米香降水影响作物生长水稻分布于湿润地区;小麦需水少,分布于降水少的地区;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常无种植业生产,而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
15、农业自然因素影响举例水源降水少的地区有 灌溉 水源,可满足种植业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地形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类型、规模、机械化程度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易实现机械化;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生产规模较小,不易实现机械化土壤影响作物类型及产量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柑橘等;肥沃的冲积平原,单产较高(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影响举例市场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 类型和规模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生产交通运输影响农业分布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乳畜产品应布局在交通快捷便利处。政策影响农产品 种类 和种植面积我国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农业技术机械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 效率 提
16、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温室农业;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日本农业单产高;杂交水稻的发明化肥提高了农业 产量良种单产 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劳动力劳动力的 数量 和 素质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少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一个地区的 自然 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 人文 因素则处于不断变化中。(2)主要变化因素变化因素对农业影响市场变化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科学技术发展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交通运输改善
17、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4.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图中A南亚、B东南亚、C东亚等地。(2) 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单产高、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3) 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文条件: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当地人们的主要食粮。3.2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2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 自然因素一
18、般从水源、土地等方面分析;人文因素一般从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3工业的主导因素(1)水产品加工厂、制糖厂、水果罐头厂等一般接近原料产地分布,它们属于原料 导向型工业。(2)饮料厂、啤酒厂、家具厂、石化工业(炼油厂)、印刷厂等一般接近市场分布,它们属于 市场 导向型工业。(3)炼铝、炼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一般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分布,它们属于 动力 导向型工业。(4)服装厂、电子装配厂、纺织厂等一般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分布,它们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5)集成电路工业、飞机制造、电子工业等一般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分布,它们属于 技术 导向型工业。4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