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56945
  • 上传时间:2024-05-30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6.9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九年级 下册 历史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提纲 精编 实用 必备 下载 _九年级下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精编版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第2课 俄国的改革第3课 美国内战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根源:殖民统治。 目的:争取独立。 性质:民族解放战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背景: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经济发展起来的拉美人民要求摆脱宗主国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爆发,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独立战争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3.领导人:玻利瓦

    2、尔和圣马丁(1822年两人会谈后圣马丁主动引退,军队交由玻璃瓦尔统一指挥)。4.概况:玻利瓦尔自北向南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现在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就是以玻利瓦尔的名字命名的。他和圣马丁都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圣马丁自南向北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都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5.胜因: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拉美人民协同作战,南北夹击。玻利瓦尔、圣马丁的卓越领导,有统一指挥。广大将士英勇奋战。西班牙和葡萄牙力量衰落。等等。6.意义: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国家

    3、分布格局(政治格局)。促使拉丁美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7.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地区国家联合作战。有统一指挥。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宗教因素)。2.时间:18571859。3.领导人:章西女王 印度民族女英雄(巾帼英雄)。4.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最后失败了)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5.败因:起义没有席卷全国。多个起义中心,没有形成统一领导。英国的强大。封

    4、建王公的妥协。6.特点:以印度土兵为主力。封建王公(章西女王)是起义的领导者。各个阶层共同参加的全民族大起义。有多个起义中心,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第2课 俄国的改革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703年彼得一世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1914改为彼得格勒)。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农业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2.领导人: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假扮水手前往西欧各国考察)3.时间: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康熙时期)4.目的: 向西方学习,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5.内容: 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5、,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彼得大帝是俄罗斯的海军之父)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强化了农奴制)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简化俄文字母)生活上: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禁止穿俄式长袍、禁止留长须、剃须令)6.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6、8.性质: 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奴暴动频繁。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2.领导人: 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遇刺身亡,为改革献身) 3.时间: 1861 年4.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直接),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根本)。5.内容:人身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财产权利: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高于当时地价的钱赎买。6.影响: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

    7、国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转折点); 但农奴制的残余(沙皇专制、农奴代价)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消极)7.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8.特点:三重性进步性、掠夺性、局限性。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同点: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统治阶级发动的改革)。影响: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改革都不彻底,遗留了不少问题。世界近代历史上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两种方式: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第3课 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

    8、5年)1.原因: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关税土地劳动力市场等,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直接原因: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导火线,借口)。 2.领导人:林肯(遇刺身亡) 3.美国内战的首要目标:维护国家统一。4.爆发:1861.4,南方军队挑起战争。5.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和早有军事准备,北方一再失利。6.转折点:联邦政府审时度势 ,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内容: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凡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在西部获得一块土地,

    9、连续耕种五年以上,这块土地就可成为他的私有财产)。 作用: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作用:解放了黑人奴隶,黑人奴隶踊跃报名参军(整个内战期间,有25万黑人参加了作战,至少还有25万黑人在军队其他岗位上服役,有68170人牺牲了生命。50万黑奴从种植园逃跑,不但使南部经济濒于破产,还牵制了奴隶主10万兵力)。为北方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为后来北方军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作用: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北方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

    10、战场转折点: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转折点。7.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避免了美国分裂。8.林肯的贡献:(取得内战胜利)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黑人奴隶。9.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实质、性质,从内战爆发根本原因去理解)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内部障碍:黑人奴隶制)。创造了美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10.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启示: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前提。11.为资本主义发展解决劳动力问题的事件有:英国圈地运动、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

    11、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起止时间1775年1783年1861年1865年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结束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北方获胜。领导者华盛顿【美国国父】林肯【黑奴解放者】t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严重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任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发展资本主义法律文件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t方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方式(对外)国内战争的方式(对内)t性质上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t影响

    12、上实现了民族独立或国家独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英国的殖民统治)。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黑人奴隶制)。主要贡献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邦联制;建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总统共和制,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是开国元勋。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领导美国内战取胜,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之一。t共同之处1、 原因看,都是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2、性质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2、 影响看

    13、,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成为当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前提: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美国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革命途径和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1)途径:都以战争手段解决,第一次是独立战争,第二次是南北战争;过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军事上一度受挫,处于不利地位,但经过艰苦斗争扭转局面,最终取得胜利。(2)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两次革命都是正义的事业,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3)看法: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要采取坚定果断的政治、军事措施,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14、。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幕府统治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对外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黑船来航、黑船事件),强行签订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开放港口。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政治前提),改年号为“明治”。倒幕运动的主力为中下级武士。迁都东京:1869年,日本迁都东京(之前德川幕府将军驻地,1868年7月,江户改名东京)。1.原因:幕府统治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前提:武装倒幕的成功。(倒幕运动的成功为明

    15、治维新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这是其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的政治前提条件) 2.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强兵富国。3.领导人:明治天皇(生卒年1852-1912)4.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质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幕府的封建统治,是改革成功的前提)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军国主义,要求军人忠于天皇,宣扬武士道精神)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体现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的措施)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日本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和生活方式。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6.影响:日本

    16、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重大转折点)。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西方列强)。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局限性、消极影响) 8.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符合国情;改革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科教兴国。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途径美国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美国通过1861-1865年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日本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推翻幕府后,明治天皇政府

    17、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级改革,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年改革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内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并面临统治危机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是本国历史的转折点。局限相同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强大起来后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同点背景不同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起义不断,使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幕府统治阻

    18、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入侵使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俄国没有)目的不同挽救沙皇统治危机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内容不同废除农奴制,俄国在改革时尽量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向学习西方,废藩置县,打击了一部分封建割据势力,日本改革更广泛全面。意义不同俄国挽救了统治危机日本除了挽救统治危机外,还借此收回了主权,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名称 比较项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相同点1、都是向先进的民族国家学习;2、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3、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点学习对象中国隋唐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影响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使

    19、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 原因:1.政治前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2.经济基础: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3.理论条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4.市场条件: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二、开始: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3.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三、成就:1.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20、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标志:1866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代表人物: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人) 成就: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1879)、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在纽约建立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促进灯泡广泛使用。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优点:更加强劲;清洁环保可再生;传递速度快;能远距离输送;控制方便。2.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内燃机:(德国)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1

    21、883年,的德国人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1892年,德国人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交通工具:1885年,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现在“奔驰”汽车品牌)。 1913年,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大家“-冯如。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19世纪6080年代,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成本更

    22、低、性能更好。 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诺贝尔奖)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造工业由此诞生。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小结:新动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新能源:电力、石油(电灯的发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新交通:汽车、飞机(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四、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

    23、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五、 特点: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最突出特点)。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3.有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俄日德)。 4.以重工业为突破口(从重工业领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类别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

    24、代19世纪60年代发源国英国(一枝独秀)美国、德国等(遍地开花)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动力机蒸汽机电动机、发电机、内燃机主要发明珍妮机、改良蒸汽机、蒸汽火车(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美国富尔顿)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电报、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进入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能源煤炭石油、电力影响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的形成过程: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早期殖民扩

    25、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成长。2.劳动力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增加。(劳动力在各产业间/产业结构的分布)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提高了社会地位。(劳动力在性别结构的分布) 3.大众教育: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

    26、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二、城市化1.含义: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2.发展: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化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1.环境污染严重: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

    27、体建康。2.贫富分化加剧: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工人辛勤工作但工作环境恶劣收入水平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注意均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分化。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1.牛顿(英国):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成就:万有引力定律 、微积分学、光学分析(牛顿的三大成就)。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达尔文(英国):1859年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打破了神创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把造物主从有生命

    28、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列宁: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3.居里夫人(法国):和丈夫一起发现钋和镭;自己提炼出金属态的纯镭,第一位两度获诺贝尔奖的人。4.近代科学发展原因:思想自由(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个人的努力(勤奋执着、批判创新)。二、文学家:1.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小说集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评价:列宁:俄国革命的镜子;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作品:代表作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艺术家:1.贝

    29、多芬(德国):1804年英雄交响曲(拿破仑),标志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乐圣,交响乐之王。2.梵高(荷兰):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间的咖啡馆。世界现代史一种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五大社会问题:法西斯主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 九国公约第11课

    3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 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2.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6,萨拉热窝事件。二、两大军事集团:1.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法、俄)。2.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3.三国同盟的优势:国土相连,将三国协约分割;劣势:被三国协约包围。三、火星:萨拉热窝事件。 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半岛。英德矛盾的焦点: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四、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

    31、团)五、进程:爆发标志: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主要战场:欧洲战场(主战场,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非洲、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从此陷入被动。美国、中国、巴西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美国参战的目的:参与瓜分世界,之前保持中立);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标志: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六、地位: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七、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掠夺性、非正义)八、影响:给人

    32、类带来深重灾难(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日逐渐崛起,世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九、新式武器:坦克、潜艇、飞机、毒气等。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经济上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在一战中的接连失利,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1917.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

    33、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内外政策。二、十月革命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镇压革命群众。通过七月流血事件,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时间:1917年11月6日-7日(俄历十月)3.领导人:列宁4.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5.结果:取得胜利;成立苏维埃政府6.政权巩固:项目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巩固政权措施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4、;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意义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图解十月革命的意义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一、巴黎和会1.时间地点:1919年1月6月 法国巴黎

    35、 2.目的:分赃和瓜分世界。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3.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4.中心议题:处置德国。5.主要内容:A.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美国和中国没有签字。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

    36、和会分赃的实质)B.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C.决定建立国际联盟(1920-1946,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后没有加入)。 6.影响: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体系。7.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影响:处理方式:无视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说明的道理:弱国无外交。影响: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二、华盛顿会议1.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 2.与会国家:9个 3.操纵国:美4.中心议题:中国问题5.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美日矛盾尤为激烈。6.目的:遏制日本的扩

    37、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7.结果:九国公约签订。(内容)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表面文章)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真实意图)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实质)。 获利益最大的是美国;受限制最厉害的是日本;受伤害最重的是中国。8.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称之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实

    38、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影响:确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战后相对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基础上,隐含了许多矛盾(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祸根(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隐含了美日冲突,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随着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新的争夺或战争不可避免)。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相同之处(1)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2)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9、,但又种下新的矛盾。(3)两次会议都无视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 (4)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两次会议对中国问题的处置及影响(1)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起中国的五四运动,北洋军阀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华盛顿会议: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但又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列宁)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项目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

    40、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结合)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计划+市场的发展措施: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 苏联的成立和历史沿革1.苏联成立: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2.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1)沙俄:154

    41、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沙皇俄国。(2)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3)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4)俄罗斯:1991现在,指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三、苏联的工业化:1.开始时间和领导人: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设想,1926年开始进行。2.过程:1928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3.成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

    42、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四、农业集体化:1.原因: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 3.过程: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内涵: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即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5.评价:为

    43、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资金、原料和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五、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1.原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2.背景:苏联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3.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4.特征: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5.表现:经

    44、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5.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较列宁与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项目列宁斯大林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制定和实施两个五年计划,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苏联模式形成特点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56945.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