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实用必备!).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50948
  • 上传时间:2024-05-2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75.3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5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重点 知识点 清单 实用 必备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与地方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历程2、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3、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4、商周政体特征5、郡县制的作用6、文书制度的作用7、周秦制度的差异8、三省六部制评价9、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10、中国古代中专制主义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趋势11、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2、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特点13、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共同特点14、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不能实现的原因15、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16、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17、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意义18、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影响19、孝文帝改革背景、影响、成功原因20、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评价21、张居正改革背景、措施、评价22、维新变法背景、评价、败因23、清末新政背景、评价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演变2、科举制的背景、评价3、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演变5、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特点和影响6、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7、废科举原因8、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相比文官制度的新变化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1、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征2、先秦时期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和不足3、从宋朝

    3、到清朝, 乡约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说明清朝乡约的积极作用4、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5、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变化的因素6、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有什么重要贡献7、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8、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9、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的影响10、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作用11、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12、八二宪法颁布的背景13、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14、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15、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及原因16、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中国古

    4、代各朝代民族交往的史实2、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3、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的作用4、中国古代对交往的基本史实5、清朝外交转型的表现6、汉朝对外交往特点7、宋朝对外交通的特点及原因8、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9、朝贡体系的特点、评价、解体原因10、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11、中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同,及对民族主义的认识12、国际法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原因、意义14、当代中国的外交成就15、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6、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17、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有怎样的调整?分析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18、简析中国积极构建

    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1、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过程2、交子出现的原因3、明清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影响4、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规律5、金本位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影响6、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确立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瓦解原因7、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8、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9、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影响1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11、关税的作用12、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意义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2、户籍制度的影响3、基层治理的作用4、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作用5、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影响6、近代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原因7、社区的作用8

    6、、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成因、评价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重点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与地方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公元前2070年: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公元前1600年:内外服制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制、宗法制(1)中央行政体制:秦朝(1)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体现家国同构色彩 (3)文书制度西汉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参与决策,使

    7、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 分掌宰相职权。其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宋朝:宋初保留三省六部制,但职能逐渐废弛。另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枢密院(调兵权)分割宰相的军

    8、权,设三衙掌“统兵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所以宋代为二府三司制。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加强。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特点:简、速、密。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体制:(梳理熟悉,知道演变趋势即可)秦:郡县制(地方政府)西汉: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

    9、。(王国与侯国:景帝和武帝后,诸侯国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设刺史监察地方。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

    10、级制。元朝: 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行省制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原本行省权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级

    11、行政体制。 2、 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分封对象的多元化;等级森严;层层分封;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积极影响: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经济: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文化:(授民授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先进思想的传播。 消极影响: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分裂割据,威胁中央。(注意诸侯国分封的地区范围与监控殷商旧族,巩固统治有关) 3、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12、。 与分封制相结合,形成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注意:与血缘亲情有关的节日、风俗都渊源于宗法制 4、 商周政体特征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5、 郡县制的作用 评价:(积极)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但郡县制下,地方听命于中央,缺少独立性。6、 文书制度的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

    13、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7、 周秦制度的差异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皇权至上。地方制度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秦朝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8、 三省六部制评价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有利于弥补政务繁多而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同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9

    14、、 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便原则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最高一级行政区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转变而来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10、 中国古代中专制主义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发展演变:战国:初步形成; 秦朝:正式确立;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代:加强;元代:新发展; 明清:强化顶峰。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日益强化。既

    15、承袭前朝制度,又有所损益11、 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2)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城邦至上、权力制衡等(3)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民主范围狭隘,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民主权利,妇女、奴隶、外邦人除外。不同政治素养的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权利,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误用。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12、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特点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在走

    16、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加强;法国形成等级君主制,君主未形成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注意:英国1215年大宪章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限制王权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保障封建主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13、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共同特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国王的权力受法律限制,议会主权,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8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1721(国王的行政权转到内阁;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国王“统而不治”“虚君”。(2)美国联邦制共和国特点: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各州拥有一定自主权;三权分立、分

    17、权制衡的权力结构(3)法国共和制 确立的过程艰难曲折共同特点: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完善法律,强调法治。司法独立政党政治。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14、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不能实现的原因特点:党派众多,说明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中国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政党政治名存实亡。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15、 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

    18、识。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即共产党员、左派、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选举对象具有广泛性。(背景+内容)这一举措有利于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影响)16、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19、,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最早建立的1947内蒙古自治区;最晚建立的1965西藏自治区)18、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影响背景:历史上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目的: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增强新兴地主阶级实力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19、 孝文帝改革背景、影响、成功原因背景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

    20、之间征伐不断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在长期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20、 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评价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三冗”“二积”局面日益严重。北部边境常受游牧民族侵扰。2)措施:针对

    21、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等。3)目的:富国强兵。4)评价: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终被废止。21、张居正改革背景、措施、评价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边患严重,边境危机措施: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评价: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21、 维新变法背景、评价、败因(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

    2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3)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4)失败原因:(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政

    23、治上不成熟,措施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政治斗争经验。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并不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23、清末新政背景、内容、评价(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国内改革呼声高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而开展清末新政。西学东渐,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演变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和军功爵;汉朝时期:察举制,先考察而后推举,分为

    24、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后期形成世卿世禄的局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元朝时期:恢复科举制;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八股文为形式,走向僵化。2、 科举制的背景、评价(1)科举制形成的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统治者适应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举制的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评价:积

    25、极: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用人范围,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忽视品德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后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3、 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

    26、、公开、公正。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4、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演变朝代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分中央和地方)秦上计制;御史大夫两汉上计制;御史府、刺史魏晋御史台隋唐吏部考核;御史台、分道监察两宋严格标准考核;磨勘御史台、台谏合一、分路监察、通判、 提刑司等元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提刑按察司)明清考满、考察、京察、大计都察院、(六科)、(巡按)、提刑按察使司、(密折制度)5、 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特点和影响背景:中古时期至近代早期官员任用的弊端旧的选官制度(恩赐制

    27、和政党分肥制)导致政治腐败和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带来政府职能扩展,亟须建立专业化、科学化、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工业资产阶级、观察家等)社会力量的推动。启蒙思想和社会呼声。“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科举制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东印度公司公开考试竞争原则的影响。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录用都必须经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优先得到录用。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 “默默无闻”地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

    28、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文官无严重过错或其他意外可终身任职。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影响:(1)进步性: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还能够吸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人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局限性: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6、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是指: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

    29、选官制度和留学生选官制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男子满21岁,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30、,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无法禁绝。7、废科举原因主观原因:科举制逐渐走向僵化,无法适应近代以来的时代发展需要客观原因(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深,为了缓和统治危机,推行“新政”西学传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根本上,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发展。8、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相比文官制度的新变化文官

    31、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更加完备;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政党色彩浓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1、 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征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中华法系的完备。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2、 先秦时期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和不足积极意义: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重视民生、民意,具有积极意义;法家的法治思想既有助于实现富国强兵,又满足了当时统治者专制的需要。不足之处:儒家的德治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

    32、激烈的战国时期,不适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法家严刑峻法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3、 从宋朝到清朝, 乡约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说明清朝乡约的积极作用宋朝:民间自发建立,由儒学士人发起,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勉。明清:由地方官吏推动,改为宣讲皇帝圣谕,强调顺从,安分守己,具有约束力与强制性,并与法律合流。变化的主要原因:明清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4、 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具体要依据材料信息具体作答,本答案只提供参考)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等级差

    33、别明显,人治色彩浓厚礼法并用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重刑法轻民法(再注意材料中律、敕、令等不同的名称的表述)5、 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变化的因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宋以来)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如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理学的发展等)前代法律的继承发展6、 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有什么重要贡献法国大革命推翻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得以实现。法国大革命中,法国资产阶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

    34、大革命中上台的拿破仑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对资产阶级法律进行了总结,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7、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议会行使)、行政权(行政机构行使)和司法权(法院行使)。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为了保证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8、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近代西方法律的特点基友罗马法传统的延续,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资本主

    35、义的发展。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很多局限性,如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法律地位的高低,黑人、原住民和妇女不能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等。9、 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加强教会思想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教化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10、 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作用(新教提倡简化宗教礼仪,反对罗马教廷的权威,鼓励人们现世的积极进取精神)主张迎合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从道德和教化层面加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治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36、展。(提出了“预定论”,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人们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鼓励人们在现世努力进取,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痹人们的思想。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冲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1、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时期时代特征法治阶段列举法治建设的成果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建国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初创1954年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

    37、法制建设的基础。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孟泰、时传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等)改革开放后(80年代)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1982年宪法,以及一系列经济立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90年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2“十四大”提出建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强1997年十五大将“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90年代,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爱国主义新世纪(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20年5月

    38、,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紧身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2、八二宪法颁布的背景“文革”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历史环境13、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一字之改,其对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于,目标更明确,使之有了必然的精神内容;将更严格地遵守执法原则;从重视制度建设,发展为既重视制度,又重视国家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14、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39、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5、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及原因变化: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进步人士大力宣扬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原因: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各阶层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16、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国民核心价值观内涵也应与时俱进;要弘扬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传承优秀传统

    40、文化中的精华,也要弘扬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等。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 中国古代各朝代民族交往的史实(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边疆推行屯戍政策。(3)隋唐时期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多以边疆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唐:西北边疆各

    41、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唐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5)元朝: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设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6)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军镇,称“九边”;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在东北设都司、

    42、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7)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2、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1)政治上,在民族地区

    43、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2)经济上的交流,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3)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4)社会文化上,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3、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的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文化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4、中国古代对交往的基本史实(1)汉

    44、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达波斯湾一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2)隋唐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西亚半岛南部);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陆转趋发达,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4)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

    45、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5)明清: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5、清朝外交转型的表现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开放走向封闭)6、 汉朝对外交往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主要内容)(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路线)(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对世界影响深远。(范围和影响)(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经济文化交流)(5)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方式)7、宋朝对外交通的特点及原因特点:陆路阻断,海陆发达原因:政治:政权并立,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阻断陆上丝路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实用必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50948.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