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5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重点 知识点 清单 实用 必备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与地方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历程2、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3、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4、商周政体特征5、郡县制的作用6、文书制度的作用7、周秦制度的差异8、三省六部制评价9、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10、中国古代中专制主义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趋势11、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2、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特点13、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共同特点14、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不能实现的原因15、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16、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17、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意义18、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影响19、孝文帝改革背景、影响、成功原因20、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评价21、张居正改革背景、措施、评价22、维新变法背景、评价、败因23、清末新政背景、评价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演变2、科举制的背景、评价3、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演变5、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特点和影响6、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7、废科举原因8、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相比文官制度的新变化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1、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征2、先秦时期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思想的积极意义和不足3、从宋朝
3、到清朝, 乡约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说明清朝乡约的积极作用4、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5、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变化的因素6、法国大革命对法律建设有什么重要贡献7、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8、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响9、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的影响10、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作用11、当代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12、八二宪法颁布的背景13、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14、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15、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及原因16、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中国古
4、代各朝代民族交往的史实2、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3、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的作用4、中国古代对交往的基本史实5、清朝外交转型的表现6、汉朝对外交往特点7、宋朝对外交通的特点及原因8、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9、朝贡体系的特点、评价、解体原因10、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11、中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不同,及对民族主义的认识12、国际法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原因、意义14、当代中国的外交成就15、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6、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17、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政策有怎样的调整?分析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18、简析中国积极构建
5、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1、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过程2、交子出现的原因3、明清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影响4、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规律5、金本位制形成的背景、特点及影响6、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确立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瓦解原因7、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8、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9、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影响1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11、关税的作用12、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意义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2、户籍制度的影响3、基层治理的作用4、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的作用5、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影响6、近代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原因7、社区的作用8
6、、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成因、评价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重点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与地方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公元前2070年: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公元前1600年:内外服制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制、宗法制(1)中央行政体制:秦朝(1)皇帝制度 特点: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君主专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体现家国同构色彩 (3)文书制度西汉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参与决策,使
7、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西汉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 分掌宰相职权。其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宋朝:宋初保留三省六部制,但职能逐渐废弛。另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枢密院(调兵权)分割宰相的军
8、权,设三衙掌“统兵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所以宋代为二府三司制。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加强。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特点:简、速、密。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体制:(梳理熟悉,知道演变趋势即可)秦:郡县制(地方政府)西汉: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
9、。(王国与侯国:景帝和武帝后,诸侯国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设刺史监察地方。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
10、级制。元朝: 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行省制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原本行省权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级
11、行政体制。 2、 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分封对象的多元化;等级森严;层层分封;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积极影响: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经济: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文化:(授民授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有先进思想的传播。 消极影响: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分裂割据,威胁中央。(注意诸侯国分封的地区范围与监控殷商旧族,巩固统治有关) 3、 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12、。 与分封制相结合,形成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注意:与血缘亲情有关的节日、风俗都渊源于宗法制 4、 商周政体特征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5、 郡县制的作用 评价:(积极)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但郡县制下,地方听命于中央,缺少独立性。6、 文书制度的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
13、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7、 周秦制度的差异宗法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皇权至上。地方制度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秦朝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8、 三省六部制评价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有利于弥补政务繁多而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同时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9
14、、 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趋势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便原则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最高一级行政区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转变而来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10、 中国古代中专制主义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发展演变:战国:初步形成; 秦朝:正式确立;西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代:加强;元代:新发展; 明清:强化顶峰。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日益强化。既
15、承袭前朝制度,又有所损益11、 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2)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城邦至上、权力制衡等(3)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民主范围狭隘,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民主权利,妇女、奴隶、外邦人除外。不同政治素养的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权利,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误用。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12、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特点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在走
16、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有所加强;法国形成等级君主制,君主未形成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注意:英国1215年大宪章的主要内容确立了限制王权和王在法下的原则。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保障封建主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13、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共同特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国王的权力受法律限制,议会主权,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18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1721(国王的行政权转到内阁;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国王“统而不治”“虚君”。(2)美国联邦制共和国特点: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各州拥有一定自主权;三权分立、分
17、权制衡的权力结构(3)法国共和制 确立的过程艰难曲折共同特点: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完善法律,强调法治。司法独立政党政治。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14、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不能实现的原因特点:党派众多,说明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中国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政党政治名存实亡。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15、 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
18、识。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即共产党员、左派、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选举对象具有广泛性。(背景+内容)这一举措有利于团结各阶级、阶层共同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影响)16、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19、,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最早建立的1947内蒙古自治区;最晚建立的1965西藏自治区)18、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影响背景:历史上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目的: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增强新兴地主阶级实力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19、 孝文帝改革背景、影响、成功原因背景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
20、之间征伐不断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在长期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20、 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评价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三冗”“二积”局面日益严重。北部边境常受游牧民族侵扰。2)措施:针对
21、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度等。3)目的:富国强兵。4)评价: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终被废止。21、张居正改革背景、措施、评价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边患严重,边境危机措施: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评价: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21、 维新变法背景、评价、败因(1)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
2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3)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4)失败原因:(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政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5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