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答题技巧.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37306
  • 上传时间:2024-05-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03.4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答题技巧.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答题技巧 统编 中考 语文 二轮 专题 复习 议论文 阅读 答题 技巧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答题技巧 命题趋势议论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比说明文略高。从选材看,中考议论文命题所选材料基本都是课外材料,给人启发与教益、引人深思与警醒的文章日益成为议论文考查的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是中考议论命题的中心内容,如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环境保护等。从考查内容看,总体趋势呈现出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强调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多样化的命题方式和注重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等几个特点。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对论证方法的考査将比以前更灵活,重点考査论证的特点及作用;开放

    2、性试题将逐步增加,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给选文补充论据,或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内容,链接材料题、框图题等新题型相续闪亮登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从题型看,主导题占主导地位,客观题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2-4题,8-10分之间。 重难诠释考点一、辨析、提炼、归纳论点【设题形式】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概括文章第段论述的观点。【答题要点】1.看标题、开头(文首两段)、结尾、中间;2.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3.看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并列式);4.注意提示语(

    3、“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由此观之”“总的来说”等)。【答题格式】1.本文的论点是 2.本段(部分)的分论点是注意:表述时语言应平实,不得用疑问句和修辞句。考点二、分析、概括、补充论据【设题形式】1.分析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的作用?2.概括事实论据,或论据能否调换?3.某个事例(链接材料)或道理是否适合做论据。4.请为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5.选文某部分的事例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6.选出对选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答题要点】1.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1)论据类型。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具体史实、统计数据、亲身经历

    4、感受等。 道理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包括已验证的真理、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原理、定律、公式等。 (2)论据作用。事实论据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道理论据作用:论证更更有力、更有权威性。答题格式:这是论据,列举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或引用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观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论证说服力,使论证更具概括性,更深入的作用。2.某个事例或道理是否适合做论据答题格式:这是一个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述了内容。(而)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论据有力论证(不能论证)中心论点,所以能(不能)做论据。3.为第段补写论据(1)明确该段论点,所写论据要与论点一致。(2)分清

    5、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交代清楚人物和故事梗概;道理论据可直接引用,选择众所周知的、正面的名人名言、格言、俗语等。 (3)补充的事实论据,应是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要有能体现观点的关键词。(4)补充的道理论据,应交代清楚名言、诗句的作者、国别或朝代。答题格式:(1)事实论据:人物十事件+结果。(2)道理论据:时代(国籍)+作者+言论。 考点三、 辨析、把握论证方法与思路【设题形式】1.段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段。3.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 4.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5.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 或能否调换,为什么? 6.

    6、完成论证思路填空。【答题要点】1.明确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梳理层次关系。概括段落内容,归纳论述要点,分析层次之间的意义联系,判断结构类型。3.解说行文思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使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具体阐述。【答题格式】文章首先通过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证明的中心论点)。考点四、理解、概括主要内容【设题形式】1.从整篇文章看,具体包括什么? 2.从第段看怎样做才能3.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要点】1.通读全文,把握要点。重点是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2.审读题目,锁

    7、定区间。根据题干要求,细致阅读,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锁定区间。3.细心探究,寻找标志。要善于寻找并发现文中的标志性语句。4.比较辨别,提炼要点。通过比较和辨别,提炼要点,全面概括。5.简洁明了,表述准确。摘录重点语句,整理要点,使答案简洁、概括全面、表述准确。【答题格式】文章(第段中)从方面论证了的观点。考点五、赏析、品味语言特色【设题形式】1.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2.文章的划线句中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理解加点词(或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选文第段的作用是什么?【答题要点】1.词语的使用。限制性词语使语言表述准确;恰当的关联词语能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使论述的道理严密,有说服力;富有表

    8、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使用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2.修辞的运用。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有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引用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能使语言充满哲理。3.句式的变化。灵活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论证的气势,使议论文变得生动活泼。【答题格式】1.准确、严密性:“”一词阐述了内容,准确论证了(论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生动性:“”一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观点)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鲜明性:“”一词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9、,体现了议论文语言鲜明的特点。 考点六、感悟、拓展,阐明见解【设题形式】1.针对文中第段所提到的现象,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生活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 3.选文第段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你认为除文中所述之外,还有,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说明理由。5.联系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的“”一句话的理解。6.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观点,比较侧重点有何不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或理解分析。【答题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观点。看法和评价紧扣文章中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2.围绕论点,大胆表述。观点看法正确,表述准确。还要有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

    10、来表达,语言表述要简洁。4.表达明晰,语言流畅。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精巧构思,选用词语,准确表达。【答题格式】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或总分式。业成于“识”想干一番事业者,大有人在。然而,怎样才能得偿所愿呢?古往今来,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指向了一点:事业有成,成于识。“识”,意为识见、卓见,也为判断、决断,或为理论、理念众多“识”之和,乃成“识”之整体。“识理”,是“识”之首。此之“理”,因人因事制宜,包罗万象很有些深广。如国家治理之“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之理。为啥?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李世民深谙此理,带来大唐盛世;秦始皇对此不屑,

    11、二世而亡了。“识己”,是“识”之要。知己之长、己之短,该冒尖时敢冒尖,该亮相时勇亮相。“毛遂自荐”,可谓“识己”范例。“曹刿论战”“冯谖弹铁”,亦属“识己”的不凡表现。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不听指挥、不听劝阻,一味逞能的马谡,导致“挥泪斩马谡”的悲惨终局,就因其忒不知自己斤两。“识人”,也为“识”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最终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识人”之正反经验,在齐桓公身上表现最全面:早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很快成为“春秋五霸”,晚年昏聩重用竖刁等奸佞,被圈在宫中,活活饿死。“识理”“识己”“识人”,生活实践中多是复合立体显现的。比如刘邦,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

    12、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继而,刘邦知人善任,国家无气渐渐恢复。比较之下,项羽这方面的修为见识远不及他,连“亚父”范增都被撵走了,最终沦为末路,只能“霸王别姬”。话说到这儿,或许有人紧皱眉头了:怎么总以古人为例?那好,就以现当代人物为例说说吧。当年,华罗庚著文质疑某数学家论文之错“识己”的大胆表现,引来熊庆来的“识人”,将之调进清华园,从此迈入学术生涯的快车道;与华罗庚同样的故事,在陈景润身上重演他写信给华罗庚,告其堆叠素数论有误,引来了华罗庚“识人”,将其调进中科院数学所,最终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数风流人物

    13、,还看今朝。”今朝,是异彩纷呈的年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年代。不走寻常路的“北大屠夫”陆步轩、跨越“人生实苦”的清华男生魏祥,再到祝愿“每个人的努力终有所成”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也一再证明:“伯乐相马,既需要有学高德馨的伯乐,也需要有奋蹄嘶鸣的好马。”事业有成,成于“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本文作者的论证思路。 3请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李世民深谙此理,带来大唐盛世;秦始皇对此不屑,二世而亡了。 4 一个人要想学业或事业有成,除了“识理”“识己”“识人”,你认为还需要“识”什么?请简要分析。 融通古今,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北京冬奥会已经闭幕,但这场冰雪盛会却以别样

    14、的中华文化魅力收获来自世界的掌声。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花样滑冰比赛中,冰舞选手王诗玥、柳鑫宇一袭青绿、一身水蓝,翩翩起舞宛如徜徉山水之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于方寸间交相辉映;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让千年经典化为新时代的声音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时代活力,让世界感受到了诗意的中国之美。可以说,中国是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实现了“美美与共”。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细节:1990年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

    15、猫“盼盼”手持金牌做奔跑状的身影,折射出我们对金牌的向往;如今,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仍是“熊猫”,手掌中却是一颗予人温暖的爱心。这是国人心态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脚。这些年,千里江山图演绎成舞蹈诗剧,苏绣版画等非遗技艺展现生机,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成为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生活、走进日常,展现出“火”起来的灵动模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传”与“承”的硕果。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近年来,在文物传播领域,3D数字动画技术,VR、AR等技术的运用,激活沉睡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

    16、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用高科技手段,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人们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在网络“展示”,在云端“漫游”,与文化长谈,我们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非遗在保持技艺传承的前提下,改进产品设计,既有传统根基,也有当代面貌,让“旧艺”穿上了“新衣”。千年敦煌壁画化为足尖芭蕾,广东非遗“醒狮”打造热门动漫IP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把传统与现代结合,给了文化生命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时代的

    17、大幕开启,呼之欲出的是饱含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看似“逆向”的新一代,恰恰展露“顺势”的新潮流。从参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登上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从展示雪后初霁的故宫院墙,到参与华美惊艳的“唐宫夜宴”表演“国风热”“国潮热”激发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需要回溯所从来处,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乡,最终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千年生生不息,传统文化“别具一格”;而面向未来,更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用我们的努力,去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诗意中国讲好更多精彩故事。1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捕捉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多

    18、个精彩瞬间,有力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实现了“美美与共”。B文章通过大量社会生活事实论证了高科技手段帮助我们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C文章表明增强文化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关键在于将传统与现代结合。D文章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论证了中国人民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促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2文章第段通过大量事实论证了传统文化“传”与“承”的硕果来源于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请你再补充一个论据,并阐明理由。 3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尊严幸福快乐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相信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也是社会治理追求的目标,当然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在建设

    19、强大国家的同时,树立公民的尊严意识十分必要。就个人而言,人的尊严首先源于自爱、自重与自尊。爱惜自己羽毛,珍重个人声誉,是个体获取并享有尊严的前提。人,生而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不论种族职业,只要遵纪守法、自食其力,都是一种有价值、有尊严的社会存在。如若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自我标榜过了头,在别人眼里则一钱不值,严而无尊,何来尊严?而放浪形骸、胡作非为,自轻、自贱、不自尊,同样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正如孟子所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自尊、自爱、自重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没有自觉清醒的个性修为,个人的尊严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其次,人的尊严来自情怀、节操

    20、与骨气。悲悯博爱的情怀让人超尘脱俗,自带威严;高尚的气节与操守让世人敬仰,有了这样的品格,人的尊严即可不树而立。春秋战国时期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齐国义士不吃黔敖的嗟来之食,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洋人侮辱性的施舍,梅兰芳蓄须明志,贝多芬坚决不给入侵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演奏等等,他们高尚的行止,展示着情怀、操守和骨气的磅礴力量,也把做人的尊严诠释得淋漓尽致。再者,人的尊严在尊重与善待他人中形成。谦恭是做人的美德,敬人者人自敬。尊重是一种平等理念深入内心的自然外露,是基于理解、包容和接纳之上的行为准则,它不仅表现在对待长辈、上级、偶像和显贵的态度上,更体现于与平辈、下级、

    21、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交往的行动中。应摒弃任何不合时宜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的身份、职业、兴趣与爱好。不以个人观念和喜好为标准来臧否他人,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人,真诚宽容并接纳与自己不尽合拍的思想与行为,尤其是设身处地理解和包容处在弱势状态人们的想法与诉求,尽可能求同存异、从善如流。在一视同仁、真心实意的平等相待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建树自我的尊严。此外,人的尊严还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持守。人生如幻,从来没有永远不败的赢家。尊严在顺境时易于把握,逆境时最难掌控,尤其是在生活极度贫困和强力逼近生命极限的时候,屈服和妥协的诱惑具体而强烈,信念与尊严的固守则尤为艰难。幼年失怙的

    22、清贫少年傅雷,曾为同学家花园洋房里好过自家睡床百倍的高档木地板震惊不已,回家向寡母哭诉。母亲平静地告诫他:不必羡慕人家漂亮的地板,只要我们不亢不卑有尊严地好好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都可以踩在脚下。一句话改变了傅雷自卑的心理,成就了他一生傲视群雄的翻译事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国人崇尚的美好品德,也是锻造和锤炼个人尊严的试金石。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身处逆旅不随波逐流,即便是卑微如尘埃,也决不可扭曲似蛆虫,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尊严是关乎民族和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一个国家没有了尊严,就失去了民族自信;一个公民没有了尊严,就失去了内在灵魂。所以,维系国家和公民的尊严是全社会的共同

    23、责任,只要每人都具有清晰自觉的尊严意识,文明进步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第段画直线的内容不能删去,为什么? 17第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18下面的材料能否支持第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材料】苏武被扣押在匈奴19年,面对高官厚禄的收买和酷刑、流放的折磨,持节不屈,不辱使命。 强化“今日感”陈鲁民与其把明天想得天花乱坠,不如把今天干得扎扎实实。 哲人说,世上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其中以今天最为重要,把握住今天就等于把握住了一切。这启示我们,要强化“今日感”。放眼古今,但凡“今日感”很强的人都能大有作为;而动辄“明天再说”的人都没啥前途,多会一事无成;满足于既

    24、往、沉湎于昨天,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人,其实早已被时代淘汰。 毛泽东同志就深谙此道,他虽精通历史,广读典籍,却始终具有强烈的“今日感”,每日抓紧读书做事,不虚度大好时光。在他并不算多的几十篇诗作里,用到“今”字的就有十多首。鏖战之余,他忙里偷闲:“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长征路上,他抒发宏愿:“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登山远眺,他感慨不已:“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捷报传来,他诗兴大发:“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观影归来,他奋笔疾书:“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最出名也影响最大的,自然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日最实在。赢得了今天,就为

    25、明天奠定了基础;把握住了今天,就为明天开了个好局。一个人如果今天过得充实而丰盈,明天也不会逊色到哪里去;今天表现得意气风发,明天还会更加气宇轩昂;今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明天仍会脚踏实地,孜孜矻矻。相反,如果今天吊儿郎当,明天也难一本正经;今天没有抓紧时间,虚度了一日,明天多半还会稀里糊涂打发时光。这就是惯性的巨大力量,抓不住今天,就难有美好未来。 今日最可靠。“明天会更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口号,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也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人来说,明天的辉煌灿烂自是意料中的事。而对于那些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明天会更好”就是痴人说梦。因而,与其把明天想得天花乱坠,不

    26、如把今天干得扎扎实实。因为明天固然可以有很多美好设想与计划,但也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与障碍。常见有这样的标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虽看起来有点扎心,说的却是大实话。 今日最重要。因为今天是实实在在放在你眼前的,而明天会有很大变数。据统计,世界上每天大约要死172000多人,倘若他们知道自己已注定没有明天,肯定会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干些事,以少留遗憾。法国著名数学家伽罗华,第二天要和人进行决斗,而他自知毫无胜算,就在头一天晚上熬了一个通宵,写下了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诚如数学家舍瓦利叶所言:“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拼命写出的东西,将使世世代代的数学家们忙上几百年。” 古人云:“今日事今

    27、日毕”,既然“觉今是而昨非”,那就赶快改过,别等到明天了;该“今日痛饮庆功酒”,也别推到明天了;“我拿青春赌明天”更是不靠谱的事。因而,我们最好还是把握住今天,做好眼下事,珍惜光阴,只争朝夕。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紧紧抓住今日,不沉湎于昨日,不幻想于明日,方是人生正途、智者之选。(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3)请你梳理第段的写作思路。 (4)第段运用哪些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A毛泽东在他的几十篇诗作里,用到“今”字的就有十多首,可见他具有强烈的“今日感”。B今天没有抓紧时间,虚度了一日,明天多半还会

    28、稀里糊涂打发时光,因为这是惯性的巨大力量。C选文第段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D结尾段中的“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不但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还增强了文学色彩。读书不觉已春深李晓霞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

    29、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

    30、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

    31、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然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

    32、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述思路的梳理。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第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C第段画线句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书对人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D第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

    33、性, 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3.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第段之前还是之后?请简述理由。喜好读书的人,看到下雨,便能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便能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追看近却无”看到花开,便能想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便能想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得意时,总能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正面激励自己;伤怀处,也不忘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进行自我开解。4.下面这句话能否作为文章第段一个道理论据?请阐述理由。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

    34、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看中“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负重前行;子女在人前过得光鲜亮丽,还嫌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可是,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已被人误读:许多父母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之前去四川支教时,我见到一个现象: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们给孩子买最新的iPad,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时间用iPad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他们在物质上贫乏吗?比起周围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条件算是好的。但有了基本的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识。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靠砸钱就能获得的。家长们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孩子。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得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会的。”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她的诗词沉淀,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在电视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答题技巧.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37306.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