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ppt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48张 2024 年高 语文 专题 复习 诗歌 鉴赏 内容 情感 评价 观点 态度 课件 48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诗歌鉴赏之内容情感、评价观点态度20242024年年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一、理解诗句含义、提炼概括诗歌哲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全国卷答友人论学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22新高考全国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21新高考全国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概括内容,提
2、炼道理理解分析观点态度考查频率较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态度的概括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全国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2021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2021北京卷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理解诗句含意,把握观点理解概括思想内容哲理的概括近年来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较多,从诗句的含意到哲理、观点,体现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0
3、新高考全国卷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020全国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020全国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概括分析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提炼哲理,读启示观点评价题仅在2018年全国卷和北京卷中出现,但极具考查价值,应引起注意 突破导航突破一 理解诗句含意简要答题思路:第一步:阐明语表义,有时要挖掘深层语里意。如果有修辞等表现手法要点出来。第二步:指出诗句的作用,阐明表达了什么感情和志趣。例1 2021新高考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
4、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典题剖析 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所以要发奋读书,持之以恒;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也可以悟出立身根本,故学圣人道从小处、近处着眼,从而做到脚踏实地“我”自知没有功劳无法享有国家的俸禄,你们用什么来回报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呢?无论是农夫还是读书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亲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瞒。“六经
5、”之中的“道”岂有尽头?勤劳耕种,可使生活无饥。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你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答题演示】审题要点题目考查对“道在六经宁有尽”和“熟读周公七月诗”两句的理解,需要辨清两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样写的用意答题思路抓关键词,理解诗歌内容。前者是说做学问没有尽头,后者强调熟读七月诗。【两句无手法,且已表明观点,故第二、三点无须呈现。】抓大意。从标题看,这是写给儿子的诗,可能暗含教育告诫等内容。由关键词语“亦奚异”“惟不欺”及“报明时”“宁有尽”“可无饥”,可知诗歌的内容是教诲儿子。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暗含着深意。前一句强调圣人之学的博大精深,后一句强调熟读农事诗七月。根据注
6、释可知七月出自诗经,而诗经为“六经”之一。这里便暗含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系博大精深的学问难以穷尽,熟读七月这样的小诗也可立身,也可做到脚踏实地.【对点训练】1.(2023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
7、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本来逐字笺注、死抠经典就已经使得治学之路走得越来越艰难了;再加上讨论学问时逢人就引经据典,动辄便曾子颜子,又让这路近乎走入死胡同。要知道:学问正是在那皮毛剥落的地方,并不是在众人口耳相传的地方。比方参禅,要自己亲自参悟,亲自印证;比方修仙,要自己亲修行,亲自炼丹。魏了翁有句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
8、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突破二 概括思想内容,提炼哲理一、概括思想内容初判断1.关注细节,如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2.关注题材。依据
9、不同的题材特征判断诗歌的内容、主旨细答题1.理层次,定区间。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思路要点,根据题干要求划定答题区间2.抓关键,细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所用典故、表现手法、所处位置进行分析3.知人论世。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或用此来验证所答内容是否准确例2 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 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在陈
10、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典题剖析 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审题要点题目要求概括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答题步骤“出山”即先生由“隐”到“仕”。诗歌前两联描绘先生出山的情景,先写先生的风采,再写出山路上所见;后两联评论先生出山,先写先生向往隐居生活,再写为苍生入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鸟飞浑自在”,暗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羡他僧住便平生”,直接表达先生对“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羡慕。从颈联可以看出,曾
11、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写他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知人论世。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异代同心。【对点训练】2.2022新高考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词人在下阕发表
12、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人日,又称人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
13、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民俗专家表示,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间有吃七宝羹祈福纳吉、佩戴人胜讨好彩头等习俗。解析 此词上阕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涌向南山觅春;下阕紧承上阕,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词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题干问“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根据词的内容可知,答案在下阕,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14、,是作者就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想,“此意”即前面的两句话“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也正是因为此才出现了上阕描绘的美好热闹的景象,由此确定答题区间为“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的重视。“商 行 贾 坐 农 耕 织”这 一 组 活 动,由 商、贾、农 三 种 行 当 的 人 物 组成,“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描绘出各行各业各司其职的景象。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各种
15、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在词的最后提出希望,如果人们都懂得家庭和睦、工作各司其职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二、提炼概括哲理 哲理诗往往采用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的手法,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因此,在解读哲理诗时,要注意诗中的“形”与“神”、“情”与“理”,善于化实为虚。具体步骤为: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正所谓“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例3 2021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和陶归园田居(其一)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
16、,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典题剖析 注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华颠:头发花白。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宋诗以理见长,
17、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答题思路作答本题可采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先阐述诗歌表意,然后挖掘内在哲理。“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难道懂得道理吗?只要自己适应这里,也自然感到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强化巩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