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 考点5-7).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 考点5-7).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 考点5-7 2020 2021 学年 人教版 历史 高考 专题 综合 训练 答案 考点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0-2021 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专题专题 1 考点考点 5-7 考点考点 5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体系的演变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体系的演变 1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多官众吏,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 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2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 治” ,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
2、治” 。这一现象( ) 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3 汉武帝设刺史, 负责监察地方政治, 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 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 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 ) A监察权力加强 B中央集权削弱 C君主专制强化 D国家统治稳定 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 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限制。这一 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3、 5 北周 周书 曰: “今之选举者, 当不限资荫, 唯在得人。 ” 此后, “周氏以降, 选无清浊” 。 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 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 6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事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 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 这最能体现唐朝 ( )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
4、最要之任” , “凡兵民、钱 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孙逢吉职官分纪 载,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8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 13 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 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 ,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历代均不能望其 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 )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是专制制度不断
5、强化的产物 9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 人设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问” ,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 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 。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对监察制度的认识。 材料强调的是预防腐败,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并非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中反映情况可知,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 的监督, 故 B 项正确; 据材料中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 那怎么去禁止呢”
6、 可知, 当时并未建立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着重强调对官吏的监督,不是说明 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故 D 项错误。 2C【解析】奉题考查秦代以后的“功臣子政治”现象。秦至隋科举制尚未诞生,科举制是 隋及以后历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故 A 项错误;秦以后官僚政治是发展的主流故 B 项 错误; “功臣政治” “功臣子政治”不利于朝廷后续的选贤任能和社会变革,故 C 项正确;在 官僚政治下,不能确保功臣后代世代享有特权,故 D 项错误。 【快解】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是“秦以后” ,现象是“功臣政治”与“功臣子政治”可知这一现象一是 与科举制度无关,二是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然后结
7、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3B【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刺史权力变化产生的影响。由材料可知,刺史本是汉武帝时 期设置的监察官员,后来刺史职权扩大,东汉时期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不能使监察 权力加强,故 A 项错误;刺史由监察官员转化成新一级地方行政长官,说明地方权力增大, 中央集权削弱,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 关,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刺史权力的变化与国家统治是否稳定没有直接关系, 故 D 项错误。 4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放宽报考条件的背景。据材料“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 份证明”不能说明唐代选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杂色之流是没有资格的,
8、A 项错误;唐代 实行科举制,把人才选拔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门第之风随之衰落,宗法关系在选官中不 再被强调, B 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对士子门第和身份的限制,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C 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已形成,材料反映官僚政治逐步成熟,D 项错误。 【关键点拨】 紧扣材料中唐代士子可以“自带身份证明” “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可知唐代科举制度对参考 人员的身份限制逐渐松弛,说明人才选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5. C【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此时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 A 项错误;选才“唯在得人” ,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 对人才
9、选拔的垄断,故 B 项错误;选才“唯在得人”说明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 门第,故 C 项正确;此时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唐时期,故 D 项错 误。 6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监察机构与行政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央 权力机构不是分权制衡的机制,A 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 中心是君主,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7A【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宋代通判职权的扩大与强化的认识。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得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
10、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建设和完善监察体系,故 A 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 B 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 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较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 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8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监察御史职权设定的本质。根据材料“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 阶虽低,威权甚重”可知是以小驭大,而不是以大驭小,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在 明朝之前就早已有地方监察体制, 例如西汉时的刺史、 宋代的通判, 所以说 “开启” 不正确, 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都察院设
11、于洪武十五年,是在明太祖废宰相后设置的,主要是 监察官员,不是制约相权,故 C 项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后,六部直属皇帝,皇权加强,而监 察御史是为皇权服务的,这一官职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 D 项正确。 【快解】 紧扣材料中 “秩正七品” “官阶虽低, 威权甚重” 这些信息可知, 明代监察御史的权限很大, 可以纠察内外官员,而职位较低,便于皇帝控制。这说明这一官职的设置有利于君主专制的 加强。 9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实行诉讼回避制度产生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腐败,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嫌,并宜 回避,毋得
12、沽恩报仇,朦胧举问” “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 可以得出,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诉讼回避制度,这些做法客现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维护社会秩序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 到制度层面,故 D 项错误。 考点考点 6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隋唐时期,尚 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这种转变反映出( ) A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B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 C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 D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13、2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 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 A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皇权的旁落 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D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3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 以中书令的身份牒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制度已遭破坏 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唐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唐玄宗重视三省的分权制衡 4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 369 名,出自 98 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 133 名,出自 126 个家 族。这说明宋代( )
14、 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 5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 政管理部门, 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 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 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朝政,均 为宰相。李世民即位首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 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
15、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 其后或称“参知政事” ,也是宰相之职。唐太宗曾下优抚语,特准李靖在家养病,只需两三 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宗还以李勋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 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以后,又以 “同平章事为宰相衔号。因仆射按例不加“同平章事” ,故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被排挤 出宰相之列。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 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
16、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 摘编自刘晖春 中华文明史话: 宰相史话 (1) 根据材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宰相制度变革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从汉王唐尚书职位在中枢机构中地位的变化。位高权轻说法不正确, 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学政机关” 可知,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而非决策机关,故 B 项错误:尚书职位 由内廷职务转为外朝行政机关,说明皇帝集权方式出现新的倾向,故 C 项正确;材料与“皇 帝的好恶”无关,故 D 项错误。 【关键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