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观题大题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观题大题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中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主观题 知识点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专区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观题大题知识点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一、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权利)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会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分封制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被统治阶级)。二、商鞅变法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
2、实力增强。1、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 2、内容: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直接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富国)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强兵)3、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4、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5、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法家思想)6、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中国有奴隶社会
3、向封建社会的转变7、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秦孝公的支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8、启示: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9、春秋时期的经济变化: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种创造了条件。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品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利用。春秋时期政治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三、思想文化老子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 的,要善于从正
4、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3)教育思想上创办私学(作用:打破传统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代表人物及主张学派人物思想主张墨家墨子主张 兼爱 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儒家孟子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
5、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四、秦始皇巩固措施1、政治(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2、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4、交通上:车同轨,
6、开凿灵渠。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6、思想上: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文化、经济发展与交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设立意义: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郡县制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设立的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消弱诸侯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负责监察) 作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目的: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加强思想统治经济:把铸币权(统一铸
7、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六、丝绸之路1、张骞出使西域时间目的影响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汉朝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2、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地位),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公元前60年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七、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北方
8、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注重农业。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三个阶段 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唐朝中期开始南移。 南时期完成宋八、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目的: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巩固措施:
9、(1)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3)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4)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唐朝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实行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仁政,关注民生重用人才,重视教育隋朝的铺垫十、科举制开创: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
10、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特点:注重人才的学识,相对公平,公正,平等,激发了个人奋斗精神影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北宋的政治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监察地方)3.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中央中控税收;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
11、强重文轻武:1.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病重现2. 表现: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与社会安定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十一、元朝政治制度中央-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
12、制度:设置了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继承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西藏: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注重农业。2、北宋时期纸币:交子南宋时期纸币:会子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宋
13、代农业手工业发达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政府的支持(设立市舶司)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十二、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度:朱元璋时期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思想文化:实行八股取士 二、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确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 思想文化:“文字狱”“文化专制”各朝代加强思想措施: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明:八股取士 清:文字狱十三、郑和下西洋条件: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
14、立雄厚;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稳定;明成祖(朱棣)的支持;明朝前期开放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航行范围广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也是行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闭关锁国表现: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
15、制海上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方式:以和平交往为主,路线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政策:从开放到关闭锁国中国近代史部分十四、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自我疗伤)(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中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直接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16、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要内容:前期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湖北织布局等(张)。筹建新式海军:广东、南洋、北洋和福建。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新式陆军: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文化教育(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设立翻译官,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875
1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失败原因:只学习先进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失败启示: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B、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戊戌变法(温药慢治)(资产阶级维新派)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序幕:1895年“公
18、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变法开始。被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内容(了解):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理念深入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失败的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
19、软弱性与妥协性(根本) 维新派力量软弱、封建顽固派势力过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影响: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二、辛亥革命(狠药猛治)(资产阶级革命派)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目的:实现民主共和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
20、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失败之处: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中外反动势力强大C、近代思想-新文化运动(开颅洗脑)(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建青年杂志口号(旗帜):“民主”与“科学”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科学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性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21、的作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到旧文学,建立新文学近代化进程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成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十五、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时间:1919年5月4日主力: 前期-学生(五四运动的先锋) 后期-工人阶级活动中心:前期-北京后期- 上海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等。历史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
22、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十六、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一、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陈独秀被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历史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二、道路探索1、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南昌。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