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15套新版沪教版.zip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18.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17.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16.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80.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2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79.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节物质的组成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78.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101.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100.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99.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49.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2节金属矿物铁的冶炼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48.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47.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__燃烧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71.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70.docx--点击预览
    •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3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教案新版沪教版20220729369.docx--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15套新版沪教版.zip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15套新版沪教版.zip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759538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7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4-04-08
20
文币
资源描述:
-1-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3.了解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初步感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到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研究的推动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感。2.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教学难点】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药匙、碳酸氢铵固体、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情景引入】“白纸显字”化学今天我要提前带领大家开启化学之门,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去看看什么是化学?化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通过“小魔术”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学生感觉化学很神奇,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讲述】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问】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实验 1: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内壁有水雾出现,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加热-2-(NH4HCO3)(NH3)(H2O)(CO2)【提问】保存碳酸氢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结论与启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保存时要注意密封,放置阴凉处。(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性。)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讲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各种资源,如水资源,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它们,才能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1.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提问:你知道水有哪些应用吗?水是如何被污染的?如何解决水污染?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实验 2:铁的锈蚀实验现象:铁丝生锈,烧杯内的液体沿导气管上升一段距离。解释:铁丝与锥形瓶中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使锥形瓶中的气压减小,将红墨水吸上。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钢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生锈?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4.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引导】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 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与探究】玻璃、有机玻璃、聚酯材料的比较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玻璃玻璃有机玻璃有机玻璃聚酯材料聚酯材料聚苯乙烯材料聚苯乙烯材料1取样来源等普通玻璃标牌饮料瓶牙刷柄2取样投入水中,观察现象沉入水中浮在水面浮在水面沉入水中3用刀刻划没有现象有划痕有划痕有划痕4是否容易破碎容易碎不易碎不易碎不易碎5 用坩埚钳夹持后再加热没有明显变化变形变形变形【讲述】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文字介绍讲述化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太阳能汽车、氢能源汽车、风能汽车)的开发解决了资源枯竭的问题;新药物(青霉素)的发明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新材料(硅晶体、纳米材料等)的发现推动了产业技术的革命。四、板书四、板书(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三)化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五、课堂习题五、课堂习题1.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制作青铜器、冶铁、炼钢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化工工艺,它们最早出现的朝代依次是()A商代,宋代,春秋 B商代,春秋,战国-3-C春秋,战国,商代 D宋代,商代,战国2.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3.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1-1.2 化学研究些什么1.2 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化学研究些什么。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3.了解空气的组成,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了解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同,知道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身边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的具体实例的分析,学会区别物质的变化及区别物质的性质。2.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3.通过收集信息,对信息处理,得出空气的成分;通过合作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仪器:烧杯、玻璃管、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等。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红磷、水、葡萄糖、砂糖、面粉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情景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些什么。【教师引导】【教师引导】通过化学的学习,你会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烟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蜡烛的燃烧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蜡烛是具有芳香气味的红(或白)色圆柱状固体蜡烛质地较软石蜡块浮在水面上蜡烛中添加红色素蜡烛硬度小石蜡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点燃蜡烛,观察现象蜡烛燃烧并逐渐缩短蜡烛周围高而中间凹陷,蜡烛芯周围有熔化的液态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内蜡烛能燃烧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蜡烛的燃烧过程细分为蜡烛受热熔化、气化再燃烧-2-层最暗外焰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课本图 1-14 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火焰中存在着石蜡的蒸气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看到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本质特征:无新物质生成。(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提问】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石蜡的哪些性质?答案要点:物理变化:蜡烛的熔化、凝固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观察与思考】播放煤油的燃烧,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归纳化学变化的特点。【分析归纳】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学生活动【活动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观察现象,感悟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生成气体,放出热量等。【总结】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的哲学家到近现代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为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过渡】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空气的存在【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生活中,你是如何感知空气的存在?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2.空气的成分【提出问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3-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开拓视野】自学指导:能说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1)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_。(2)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_和_组成的。(3)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稀有气体_。【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小组讨论】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的燃烧消耗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氧气,然后用水填充被消耗氧气的位置,根据填充入的水体积估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进行实验】关注操作、产生的现象。(1)点燃红磷后,观察到红磷燃烧后,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2)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1/5。【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1/5。【思考并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试用化学反应文字式表示红磷燃烧这个反应。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白色固体)(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全部是氮气吗?【反思与评价】(1)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定结果会偏大?偏小?不变?(偏小)(2)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对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3)实验中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若换成其他燃烧物,燃烧产物是气体,(例如,木炭燃烧产生的便是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4.混合物和纯净物(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3)区别: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没有。【过渡】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的哲学家到近现代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为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活动探究】分组观察葡萄糖、砂糖、面粉加热时发生的现象。【实验现象】葡萄糖、砂糖、面粉烧焦后得到黑色物质。点燃-4-【得出结论】葡萄糖、砂糖、面粉等这些物质均含有碳元素。【讨论交流】讨论葡萄糖、砂糖、面粉三种物质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水能不能变成油?铁矿石能不能炼在黄金?【小结】(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2)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过渡】仔细观察第 16 页彩图,查阅资料金刚石、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归纳】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不同。【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也不同。金刚石是自然界最为坚硬的矿物质,可制作钻石,而同样由碳元素组成的石硬度小,常用来制作铅笔笔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得出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四、板书四、板书(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成分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4.混合物和纯净物(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五、课堂练习五、课堂练习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以下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A雨后彩虹 B彩色图画 C夜晚霓虹灯 D节日焰火2下列生活中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 B.洁净的空气C.蒸馏水 D.白酒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B衣服上的油斑直接用水难以洗净说明油不易溶于水C任何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米饭烧焦变黑说明米中含有碳元素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通过硫醚的气味察觉到煤气泄漏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1 L 一氧化碳净重 1.25 g 左右,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1-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2.初步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观察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化学用语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增强记忆的目的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交流、讨论与演示,初步熟悉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技能。2.通过镁条燃烧等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从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1.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的能力。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试管、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坩埚、砂纸、稀盐酸、镁条、铜绿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1.“铜绿”性质研究实验【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有关铜绿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强调实验室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引导观察】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结论“铜绿”与稀盐酸的作用“铜绿”受热的变化【归纳与小结】铜绿的性质:1.2.【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性。在学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化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化学的基本仪器和实验基本要求等。2.实验室安全守则(讨论完成)(1)“三不”原则,即不能用手,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的味道。(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 mL,固体只需。(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2-内。(4)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5)存放原则:固态试剂存放在_瓶中,液态试剂存放_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药品应放在棕色瓶中。3.试管(1)试管主要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2)注意:外壁干燥的试管可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4.酒精灯(1)酒精灯用于加热。(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放在外焰加热。(3)使用酒精灯时,先将酒精放稳,取下灯帽直立放在灯的右侧。(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先要检查灯芯。灯芯不平或已烧焦。要剪去烧焦或不平的灯芯。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1/4,也不少于 2/3。“两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一不可”:是指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5)酒精灯不用时,一定要盖上灯帽,以免酒精挥发。(6)如果遇到燃着的酒精灯翻倒,酒精外溢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盖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交流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探究有什么认识,你认为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答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模拟探究】金属镁的性质探究1.提出问题:金属镁有那些性质?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作出假设:金属镁的性质(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3.设计实验(1)观察镁条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2)用砂纸打磨镁条,它的外观有什么变化?(3)用打磨好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灯泡,看看金属镁是否能导电?(4)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观察镁条燃烧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5)取另一段打磨好的镁条,放入食醋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4.实验现象记录镁的性质:状态状态颜色颜色硬度硬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在食醋中的变化在食醋中的变化实验结论:【拓展与应用】烟花和照明弹中的镁粉与它的什么性质有关?-3-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为了国际交流统一、使用的方便使用一些符号表示元素名称、物质的名称、化学反应。【观察与思考】根据下表中物质的化学式,试分析哪些物质中含有氢元素或氧元素,元素符号、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当堂记一些化学符号)物质物质化学式化学式是否含氢或氧元素是否含氢或氧元素物质物质化学式化学式是否含氢或氧元素是否含氢或氧元素氧气O2氯化氢HCl金刚石C氧化镁MgO镁条Mg石灰水Ca(OH)2氨气NH3碳酸氢铵NH4HCO3【讨论交流】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方法。四、板书四、板书(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1.“铜绿”性质研究实验2.实验室安全守则3.试管4.酒精灯(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五、课堂习题五、课堂习题1.镁在空气中点燃,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氧化镁 D产生白烟2.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碱式碳酸铜(俗名“铜绿”)的有关性质。实验一:取少量的“铜绿”加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图甲)。(1)图甲操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错误之处:。(2)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实验二:取少量的“铜绿”加热,实验装置(如图乙)。(1)该实验用到的玻璃仪器有;(2)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3)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要先,后;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填“外焰”“内焰”“焰芯”);-4-(4)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绿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口有生成。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1-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微粒的性质: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过程与方法】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2.通过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联系与区别。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细玻璃管、胶头滴管、医用注射器、酚酞试液、蒸馏水、浓氨水、酒精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情景引入】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一、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2-【实验 1】向烧杯 A 中加入 20mL 蒸馏水,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向溶液甲中滴加 12 滴浓氨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滴加浓氨水后,酚酞试液变红。结论与解释: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实验 2】在烧杯 C 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烧杯 B 中加入 3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C 烧杯中酚酞试液变红。结论与解释: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生活中能说明这个结论的事例还有: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闻到花的香味;打开酒精瓶时,嗅到酒精的气味。此外,微粒的运动速率还与温度等外界因素有关。微粒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过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那么微粒之间存在空隙吗?2.微粒之间有空隙【活动与探究】微粒之间有空隙【实验 1】取一根约 30 cm 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至玻璃管容积的 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观察体积变化。-3-现象:混合后液体总体积小于整管。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实验 2】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哪一支注射器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现象: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空隙。(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归纳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空隙。(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空隙有所不同。(3)同种物质时,通常微粒间的空隙大小: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固体物质。【交流与讨论】你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吗?答案要点:微粒之间的空隙遇热增大,遇冷减小。二、分子二、分子【情景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教师引导】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二氧化碳等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常见的金属(铁、铜、铝、汞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补充)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3)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质量非常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三、原子三、原子【情景引入】电解水的微观过程。1.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为原子,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呢?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2.原子的构成-4-对于原子而言:(1)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原子呈电中性;(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过渡】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呢?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外的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电子能量越小,离原子核越远电子能量越大。即原子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由里往外依次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4.原子的质量原子有一定的质量,但原子的质量很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为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相对分子质量(Mr):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四、离子四、离子1.概念:带电荷的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微粒。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微粒。3.离子的形成(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失去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少,使原子带上正电荷,就变成了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得到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多,使原子带上负电荷,就变成了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原子、离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失去或得到电子转变成原子。原子、离子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5-五、板书五、板书(一)微粒的性质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2.微粒之间有空隙(二)分子(三)原子1.化学反应的本质2.原子的构成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4.原子的质量(四)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六、课堂练习六、课堂练习1.“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 B微粒之间有空隙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B.分子大、原子小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3.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 63 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 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铕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 63 B.铕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 63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152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 152-6--1-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元素的概念,学会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2 记住并学会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及简单的离子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运用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来判断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4.了解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及元素与人体的健康。【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分类的依据和方法。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2.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元素的含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2.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元素的含义,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情景引入】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 0.0596(单位:mg/L)。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原子、分子,还是?一、元素与元素符号一、元素与元素符号【过渡】根据分子模型图诠释氢元素的含义。(课件展示分子模型图)1.元素(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2)两个决定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组成物质。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原子构成物质或分子。【过渡】为了书写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方便,我们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用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 O、H、N、S、P、C。用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 Ca、Cl、Cu。(2)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若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则还有第三个意义,表示这种物质。(3)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把离子的电荷数目和电性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带 1 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用 Na+表示。钙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钙离子用 Ca2+表示。(4)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例如:铜、氮气、氩气。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例如:氧化铜、氯化钠、硫酸铜。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例如:氧化镁、四氧化三铁。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情景引入】自然界中有千千万万种物质,这些物质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1.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他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硅、铝、铁、钙等。注意: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2 海洋中元素的分布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 71%,海水中的元素含量分布如下表所示。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氢元素,这两种元素约占总量的 96.5%。元素元素OHClNa、Mg 等质量分数/%质量分数/%85.810.72.01.53.人体中元素的分布水占人体体重的 70%左右。组成人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氮元素。这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但却是生命的必需元素。元素元素OCHNCaPS、K 等质量分数/%质量分数/%65181031.51.01.5三、元素与人体健康三、元素与人体健康【情景引入】【情景引入】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但某些元素过量也会导致疾病。-3-元素元素不足的影响不足的影响过量的影响过量的影响锌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侏儒症贫血症钙骨骼疏松、畸形,易得佝偻病引起动脉硬化,白内障等铁贫血症青铜色糖尿病,铁尘肺碘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硒不生育,肝脏坏死,肌肉失氧症等致癌,指甲和头发变形四、板书四、板书(一)元素与元素符号1.元素2.元素符号(1)书写(2)元素符号的意义(3)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4)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三)元素与人体健康五、课堂练习五、课堂练习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2.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属于纯净物的是_,在纯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_;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是_;含有氧元素的是_。3.表示 4 个氢原子的符号是()A.4H2 B.4H C.2H2 D.H4.上个世纪,我国内地很多地方的人都患了一种叫“大脖子病”的特殊疾病。医学专家们调查研究发现,沿海地区患此病的人数量极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了预防这种疾病,你知道现在人们通常是怎么做的吗?-1-3.3 物质的组成3.3 物质的组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化学式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化学式的含义。2.识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3.能正确书写常见单质、化合物的化学式,并能熟练命名简单的化合物。4.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会写出单质、化合物的化学式。2.初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物质观。2.通过化学式的书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化合价书写部分物质的化学式。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教学难点】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情景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是为了把你我他区分开来,因此名字就是一个人的代号。而现实的物质世界中,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名字,为了准确地称呼物质,我们从物质的真实组成上去概括该物质,找出物质的真实代码,这种代码就叫化学式。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过渡】写出所学过的物质的化学式,分析出化学式由哪些部分组成。1.化学式(1)定义:化学式是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2)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2.化学式的意义【讨论】以水和铁为例,说明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请与同学们交流后填写下表。化学式的意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由原子构成的物质(Fe)表示某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铁这种物质宏观意义宏观意义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或该元素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表示铁元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表示一个水分子表示一个铁原子微观意义微观意义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表示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2-二、化学式的书写二、化学式的书写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1)直接用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表示,包括:金属和稀有气体,原因是它们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铝 Al、氦气 He 等;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原因是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如硫 S、磷 P 等。(2)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原因是这些单质的 1 个分子由 2 个(或几个)原子构成,如 H2、O2、N2、Cl2、I2等。2.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1)元素化合价:体现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比值关系。(2)原子团一种或多种元素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带电的离子,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合称为原子团。化学上常用“根”来命名,如氢氧根(OH)、硝酸根(NO3)、碳酸根(CO32)。(3)常见元素、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常见元素化合价顺口溜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钙镁氧钡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铁有二三要分清,莫忘单质都是零。原子团顺口溜负一价硝酸氢氧根,负二价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4)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正左负右: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或原子团)通常写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15套新版沪教版.zip》由用户(青山7895)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九年级 化学 上册 一册 教案 打包 15 新版 沪教版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15套新版沪教版.zip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59538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