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Word)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4愚公移山.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案Word)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4愚公移山.docx》由用户(为梦奔跑在路上)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Word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4 愚公移山 教案 Word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4愚公移山一内容解读1提议“平险”情节关键。“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显示了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毕力平险”是全篇关键,是愚公及其支持者的行动指南。此处写出了愚公办事民主,干什么和怎么干都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一句中“指通”说明愚公移山信心百倍,在这里初步表现了愚公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愚公的倡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杂然相许”可以看出全家人的欢腾情绪。2其妻献疑情节跌宕。“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细腻的心思,她在众人情绪高昂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愚公年老与土石放置两个具体问
2、题,使愚公移山的方案更加完善。“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此话不由愚公回答,而由家人回答,反映愚公的群众路线是成功的。太行与王屋距离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巨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留下另一个“年老”的问题作为悬念。3毕力平险情节发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交代运土的人数和工具,与山的高度、广度形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写“京城氏之遗男”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代往返时间之长,说明移山的艰巨,衬托出愚公的
3、毅力。这几句话写愚公一家的行动,既感染了别人,也为下文愚公驳斥智叟做铺垫。4智叟出场丰富情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显然是在讥笑和责难愚公,以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强烈的讥讽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在讥笑愚公无能了。“智叟”本与“愚公”对立。智叟谈话的内容与愚公妻子的意见相呼应,是对“不惠”的解释。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老体弱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愚”,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批评智叟顽固
4、,以孀妻弱子与其对比。“长息”,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公胸有成竹。“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几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愚公虽肉体不在,但其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残年余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反问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坚信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河曲智叟亡以应”,说明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5感动天帝
5、平险结果。“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的精神、行动使山神害怕。“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首尾呼应,在比较中深化了主题,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无穷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以神话作结,更加强了故事的浪漫色彩。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6愚公不“愚”。(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
6、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故事的结尾,愚公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人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说明愚公不“愚”。7智叟不“智”。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的。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高大,很难移走。但是,他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绵延不绝而“山不加增”的事实,不明白移山终究会成功的道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二技法总结1对比。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
7、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一个大智大勇而被命名为“愚”,一个鼠目寸光而被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还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突出智叟对移山的态度。2夸张。文章讲述了一个夸张的故事愚公移山。故事从头到尾,从人物到事件,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一家人要搬两座大山,这本身就不合乎逻辑。作者又偏把移山领头人
8、写成“年且九十”的老人,移山填海的距离又极为遥远。种种超乎现实的夸张写法,使故事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故事虽短,但情节完整,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环环不落,故事生动又有波折,如妻子的献疑,还有设计“智叟”这个人物,让其嘲笑愚公,为移山“吹冷风”,使情节跌宕起伏。三主题概括本文记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1作家作品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郑国人。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今本八篇,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2文体知识寓言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
9、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3作品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借助幻想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冀州(j)惩(chng)塞(s)迂(y)厝(cu)荷(h) 箕畚(jbn) 孀妻(shu
10、ng) 始龀(chn) 穷匮(ku)2重点词汇释义。(1)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3)毕力平险(尽、全)(4)杂然相许(纷纷地)(赞同)(5)且焉置土石(往哪里,在哪里)(放置、安放)(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7)荷担者三夫(肩负、扛)(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寡妇)(指死了父亲的男孩)(9)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10)寒暑易节(更替)(11)甚矣(严重)(12)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14)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15)一厝朔东(放置、安放)(16)无陇断焉(隔绝)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11、同“慧”,聪明)(2)始一反焉(同“返”,往返)(3)无陇断焉(同“垄”,高地)4一词多义。(1)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2)焉且焉置土石(往哪里,在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3)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指这件事)跳往助之(人称代词,指愚公一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指愚公)(4)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感其诚(代词,他的)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5)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6)于达于汉阴(介词,到)告之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