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用户(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第八 单元 教案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 25.25.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 4 个生字,会写“戎、尝”等 5 个字。 2.初读课文,能读正确、流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条理,初 步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条理,初步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训练朗读学习活动一:训练朗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 1.导入课题 (1)看图识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历史人物有关的小古文王戎不 取
2、道旁李 。 (2)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 “十”是铠甲的“甲” , 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 “戎” (rng)不能读成(yng) ; 2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 ,不是“廾” ; (3)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王戎,你都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2.初识课文,训练朗读。 (1)出示小古文。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 (2)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小古文(分 隔符),师范读,同桌自练,指名读,齐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理解字义,疏通文意。 (1)这篇小古文比较短小,一共有几句话?理解重点字义,总结理解字义的 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资料)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然如此。 之他(它) 。 重点指导: “之”的用法。(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 (2)指名同桌一人读句,一人串讲句意。 句子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3 (小儿:小伙伴) (诸:多
4、) (尝:常常。 )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 句子二: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李树上长着许 多沉甸甸的李子, 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 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把树枝都压弯了。 句子三: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句子四: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句子五: “取之,信然” 摘下一吃,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 (3)师说句意,全班诵读对应的小古文。 4.串讲
5、故事。 (1)四人一组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故事的大意。 (2)学生汇报。(读古文的时候,要根据文字判断情节,不要受到标点的限 制) (3)根据板书,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
6、:想象画面学习活动二:想象画面,理清原理理清原理 1.想象画面 (1)故事皆由一棵李树而起,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呢? 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想象画面,练习说话,再想象着画面读读这句话。 (2)对待路边树上的李子,王戎和其他小朋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 文中只用了 10 个字来描述。 总结古文的特点简洁精炼,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诸儿竞走取之” ,他们可能会怎么取这李子呢?(同桌交流)学生做动 作,补充句子。 5 (4)诵读“诸儿竞走取之” 2.探究原因,厘清原理。 (1)看到王戎还能岿然不动, 有的同伴就觉得很奇怪, 王戎在想什么呢?(随 机采访学生)
7、 (2)对此,王戎的解释是什么?这句话中有一半是他看到的,还有一半是想 到的。假如你现在就是王戎,你会怎么说?(读相关语句) (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 这李子就一定是苦的?(抓住矛盾: “树在道边” 和“多子折枝”矛盾) 3.补写结尾,关注写法 (1)“取之,信然。 ”之后便是“人夸之” ,会怎么夸,自己动笔写一写。 (2)这几句有王戎的善于观察,有王戎的勤于思考,还有王戎的体察人心, 带着你对他的赞美,读读这几句。 (3)关注写法:作者并没有像我们这样直接夸赞王戎很聪明,而是通过什么 方式写的? (提示:先写别的小朋友“竟走取之” ,再写“唯戎不动” ,通过对比凸显人 物品质,揭示写法及
8、其作用) 学习活动三:尝试背诵学习活动三:尝试背诵,建立群像建立群像 1.借助填空,尝试背诵。 (1)老师把课文变一下,看能不能读好。 出示: 王戎 , 尝 , 见路边 。 诸儿 , 唯 。人问之,答曰: “ 。 ” 。 6 (2)同桌配合,上下句接龙,尝试背诵。全班尝试齐诵。 2.课外拓展,建立群像。 (1)补充成语:道旁苦李。 (2)思考:今天读小古文,我们该不该取道边李? (不该。从现代公民礼仪的角度,不管是公共的李子还是私人的李子,我们 都不能够去取。从做人的角度,我们不要做取“道旁李” 、贪图小利、不劳 而获的人,而要做通过自身努力取“深山李”的人) (3)比照阅读: 杨氏之子 司马
9、光砸缸 ,构建智慧少年群像。 提示 1:抓住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受杨氏之子的“甚 聪慧” 。 提示 2:抓住司马光砸缸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感受 司马光的“凛然如成” 。 (4)补充世说新语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5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 唯戎不动 取之信然 对比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你认为王戎的智慧体现在哪里?说说理由。 生:我从“树在道边而多子”看出王戎非常聪明,因为如果树在道边,这 7 个李子很甜的话,肯定早就被人摘走了,但是树长在路边,上面却还有很 多的李子,说明李子一点儿都不甜,从这里我看出了王戎善于观察,非
10、常 有智慧。 师:他的智慧体现在善于观察。 生:我觉得王戎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会思考。他观察到李树上面的果子这么 多之后,就会去思考。他可能会想:为什么没有人来摘呢?这个李子的口 味怎么样呢?他思考之后, 决定不去摘李, 所以他不仅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还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善于观察还不够,还需要善于思考,这也是他的智慧。但王戎这样一 位智慧少年,他的智慧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吗?我们抓住李子的苦与多之 间的反差,发现了王戎的善于观察与思考。再思考思考,你觉得道边的李 子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我觉得路边的李子是没有人给它浇水施肥的,它并不像果园里的果子 一样是精心栽培出来的,所以可能很酸。 生:在
11、路边的李子肯定非常引人注目,肯定会有很多人去摘了吃。 师:为什么人们都热衷于摘路边的李子呢? 生:因为路边的李子是免费的啊,人们摘的时候、吃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占 了便宜。 生:因为路边的李子没有人去管,所以大家就可以随便地去摘。 生:路边的李子不仅是免费的,而且人们看到别人摘了,自己如果不摘的 话就觉得别人占了便宜,所以摘的人就更多了。 师:好占小利。还有呢? 8 生:我觉得一般人还有一种想不劳而获的心理。瞧, “多子折枝” ,这样的 枝条都被压弯了,人一伸手就摘到了,多容易啊! 师:想要偷懒却能获取果实,就叫不劳而获。王戎的高明智慧正在于他透 过“取道旁李”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就看透了人心,看
12、透了人性的本能 是爱占小便宜并且喜欢不劳而获。你认为,这样的王戎,如果让他去取李 子,他会摘取哪里的李子呢? 生:王戎可能会摘高处的李子,普通人一般摘不到的地方。 师:他喜欢挑战,愿意付出,愿意摘高处李。 生:如果让王戎来摘李子,那王戎可能会摘果园李,选那些有人栽种的, 有农舍的地方的李子,而不是在荒郊野外的。 生:我觉得他应该会摘深山李,比如,深山老林里那种纯天然的果子,这 样跋山涉水、风餐饮露摘取到的天然果实,肯定更甜更香。 师:成语用得好!最好的东西往往在人迹罕至处,他会摘深山李。 生:如果王戎摘果子的话,最好就是摘自种李,就是自己种的果实。因为 这样的话,他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的甜
13、可比果子甜多了。 师:人物的性格又更丰满了,他可能还会摘自种李。在我们刚刚不同的、 合理的推测中,王戎的性格特点、他的智慧是不是也更加丰满了起来?你 们知道吗? 王戎不取道旁李 这个故事在后来凝练成一个成语道旁苦李, 一直流传至今。谁来说说“道旁苦李”的字面意思? 生: “道旁苦李”就是指路边的苦李。 师:是呀,这样的李子走过的人也不会摘取,像道旁苦李一样的人呢?也 是被人所弃的。所以, “道旁苦李”后来就被用来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 9 物或人。现在,联系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成语的意思,你觉得你从这个故事 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认为做人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且不能做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人, 而
14、要做一个清廉的人。 生:从这个故事里面,我看出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能从众,更 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 师:王戎的高明正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从这个故事里, 我体会到了天上不会白白地掉馅饼, 如果想获取成果, 必须得自己努力。那些梦想不劳而获就能得到一些东西的人,是不会成功 的。 师: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反过来想,现在你觉得什 么样的事物或品质显得更珍贵? 生:越是付出得到的果实,越是珍贵。 生:俗话说得好, “物以稀为贵” ,一般比较珍贵的东西要么就是你自己付 出所得到的果实,要么就是比较稀有的,就像刚才有位同学说的,路边的 李子如果只有几颗,说不定它就很甜。 点评
15、点评: 王戎不取道旁李体现了王戎这一智慧少年的形象。王戎的智慧体现在 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但其透过表象看本质一 透过“取道旁李”这一行为看出人性中的好贪小利与不劳而获,却是学生 难以理解的。教师先从“道旁李”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人们独爱 “取道旁李” ,再推测如果王戎摘李,会摘何处之李。此处模仿文中的“道 10 旁李”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丰 富了王戎的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联系小古文与成语,引导学生思考本文 带来的启示,水到渠成。 26.26.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治邺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豹、娶”等 11
16、个生字,会写“豹、派”等 15 个字,会写“管理、 人烟”等 12 个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 络。 3.练习朗读课文,想一想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体会西门豹的智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西门豹的智 慧。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复姓导入学习活动一:复姓导入,借字识人借字识人 1.解读人名,介绍人物 11 (1)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西门是什么? (2)教学“豹”字, “豹”的
17、左半边就像豹子长而尖的利齿,右半边的一点 像豹子身上小勺样的黑点,要注意与“勾”区分开。 (3)“西门”是复姓, “豹”是名,西门豹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人。 2.解读课题:第七单元刚刚告诉过我们,标题有时也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 容,那你看看这个标题,能不能提示你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根据时间不同,给课文分层:我们读的是一个长故事,这个故事分为几 个部分来写的呢? 要点: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西门豹来到邺县,向老大爷了解“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的原因;第二部分写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恶人、破除迷信; 第三部分写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4.仿照课后习题 1,提炼小标题。 提示
18、1:关注学生提炼的小标题字数是否统一。 提示 2:关注小标题之间的辨析,例如“询问大爷”和“了解民情”等,提 升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 学习活动二:理清原因学习活动二:理清原因,了解民情了解民情 1.提取问题:西门豹到邺县看见了什么情况,问了哪些问题? 要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问了四个问题: “怎么回事?” “这话是谁说的?” “新娘是哪儿来的?” “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12 2.总结原因: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了什么情况,四人小组总 结归纳。 总结:梳理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3.梳理问题,走进人物 (1)梳理西门豹提出的四个问题,厘清他
19、问这些问题的原因,感受西门豹的 人物形象。 要点:四个问题分别指向: “怎么回事?”原因; “这话是谁说的?首恶; “新娘是哪儿来的?”被害人; “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事实 总结:西门豹治邺前的调查研究,每一个问题都很有指向性,且语言干脆 利落,直击要害,仅仅四个问题就将邺县存在的问题了解清楚,足见其智 慧。 (2)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扮演西门豹,一人扮演老大爷,读出西门豹的智慧 和老大爷的无可奈何。 4.练习转述:借助板书回答,如果此时,西门豹要向国君汇报自己的调查 结果,他会怎么说?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能借助第 10-14 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
20、说出西门 13 豹的办法好在哪里,体会西门豹的智慧。 2.能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能借助课文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出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体会 西门豹的智慧。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想一想西门豹的办法好在哪里,体会西门豹的智慧。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惩治恶人学习活动三:惩治恶人,前后照应前后照应 1、概述方法,分层辨析。 (1)细读第 10-15 段,思考:西门豹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2)简要概述:西门豹用了什么办法惩治恶人? 要点:西门豹将计就计,让巫婆和官绅有口难辩,只能束
21、手就擒。从表面 上看,他认可了“河伯娶妻” ,但其实他是在“河伯娶妻”的当天当场戳穿 巫婆和官绅的谎话。 (3)分层辨析:西门豹的办法妙在何处? 辨析 1:为什么不直接把官绅、巫婆抓起来,而要用这种办法? 指导朗读,抓住语言描写,体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从 表面看,西门豹与巫婆都很为河伯着想,巫婆只能听从;且是巫婆说河中 14 有河伯的,因此她一定见到过,派巫婆去说合情合理,巫婆也只能听从。 辨析 2:为什么不是把所有的官绅一起投到漳河? 指导朗读,抓住人物语言、行为,体会“区别对待”的惩治有度。西门豹 没有处死其他官绅,因为他们毕竟不是首恶,要给他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 会,这体现
22、了西门豹治理的“有节” ;同时,又利用其他官绅的丑态,破除 了百姓心中的迷信。 2.转述故事:如果你是现场的村民,你怎么劝说逃到外地的亲人回乡? 要点 1:从惩治巫婆、官绅头子、其他官绅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转述。 要点 2:突出西门豹在惩治恶人过程中的动作、语言,表现其为民着想与为 官智慧。 要点 3: 强调 “河伯娶妻” 是迷信、 是骗局, 体现现场的村民心中迷信已破。 学习活动四:发现特点学习活动四:发现特点,简要复述简要复述 1.回顾全文,根据分段、概括出的小标题,简要复述三大过程。 (1)“调查民情”部分,关注老大爷的语言特点一先简要回答主要结果,再 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 (2)“惩治恶人
23、”部分,关注段落结构特点说法与做法相结合,轮流岀 现。 2.拓展阅读。 (1)西门豹罢官 ,加深对西门豹的认识。 要点:西门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其为 官治县,也体现在他善于用巧妙的方式向君王谏言。 (2)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 ,比较、深化对西门豹形象的认识。 15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626 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治邺 调查民情 破除迷信 兴修水利 智慧 有效 有节 有法 精彩片段精彩片段 师:这三个部分,你们觉得写得最精彩也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是哪一个部 分? 生:惩治恶人。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这么认为。这一部分写得太妙啦。我们班同学特 别喜欢默读, 因为默读有助于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