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由用户(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年级 上册 语文 第四 单元 教案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2.12.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会认“乃、票、亥”等 5 个生字,会写“祭、乃、熏”等 8 个字,能背 诵三首古诗。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知道诗的大意。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古诗,并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知道诗 的大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知道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利用注释,了解大意 1.关注诗题。 (1)导入新课,引出三首诗的题目,请学生齐读题目。 提示:可引导学生学习“亥”字。 “孩” “该”去掉形旁为“亥” , “亥”表
2、 示十二地支的第十二位(最末位),又可表示十二生肖中的“猪” 。 (2)指名说说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这三个题目的意思。 2.了解大意。 (1)学生分享自学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评价与补充。 要点 1: “祭” “乃”两个字可以提醒学生用减一减的方法进行学习,并相机 理解“家祭”与“乃翁”的意思。 要点 2: “熏”要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可创设识字情境引出“熏陶” “熏鱼” 等词。 要点 3:引导学生对“喑”与“暗”这两个字进行辨析。 “喑” ,从口,音声。 (2)学生朗读古诗,教师指导停顿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的节奏划分法来练习朗读。 (3)请三位学生分别说说三首诗的大意,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
3、注释,可引导 概括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板书:利用注释了解大意)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三首诗的大意。 学习活动二:借助资料,读懂古诗 1.阅读史料。 (1)出示前两首古诗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概述宋朝的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 史。 (2)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社会境况,同时穿插学习本单元“日积月累”中的 一组词语。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2.揣摩内涵。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结合历史背景,抓住关键词,揣摩诗 人们当时的想法。 提示 1:第一首诗可重点抓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 来理解陆游的心愿。 提示 2:第二
4、首诗可引导学生重点抓住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句,通过想象游人们的动作、神态,来体会全诗“乐景”下的真实言语。 (板书:了解背景解读内涵) (2)小结:两首诗的作者创作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相同,他们想表达的也是同 一份心愿收复失地、一统中国。 3.体悟诗情 (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并通过紧扣关键句,试着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两首 诗的情感。 (板书:悲恨) (2)穿插反映陆游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抗战决心的诗句,帮助学生加 深对示儿这首诗的理解,然后背诵这首诗。 青年时的志向青年时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观大散关图有感) ) 中年时的
5、呼喊中年时的呼喊:楚虽三户能亡秦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金错刀行) ) 老年时的坚守老年时的坚守: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作作) ) (3)简介林升,激发学生与诗人的共情,然后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提示:林升没有直接去写自己的愤恨与忧虑,而是选择以间接的方式来描 绘那些沉湎于放荡、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高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写的 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没有人会对此感到惊讶,但经他这样一写, 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诗作。教师要提醒学生在 诵读中要尽可能
6、表现出无奈与忧愤交织的情绪。 (4)小结:陆游的悲痛,林升的愤恨,其实都缘于一种深切的爱国情。了解 诗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触摸到古诗所反映的真切的情思。(板书:结合 经历体会诗情)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进一步学习三首古诗,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三首古诗的表达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且背诵三首古诗,会默示儿 。 3.能通过查找资料、对比想象等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三首古诗,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 祖国、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
7、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三首古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迁移学习,巩固方法 1.迁移学习。 (1)请学生结合己亥杂诗的历史背景资料和龚自珍的简介资料,以小组 为单位合作学习古诗。 (2)学生集体交流诗的内涵。 提示 1: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想象“万马齐喑”背后的画面,感受当 时社会的萧瑟与颓唐。 提示 2: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想象“九州生气”的画面,并在想象 描述中感受“万马齐喑”与“九州生气”的强烈对比。 提示 3:可引导学生知晓“天公”的双层含义。 “天公”表面上是指老天爷, 实际上是指当时的皇帝。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抖擞” “不拘一
8、格”这两个 词潜藏的意思。 (3)结合龚自珍的个人简介,进一步体会已亥杂诗所表达的情感。 (板书:哀) 2.背诵古诗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哀伤、激昂的语调。 学习活动四:串联古今,积淀情怀 1.联结升华 (1)齐诵三首古诗。 (2)提问: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有哪些? 学生回顾、交流,教师补充。 (板书:家国之爱) (3)小结升华:这些人,这些诗,这些精神,已化成了星辰,已化成了中华 文化的灯,它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它诠释了“为什么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它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 2.课外延学。 (1)搜集一至两首与爱国有关的诗,通过查找资料,
9、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 情并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爱国诗歌,准备参加“爱国诗文朗诵赛” 。 (3)尝试将自己最喜欢的爱国诗歌,用硬笔或毛笔写成作品,并在班级中进 行展示。 板书设计 1212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悲 恨 哀 家国之爱 利用注释 了解大意 了解背景 解读内涵 结合经历 体会诗情 精彩片段 师: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所谓的诗眼,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 感的词语。请大家找找,哪一个字最能突出陆游此时的心情?(生默读并思 考) 生: “悲”最能突出陆游此时的心情。 师: “悲”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板书: “悲”)想一想:陆游的“悲”从 何而来?学习
10、古诗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 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对于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情感很有 好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陆游生活的那个年代。自己读读下面的 这段文字。 北宋末年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宋朝的军队节节败退,最后金兵攻最后金兵攻 陷了当时的汴陷了当时的汴( (bianbian) )京京( (今天的开封今天的开封) ),连宋徽宗、 宋钦连宋徽宗、 宋钦(q(qi in)n)宗都被俘虏了。宗都被俘虏了。 从此山河破碎从此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人民流离失所,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的妇女惨遭蹂躏无数的妇
11、女惨遭蹂躏 ( (rou linrou lin) ),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先学生自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师: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昔日的权贵们都到哪里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 ,学生朗读) 师:皇子赵构逃难临安(今天的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可在那里,赵构 和大臣们依然过着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生活。他们一味苟且偷生,却不想 着收复国家的失地。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陆游为何而悲了吧? 生:为山河破碎而悲。 生:为人民流离失所而悲。 生:为无数的家庭妻离子散而悲。 生: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悲。 生:为统治阶级不思收复失地而悲。 师:读出诗人的这份悲伤来!(生读示儿全诗)
12、 师:读出诗人的这份悲叹来!(生读示儿全诗) 师:读出诗人的这份悲愤来!(生读示儿全诗) 师:看来,这首诗字字泣血、字字带泪,怎一个“悲”字了得呀!让我们 再去细细地咀嚼品味。(学生齐读示儿全诗) 师:因此,他渴望 生:他渴望收复失地。 生:他渴望祖国统一。 生:他渴望人民过上太平的日子。 点评: 示儿这一教学片段,抓住诗眼“悲”字展开,通过补充历史背景资料, 以及关联另一首诗题临安邸 ,让学生懂得了诗人为何而悲,如何之悲, 让抽象的字眼变得具象、可感。当学生能真正触摸到诗人的情感了,才是 真正读懂了诗,并在其中进行了一次“情感体操”的训练。 13.13.少年中少年中国国说(节选)说(节选)
13、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认识“泻、鱗”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能结合课文, 理解“潜龙腾渊” “地履其黄” “与国无疆”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课文的节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 3.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课文的节奏,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 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课文的节奏,初步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 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释题明意
14、,触摸写作时代 1.板书、齐读课题。 2.理解“故今日之责任”中的“故”的意思。交流与这篇课文以及作者相 关的背景资料。 (板书:搜集资料了解背景) 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写于 1900 年,此时正值戊戌 变法刚刚失败,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资料一: 梁启超梁启超,1919 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他 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继续从事政继续从事政 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
15、表人物之治活动。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 一一。 资料二 昨日割五城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 财产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精之奴已为人注精之奴国为待国为待 死之国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什奈何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什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亦何足怪! 节选自少年中国说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3.小结:梁启超撰文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并热切希望出现“少 年中国” ,就是因为他从心底里觉得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
16、“少年中国” 。 学习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解“说”明体 (1)大声读课题,理解课题中“说”的意思。 要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往往放在题目的后面,主要用来表明这 篇是关于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的,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议论文 (2)交流题目中带有“说”字的文章。 要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爱莲说 马说 师说等文章,它们都是 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描述、议论从而表述观点的文章。 2.识“字”解义。 (1)明确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示:第 2 自然段中生僻字较多,如学生初读有障碍,教师可以出示词串, 指导学生反复认读。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
17、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学生交流识字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提示 1: “泻、鳞、惶、胎”等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提示 2:可将识字与句意结合起来。如: “惶”是“惊惶”的意思, “百兽震惶”就是“百兽感到惊惶害怕”的意思; “哉”是平舌音,在古文中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表明课文中的所在 句是为了表示赞叹。 提示 3: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熟悉的词语来识记、理解字义。如“履”字, 可以用“如履平地” “如履薄冰”这样的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履其黄” 的“履”在课文中是“踩、踏”的意思。 提示 4:可利用字源法来
18、学习。如“疆”的原义是以弓记步,即以弓来丈量 土地,可理解为田界。在“与国无疆”这个短语里则是使用了它的引申义, 表示极限的意思。 提示 5:可结合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陌生的词语。如: “隼”是指一种 凶猛的鸟;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意思是,宝剑刚用磨刀石磨好,发出 耀眼的光芒; “干将”是指古代的种宝剑; “硎”是指磨刀石; “天戴其苍, 地履其黄”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3.梳“脉”理序。 (1)请学生将课文连贯地朗读一遍,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交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 1 自然段:写中国少年的责任。(板书:中国少年) 第 2 自然段:描绘
19、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板书:少年中国) 提示:归纳第 2 自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 自然段进行分解,从而逐步落实。 请学生找出这段文字里写到的事物。 交流作者描写的事物: 红日、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物都是用来比喻少年中国的,让学生对意象有 初步的感知。 第 3 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3)理清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关系。 要点:先分别写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然后总结提升,表达赞美之情。三 个自然段是先分后总的关系。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教学目标目标 1.能结合课文,理解“潜龙腾渊
20、” “地履其黄” “与国无疆”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了解比 喻这一修辞手法,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并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中国的形象。 4.能借助资料,了解一些为实现“强国梦”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的故 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中国的形象。 教学难教学难点点 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少年中 国的形象。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诵读会文,感悟“中国少年” 1.默读第 1
21、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出示第 1 自然段 故今日之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少年富则 国富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要点:第 1 自然段的后八个分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分句都有 “少年则国”这一相同结构。 2.用竖排的方式出示第 1 自然段后半部分的八个分句: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
22、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3.从这样的排列方式里找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要点:每一句话都“少年则国”的结构,相似句式的八个分句组 成了排比句,而且由短到长,所以朗读起来富有鲜明的节奏与越来越磅礴 的气势。 4.选用现代文中熟悉的关联词把前后两部分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提示: “如果少年强,中国就强” “因为少年强,所以中国强” “只要少年强,中国就强” “只有少年强,中国才能强” 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尤 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词“则
23、”的妙处,增强文言文的语感。在上面的 关联词语中, “只有才”似乎更能体现少年对少年中国那无可取代 的重要性。 5.指名读八个分句,找出关键字词,并说说这些字词能不能调换顺序。 要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智、富、强”这些关键字词。这些字词 不能调换先后顺序因为这些字词是逐步深化、渐次递进的关系。 用竖排、放大字号的方式出示关键字词: 智 富 强 独立 自由 进步 胜于欧洲 雄于地球 (板书: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6.梁启超在那样让人沮丧的时代背景下,大声疾呼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来 自“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 时隔一个多世纪,重温这篇演讲,它
24、仍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少年肩 负着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重任,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脊梁。因此, 少年必须发愤图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理想而奋斗。让我们牢记(引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提示 1:教师可先引读,再让学生自由练,最后指名朗读。 提示 2:句子由短到长,朗读时的语气也应由轻到重,而且读每个分句时的 语气也应该是前轻后重,同时“智、富、强”等关键字词要重读。 “则” 字前可以略停顿,以体现文言文的语感。 7.师生配乐读第 1 自然段,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学习活动四:诵读会文,感悟“少年中国” 1.结合初读时找到的事物,自读第 2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板书:红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