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优质教案(表格式;全册打包).rar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一 单元第 一 单元单元(主题)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了解天气(一)指导思想观察、探究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題,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二)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在本单元中设计了观察、设计、交流分享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背景分析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内容要求:内容要求:10.1 天气和气候。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业要求:学业要求:能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能在教师指导下,识别不同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交流对天气的观察结果;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和分享。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1.观察并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观察和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内容,也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长时间观察和记录的主要学习单元之一。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观察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产生兴趣,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坚持观察的习惯,培养坚持观察的毅力。本单元设计了 3 课,教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早知道三个课题,共需 3 课时完成。第 1 课是各种各样的天气。通过观察日常的天气情况、生活中出现过的具体天气现象,使学生认识到阴、晴、雨、雪、风等是自然界常见的天气现象。虽然每种天气现象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如晴天时阳光普照、万里无云,雨天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可以从一些共同的角度来描述天气现象。根据这些描述天气现象的角度,学生可以设计表示同天气现象的符号,并尝试用这些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第 2 课是天气与生活。经过一周的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天气总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回顾更长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如冬季的暴雪、夏季的台风、春季的细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在不同的天气中人们都干些什么、哪些事情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并思考这些天气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课堂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学生将继续记录天气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同天气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变化。第 3 课是天气早知道。鉴于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们一定希望提前知道未来的天气变化。本课中,学生要探索各种天气预报的途径。通过比较和简单的分析,认识不同途径获得的天气预报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学习通过天气预报提供的信息安排自己的生活。最后通过查找资料、访问长辈等方式,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而积累的一些天气谚语。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知道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功能。(二)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记录等活动了解自然界的天气现象,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想法。(三)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天气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设计天气符号,并用符号记录天气现象;能观察并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能就天气变化和影响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四)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能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功能。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天气,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梳理不同天气下人们的生活、动植物生活情况,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搜集并处理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在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未来的生活与出行的活动中,发展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思维。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知道并能够描述几种天气现象(第 1 课)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学习用符号记录日常的天气(第 1 课)持续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课外)交流一周的天气情况(第 2 课)交流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 2 课)调查不同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第 2 课)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习运用天气预报规划生活和出行(第 3 课)继续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同时观察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课外)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为常见的天气现象设计符号,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1、为常见的天气现象设计符号,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2、记录一周的天气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2、记录一周的天气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3、通过查资料、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3、通过查资料、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三 单元 观察小动物第 三 单元 观察小动物单元(主题)(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 科学课程标准 中属于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学习内容: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内容要求:内容要求: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学业要求:学业要求:1.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概括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对常见动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2.认识到动物的生存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能比较不同动物感知环境的器官。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1.观察蚂蚁。2.观察蜗牛。3.观察动物怎样感知环境。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设计了 3 课,包括第 7 课,第 8 课和第 9 课,第 7 课是蚂蚁蚂蚁是学生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动物。本课要在户外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初步了解蚂蚁是一种群居的小动物,它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一定的反应。由于蚂蚁很小,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学生能够对蚂蚁的行为和感知环境的方式形成深刻的认识第 8 课是蜗牛。蜗牛也是周围环境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一般在雨后潮湿的地方容易找 70 到。学生可以比较蚂蚁和蜗牛的不同,并利用观察蚂蚁行为方法来观察蜗牛的一些行为由于蜗牛的行动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饲养几只蜗牛进行观察,使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更多有趣的现象第 9 课是动物的感知本领。通过前两节课的观察活动,学生了解了蚂蚁和蜗牛是主要通过触角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本节课学生将通过直接观察、查找资料,咨询他人等方式,了解其他动物感知环境的本领,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成员,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说出蚂蚁、蜗牛的一些身体特点,能简单说出一些小动物们的感觉器官,对于观察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能用简单的科学词汇记录、整理信息,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对于蚂蚁、蜗牛的主要身体特点和不同点以及小动物们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的知识了解的还不够系统。同时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兴趣不容易持久,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与引导。本单元是学生第二次接触生命科学领域中与动物相关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学期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认识和观察了多种家养小动物。在本单元,学生将认识和观察一些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自然界中的小动物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观察、饲养或查找资料等方式,认识更多的动物,并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培养珍爱生命 的意识与科学态度。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能够简要说出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和它们的一些不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二)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并归纳出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和它们的一些不同点以及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三)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从观察动物的活动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动物的外形和行为,能用绘画和语言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和行为,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或咨询他人的方式了解动物的感知本领。能就动物的感知本领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四)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观察小动物的活动感兴趣。能保持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够简要说出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和它们的一些不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以及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动物在很多方面对人类有帮助(第 9 课)各种动物都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环境,有些动物的某些感知能力很强(第 9 课)蜗牛的身体柔软,柔软的身体外有壳,头部两对触角(第 8 课)蜗牛可以通过头部的两对触角感知环境(第 8 课)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第7 课)蚂蚁可以通过眼和触角感知环境(第 7 课)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画一画,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画一画,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二 单元 太阳月亮四季第 二 单元 太阳月亮四季单元(主题)(一)指导思想“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二)理论依据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已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属于“9.宇宙中的地球”。涉及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学习内容:学习内容:9.2 地球绕地轴自传9.3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内容要求:内容要求:9.2观察并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初步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9.3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9.4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学业要求:学业要求:1.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形状变化和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愿意参与观察和分享活动,认识自然现象的变化。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1.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2.观察不同形状的月亮。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7-8 岁的二年级小学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太阳,月亮、季节变化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了解了基本的天气变化基础上,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基于相对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进一步解一些更大维度的变化和现象,如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月相变化、四季变化等、本单元设计了如下三课、包括第 4 课,第 5 课和第 6 课第 4 读是太阳开起来了。学中在一年级的就具有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判断方向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在连续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在观察和实际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第 5 课是月亮,本课设计了一个观察月相地活动。通过几天的连续观察和简单记录,让学生体会月相的圆缺变化,初步识别几种典型的月相。第 6 课是春夏秋冬。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寻找四季的变化规律。由于四季变化是一种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变化,除了教学当时的季节变化可直接观察外,其他季节的变化都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通过比较,明确每个季节的变化特点。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月亮、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以操场为参照物,能够指出不同时间(早午晚)太阳在天空中的大致位置,月亮的样子每天都在变化,有时看不到等等,季节变化引发衣服的变化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说出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知道月相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说出月相能够发生变化。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二)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月亮形状的变化、季节变化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三)探究实践 能借助比较安全的观测工具,观察并记录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能用语言描述太阳、季节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实例。能观察并记录几天月相的变化。能识别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四)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有关太阳、月亮、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如实讲述亲自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能尝试从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有关太阳、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要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根据早、午、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别大致方向。2.每隔 3 天观察并记录月相的变化。3.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季节变化对人、动物、植物的影响。月相经常发生变化(第 5 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第 4 课)一年中,四季在不断地变化(第 6 课)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第 4 课)(第 6 课)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位置有规律地变化(第 4 课)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四 单元 从自然世界到人工世界第 四 单元 从自然世界到人工世界单元(主题)(一)指导思想“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二)理论依据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已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属于“12.技术、工程与社会”。涉及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以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学习内容:学习内容:12.1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12.2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内容要求:内容要求:12.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12.2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便捷和舒适。学业要求:学业要求:能区别自然物和人造物,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在这个单元中,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成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人们在设计制造前需要进行发明创造。知道什么是自然世界、什么是人工世界,并且尝试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初步体会什么是发明。为了达到这些学习目标,这个单元与本套教材的其他技术与工程单元略有不同,不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任务展开教学,而是编写了相互关联的3课,包括第10课、第11课和第12课第 10 课是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本课选择一些含人工建筑的自然环境图片、自然事物的图片以及一些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图片。通过将这些图片分类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些属于自然世界,有些属于人工世界第 11 课是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常用的学习工具之铅笔的发展、削铅笔工具的发展,同时体验这些发展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方便,结合这些认识和体验,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人工产品,如通信产品等的发展。这些探究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们不断创新、改进人工产品,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第 12 课是我们的创意)在进行发明的时候常会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增加、减少或组合功能等角度去思考。因此,本课首先介绍了“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简单的发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考虑希望赋予它们哪些功能,再提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的创意画下来并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图片,调动思维,并在现实世界中调查。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知道发明创造往往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的。(二)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三)探究实践 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人工产品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四)态度责任有创新意识,对创新设计有兴趣。能如实讲述亲自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2.调查生活中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3.向家人、朋友介绍自己创意设计人工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 11 课)人们创造出新的人工产品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第 11 课)人们的发明创造使人工产品不断发展(第 11 课)体会技术的核心是发明(第 12 课)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第 10 课)在提出创意的过程中,人们常用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各种发明方法(第 12 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课题课题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月 日(星期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第 1 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一课是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 课。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节课。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并调动学生的思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了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学生还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做调查,调查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属于自然世界,哪些事物属于人工世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图片,调动思维,并在现实世界中调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探究实践: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态度责任:表现出对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0 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帖相应的图片人工世界:帖相应的图片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和课页图,提出问题:图中的哪些事物是人工的?哪些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学生活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够说出大山、植物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飞机、热气球、房屋是人工制造的。全班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初步知道景和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人工的和自然的设计意图:初步知道景和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人工的和自然的。二、科学实践活动-一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1.分类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问:(1)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哪些事物?(2)能将它们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吗?(3)观察自然世界的特点,自然世界有哪些事物?(4)观察人工世界的特点,人工世界有哪些事物?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准备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分类活动。自然世界分为一类,人工世界分为另一类。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够分类较准确,对于教师准备的瓦片学生可能会出现差异。自然世界:石头、土块、植物 人工世界:纸张、瓦片、丝绸、塑料制品学生尝试说一说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别教师小结: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植物、动物、天空、大地等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构成了自然世界;电器、交通工具、文具、房屋等是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们属于人工世界。设计意图:知道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本质区别。设计意图:知道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本质区别。2.调查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生活动手册。我们将要到校园里进行调查,观察并区分校园里的事物哪些属于自然世界,哪些属于人工世界,然后记录在活动手册第 10 页的表格中。组织学生拿好学生活动手册和文具袋,在教室门口排好队一起出发,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记录后,带领学生排队回到教室。3.交流并讨论引导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记录,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进行总结。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工世界?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分析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自自然界的资源,发明创造人工世界的各种事物,因此人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世界,人工产品的使用不能破坏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如果人工产品的使用破坏了大自然,人类就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人工世界了。(不必这样深刻,根据学生理解调整小结话语)设计意图: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类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类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三、拓展与应用三、拓展与应用出示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陶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接着播放视频,介绍陶瓷的制造流程最后,留课外拓展作业: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作作业业布布置置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教教学学反反思思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题课题11.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月 日(星期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第 1 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常用的学习工具之铅笔的发展、削铅笔工具的发展,同时体验这些发展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方便,结合这些认识和体验,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人工产品,如通信产品等的发展。这些探究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们不断创新、改进人工产品,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可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对于生活中的人工产品接触较多,在使用中能感受到人工产品的便捷。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常用的学习工具之铅笔的发展、削铅笔工具的发展,同时体验这些发展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方便,结合这些认识和体验,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人工产品,如通信产品等的发展。这些探究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们不断创新、改进人工产品,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人工产品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态度责任: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人工产品的发展感兴趣,激发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人工产品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 小刀 转动削笔刀 电动削笔刀慢 快 更快费力 省力 削尖立停、减少笔尖的浪费不安全 安全 延时磨笔、握笔更舒适不卫生 卫生容易把笔尖削折 削尖转动不费力不平 较光滑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认识了哪些物品是自然的,哪些物品是人工的,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下面这些物品是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ppt 出示楼房,衣服,食物,文具(削笔刀,笔袋)、娱乐设备、车辆、飞机、高铁图片2、我们居住的房屋、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到使用的学习用品,娱乐设备等等。到处都可见到人造物品的身影,我们的人工世界可真丰富啊!那我们的人工世界是怎样发展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丰富的人工世界。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导入新课(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使用削笔刀,认识人工世界给我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使用削笔刀,认识人工世界给我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一)观察使用小刀,认识小刀的使用方法1、出示小刀,你认识他吗?它有哪些部分组成?2、你们用它干什么?预设:割纸,刻东西,削铅笔3、老师小时候用它削铅笔,猜猜它怎么用,用手比划比划。4、师演示用小刀削铅笔的方法,边演示边介绍。找两名同学体验小刀削铅笔。个别学生体验小刀的使用方法,其他学生观察(二)认识转动削笔刀,体会转动削笔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快捷舒适过渡语:老师小时候用这种小刀削铅笔,你们现在也要削铅笔,那你们现在用什么削铅笔?请把它拿出来1、介绍转笔刀及使用方法2、你们为什么现在都用转动削笔刀而不用小刀呢?3、比较小刀和转笔刀的削笔速度4、对比削完铅笔的区别(三)观察使用电动削笔刀,进一步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过渡语:随着我们人类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又逐渐发明了更便利,更快捷的电动削笔器。这种电动削笔器削一根新笔仅用 10 秒,节约了很多削笔的时间,削尖立停,减少了铅笔的浪费,而且它还有延时光笔的功能,削尖后可以多转三圈,铅笔光滑书写时更舒适,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而且它还是双供电的,在外可以装电池,在家可以直接插在电源上。1、我们刚才观察并使用了电动削笔器,电动削笔器比我们现在用的手摇削笔器又有了哪些进步?总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三种削笔器,通过观察使用这三种削笔器发展,你能说说削笔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会削铅笔工具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会削铅笔工具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三、观察笔的发展,认识铅笔的发展给我们的说些带来的便利。三、观察笔的发展,认识铅笔的发展给我们的说些带来的便利。过渡语:我们刚才认识了削笔器的发展,知道了削笔器的发展给我们了便利,快捷和舒适。1、发明削笔器是为了干什么快捷,方便2、用转笔刀削铅笔,那铅笔从古至今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最早人们用过的笔是什么样的呢?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们用铅条或铅块来写字。因为铅是一种比较软的金属,能够在纸上画出清晰的黑红的痕迹。人们把铅条当笔用,所以就有了“铅笔”这个名字。但铅的毒性很大,经常接触会让人慢性中毒,所以后来人们就不再用它写字了。大约 500 年前,欧洲人开始用石墨来代替铅写字,但“铅笔”的称呼沿用了下来。随着人们的使用,人们发现碳棒容易把手弄黑而且容易折,为了改进笔,人们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械,然后在木条上刻上细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将两条木条对好、粘合,笔芯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过渡语:我们认识了铅笔的由来,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铅笔2、请同学们观察并使用这三种铅笔,想一想铅笔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从古至今,人们还发明创造了许多物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例如手机的发明,洗衣机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作作业业布布置置调查生活中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教教学学反反思思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题课题12.我们的创意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月 日(星期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第 课时(共 课时)第 课时(共 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 12 课是我们的创意。本课首先介绍了“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简单的发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考虑希望赋予它们哪些功能,再提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的创意画下来并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生活中的人工产品学生并不陌生,但设计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设计?本课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思考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初步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然后利用发明方法进行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能够利用身边常用的物品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创造发明方法对物体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求。科学思维:学生通过“缺点列举、希望点列举”等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开拓创造发明的思路。探究实践:在
收藏
- 资源描述:
-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一 单元第 一 单元单元(主题)单元(主题)第一单元 了解天气(一)指导思想观察、探究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和提出问題,越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观察、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二)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在本单元中设计了观察、设计、交流分享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背景分析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内容要求:内容要求:10.1 天气和气候。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业要求:学业要求:能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的影响;能在教师指导下,识别不同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交流对天气的观察结果;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和分享。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1.观察并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观察和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内容,也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长时间观察和记录的主要学习单元之一。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观察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产生兴趣,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坚持观察的习惯,培养坚持观察的毅力。本单元设计了 3 课,教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早知道三个课题,共需 3 课时完成。第 1 课是各种各样的天气。通过观察日常的天气情况、生活中出现过的具体天气现象,使学生认识到阴、晴、雨、雪、风等是自然界常见的天气现象。虽然每种天气现象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如晴天时阳光普照、万里无云,雨天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可以从一些共同的角度来描述天气现象。根据这些描述天气现象的角度,学生可以设计表示同天气现象的符号,并尝试用这些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第 2 课是天气与生活。经过一周的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天气总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回顾更长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如冬季的暴雪、夏季的台风、春季的细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在不同的天气中人们都干些什么、哪些事情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并思考这些天气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课堂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学生将继续记录天气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同天气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变化。第 3 课是天气早知道。鉴于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们一定希望提前知道未来的天气变化。本课中,学生要探索各种天气预报的途径。通过比较和简单的分析,认识不同途径获得的天气预报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学习通过天气预报提供的信息安排自己的生活。最后通过查找资料、访问长辈等方式,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而积累的一些天气谚语。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知道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功能。(二)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记录等活动了解自然界的天气现象,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想法。(三)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天气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设计天气符号,并用符号记录天气现象;能观察并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能就天气变化和影响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四)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初步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能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功能。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天气,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梳理不同天气下人们的生活、动植物生活情况,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搜集并处理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在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未来的生活与出行的活动中,发展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思维。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知道并能够描述几种天气现象(第 1 课)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学习用符号记录日常的天气(第 1 课)持续观察和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课外)交流一周的天气情况(第 2 课)交流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 2 课)调查不同天气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第 2 课)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习运用天气预报规划生活和出行(第 3 课)继续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同时观察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课外)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为常见的天气现象设计符号,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1、为常见的天气现象设计符号,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2、记录一周的天气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2、记录一周的天气和天气对生活的影响。3、通过查资料、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3、通过查资料、访问长辈等方式收集民间流传的天气谚语。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三 单元 观察小动物第 三 单元 观察小动物单元(主题)(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 科学课程标准 中属于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学习内容: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内容要求:内容要求: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学业要求:学业要求:1.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概括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对常见动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2.认识到动物的生存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能比较不同动物感知环境的器官。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1.观察蚂蚁。2.观察蜗牛。3.观察动物怎样感知环境。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设计了 3 课,包括第 7 课,第 8 课和第 9 课,第 7 课是蚂蚁蚂蚁是学生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动物。本课要在户外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蚂蚁,初步了解蚂蚁是一种群居的小动物,它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作出一定的反应。由于蚂蚁很小,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学生能够对蚂蚁的行为和感知环境的方式形成深刻的认识第 8 课是蜗牛。蜗牛也是周围环境中比较常见的动物,一般在雨后潮湿的地方容易找 70 到。学生可以比较蚂蚁和蜗牛的不同,并利用观察蚂蚁行为方法来观察蜗牛的一些行为由于蜗牛的行动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后饲养几只蜗牛进行观察,使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更多有趣的现象第 9 课是动物的感知本领。通过前两节课的观察活动,学生了解了蚂蚁和蜗牛是主要通过触角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本节课学生将通过直接观察、查找资料,咨询他人等方式,了解其他动物感知环境的本领,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是自然界的成员,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说出蚂蚁、蜗牛的一些身体特点,能简单说出一些小动物们的感觉器官,对于观察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能用简单的科学词汇记录、整理信息,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对于蚂蚁、蜗牛的主要身体特点和不同点以及小动物们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的知识了解的还不够系统。同时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兴趣不容易持久,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与引导。本单元是学生第二次接触生命科学领域中与动物相关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学期家养小动物单元,学生认识和观察了多种家养小动物。在本单元,学生将认识和观察一些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自然界中的小动物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观察、饲养或查找资料等方式,认识更多的动物,并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培养珍爱生命 的意识与科学态度。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能够简要说出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和它们的一些不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二)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并归纳出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和它们的一些不同点以及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三)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从观察动物的活动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动物的外形和行为,能用绘画和语言等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外形和行为,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或咨询他人的方式了解动物的感知本领。能就动物的感知本领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四)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观察小动物的活动感兴趣。能保持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够简要说出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和它们的一些不同点。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蚂蚁、蜗牛的身体特点以及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动物在很多方面对人类有帮助(第 9 课)各种动物都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环境,有些动物的某些感知能力很强(第 9 课)蜗牛的身体柔软,柔软的身体外有壳,头部两对触角(第 8 课)蜗牛可以通过头部的两对触角感知环境(第 8 课)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头部有眼和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第7 课)蚂蚁可以通过眼和触角感知环境(第 7 课)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画一画,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2.画一画,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二 单元 太阳月亮四季第 二 单元 太阳月亮四季单元(主题)(一)指导思想“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二)理论依据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已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属于“9.宇宙中的地球”。涉及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学习内容:学习内容:9.2 地球绕地轴自传9.3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内容要求:内容要求:9.2观察并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初步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9.3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9.4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学业要求:学业要求:1.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形状变化和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了解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愿意参与观察和分享活动,认识自然现象的变化。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1.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2.观察不同形状的月亮。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7-8 岁的二年级小学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太阳,月亮、季节变化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了解了基本的天气变化基础上,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基于相对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进一步解一些更大维度的变化和现象,如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月相变化、四季变化等、本单元设计了如下三课、包括第 4 课,第 5 课和第 6 课第 4 读是太阳开起来了。学中在一年级的就具有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判断方向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在连续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在观察和实际体验的基础上,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第 5 课是月亮,本课设计了一个观察月相地活动。通过几天的连续观察和简单记录,让学生体会月相的圆缺变化,初步识别几种典型的月相。第 6 课是春夏秋冬。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寻找四季的变化规律。由于四季变化是一种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变化,除了教学当时的季节变化可直接观察外,其他季节的变化都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唤起学生的相关经验,通过比较,明确每个季节的变化特点。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月亮、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以操场为参照物,能够指出不同时间(早午晚)太阳在天空中的大致位置,月亮的样子每天都在变化,有时看不到等等,季节变化引发衣服的变化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说出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知道月相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说出月相能够发生变化。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二)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月亮形状的变化、季节变化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三)探究实践 能借助比较安全的观测工具,观察并记录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能用语言描述太阳、季节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实例。能观察并记录几天月相的变化。能识别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四)态度责任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有关太阳、月亮、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如实讲述亲自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能尝试从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有关太阳、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要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根据早、午、晚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别大致方向。2.每隔 3 天观察并记录月相的变化。3.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季节变化对人、动物、植物的影响。月相经常发生变化(第 5 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第 4 课)一年中,四季在不断地变化(第 6 课)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第 4 课)(第 6 课)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位置有规律地变化(第 4 课) 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整体)备课第 四 单元 从自然世界到人工世界第 四 单元 从自然世界到人工世界单元(主题)(一)指导思想“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二)理论依据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已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本单元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属于“12.技术、工程与社会”。涉及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以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学习内容:学习内容:12.1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12.2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内容要求:内容要求:12.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12.2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便捷和舒适。学业要求:学业要求:能区别自然物和人造物,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在这个单元中,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成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人们在设计制造前需要进行发明创造。知道什么是自然世界、什么是人工世界,并且尝试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初步体会什么是发明。为了达到这些学习目标,这个单元与本套教材的其他技术与工程单元略有不同,不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任务展开教学,而是编写了相互关联的3课,包括第10课、第11课和第12课第 10 课是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本课选择一些含人工建筑的自然环境图片、自然事物的图片以及一些人类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图片。通过将这些图片分类和对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些属于自然世界,有些属于人工世界第 11 课是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常用的学习工具之铅笔的发展、削铅笔工具的发展,同时体验这些发展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方便,结合这些认识和体验,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人工产品,如通信产品等的发展。这些探究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们不断创新、改进人工产品,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第 12 课是我们的创意)在进行发明的时候常会根据用户的需要,从增加、减少或组合功能等角度去思考。因此,本课首先介绍了“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简单的发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考虑希望赋予它们哪些功能,再提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的创意画下来并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图片,调动思维,并在现实世界中调查。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知道发明创造往往是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的。(二)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三)探究实践 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人工产品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四)态度责任有创新意识,对创新设计有兴趣。能如实讲述亲自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1.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2.调查生活中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3.向家人、朋友介绍自己创意设计人工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第 11 课)人们创造出新的人工产品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第 11 课)人们的发明创造使人工产品不断发展(第 11 课)体会技术的核心是发明(第 12 课)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第 10 课)在提出创意的过程中,人们常用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各种发明方法(第 12 课)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课题课题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月 日(星期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第 1 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一课是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 课。本课是单元的第一节课。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的图片,并调动学生的思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为了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学生还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做调查,调查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哪些事物属于自然世界,哪些事物属于人工世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者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思维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借助操作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能够区分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并不容易,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事物图片,调动思维,并在现实世界中调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探究实践: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态度责任:表现出对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说出植物、动物、河流、山脉、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0 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帖相应的图片人工世界:帖相应的图片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和课页图,提出问题:图中的哪些事物是人工的?哪些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学生活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预设:学生能够说出大山、植物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飞机、热气球、房屋是人工制造的。全班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初步知道景和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人工的和自然的设计意图:初步知道景和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人工的和自然的。二、科学实践活动-一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二、科学实践活动-一认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1.分类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包含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提问:(1)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有哪些事物?(2)能将它们分为自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吗?(3)观察自然世界的特点,自然世界有哪些事物?(4)观察人工世界的特点,人工世界有哪些事物?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准备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分类活动。自然世界分为一类,人工世界分为另一类。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够分类较准确,对于教师准备的瓦片学生可能会出现差异。自然世界:石头、土块、植物 人工世界:纸张、瓦片、丝绸、塑料制品学生尝试说一说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区别教师小结:我们周围的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植物、动物、天空、大地等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构成了自然世界;电器、交通工具、文具、房屋等是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它们属于人工世界。设计意图:知道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本质区别。设计意图:知道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本质区别。2.调查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生活动手册。我们将要到校园里进行调查,观察并区分校园里的事物哪些属于自然世界,哪些属于人工世界,然后记录在活动手册第 10 页的表格中。组织学生拿好学生活动手册和文具袋,在教室门口排好队一起出发,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记录后,带领学生排队回到教室。3.交流并讨论引导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记录,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进行总结。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自然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人工世界?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分析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自自然界的资源,发明创造人工世界的各种事物,因此人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世界,人工产品的使用不能破坏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如果人工产品的使用破坏了大自然,人类就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人工世界了。(不必这样深刻,根据学生理解调整小结话语)设计意图: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类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分类及实地考察活动,提升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三、拓展与应用三、拓展与应用出示各种各样的陶瓷器皿图片,引发学生思考:陶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接着播放视频,介绍陶瓷的制造流程最后,留课外拓展作业: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作作业业布布置置选择我们周围的一种物品,查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教教学学反反思思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题课题11.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月 日(星期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第 1 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常用的学习工具之铅笔的发展、削铅笔工具的发展,同时体验这些发展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方便,结合这些认识和体验,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人工产品,如通信产品等的发展。这些探究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们不断创新、改进人工产品,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可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对于生活中的人工产品接触较多,在使用中能感受到人工产品的便捷。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常用的学习工具之铅笔的发展、削铅笔工具的发展,同时体验这些发展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方便,结合这些认识和体验,再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人工产品,如通信产品等的发展。这些探究会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们不断创新、改进人工产品,使得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科学思维:学生在已有体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描述自然世界、人工世界事物特点的现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能力。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人工产品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态度责任: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人工产品的发展感兴趣,激发创新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制造并且不断发展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人工产品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不断发展的人工产品 小刀 转动削笔刀 电动削笔刀慢 快 更快费力 省力 削尖立停、减少笔尖的浪费不安全 安全 延时磨笔、握笔更舒适不卫生 卫生容易把笔尖削折 削尖转动不费力不平 较光滑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认识了哪些物品是自然的,哪些物品是人工的,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下面这些物品是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ppt 出示楼房,衣服,食物,文具(削笔刀,笔袋)、娱乐设备、车辆、飞机、高铁图片2、我们居住的房屋、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到使用的学习用品,娱乐设备等等。到处都可见到人造物品的身影,我们的人工世界可真丰富啊!那我们的人工世界是怎样发展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丰富的人工世界。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导入新课(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使用削笔刀,认识人工世界给我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使用削笔刀,认识人工世界给我们带来便利、快捷和舒适(一)观察使用小刀,认识小刀的使用方法1、出示小刀,你认识他吗?它有哪些部分组成?2、你们用它干什么?预设:割纸,刻东西,削铅笔3、老师小时候用它削铅笔,猜猜它怎么用,用手比划比划。4、师演示用小刀削铅笔的方法,边演示边介绍。找两名同学体验小刀削铅笔。个别学生体验小刀的使用方法,其他学生观察(二)认识转动削笔刀,体会转动削笔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快捷舒适过渡语:老师小时候用这种小刀削铅笔,你们现在也要削铅笔,那你们现在用什么削铅笔?请把它拿出来1、介绍转笔刀及使用方法2、你们为什么现在都用转动削笔刀而不用小刀呢?3、比较小刀和转笔刀的削笔速度4、对比削完铅笔的区别(三)观察使用电动削笔刀,进一步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过渡语:随着我们人类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又逐渐发明了更便利,更快捷的电动削笔器。这种电动削笔器削一根新笔仅用 10 秒,节约了很多削笔的时间,削尖立停,减少了铅笔的浪费,而且它还有延时光笔的功能,削尖后可以多转三圈,铅笔光滑书写时更舒适,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而且它还是双供电的,在外可以装电池,在家可以直接插在电源上。1、我们刚才观察并使用了电动削笔器,电动削笔器比我们现在用的手摇削笔器又有了哪些进步?总结: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三种削笔器,通过观察使用这三种削笔器发展,你能说说削笔刀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会削铅笔工具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会削铅笔工具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三、观察笔的发展,认识铅笔的发展给我们的说些带来的便利。三、观察笔的发展,认识铅笔的发展给我们的说些带来的便利。过渡语:我们刚才认识了削笔器的发展,知道了削笔器的发展给我们了便利,快捷和舒适。1、发明削笔器是为了干什么快捷,方便2、用转笔刀削铅笔,那铅笔从古至今又是怎样发展的呢?最早人们用过的笔是什么样的呢?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人们用铅条或铅块来写字。因为铅是一种比较软的金属,能够在纸上画出清晰的黑红的痕迹。人们把铅条当笔用,所以就有了“铅笔”这个名字。但铅的毒性很大,经常接触会让人慢性中毒,所以后来人们就不再用它写字了。大约 500 年前,欧洲人开始用石墨来代替铅写字,但“铅笔”的称呼沿用了下来。随着人们的使用,人们发现碳棒容易把手弄黑而且容易折,为了改进笔,人们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械,然后在木条上刻上细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将两条木条对好、粘合,笔芯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过渡语:我们认识了铅笔的由来,现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铅笔2、请同学们观察并使用这三种铅笔,想一想铅笔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四、拓展延伸四、拓展延伸从古至今,人们还发明创造了许多物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例如手机的发明,洗衣机的发明,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作作业业布布置置调查生活中哪些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教教学学反反思思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题课题12.我们的创意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月 日(星期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第 课时(共 课时)第 课时(共 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 12 课是我们的创意。本课首先介绍了“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简单的发明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品,考虑希望赋予它们哪些功能,再提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的创意画下来并进行展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生活中的人工产品学生并不陌生,但设计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设计?本课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思考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初步了解简单的创造发明方法,然后利用发明方法进行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能够利用身边常用的物品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组一组等创造发明方法对物体进行改进,体会设计要围绕人类的需求。科学思维:学生通过“缺点列举、希望点列举”等创造发明的思维方法,开拓创造发明的思路。探究实践: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