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552283
  • 上传时间:2024-03-07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一册 知识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精编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 第一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资源描述:

    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知识串讲01 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及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等。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脉(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2)常见天体的特点类型形状组成能否发光星云云雾状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恒星球状或类球状炽热气体能行星近似球状如土星否卫星如月球否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地

    2、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银河系: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系统。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二)行星地球重要程度1.太阳系(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气体构成,体积巨大)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2) 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近圆性八大行

    3、星公转轨道近似正圆。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中大小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生物存在的温度;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存在。(三)月相变化、航天基地选址1.月相变化(1)月球自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面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2)因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及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绕转,形成周期为29. 53天的月相变化周期(即新月一上弦月一满月一下弦月一新月等)。2.航天基地选址(1)纬度因素:低纬

    4、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和成本,提高载重。(2)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3)地形、海陆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4)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5)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拓展: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有利条件(1)酒泉、太原:多晴朗天气,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利于观测。(2)西昌:位于内陆,人烟稀少,较安全。(3)文昌:交通便利,方便海运,可发射大吨位火箭;纬度低,提高发射质量;可多方位发射,直接面向大海,安全系数高;基础

    5、条件好。(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程度1.太阳辐射及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太阳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2)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昼长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多地势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越强天气晴天云少,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越多;阴雨天相反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理环境: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2)影响人类活动:为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可

    6、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也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的主要能量来源。(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太阳大气层厚度亮度观测难易程度外内日冕层大小低高亮度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可见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望远镜可见色球层发出最强可见光,肉眼可见光球层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1)太阳黑子(光球层):区域温度比周围低,颜色较深的黑斑点;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11年)。(2)太阳耀斑(色球层):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时间较短(几分钟至几

    7、十分钟);释放巨大能量。(3)日珥(色球层):喷射的气体呈弧状的一种剧烈太阳活动现象;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喷射大量带电粒子。(4)日冕物质抛射(日冕层):日冕结构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球气候亚寒带树木的年轮有规律的疏密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概率增大,太阳黑子活动低峰年,气候状况相对平稳。(2)扰乱地球电离层:太阳活动增强时发出的电磁波,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现象。(3)干扰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

    8、,来自太阳大气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产生极光现象: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碰撞,形成极光。(5)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六)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化石(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2)化石: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3)化石的形成过程:动物死亡并沉入浅水中。

    9、沉积物覆盖动物尸体。沉积物变成岩石,动物遗体石化成为化石。2.地质年代表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七)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前寒武纪;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 41亿年,在此期间,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开始出现原始生命。地球形成之初: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冥古宙: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蓝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2)重要成矿期:大量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

    10、中。2.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时间距今5. 41亿年2. 52亿年;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板块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生物演化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鹦鹉螺等。后期陆地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中期一些鱼类进化为两栖类,晚期气候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类进化为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矿产物种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3.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1)时间:距今2. 52亿年-6600万年;包括三叠纪、侏罗纪、

    11、白垩纪。(2)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3)生物演化:爬行动物繁盛(如恐龙),“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部分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4)矿产、物种: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中生代末期,绝大多数物种消失(如恐龙)。4.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时代”)(1)时间:距今6600万年至今;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联合古陆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2)生物演化: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八)地球的圈层结构

    12、 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分类纵波(P波)横波(S波)概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状况速度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慢介质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物表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2)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

    1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圈层名称分界面物质形态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固态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固态厚度2800多千米,占地球总体积的80%。土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幔上地幔下地幔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厚度3400多千米。外核液态物质运动形成地球磁场;内核密度极大,超强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地核外核固体金属球内核3.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圈层组成作用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 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影响地表温度变化,提供氧气, 形成多变的天气现象水圈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 川、地下水等引起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

    14、转换, 生物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 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知识串讲02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 流水地貌一、流水地貌: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由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二、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的形成: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V字形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流水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往往形成深邃的峡谷。2河谷的结构:(1)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2)河流阶地: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由地壳抬升,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形成

    15、。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3)牛轭湖: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曲流呈“”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被裁弯取直,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如右图所示。牛轭湖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形成过程如下: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裁弯取直;河水从裁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3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图的判读(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16、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4.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关键影响伸长加深展宽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三、流水堆积地貌1 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特

    17、征与冲积扇类似。2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3其它不同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影响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位置地貌特点形成冲积扇多位于山前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处,因坡度降低、流速降低,泥沙等沉积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宽广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江心洲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四面环水,如崇明岛、橘子洲等由河流携带泥沙沉积而成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海口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

    18、稠密,河道由分汊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河流携带泥沙流经平原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泥沙堆积而成四、滑坡和泥石流1发生条件(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2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2)危害 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人民生命财产。(3)防御措施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

    19、能被冲倒。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向下跑。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滑坡泥石流不同点是否有水不一定有水参与必须有水参与时间有孕育期突发性发生部位斜坡沟谷地区形态固体流体相同点都是地表重力地貌过程的表现第二节 风成地貌一、风成地貌概述1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2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二、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2)分类:吹蚀作用磨蚀作用2风蚀地貌(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2)常见风蚀地貌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

    20、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风蚀柱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分布地区: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成因: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此外还有风化、流水冲刷也起到一定作用;特点: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三、风积地貌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2常见的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3

    21、)风向辨别:风向的判定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下图所示: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重要)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2)降低土壤肥力。(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防沙措施(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的区

    22、别(1)草方格沙障【优点:原料来源丰富,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可以增大地面粗糙度、消减风力、减少地面受风蚀的影响;可以截留土壤中水分,提高沙层含沙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缺点:固沙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高;使用寿命有限,每隔35年就要重新铺设。】(2)石方格沙障: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风力,因此对近地面输沙量大的地区会有效降低风沙流,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石方格沙障更利于就地取材,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3)高立式沙障:用高秆作物编成笆块,钉在木桩上制成阻沙栅栏,形成多排布设、阶梯式的综合防护体系,防风蚀效果显著,适用于输沙量较大的地区,它可使风蚀量明

    23、显降低。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喀斯特漏斗)地下溶洞】(2) 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石钟乳、石笋、石柱】我国喀斯特的典型分布地区: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重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岩石具有可溶性(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有水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影响【不利影响 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土壤贫瘠,由于降水多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

    24、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地表水资源匮乏(地表水下渗+水中含有碳酸钙物质)但地下水丰富。地表崎岖,交通不变;地质条件不稳定(地下多暗河、溶洞)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有利影响 旅游资源丰富; 地下溶洞可直接作为仓库工厂使用;溶蚀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二、海岸地貌1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

    25、崖。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三、冰川地貌1冰川 (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2)划分按形态和规模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3冰川地貌:(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等。4冰川地貌的分布(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26、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西海岸)。冰碛物的特点:冰碛物有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绝大部分棱角分明。知识串讲03 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气(21%)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气(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二氧化碳(0. 03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升高;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

    27、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垂直分层(1)对流层高度: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运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2)平流层高度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气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

    28、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适合航空飞行(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3)高层大气高度从平流层顶到20003000千米的高空气温从平流层顶向上的85千米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然后随高度的增加持续上升(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在300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达1000以上大气密度大气密度很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80120千米的高空,流星体会燃烧形成流星;在80一500千米的高空,有若

    29、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量来源(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2.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以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地面辐射(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其

    30、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三)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1.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作用表现形式生活实例削弱作用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反射云层愈厚,反射作用愈强(无选择性)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有选择性)天空蔚蓝保温作用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多云的夜晚,气温较烟雾,浇水防冻晴朗的夜晚高;人造拓展:保温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穿透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

    31、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可生产反季节蔬菜。2.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1)月球没有大气,所以不能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与吸收,白天气温过高。没有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与大气逆辐射,夜晚气温低,故月球昼夜温差大于地球。(2)地球比月球多了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吸收作用、大气层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四)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中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低气压量少时,A地近地面图下沉开乙受热空

    32、气膨胀上升,到上B A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大气垂直运动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对流层顶部风向民压高气压压;B、C两地空气收图缩下沉,上空空气密丙地面风向受热地面风向低气压度减小,形成低气压A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2.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生产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城市气上升气流温高于郊区,形成“热岛”。引起郊区流向城区城市

    33、由郊区流向城区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郊区郊区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城市热岛环流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2)海陆风海风: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陆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3)山谷风山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谷风: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五)大气的水平运动

    34、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它产生了促使大气曲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作用力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最终与风向垂直与风向相反大小由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与下垫面状况有关作用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影响风速和风向促使风向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减小风速,影响

    35、风向(3)“左右手定则”判断风向(1)北半球用右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面或等压线),大拇指指向即为风向。如右图A、B两点风向的判断(单位:hPa)。(2)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风向。2.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1)理想风:若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则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风速的大小与气压梯度力成正比。(2)高空风:高空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3)近地面风: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

    36、影响,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转角度一般为3045。3.在等压线图中确定某点风向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上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知识串讲04 地球上的水4.1 水循环一、“水的行星”1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71%的表面覆盖着水。2水圈(1)概念: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

    37、,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2)组成:水圈1 人类利用淡水:河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循环的含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2)动力:太阳能和地球重力。 (3)发生范围:陆地、海洋、大气之间。(4)热量参与:吸收或释放热量。 (5)状态变化:固、液、气三态转化。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 、 陆地内循环 、 海上内循环。3、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意义及实例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水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如:长江参与了海

    38、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水汽蒸发,降水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如:塔里木河流域海上内循环水汽蒸发,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如:未登录的台风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有机地联系四大圈层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影响各地气候。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5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修建水库: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使下渗增大,地下水位提高,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植树造林、 保护湿地:能起

    39、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城市绿化: 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轻城市内涝灾害人工增雨: 增大降雨量,缓解旱情不利影响滥伐森林: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 能减少湖泊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减弱湖泊对周围气候的调节作用路面硬化: 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城市内涝。用水不当: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人类影响较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五、洪涝灾害防治1类型: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1)洪水灾害:暴雨、冰雪融化

    40、、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2)雨涝灾害: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2.洪涝灾害在我国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由 东南向西北 减少。(1)自然原因(地形、降水):我国地势 西高东低,东部地势低平,多平原,排水不畅;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2)人为原因:河流上游:滥砍滥伐 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蓄洪能力减弱。3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提高防

    41、灾意识等。4.2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一、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 (一)海水的温度1.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多,水温高(2)寒暖流:暖流,水温较高;寒流,水温较低。(3)季节: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水温。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4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1)海水能够调节大气温度 (2)产生飓风。(3)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4)海水温差能发电。(二)海水的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 蒸发量 寒暖流 结冰

    42、与融冰 淡水注入 海域封闭盐度最高的海区:红海 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6、盐场的条件:海滩平坦宽广;风力强劲;晴天多,日照充足,蒸发旺盛。(三)海水的密度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深度(压力,正相关)2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由低纬向两极逐渐增大。二、 海水的运动(一)波浪1、类型(1)风浪: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2)涌浪:风浪离开源地向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在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涌浪成为风暴侵袭的先兆。2影响(1)塑造海岸地貌。(2)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3)影响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4)影响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

    43、(二)潮汐1、潮汐2、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出现大潮3、钱塘江大潮壮观原因:地形:口大内小,海潮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气候:夏季风(东南风)盛行,加剧潮势;天文:月日地三点共线,天体引潮力最大;入海径流:河水流量大,对海水顶托作用强。三、洋流1洋流分类 (1)暖流:水温高 流向 水温低(2)寒流:水温低 流向 水温高2、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北顺南逆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摩尔曼斯克港),寒流降温减湿;(2)海洋生物: 世界大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3)海洋航行: 顺流航行速度快,节能;逆流速度慢,耗能。 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4)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4、寒暖流判断方法:(1)等温线凸起方向为洋流的流向。 (2)高温流向低温为暖流,低温向高温为寒流。(3)根据画赤道,定南北半球(离赤道越近,温度越高)4.3 海洋与人类(一)海洋生物资源1类型: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二)海洋矿产资源1、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2可燃冰(三)海洋空间资源1、海洋空间资源:交通空间(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生产空间(人工岛、围海造陆、海洋牧场);通讯空间(海底光缆);娱乐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四)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尤为突出。2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552283.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