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部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7.松鼠 教案(2课时+1思).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部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7.松鼠 教案(2课时+1思).docx》由用户(奋斗的小小)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部编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7.松鼠 教案2课时+1思 2024 部编人教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17. 松鼠 教案 课时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主备人备课组成员备课日期课 题17.松鼠课 型授课日期2024学科素养文化自信:通过与太阳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应用: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之中,懂得围绕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学习分段介绍事物的方法。审美创造: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目标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13个词语。2. 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3.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情境创设学校的养乐园准备养几只小松鼠,需要招聘几位讲解员
2、,怎么才能应聘成功呢?实践活动去动物园观察并喂一次小松鼠。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了解松鼠相关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1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2. 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难点: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简介作者1. (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大家来猜个谜语,认识一种动物。猜谜语:玲珑面孔大尾巴,身体矫健
3、善攀爬,忙忙碌碌采松果,跳到树上又跳下。提问:这是什么动物?预设:松鼠。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介绍松鼠的可爱之处的。教师板书课题(17松鼠)学生齐读课题。2. 作者介绍。(出示课件4)布封是18世纪法国的博物学家、作家。他毕生从事博物学研究,用40年的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这部作品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著称于世。3. 教师过渡:这位伟大的天才是怎样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松鼠的一幅幅画面的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趣味谜语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作者的资料介绍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二、 初
4、读课文,理清思路1. 学习认字。(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6)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驯良 矫健 歇凉 分杈 苔藓 狭窄 勉强 锥形 指名学生读词语。教师重点指导以下生字。(1) 驯:本义为马驯服。现在有“善良、温顺”的意思。(出示课件7)(2)狭:形声字,本义是窄,宽度、广度小。(3)锥:形声字,本义是钻孔的工具。注意与“椎、堆”的区别。(出示课件8)(4)勉:将就、凑合。(出示课件9)(5)歇:注意部首,和“喝、渴”区分开。(出示课件10)(6)矫:注意部首,和“骄、娇”区分开。(出示课件11)(7)杈:利用图片识记。(出示课件12)(8)藓:利用图片识记
5、,苔藓为绿色,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出示课件13)2.学习写字。(出示课件1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写字方法,重点指导以下生字。(1)鼠:上半部分“臼”里面的两个短横不能相接。(2)歇:写的时候注意写得左窄右宽。(出示课件15(3)窝:最下边是“内”,不是“肉”。(4) 勉:“免”的竖弯钩舒展托住“力”。(出示课件16)教师范写“鼠、歇、窝、勉”,学生随教师书空,并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该设计让学生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又为下文自主阅读做好准备。)2. (出示课件17
6、)教师引导: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学生圈画语句)预设: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师:你们同意他找到的这句话吗?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呢?生1:漂亮、驯良、乖巧。教师板书(漂亮驯良乖巧)师:真聪明,谁来说一说这些关键词写出了松鼠的什么?生2:写出了松鼠的特点。(出示课件18)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预设: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3. 梳理有关松鼠的信息。(出示课件19)教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的具体信息,(提示:可以分段梳理,也可以采用列提纲、画图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分条呈现。)预设1:第1自然段,“它们
7、面容清秀显得格外漂亮”,通过“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帽缨形、尾巴”可以看出写的是松鼠的外形。(出示课件20)预设2:第1自然段,“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写的是松鼠的习性。预设3:第2自然段,“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泡”写的也是松鼠的习性。预设4:第3自然段,“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写的噎死松鼠的生活习性。(出示课件21)(出示课件22)教师相机出示“榛子”的图片和解释,帮助学生认识榛子。预设5:第4自然段“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窝
8、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写的是松鼠搭窝。预设6:第5自然段,“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写的是松鼠的其他习性。(出示课件23)5.教师引导: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结果完成表格。(出示课件24、25)松鼠相关信息外形特点漂亮、乖巧、驯良;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美丽;直竖着身子坐,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常在高处活动;在夜间活动。行为特征警觉;敏捷;秋天贮藏冬天的食物。搭窝选址:树枝分叉的地方。搭窝过程:搬木片,干苔藓编扎,挤紧、踏平。窝的特点:干净、暖和、舒适、安全。窝口的特点
9、:朝上、端正、狭窄,有圆锥形的盖。其他习性胎生,每胎三四个;小松鼠过冬会换毛;用爪子和牙齿梳理毛发。(提示:除了表格,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或其他方式进行梳理。以上表格只作范例,不具体展开学生梳理课文过程。)6.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梳理的信息很全面,这么多的信息,把它们放在表格里,让大家一目了然。(出示课件26)7.教师提问:作者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预设1:这些方面是松鼠的主要特点,通过写这些内容,就能把松鼠介绍清楚。预设2: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说明了松鼠的特点,能使文章条理更清晰。(出示课件27)(出示课件28)8.教师
10、小结:介绍动物,首先要多角度细致观察,其次要抓住特点。(出示课件29)9.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预设: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教师点拨:没错,这就是由总到分的结构。三、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 (出示课件30)教师小结: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课文是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2. (出示课件3133)布置课后作业。(1) 认真书写本课生字。(2)借阅中国大百科全书,阅读有关松鼠的文字。二次备课教师引导:没错,松鼠的外形小巧玲珑,动作敏捷,蹦蹦跳跳别提有多可爱了。可圈出文中的新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
11、论解决。(18) 教师引导: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19) 分组讨论: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板书设计17 松鼠 漂亮 良驯 乖巧讨人喜欢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一、连一连。 xn l ch xi xin xi驯 杈 栗 狭 藓 歇二、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xio qio lng lng( )的sng sh( )把洞穴zh b( )了起来。三、填写恰当的修饰语。( )的面容 ( )的身体 ( )的四肢 ( )的尾巴 ( )的爪子 ( )的动作教学反思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