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备考材料.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备考材料.docx》由用户(最好的沉淀)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中考 道德 法治 备考 材料 下载 _其它资料_中考复习_道德与法治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1中考道德与法治备考材料一:从核心素养角度命题预测-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目标的每个素养,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政治认同、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
2、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解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
3、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学生应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最核心的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政治认同最根本就是对新思想人民立场的认同。政治认同最基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
4、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领导力量;3、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角度一、对共产党的认同,对人民立场的认同【人民、生命】1.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4.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5、发展思想。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7.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党的领导】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9.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0.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3.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6、统一领导角度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9. 在党的
7、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10. 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角度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民族精神】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3.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4.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
8、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8.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传统美德】9.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
9、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10.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11.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12.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理想】13.我们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14.“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15.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1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
10、有希望。1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力奋斗。18.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19.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21.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需要立志,需要坚持,要掌握方法。(二)科学精神1、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做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2、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3、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
11、会和谐。4、批判和质疑、独立思考,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5、合理利用互联网、学会学习、明辨是非、创新、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作用、社会生活中与中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一些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的、客观的分析,并能够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6、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现象的很好说明。好奇心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之一。青少年好奇、好动、好学、好模仿,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碰到新鲜的事物总想知道为什么,探索其奥秘。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避免由于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而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必须提高和发展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7、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全面地、发展地思考问题,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并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能够随时检查和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错误或不恰当之处,并予以调整。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善于根据长远目标或社会要求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够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侵扰和诱惑,能够克制自己的冲动。8、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正在不断地改变社会形态、社会规范及人们的生活方
13、式和思想观念。9、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面,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面。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网络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有的人随意宣泄情绪,谩骂、中伤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有的人实施网络诈骗,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恶
14、意发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造成恶劣影响。大量事实证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些不法分子一开始都是以“网友”的身份出现的。所以,中学生结交“网友”要小心谨慎、提高警惕,严防上当受骗。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极易受到网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沉迷于网络虚拟生活或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0、初中生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不可沉迷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谣言、暴力、色情、恐怖
15、等不良信息;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三)法治意识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变的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得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律己的行为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的认知和情感。考点
16、链接尊崇宪法权威,理解权利义务,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崇尚法治精神;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他课本包括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法律的特征与作用、法治观念、违法行为、民事权利、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学法、守法、尊法、护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诸如自我保护、特殊保护、维权的途径和方式、见义勇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课标链接(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
17、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敬畏规则,坚定维护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2)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3)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18、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5)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6)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分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针对外国人犯罪)。(7)中学生要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
19、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参与法治实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8)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9)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10)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
20、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四)公共参与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课标链接(1)公共
21、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相比较,公共生活有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的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融洽社会关系的需要,能够体现我们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纯洁和净化个人心灵。(2)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给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
22、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公共设施和公共秩序都是为公民的社会生活服务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树立公民意识,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争做优秀公民。(3)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都从他人、社会和国家那里获得过帮助,也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回报他人、社会和国家。回报国家,要推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
23、;要在国家困难的时刻,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回报他人和社会,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服务社会,共同营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通过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为灾区募捐等活动,表达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爱心,逐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4)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