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诗三首《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范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用户(梅子693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军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 从军 官军 河南 河北 秋夜 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示范 教学 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写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砺中变得更加坚定。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
2、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
3、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4、朗诵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而在我们的古诗题材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
5、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初读古诗1.了解古诗的作者。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1)字音:仞(rn )岳 蓟(j)北 涕(t)泪 衣裳(chng)襄(xing)阳 摩(m)天轮 遗(y)憾 巫(w)山(2)多音字:初闻涕泪满衣裳(chng)。裳:指裙子。衣裳(shng)。(3)书写指导:摩: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仞:右边是刃。人在刀刃边。遗:右侧上半部分是“中”
6、加一横。行走的贵族。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三、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如何理解题目“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3.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1)读一读: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2)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暗,荒凉,阴沉。(板书:
7、青海 暗雪山)(3)看一看:雪山景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4)想一想: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4.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1)谈话过渡: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图片)(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了解玉门关。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
8、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引导总结:“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
9、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4)小结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5.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从这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是指战
10、斗的次数多。战争的惨烈。从这句诗中可以读出战士戍边时间之漫长,边关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6)教师小结:“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的意思。(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6.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四、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汇报交流。(1)了解作者(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3)把古诗反复多读几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结合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50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