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统编 版高一 上学 语文期末 复习 文学 文本 阅读 练习题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
2、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
3、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
4、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2023年2月28日,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上线致敬盛典,清
5、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先生荣选“国学星斗计划(名家组)”。以下是整理后的部分访谈实录。凤凰网:彭老师真是谦谦君子,这个评选是经过大量学者推选出来的。对于这么多年您所从事的工作,您自己有何评价?彭林:我现在已经70多岁,在我自己几十年的国学研究当中,自己的目标是始终如一的。自从业以来,我可以说不敢旁骛,研究的领域一直都集中在“三礼”上。我博士论文做的是周礼,毕业以后又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做仪礼,之后又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来做礼记。我自己应该说很庆幸选择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跟我的兴趣完全重合的领域来做研究。有没有成就只能让后人去评说,但有一点我是自信的,就是自己对这个学科发心是很正的,一直
6、很真诚地付出,从来没想到过要去换取什么,只是觉得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它。这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安慰的选择。凤凰网: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请问为什么要重视礼?我们如何从礼的角度来理解中西文化?彭林:钱穆先生的这句话现在引用的人越来越多了。中国文化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用一个“礼”字来概括?这个其实还不是钱穆先生一个人说过,曾国藩就已经说了,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礼”。“修齐治平,一秉于礼”。“秉”就是抓住,没有抓手,你怎么修身,没有礼,你怎么齐家,怎么治国平天下呢?周代时,周公制礼作乐,他觉得国家要长治久安,要有德,没有德怎么可能长久?德是抽象的,它不能操作,
7、于是就把它变成了以道德理性作为依据的、成体系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贯穿在这个里面的就是一个道理,凡事要讲道理,讲道理才能成功。所以在先秦的时候,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通的。这些规矩是我们必须要执行的,执行了我们才能不犯错误。因为大家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先贤就按照道理、按照道德给我们制定了规范,这个社会要不失范,就一定要有规矩。至于从礼的角度审视中西文化,我认为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是,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国相反,中国文化里,人性是善的,人能管好自己灵魂,人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能够成为高尚的人。这些道德礼仪就是要帮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社会人;再往上一点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社会人
8、,这就是君子;做到君子还不满足,可以再往上做杰出的社会人,这是成圣成贤。中国的礼都有道德内涵。(选自彭林:我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礼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也是一种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任务,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B礼字从豊从示,豊是一种仪式,示是一种祭器。可以说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C目标始终如一,对研究领域感兴趣,真诚地付出,这是彭林先生对待工作的态度。D“修齐治平,一秉于礼”,这说明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一成不变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政治权力是维持和推行法律的力量,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
9、落也是政治权力。B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礼是靠传统维持的,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C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也少,个人可以信任自己和前辈人的经验。D德是抽象的,不能操作,于是人们把它变成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而这就是“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这个社会很难成为礼治社会,它的秩序可以用法治来维持。B乡土社会的人们,因为按传统去做,又能“学而时习之”,所以能应付人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生活过得平稳。C材料一中画线的“愈是也愈值得保守”一句中的“保守”一词并非贬义。D中国的礼具有道德内涵,它可以
10、帮助人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或是君子或是圣贤。4凤凰网记者是如何在访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11、“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
12、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
13、是谁。“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
14、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材料二: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由于汉字是汉语的载体,所以,汉字的音和义,是汉语语
15、素音与义的反映。在汉字三要素中,有两个要素实际上是属于汉语的,唯有形,才属于汉字本体。汉语在没有汉字的历史阶段,仍然可以存在,用口语的方式,实现它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汉语,汉字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产生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正因为汉字是第二性的,所以,正如前面说过的,汉字的特点,是适应汉语的特点而形成与保存的,同时,汉字的发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汉语的制约与推动。例如,中国周秦时代是汉语单音语词大量孳生的时代,词的派生大大推动了汉字的孳乳;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汉字的形声化趋势急剧发展,形声字大量产生。魏晋以后,由于汉语的造词方式逐渐变为以
16、合成为主,汉字的增长速度也就逐渐缓慢了。而另一方面,汉字一旦产生,它对汉语使用和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汉字不但帮助汉语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扩大了交际职能,而且它具有超方言的特点,因而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同时,由于有了汉字所记录的书面语,更促进了汉语的严密化。尽管汉字与汉语相互依存,但是从本质上,汉语并不等同于汉字,它们是互有差异的两种符号体系。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在古代汉语里,汉字与单音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的,这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将汉字与汉语混为一谈,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产生失误。(摘编自王宁汉字学概要)1下列对原文相
17、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们的孩子比乡下孩子善于识字可能并非遗传因素,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较好的识字环境。B.在文字发生之初,为了消除在时间空间中人与人接触的阻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帮助代话。C.乡土社会空间相对封闭狭小,人与人直接接触,加上文盲多,乡民更倾向于选择语言进行沟通交流。D.古汉语中很大程度上汉字与单音节词对当,容易造成汉字和汉语可以等同的错觉,并将两者混为一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面对面直接说话,因此,费孝通对文字下乡运动并不赞成。B.随着微信、钉钉、抖音等支持视频对
18、话软件的开发和广泛运用,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率将越来越低,最终会导致文字消失。C.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记录汉语单音节语素的,包含形、音、义三个要素,其中的形,是汉字本体,也是不属于汉语的。D.没有汉语,也就不会有汉字,汉语是第一性的,汉字是第二性的,由于汉语单音词的大量孳生,使汉字增长速度逐渐缓慢。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面对面社群里”“报名”方式的一项是(3分)A.一连声叫喊,声音越来越近,小福听出来了,便向大家道:“是得贵!还听不懂他那贱嗓?”(赵树理李有才板话)B.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
19、来。(茹志娟百荷花)C.蓦然,她(子君)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涓生)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鲁迅伤逝)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4.请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括两位学者有关文字(汉字)的认识。(4分)。5.红楼梦写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将“省亲别墅”读作“玉皇宝殿”,还把穿衣镜里的自己误认为亲家母,闹了不少笑话,据此能否判定刘姥姥是“愚”的?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和刘姥姥的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
20、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对学习语文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就学习语文来说,思
21、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有坏,有的是锋利的,有的是迟钝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这是一方面。思想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很周密,很深刻,有的很粗糙,很肤浅,这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有些人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用来表达的语言好不好无所谓。有些人甚至认为语文是雕虫小技,细枝末节,不必多注意。既然这样,看书无妨随随便便,写文章无妨随随便便。文章写出来半通不通,不认为不对,反而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写得差些没有关系。实际上,看书,马马虎虎地看,书上的语言还不甚了然,怎么能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写文章,马马虎虎地写,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怎么能说
22、思想内容好?文章写不通,主要由于没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有人写工作总结写不好,写调查研究的报告写不好,认为这只是“写”的问题。学好了语文,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是不是一定写得好?不一定。为什么?工作总结必须参加了某项工作,对这一项工作比较全面地了解,知道这一项工作的优点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再加上语文程度不错,才能写好。调查报告也一样,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调查,材料既充分而又有选择,还要能恰当地安排,才能写好。这样说起来,要写好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既要在语文方面下功夫,也要在实践方面
23、下功夫。两方面的功夫都要认真地做,切实地做。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这样看来,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摘编自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材料二: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
24、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