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云水长风)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青岛版(五四制)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测量距离和时间教学设计测量距离和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测量距离和时间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本 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距离和时间的问题, 以探索测量距离和时间的为主线, 帮助学 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 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两地之间有多远,有哪些 测量方法?” ,提示学生准备材料: 卷尺等。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 揭示探究主题;指导学生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
2、过程,此部分包括 两个活动:活动一:量一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通过呈现分别用脚、用步、用庹、用木棒、 用卷尺等方法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的图片。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并记录测量的结果,初步建立“距离”的概念。活动二:测一测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 呈现了三名学生测量跑一段距离需用多长时间的图片。指导学生使用电子停表来测量时间。 资料卡对电子停表的使用提供了方法指导。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了解精确测量距离的工具有哪些。指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 测量距离的工具有很多,大部分工具是比较粗放的,不能精确测量,提示让学生认识能精确 测量距离的有关工具,了解精确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本课遵循从生活入手,从常用的方法入手,结出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熟练掌握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距离和时间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初步的了解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 但对如何精确测量距离和距离的相关概念, 对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 需 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和常用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时间和距离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价值
4、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在了解测量距离工具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重【重 难难 点】点】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 【器材准备】【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卷尺等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一、活动准备 1.PPT 2 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 2.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两地之间有多远,有哪些测量方法? 3.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测量两地之间有多远。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测量距离的材料。 二、导入新课二
5、、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知道学校到家有多远吗?你每天来上学用多少时间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 习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方法。 三、探究过程三、探究过程 (一)量一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1.提出问题:量一量两棵树之间多远?可以有哪些方法来测量?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测量。 小组间进行交流,确定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 2.在校园内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3.PPT 3 出示用脚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4.PPT 4 出示用步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5.PPT 5 出示用庹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6.PPT 6 出
6、示用木棒长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组织学生用脚、用步、用木棒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并记录测量结果。 7.交流测量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测量结果的不同。 8.PPT 7 出示 “为什么都是用脚测量、 用步测量、 用木棒测量, 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为什么测量结果之不同,明确因为测量过程中脚长、步长、木棒长是不同的, 也就是计量单位不同。 9.组织学生手拉手展开双臂来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10.PPT 8 出示用庹测量时为什么各组之间测量的数不一样? 学生思考由于不同学生展开双臂长是不一样的, 所以各组测量的展开双臂数也就不一样。 教师引导,不同同学不一
7、样,哪么计量单位一样吗?把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合适吗? 学生思考由于不同同学展开双臂长不一样, 单位不统一, 就不能记录两棵树之间有多少 长。 教师提问:怎样测量才可以把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为多少展开双臂数呢? 学生讨论交流, 一个人展开双臂的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就可以把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记录为多少展开双臂数。学生想出一个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少展开双臂数的方法。 11.指导学生比较用脚、步、木棒、庹测量的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能比较谁测量的更准 确吗? 学生交流,明白由于脚、步、木棒、展开双臂数都不一样,所以不能来准确比较两棵树 之间有多远。 12.教师提问:用什么样的工具测量,才能准确测量出
8、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呢? 13. PPT 9 出示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学生比较记录的结果,从而得出两棵树之间有多远,也就是距离。 引导学生明确利用工具确定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量。 14.PPT 10 出示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 米、千米等。 (二)测一测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 1.PPT 10 出示电子停表的使用。 教师演示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先将电子停表归零,按下开始键进行计时,按下停止键 停止计时。 2.PPT 11 出示测量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 记录两位同学绕操场一圈所用的时间。
9、要求学生轮换使用电子停表进行计时, 熟练掌握 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 学生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记录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比较。 小结: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 3.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的演变。 在历史进程中, 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 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水钟、机械计时器等。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一炷香、一盏茶等。 四、拓展活动四、拓展活动 1.PPT 12 出示 了解精确测量距离的工具还有哪些? 2.请同学们课下根据自己 5 秒钟走的路程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 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0、 测量距离和时间 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 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 7.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 教学目标 1.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 在教师引导下, 能通过观察运动会上学生赛跑的场景, 提出这样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 能依据对多种交通工具速度的比较,选择正确的外出旅游方式。 3.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结合高速列车速度提升的过程,意识到人类的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多种思
11、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准备 课件 手表(闹钟、电子表、秒表) 教学过程 教学札记 一、导入新课 用飞行员抓子弹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习新知 (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1. 以起跑线为参照物, 描述跳远的学生不同时刻相对于起跑线位置的变化, 判断跳远的学生是否在运动。 2.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蜗牛相对位置的变化,判断蜗牛是否在运动, 3.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玩滑梯的学生相对位置的变化,判断玩滑梯的 学生是否在运动。 4. 总结探究活动中的经验,得出结论: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 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
12、 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5. 教师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二)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天时刻的位置。 1. 按照教科书所示的方法进行活动,记录不同时刻运动学生相对于站立学 生的方向和距离。 2. 描述不同时刻运动学生相对于站立学生的位置。 3. 总结探究活动中的经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 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4. 教师点评学生活动情况,对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并给予具体指导。 (三)测一测,比一比谁跑得快。 1.测量学生跑 50 米所有的时间,比较谁跑得快。 2.测量学生 8 秒钟跑的距离,比较谁跑得快。 3.测量学
13、生用不同时间跑的距离,记录测量的数据。 4.整理、分析数据,比较谁跑得快,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用速度描述。 5.教师点评学生活动情况,对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并给予具体指导。 (四)外出旅游,我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更合适? 1.理解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及其速度范围。 2.理解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3.根据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和特点,结合外出的距离等选择合适的 交通工具。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改进不足 之处, 三、拓展活动 1.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整理在相邻站点之间的运行时间。 2.整理列车在相邻站点之间的运行距离。 3.根据列车在相邻站点之间的运
14、行距离和运行时间,计算出列车在相邻站 点之间的运行速度。 4.比较列车在所有站点之间的运行速度,发现规律。 板书 设计 物体运动 参照物 速度 千米/时 米/秒 教学 反思 运动与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不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 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载体,指导学生观察、描述物 体的丌同运动状态;学生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这是力作用的结果。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出问题“怎样让自行车动起来? 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的快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材料包出示 学生需要准备的研究材料,提示学生提前准备研究材料,
15、便亍课埻探究活动的开 展。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通过图片展示丌同运动状态的物体,: 荡动的秋千、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运动状态的变化。怎样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分别尝试改变风车、空易拉罐、笔盒的运动状态。引导 学生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体会到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 加力。通过现象推断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联系生活, , 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了解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迚一步感受到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将探究延伸到课外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 本课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动手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倾吩、表达的基础上,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