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案-2024新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案-2024新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doc》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案_2024新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协调 关系 实现 可持续发展 教案 _2024 新湘教版 2019 必修 第二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课题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型新授课第几课 时课时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结合案例,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树立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3)正确认识人类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善待自然的人地关系的转变以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结合实例,说明传统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
2、式的不同。(2)结合具体区域的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并能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使用教材的构想宏观角度来看,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2019版湘教版高中必修第五章第二节内容,重点讲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本节内容位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后,又位于整本书的结尾,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是对人文地理内容及其体现的观念的总结,并且为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微观角度来看,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两个知识点,教师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分析人
3、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案例的视角分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导入】 展示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示意图提问:1. 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2. 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探究一】“木兰秋狝” (xian)塞罕坝地区环境材料一: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材料二: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
4、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界处,按地形分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海拔15001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海拔10101500米。林区土壤平均厚度为10厘米。结合案例思考人地关系以及应如何协调人地之间的关系。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材料三:塞罕坝”,蒙古语和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当时的生动写照。曾经这里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中心地带,主要用于“肄武、绥藩、狩猎”,清廷鼎盛时期几乎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仪式,并列入国家典制,即“木兰秋狝”(清康熙20年(公元1681年)设置“木兰围场” )。思考
5、:1.结合材料并进一步分析塞罕坝地理环境特征。2.清朝初、中期时塞罕坝为什么环境这么好?当时我们面对自然是怎样的人地思想观?【承转】通过不同时期,同一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对比,看该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思其原因,找其解决之道。【探究二】塞罕坝之殇森林、草地破坏的人为原因后来塞罕坝逐渐衰败了。清朝在盛世时即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仅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九年的7年中,就从这里伐去古松34万株。到了清末,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慈禧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和维持自己的挥霍,先后于同治元年和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围场开禁,农牧活动日益增多,大肆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
6、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思考:3.结合学习材料塞罕坝之殇探究导致该区域植被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当时我们面对自然是怎样的人地思想观?5.结合材料说明塞罕坝大量植被退化给当地带来哪些危害。1.塞罕坝地理环境特征2.人地关系平衡,崇拜、敬畏自然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方法总结】 “意义/危害/影响类”答题经济、社会、生态方面【探究三】塞罕坝的涅槃-可持续发展之路塞罕坝国家公园总面积141万亩,其中包含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2%。从2000年到2011年,塞罕坝进入转型发
7、展阶段,在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思考:6.根据材料,说明塞罕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7.当时我们面对自然是怎样的人地思想观?思考并回答:3.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贫困增加(2)管理不力,过度开发(3)过度放牧,过度砍伐(4)战争破坏,山火多发4.改造、征服自然5.危害:生态方面:气候变干旱,河流干涸,生物多 样性减少,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多发;经济方面: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社会方面:收入减少,贫困增加;分析材料并回答:6. 措施: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更新造林力度,优化树种结构;坚持保护性开发方式,发展优势产业;如: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47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