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逻辑的力量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上传人(卖家):QXX
  • 文档编号:7475521
  • 上传时间:2024-01-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7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逻辑的力量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逻辑的力量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教案_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 力量 发现 潜藏 谬误 教案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教案一、教材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逻辑的力量”。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从而达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二、教学

    2、目标1.从概念、判断、逻辑规律等层面,了解、认识逻辑谬误的主要类型。2.运用形式逻辑相关知识,判断表达和交流中的逻辑谬误,分析成因。3.在阅读和表达活动中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提升思维品质。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概念、判断、逻辑规律等层面,了解、认识逻辑谬误的主要类型。教学难点:运用形式逻辑相关知识,判断表达和交流中的逻辑谬误,分析成因。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柏拉图的

    3、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是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2.什么是逻辑? 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4、。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3.逻辑的四种基本规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也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

    5、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有: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姑娘故意偷换了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

    6、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

    7、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2)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

    8、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他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儿,

    9、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分析:当这个人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下面两个例句就是这样:“他是多少个死

    10、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3)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

    11、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贝尔蒙特城的富家少女鲍西娅,不仅姿容绝世,而且德性完美。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向她求婚。但是,鲍西娅并没有择婚的自由,她的亡父在遗嘱中规定要“猜匣为婚”,否则,家族要取消她的遗产继承权。鲍西娅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儿,她坚决遵从父亲的遗言。鲍西娅家有三只匣子:金匣子、银匣子和铅匣子。在这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放着一张鲍西娅的肖像。三个匣子上分别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的是“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的是“肖像

    12、不在此匣中”。在三个匣子旁边的一张大纸上写着:“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鲍西娅父亲的遗言是:如果有哪一个求婚者能通过以上四句话,猜中鲍西娅的肖像放在哪个匣子里,鲍西娅就嫁给谁。金匣子里的话和银匣子里的话是矛盾关系,因此根据排中律可以断定这其中必有一真话,然后根据“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的提示,可以推断出铅匣子的话是假话,既然铅匣子的“肖像不在此匣中”是假话,因而可以得出肖像就在铅匣子里的结论。注意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适应范围不同。排中律的适应范围更为严格。不矛盾律既适应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也适应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而排中律只适应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而不适应于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

    13、。如:“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就只能适应于不矛盾律,而不能适应于排中律。“江南小隐是帅哥”和“江南小隐不是帅哥”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就既适应于不矛盾律,也适应于排中律。要求不同。不矛盾律要求对相互对立的判断和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如对“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是星期三”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不能两可,其中必定有一假,也可能同假。而排中律要求对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否定。如对“今天是星期二”和“今天不是星期二”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要一真一假。逻辑错误不同。违反不矛盾律所犯错误为“自相矛盾”,即同时肯定两个相互对立或相互矛盾的

    14、判断,犯了“两可”的错误。而违反排中律所犯错误为“两不可”,或“模棱两可”,即同时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或者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不明确态度。例如,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鸡。第二组同学坚持,世界上先有蛋。第三组同学认为,既可以说世界上先有鸡,也可以说世界上先有蛋。第四组同学认为既不能说世界上先有鸡,也不能说世界上先有蛋。显然,由于“世界上先有鸡”和“世界上先有蛋”,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都真,也不能都假。第三组同学都加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第四组同学都加以否定,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第一组和

    15、第二组的同学如果错,都不是逻辑错误,而只是知识错误。(4)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内容是:在论证和思维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为真,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基本要求有三:一是要有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三是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导出论题。违反了这三条要求,就会犯“毫无理由”“理由虚假”“推导不出”的错误。我们熟悉的不少名言都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如朱熹推崇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固然很大,但是除孔子以外我国还有许多文化上的巨人。李贽就写信给朋友表示对这句话的不满,他说,照朱熹的话说,孔子以前的人整天都要提着灯笼走路了。“商人重利轻别离”,是白居易

    16、的名句,后人都以此来形容商人的唯利是图。其实从“商人重利”并不能推导出“轻别离”,历史上有好多有情有义的商人,这句话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失之片面。七、本课总结逻辑规律公式要求(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逻辑错误同一律A是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A不是非A不能同时肯定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自相矛盾(两可);悖论;排中律A或者非A不能同时否定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矛盾关系)两不可;充分理由律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一要有理由二要理由真三是必然推导毫无理由;虚假理由;推不出;八、拓展知识之常见的逻辑谬误故事01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

    17、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02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

    18、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03诉诸情感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

    19、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04从论证到结论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05滑坡谬误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你不讨

    20、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06人身攻击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

    21、身攻击。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07诉诸虚伪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08个人怀疑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

    22、是假的。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09片面谬误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

    23、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10诱导性问题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九、布置作业1 .生活中常常会犯各种逻辑错误,请选出以下小题各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文中说: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_)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理由

    24、充足律(2)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_)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理由充足律(3)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_)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理由充足律2 .指出下面两个语段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并简要解释。(1)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还在张合,鱼鳃还在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饭店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还能动弹?饭店经理告诉我们,这正是厨师绝妙烹调技艺的表现。做好的

    25、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候一条鱼吃得只剩下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2)四川人是有担当精神的。鹏程是四川人,鹏程是有担当精神的。3 .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请参照示例)材料:当下社会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文艺节目的不断创新,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抵御诱惑。反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很多,并非只有通过文艺节目及其创新才能达成。低俗的文艺节目也有创新,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材料:社会活动中那些看似难以达成的目标,在卓越领导人物的带领下,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反驳:4 .下面这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找出有问题的句子,将其序号填入横线处,并做出修改。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

    26、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最有特色。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1)第_(2)第_(3)第_(4)第_(5)第_参考答案1【答案】BA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1)从论述“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

    27、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故选B。(2)“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这个人的话既承认“没有过问”“侧面了解”,又“提点意见”,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选A。(3)“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这个校长的话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故选C。2【答案】参考答案(1)答非所问。问的是鱼鳃和嘴为什么会动,饭店经理回答的是厨师的技艺如何高超。(2)偷换概念。第一个“四川人”是集体概念,第二个四川人”是个体概念。集

    28、体概念的四川人有担当精神,不能推导出个体概念的每一个四川人都有担当精神。【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1)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还能动弹”,而经理的回答是“这正是厨师绝妙烹调技艺的表现。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候一条鱼吃得只剩下骨架了,鱼嘴还能张合”,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鱼嘴和鳃在熟的情况下动弹的原因,而经理的回答是说明厨师技艺非常高超,问和答不一致,即答非所问。(2)属于三段论推理,推理的大前提是“四川人是有担当精神的”,小前提是“鹏程是四川人”,得出的结论是“鹏程是有担当精神的”,由此可知,这里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大前提中是“四川人”

    29、,而结论中是“鹏程”这一个人,不能因为四川人有担当就推出其中的某一个人也是有担当的。这属于偷换概念。3【答案】难以达成的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有了卓越领导人物的带领,这目标就能实现。卓越领导人物带领一个平庸的团队,也能轻而易举地达成目标吗?【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学生逻辑推理及仿句的能力。先分析例句,先明确例句材料观点错误的原因,即过分夸大“文艺节目创新”的作用,然后进行两方面反驳,首先“文艺节目及其创新”并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充要条件;其次,“低俗的文艺节目也有创新”,它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再分析本题材料,首先分析材料观点错误的原因,再由针对性地进行反驳。如

    30、观点错误原因是:这一说法夸大了“卓越领导人物”的作用。依照例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反驳,先反驳首先,“卓越领导人物的带领”,不是目标实现的充要条件;其次,“卓越领导人物”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如果团队平庸也难达成目标。根据以上分析进行仿句即可。4【答案】把“最”改为“很”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要读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句,“该书最有特色”,“最”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该书很有特色”。第句,“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第句,“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做不到的事”,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句,“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只有才”条件关系错误,修改为“只要读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第句,“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修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逻辑的力量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475521.html
    QXX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