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实用!).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期末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提纲 实用 下载 _必修第二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第一章 人口分布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2主要规律 (1)从全球来看:近90%居住在北半球,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3)从海拔来看:近80%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4)从大洲来看: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5)从国家比较: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区:东亚、南亚、 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4.世界人口稀疏地区:高纬、高
2、原山地、沙漠雨林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水源 、矿产、耕地2人文因素(1)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镇聚集。(2)经济发展水平:工商业发达,经济水平高(3)历史因素:开发历史早,基础设施完善(4)政治、军事、文化 (5)交通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1)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2)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表示人口净迁入。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动力机制:迁入地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 等不利因素产生推力,迁入地 收入、医疗、教育、工作等有利因素产生拉力。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
3、气候、资源;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因素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2)二战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2建国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两个阶段:(1) 改革开放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原因: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2) 改革开放后:农村向城镇迁移;内陆向沿海迁移。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沿海经济发展快四、人口迁移的影响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4、;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第三节人口容量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多养活人数)。2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受教育水平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2. 利用方式(1)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2)居住用地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功能分区 (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功能区:居住区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分类:多核心,扇形,同心圆1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地租水平:交
6、通便捷程度、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付租能力。绘制商业、住宅、工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2发展变化(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在中心区域集中。(2)工业、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1):发展卫星城、保留绿地,河湖生态涵养空间。意义: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措施(2):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意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措施(3):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
7、落等。意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第二节城镇化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3与工业化关系:体现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1.城镇化各阶段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小于30水平低,发展较慢中期阶段:30-70推进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后期阶段:大于70水平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8、阶段特点城镇化城市拉力大于乡村郊区城镇化人口激增,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逆城镇化为追求更好生存环境,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完善在城镇化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转好2.区域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原因城镇化已经推进到后期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快城镇化水平高低高低原因起步早,经济水平高,带动城镇化进程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表现原因环境问题大气、水、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人口规模、密度增加,缺乏合理规划和管
9、理,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三、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应用领域技术功能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储存、分析和处理各类空间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城市规划和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四、措施1合理规划功能区。2合理规划道路网,发展公共交通 3控制城市规模4建设卫星城 5调整产业结构 6保护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红河哈尼梯田体现的地域文化: 水、林、村、田和谐共生 (2)江西婺源月亮湾空间格局“宅高田低”体现的地域文化: 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3)我国南方传统土楼体现的地域文化: 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4)皖南山区宏村景观体现
10、的地域文化: 耕读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举例)(1)色彩、色调体现文化底蕴。例如: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2)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古都特点,遵循严格的礼制。(3)空间格局反映价值追求。例如: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部门:农林牧副渔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3)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 水源:河湖,地下水、高山冰
11、雪融水地形:平原种植业, 山地、丘陵:林业、畜牧业。土壤: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2)人文因素: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政策法规: 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2科学技术的进步:温室、塑料大棚等,改造 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扩大农作物的时空范围;灌溉技术,改造 水分 条件,使干旱地区也能栽培农作物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