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大学之道-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x

  • 上传人(卖家):汀枫
  • 文档编号:743183
  • 上传时间:2020-09-14
  • 格式:PPTX
  • 页数:24
  • 大小:4.84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之道-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x》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 高中语文 精品 课件 PPT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一帧礼记誉千秋 部 编 版 高 中 语 文 选 必 上 册 第 二 单 元 大大 学学 之之 道道 礼记礼记 教 学 目 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作 品 简 介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 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 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 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

    2、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 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 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 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 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 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文本研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在明明明德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止于至善。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性。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 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 旧立新

    4、,去恶向善。 (5)止:至,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 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 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定而后能静静;静而后能;静而后能安安;安而后能;安而后能 虑虑;虑而后能;虑而后能得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则近道矣。 注释: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情安和,性情安

    5、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 答案提示: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 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 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即“八条目”。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 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

    6、道出了 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 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 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 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 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 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重

    7、点写了什么内容? 探 究 思 考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 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 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 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探 究 思 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欲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者,先修其身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致知在;致知在格物格物。物格而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知至而后意

    8、诚;意诚而;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壹是壹是皆以修身为皆以修身为本本。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 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5)庶人:普通百姓。 (6)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第二段第二段 译文: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

    9、自己的国家。要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 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 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 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 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 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 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 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 作为根本。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

    10、内容?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探 究 思 考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 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11、“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 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 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 安人。 探 究 思 考 探 究 思 考 三纲领三纲领 明德明德 新民新民 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为 什 么 为 什 么 止、定、静 安、虑、得 八条目八条目 格物格物 致知致知 诚意诚意 正心正心 修身修身 齐家齐家 治国治国 平天下平天下 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 内 修 内 修 外 修 外 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 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三

    12、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 究 思 考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 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 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 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探 究 思 考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小结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 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 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

    13、所向往,个 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 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拓 展 延 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 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

    14、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 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 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 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 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 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 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

    15、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 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 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 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 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 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

    16、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 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 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 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 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 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 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

    17、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 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 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 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 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 系

    18、。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 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 家的批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 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

    19、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 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 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 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 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

    20、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 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1答案:C 解析 A.“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原因。 B.“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 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 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1、” 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2答案 D 解析 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是为了说明中华礼制能与时俱 进、吐故纳新。 3答案 D 解析 “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词,原文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 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 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 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22、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 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

    23、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 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 “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 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 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 济基础生产力。只有

    24、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 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对我们的人生 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补充资料:补充资料: 何谓“大学” 古之大学重在道德学问的培养,与现在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学历的大学院校,是两个概念。大学所 揭示的道理,在开天辟地之前就有。只源于世人迷失根本,孔夫子不得已以大学始教,明德于天下, 以期早日实现大同世界之理想。大学者,学大也。何谓大?唯天为大。天可学乎?曰可。 要想读懂大学,首先得明白“大学”

    25、这两个字的深层含义才可明白“大学”的精髓所在。那么何谓大, 何谓学呢? 就一个“大”字我就就有这么多理解,真可谓“大”,“大”字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超越相对大小之大,此“大”字是无边无量的大,圣人以此代表宇宙的本体。 其二,是效法大人,大人之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与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由一 阴一阳组成,阳 者先天之性,即精神,儒家称为大人,佛家称为法身,道家叫做真人;阴者后天之命,即肉体,儒家称小 人,佛家称色身,道家叫假人,三教圣人说法不同,其理却是相同的。孟子曰:“勿以小害大,勿以贱养 贵。”就是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不为己悲,不为物累,不为欲牵,效法大人,达到生命圆满的

    26、境界。 其三,人得一为大,暗示世人寻找“明师”指点。子贡曾感叹地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人得一后,就可学性与天道。理未明,焉修道?肓修瞎炼,苦死无成,没有 “明师”点悟,往往会步入歧途,很难见性开悟。 当年,神光为了得闻真传,断臂求法,有诗为凭:不知到底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 求一指躲阎罗。” 道是路,理是法,千经万典证明它,翰墨文章满天下,没有一人知道道法,经集纲史人人读,只少一指路 便差。可见“明师”的指点,胜过读千经万典,唯有寻求“明师”指点迷津,才能破迷开悟,才有机会成 就生命的永恒。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部 编 版 高 中 语 文 选 必 上 册 第 二 单 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之道-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4318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