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必修上册高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必修上册高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必修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 1 设计者:林建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设计者:林建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 罗丹(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罗丹(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 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 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 的能力。 2. 品读、 品味诗歌意象, 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学习小说通过物象, “以 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
2、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学习)课时数】【教学(学习)课时数】 安排 8 个课时,二个环节: (1)第 1-5 课时:诗歌 (2)第 6-8 课时:小说 第一环节:诗歌 【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 探究
3、、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 生分组学习, 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 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 将毛泽东的 沁 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 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 2 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 抱未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 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3. 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4、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2)尝试青春诗歌写作。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一、前置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多朗读,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等。 作者 简介 写作背景 毛泽东 (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 治家和思想家、 诗人, 书法家。 写于1925年。 当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5、 当年 10 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办农民运 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习 作。 郭沫若 (18921978)四川乐山人, 诗人、学者。 写于 1919 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 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 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 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 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 流动奔突的画面。 闻一多 (1899-1946)湖北浠水。现 代爱国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写于1923年。 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社会,闻一多对此 极为失望。1922 年他赴美国留学,又不
6、堪忍受 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3 年,诗人准备 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 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 3 二、课堂教学二、课堂教学 第一、二课时第一、二课时 (一)导语激趣(一)导语激趣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或自编导语,或以诗入情,或介绍背景等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青春是美妙的,青春是昂扬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现在我们一起 品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也可从毛 泽东沁园春雪引入) (二)初读会意 (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
7、 感受诗人生命的节奏。) 要求学生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 者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1. 学生甲朗读全诗。 首先请一位学生读,全班同学倾听评点。 2. 教师范读(诵背读),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错读或需要调整的句子。 明确: (1)字音 沁/泌 舸/柯 怅/帐 (2)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看、忆作为领起字,读时要稍微停顿,读出情感。 (3)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读好情感,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 3. 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秋景);下阕抒情(抒发革命情怀)。 (三)品读入境 (设计意图:鉴赏品
8、读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诗歌的意象,聚焦意象,从意象中品 味诗人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 1. 积累知识,掌握方法 (1)意象的概念。“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 象就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物象)的组合。 (2)意象的类别。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 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4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再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3)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羌笛”往往 寄寓着别意和乡情; “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
9、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 “月亮” 是思乡怀人或渲染凄清的气氛;“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 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 语。 (4)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意象与意境有 一定的联系, 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 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意象一般与词句相关, 而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不少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 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
10、,而是通过 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 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 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 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 茫的黄梅时雨。 2. 明确要求,学生品读 小组合作,找出自己喜欢的几幅画面,说说画面里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1)上阕:独立寒秋图:独立(人)、湘江、橘子
11、洲 湘江秋景图: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下阕:峥嵘岁月图:百侣、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浪、飞舟 上阕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描绘,描述了作者独立橘子洲 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下阕则通过百侣、同学少年、浪、飞舟等意象的描绘,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3. 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5 (1)明确主旨: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壮志。 (2)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并背诵。 第三、四课时第三、四课时 (四)比较研读 (
12、群文阅读) (设计意图: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进行比较阅读,通过 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青春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青春价值的思考。) 小组继续合作讨论, 将毛泽东的 沁园春长沙 和郭沫若的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在朗读节奏、情感及意象有何异同? 课文 朗读节奏与情感 意象 寓意 沁园春 长沙 朗读情感豪迈、 昂扬 与奋进 多组多个意象: 独立(人)、万山、层 林、漫江、百舸、鹰、 鱼、浪、飞舟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 壮丽秋景, 毛泽东抒发了昂 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表达了 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立在地 球边上放 号 呼唤、自由宏阔、雄 起奔放的情感 一组
13、多个意象:巨人、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 赞美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 活的雄强之力。 红烛 有浓重的浪漫主义 和唯美主义色彩, 情 感丰富, 情绪四扬三 抑 单个意象: 红烛(蜡炬) 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表达 青春的困惑与希望, 对理想 的坚毅追求等。 1. 朗读节奏与情感(在教材中划出节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2. 意象与寓意(见上表) 3. 主旨比较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 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 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描写了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诗人自 己
14、)的呼唤与呐喊,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6 (3)闻一多的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 式展开诗人的胸怀,既表达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也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 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4. 共同点: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 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 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板书穿插其间】 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五)小结,尝试诗歌写作 (设计意图:以诗歌阅读带动写作热情,条件成熟结集出版学生诗集,以诗歌写作促进 阅读深入。时间若不够,可延至
15、课外完成) 1. 尝试诗歌写作先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即通过具体的形象(物象)婉转曲折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象中, 同时注意诗歌语言的凝练、 含蓄及音乐美。 2. 诗歌写作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由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 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才是目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 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 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3. 同学们刚踏入高中,正处于青春飞扬时期,特别是刚刚经历了辛苦而又甜蜜的军训生 活,你肯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
16、,请以“军训青春”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 抓住青春的特质,巧用意象,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和理想,为自己的军训生活以及美好 的青春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感情自然。 4. 填好诗歌写作评价表。 项目 评价标准 等级(优良中差) 情感 立意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富有 青春情怀,书写青春抱负。 意象 意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 语言 文字简练,富有张力,诗意盎然。 节奏音律 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流畅协调暗合音 律美。 5. 展示学生的诗作。(朗读展示,学习园地展示有条件的可结集出版) 三、作业布置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诗歌文本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意象、语言、情 感的理解
17、,进一步体会青春飞扬情感。作业也可分开穿插至不同课时后布置。) 7 1. 揣摩沁园春长沙中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 看、忆/红遍、尽染、碧透 (1)看、忆二字起统领下文(七句)的作用。忆字还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 应。 (2)红遍、尽染、碧透,几个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2. 课外推荐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闻一多死水、郭沫若的天狗、周 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舒婷致橡树、汪国真诗集、青春流行歌 词,思索青春的价值。 3. 自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 第二环节:小说 【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意图】 本单元有两篇
18、小说,百合花是必读课文,哦,香雪是自读课文。依据单元 导语、 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一是,通过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说叙事特点(尤其小说三要 素之情节构成)的了解;二是,承接本单元前五首诗歌“意象”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读 文章中的物象,掌握学习“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抒情的。 【任务情境】【任务情境】 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绚丽青春的飞扬、美好人性的彰显。而不同的时代,人物的 个性特点会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篇精美的小说,去领略革命战争时期和社 会转型背景下,鲜明个性的呈现、青春活力的舞动,去
19、欣赏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物象美、 性格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 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3. 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4.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2. 主题式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8 1. 教学重点: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教学课时数】【教学课时数】 三课时,二个环节。 (一) 第 1-2 课时: (1)研
20、读文本百合花,梳理了解文本内容和情节结构,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2)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 第 3 课时: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的细 节描写,以 小见大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叙事特点;聚焦“百合花”,理解小说主题 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研读百合花,自读哦,香雪,注意复习意 象概念,自查生字词。(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 分钟) (设计意图:
21、一是检查预习效果;二是为了发挥课堂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带 着问题阅读,划出生字词,培养聚焦问题、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大体内容 2. 思考讨论:以“百合花”(物象)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百 合花的情节。 二、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二、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 讨论讨论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1)展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要白色百合花,符合文中的内容和寓意。)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请学生谈白色“百合花”花卉的主要
22、特点和花语: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 即清丽、纯洁、高雅(提示:这是开放的话题,言之有理即可。) (2)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设计意图:培养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 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9 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 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 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明
23、确百合花的表层含义: 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小说的意象,也是线索。 (3)思考提问:概述故事情节,简要划分课文层次;围绕百合花被,试着给情节 不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 明确: 情节情节 段落段落 内容内容 小标题小标题 开端 1-23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 带路/借被前 发展 24-42 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借被 高潮 43-56 总攻开始, 小通讯员牺牲,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献被 结局 57-结 尾 新媳妇执意给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盖被 (小结:小说三要素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
24、、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研读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明确百合花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A.请学生朗读 15 页第一次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走出门不远我已从 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 B.再请全体学生齐读“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明确百合花的含义: 百合花百合花 表层 含义 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意象,也是小说的线索。 深层 含义 A.小通讯员与我一系列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朴实纯洁、勇于改错的小 通讯员形象; B.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 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