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全一册学案打包49套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zip
微专题 1离子反应的三大热点题型微专题 1离子反应的三大热点题型一、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五个角度”(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不能写成 2Fe6H=2Fe33H2,应写成 Fe2H=Fe2H2。(2)看各物质的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如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不能写成 CO232H=H2OCO2,应写成 CaCO32H=Ca2H2OCO2。注意:微溶物在生成物中当成沉淀,不拆写,若为反应物且为澄清溶液则拆成离子,如Ca(OH)2。(3)看是否漏写参加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SO24Ba2=BaSO4,应写成 Cu2SO24Ba22OH=Cu(OH)2BaSO4。(4)看原子和电荷是否守恒。如 Cu 与 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CuAg=Cu2Ag,而应写成 Cu2Ag=Cu22Ag。(5)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与 Ba(OH)2溶液的反应不能写成 HOHSO24Ba2=BaSO4H2O,应写成 2H2OHSO24Ba2=BaSO42H2O。跟踪训练1判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24Ba2=BaSO4()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OHH=H2O()镁和硝酸银溶液反应:MgAg=Mg2Ag()碳酸氢钠溶液与稀 H2SO4反应:CO232H=H2OCO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过量 CO2:Ca22OHCO2=CaCO3H2O()二、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1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事实上是看离子之间能否反应,若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若不反应,则能大量共存。2“三看”突破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1)看要求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2)看条件题干是否有“隐含条件”“无色”溶液不能大量存在有色离子,如: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与 H反应的离子。“酸性”溶液的不同描述:a酸性溶液;b常温下,pH7 的溶液;c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的溶液。(3)看反应能否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 Mg2与 OH,Ca2与 CO23、SO24都不能大量共存;能否生成水。如 H与 OH;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H与 CO23、HCO 3、S2等不能大量共存。跟踪训练2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四种离子(不包括水电离出的离子)的无色溶液,且溶液中四种离子的数目相同。下列四个离子组能满足要求的是(D)ANa、K、SO24、ClBCu2、K、SO24、NO 3CH、K、HCO 3、ClDMg2、Na、Cl、SO243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D)ANa、NO 3、K、OHBMnO 4、K、SO24、NaCK、SO24、HCO 3、NaDNH 4、NO 3、Mg2、Cl解析:酸性溶液中不存在 OH,A 项错误;MnO 4为紫色,B 项错误;酸性溶液中 HCO 3不存在,C 项错误;D 项符合要求。4(2023东莞高一检测)在无色透明的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AK、Na、Cl、CO23BK、Cu2、NO 3、SO24CMg2、NH 4、NO 3、ClDK、Na、MnO 4、SO24解析:离子之间不反应,与氢氧根离子也不反应,且均无颜色,可以大量共存,故 A 选;Cu2有颜色且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B 不选;Mg2、NH 4均可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 C 不选;MnO 4有颜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 D 不选。5(2023济南高一检测)某溶液遇石蕊试液显红色,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ANa、NO 3、Ca2、ClBK、SO24、HCO 3、NaCFe2、SO24、OH、Ba2DMnO 4、SO24、NO 3、CO23解析:遇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显酸性(H),HCO 3与 H反应,B 项错误;Ba2与 SO24反应,Fe2与 OH反应,且 H与 OH反应,C 项错误;CO23与 H反应,D 项错误。6(2023济宁高一检测)在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D)AMg2、Na、OH、SO24BK、Na、SO24、HCO 3CBa2、K、CO23、ClDCu2、Ca2、NO 3、Cl解析:在强酸性溶液中含有较多的 H,而 OH与 H不能大量共存,A 项不符合题意;HCO 3与 H反应生成 CO2和 H2O,二者不能大量共存,B 项不符合题意;CO23与 H反应生成 CO2和 H2O,二者不能大量共存,C 项不符合题意;四种离子互不反应,且与 H也不反应,能大量共存,D项符合题意。三、常见离子的检验与推断1三种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试剂操作及现象CO23CaCl2(或 BaCl2)溶液、稀HCl(或稀 HNO3)向待测液中加入 BaCl2溶液(或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 CO23Cl稀 HNO3、AgNO3溶液向待测液中加入几滴稀硝酸,然后加入几滴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 ClSO24稀盐酸、BaCl2溶液向待测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然后加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 SO242离子推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肯定性原则:根据现象推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2)互斥性原则:如溶液中含有 Ba2,则 CO23、SO23、SO24不能大量存在。(3)进出性原则:要注意所加试剂引入什么离子,是否造成干扰。(4)守恒原则(电中性原则):阳离子和阴离子同时存在于溶液中且正、负电荷总量相等。跟踪训练7重金属离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 Ba2,若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ACu2和 SO24 BCu2和 ClCK和 SO24 DAg和 NO 3解析:甲废液中主要毒性物质可看作是 Ba(OH)2,乙废液有一定毒性且与甲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毒性明显降低,可推知乙废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与甲中的 OH结合形成沉淀,同时乙中含有能沉淀甲中 Ba2的 SO24或 CO23,A 正确。8某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Na、SO24、Cl、HCO 3、CO23、H、Cu2中的几种,且每种离子的个数均相等。依次进行下列实验,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操作现象(1)向溶液中滴加 23 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2)向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3)将(2)中所得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A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B肯定含有的离子是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D肯定不含的离子有解析:因溶液是无色的,则溶液中不含 Cu2;向溶液中滴加 23 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含有 H,不含 CO23和 HCO 3;向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 BaSO4,说明溶液中含有 SO24;(3)将(2)中所得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 AgCl,因(2)中引入了 Cl,故无法说明溶液中是否含有 Cl;由于每种离子的浓度均相等,且溶液呈电中性,则溶液中一定含有 Na,一定不含 Cl;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SO24、H,一定不含Cl、HCO 3、CO23、Cu2。9(1)常温下,某学生从一种强酸性的未知无色溶液中检出 Ag,他还想通过实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大量的 Cl、NO 3、Fe3、K等。你认为其中_NO 3、K_是需要检验的,而_Cl、Fe3_是不需要检验的。其原因是_含有 Fe3的溶液是有颜色的,而 Cl与 Ag会产生沉淀_。(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Cl、SO24、NO 3、CO23等阴离子。当溶液中有大量 H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CO23_。当溶液中有大量 Ba2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SO24、CO23_。解析:(1)Fe3在溶液中为棕黄色,由溶液无色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Fe3,Ag与 Cl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由溶液中含有 Ag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Cl,则 Cl、Fe3不需要检验,NO 3、K是无色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与 Ag共存,需要进行检验。(2)当溶液中有大量 H存在时,CO23与 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当溶液中有大量 Ba2存在时,SO24、CO23与 Ba2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10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 Ag、Mg2、Cu2、Fe3、Na中的几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Cu2、Fe3_。(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Ag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Cl=AgCl。(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Mg2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g22OH=Mg(OH)2。(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_B_(填字母)。ACl BNO 3CCO23 DOH解析:(1)无色透明溶液中不可能含有有色离子 Cu2、Fe3。(2)AgCl 为白色难溶于水、难溶于稀 HNO3的固体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离子是 Ag离子方程式为 AgCl=AgCl。(3)Mg(OH)2为白色难溶于水,难溶于 NaOH 溶液的固体原液中肯定有 Mg2,离子方程式为Mg22OH=Mg(OH)2(4)因存在 Ag和 Mg2,Cl、CO23、OH均不能存在,可能大量存在的只有 NO 3。微专题 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四种规律微专题 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四种规律1守恒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即有关系式: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典例 1(1)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 Cr3反应,产物是 Cr2O27和 Pb2,则 Cr3与 PbO2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23_。(2)已知 Na2SO3溶液能与 K2Cr2O7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 Na2SO3被氧化为 Na2SO4,Na2SO3与 K2Cr2O7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31,则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3_。2价态规律(1)高低规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即“高价氧,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2)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即“只靠拢,不交叉”“就近变价”。H2S 中 S 元素为2 价,与生成物中单质 S 的 0 价近,所以 H2S 生成 S。(3)歧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某物质发生歧化反应时,中间价态高价态低价态。(4)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3和 Fe2不反应,H2SO4和 SO2不反应等。典例 2(1)已知氯元素有1、0、1、3、5、7 价等多种常见化合价,氯气跟氢氧化钾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Cl2KOHKXKYH2O(未配平)。KXKYKZ(氯元素歧化反应,未配平),KX、KY、KZ 均是含氯元素的钾盐,Cl 元素在a.KX、b.KY、c.KZ 中的价态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cab_(填字母)。(2)已知氮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常见的有3、2、3、4、5 价等。某同学写出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未配平):NOHNO3N2O3H2ONH3NOHNO2H2ON2O4H2OHNO3HNO2根据价态规律,判断上述反应是否有可能实现,说明判断的理由。解析:(2)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2 价、5 价,生成物中为3 价,符合归中反应规律。不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3 价、2 价,生成物中为3 价,N 元素的化合价只升不降。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4 价,生成物中为3 价、5 价,符合歧化反应规律。3强弱规律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强还原性)(强氧化性)(弱氧化性)(弱还原性)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即“强制弱”或“前强后弱”。应用: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或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和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典例 3 已知下列反应:Cl22NaBr=2NaClBr22KIBr2=2KBrI2Na2SI2=2NaIS(1)Cl、Br、I、S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S2IBrCl_。(2)Cl2、Br2、I2、S 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Cl2Br2I2S_。(3)判断 Cl2与 Na2S 能否反应?_能_(填“能”或“否”)。(4)判断 I2与 NaCl 能否共存?_否_(填“能”或“否”)。4先后规律(1)同一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混合时,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例如,已知还原性:IFe2Br,当把氯气通入 FeBr2溶液时,因为还原性:Fe2Br,所以氯气的量不足时首先氧化 Fe2;把氯气通入 FeI2溶液时,因为还原性:IFe2,所以氯气的量不足时首先氧化 I。(2)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混合时,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例如,在含有 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因为氧化性:Fe3Cu2H,所以铁粉先与 Fe3反应,然后再依次与 Cu2、H反应。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或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典例 4 向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A)AFe2 BCu2、Fe2CAg、Fe2 DAg、Cu2、Fe2跟踪训练1针对二氧化硫的以下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D)SO22NaOH=Na2SO3H2OSO22H2S=3S2H2OSO2Cl22H2O=H2SO42HClA反应由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反应中二氧化硫作氧化剂C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21D中二氧化硫作氧化剂解析:反应中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 正确;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因此作氧化剂,B 正确;反应中产物中的 3 个硫原子其中两个是化合价升高得到,一个是化合价降低得到,因此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21,C 正确;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作还原剂,D 错误。2一定条件下,氨气与一氧化氮发生反应:NH3NON2H2O(未配平)。在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A)A23 B32C45 D56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相等。NH3中 N 的化合价为3,反应后变为 0,作还原剂被氧化;NO 中 N 的化合价为2,反应后变为 0,作氧化剂被还原。为保持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则应为 2 个 NH3和 3 个 NO 反应,所以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个数比为 23。3多种氧化剂和还原剂相遇时,存在“争先恐后,强者优先”的现象。请预测,在含FeCl2、MgCl2和 HCl 的溶液中加入适量 Zn 粉,首先置换出来的是(B)AFe BH2CMg D不能确定解析:氧化性:HFe2Zn2Mg2,所以 Zn 粉先跟氧化性最强的 H发生置换反应,然后再与 Fe2发生置换反应。4(2023广东普宁第二中学高一检测)稀硫酸中几种离子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反应 1 中氧化剂是 Mn3B氧化性:Mn3Ce4Fe3I2C能发生反应:2Mn32I=I22Mn2D反应 2 的还原产物为 Fe3解析:由图像可知,反应 1 为 Ce4Mn2=Ce3Mn3,反应 2 为 Mn3Fe2=Mn2Fe3,反应 3 为 2Fe32I=2Fe2I2。反应 1 中的氧化剂为 Ce4,Mn3是氧化产物,A 错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 1 可知氧化性:Ce4Mn3,由反应 2 可知氧化性:Mn3Fe3,由反应 3 可知氧化性:Fe3I2,故有氧化性:Ce4Mn3Fe3I2,B 错误;氧化性:Mn3I2,因此可以发生反应:2Mn32I=I22Mn2,C 正确;反应 2 为 Mn3Fe2=Mn2Fe3,还原产物为 Mn2,D 错误。5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 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 和一种未知物质X。(1)已知 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AsH3_。(2)已知 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到 1 mol 电子生成 X,则 X 的化学式为_Br2_。(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_ac_。a氧化性:KBrO3H3AsO4b氧化性:H3AsO4KBrO3c还原性:AsH3Xd还原性:XAsH3(4)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解析:(1)已知 KBrO3为得电子物质,故其化合价一定降低,作氧化剂,那么还原剂只能是题目所提供的 AsH3,AsH3中 As 的化合价为3 价,反应后变为含5 价 As 的 H3AsO4,故还原剂为 AsH3。(2)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 1 mol 电子,故 1 mol KBrO3得 5 mol 电子,即反应后 Br 的化合价应从5 价降为 0 价,故 X 为 Br2。(3)此题的考点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故选 ac。(4)因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已知,可直接进行配平。As:3 价5 价升 8 价Br:5 价0 价降 5 价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在 AsH3前配系数 5,在 KBrO3前配系数 8,在 Br2前配系数 4;再根据 K 原子守恒,K2SO4应在生成物中,系数为 4;则 H2SO4应在反应物中,系数为 4;H2O 在生成物中,系数为 4;配平后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章末总结章末总结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二、两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情景切入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图书馆中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我们怎样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图书呢?将图书分类摆放,并形成标签体系,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根据图书类别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图书。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创造的物质种类近亿种,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呢?答案: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原理分析: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掌握物质的通性、了解物质的个性,这样研究物质的性质会更高效。2离子反应世界各地都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你知道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答案: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然后从洞顶上滴落下来时,又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原理分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CaCO3H2OCO2。反应为离子反应,学完本节课你就会知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H2OCO2=Ca22HCO 3。3氧化还原反应天然气是一种燃料,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将其输送到千家万户可用于烹饪食物。燃料不仅可以在燃烧的时候释放热能,还可以将燃料设计成燃料电池,释放出电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答案: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利用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可以将其设计成原电池释放电能。原理分析:在学习必修第二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选择性必修 1 也将继续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 1 课时物质的分类第 1 课时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 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体会日常生产、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核心素养1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和宏观辨识能力。2通过对“分散系”的学习,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意识。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_元素组成_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元素物质Error!Error!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_碳_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碳元素的_同素异形体_。氧元素也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分别是_氧气(O2)_和_臭氧(O3)_。碳和氧两种元素可形成两种化合物,其化学式分别是_CO_、_CO2_;氢和氧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H2O 和 H2O2;H、C、O 三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举例写出两种物质的化学式:_H2CO3_、_CH3CH2OH(酒精)_。(2)物质分类的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_标准_,根据不同的_标准_,人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对物质进行如下分类指出上图中字母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a_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_;b_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_;c_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_;d_按是否含有碳元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除外)_;e_按物质的组成与性质_。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即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同一种物质可能属于不同的_物质类别_,如碳酸钠:分类标准所属类别组成的阳离子_钠_盐组成的阴离子_碳酸_盐溶解性_可溶性_盐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性质对氧化物进行分类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定义能与_碱_反应生成_盐_和_水_的氧化物能与_酸_反应生成_盐_和_水_的氧化物实例_CO2、SO3_等_CaO、Fe2O3_等属类大多数_非金属_氧化物大多数_金属_氧化物(2)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正误判断(1)CuSO45H2O 属于混合物。()(2)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4)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5)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应用体验1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C餐饮用的某品牌凉茶D消毒用的碘酒解析: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不锈钢、凉茶、碘酒都是混合物。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C)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B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解析: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属包含关系,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钠盐和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故选 C。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定义及组成2分类(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2)按照分散剂的状态分类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分散剂状态气体液体固体实例_云、雾_Fe(OH)3胶体_有色玻璃_3胶体(1)Fe(OH)3胶体的制备将 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_沸水_中逐滴加入 56 滴_FeCl3饱和溶液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红褐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 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实验探究操作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现象原因分析_一条光亮的“通路”_胶 体 粒 子 的 直 径 为 _1 100_nm,能对光线_散射_无明显现象溶 液 中 粒 子 的 直 径 _ 小 于1_nm,散射极其微弱应用:区分_胶体_和_溶液_。4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种类分子、离子大量分子聚集体或大分子大量粒子聚集体分散质粒子直径_小于_1 nm_1100_nm_大于_100_nm_外部特征均一、透明、稳定较均一、_透明_、较_稳定_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久置_沉淀_(或_分层_)能否透过滤纸能能_不能_鉴别方法胶体(或溶液)和浊液通过静置鉴别;胶体和溶液可通过_丁达尔效应_鉴别正误判断(1)所有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2)直径在 1100 nm 的粒子称为胶体。()(3)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4)根据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5)将稀 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即可得到 Fe(OH)3胶体。()应用体验1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他们用 DNA 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 7 nm 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可能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D)A糖水B石灰乳C氢氧化铁悬浊液 D淀粉溶液解析:糖水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小于 1 nm,石灰乳为悬浊液,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氢氧化铁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淀粉溶液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 1100 nm之间,故选 D。2现有如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 1100 nm 之间)将 1 g KCl 加入 99 g 水中。将 1 g 可溶性淀粉加入 100 g 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将 1 g CaCO3粉末加入 100 g 水中,充分振荡。将 0.1 g 植物油加入 10 g 水中,充分振荡混合。将 96 mL 酒精与 5 mL 水充分混合。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属于浊液的有。解析:KCl 溶于水后以离子形式存在,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属于溶液;可溶性淀粉分子的直径在 1100 nm 之间,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胶体;CaCO3不溶于水,振荡后所形成的是不稳定的体系,久置会沉淀,所以属于悬浊液;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是乳浊液;中二者以任意比混溶,形成的是溶液。1化学在国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阅兵上,某隐形飞机表面就涂有一种由铁氧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的涂料。上述这种涂料属于(B)A纯净物 B混合物C有机物 D胶体解析:该涂料由铁氧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组成物质不只一种,故为混合物。2碳酸钠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D)碱含氧酸盐钠盐碳酸盐A BC D3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B_(填字母,下同)。A冷水 B沸水C氢氧化钠浓溶液 D氯化钠浓溶液(2)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_A_。A甲同学取一小烧杯,加入 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B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氯化铁溶液C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 10 分钟(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_。4下图是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图示。(1)上图应用的分类法是 树状分类法。(2)下 表 是 利 用 上 述 图 中 涉 及 的 元 素 组 成 的 几 种 常 见 的 物 质,请 你 按 照“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类别物质酸碱盐氧化物H2SO4Cu(OH)2MgSO4CuO(3)请利用图中展示的物质,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 CO2和 MgO 分别属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理由。CO22NaOH=Na2CO3H2O,MgO2HCl=MgCl2H2O。解析:(1)由图示可知,该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2)根据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区分。H2SO4属于酸,Cu(OH)2属于碱,MgSO4属于盐,CuO 为氧化物。(3)CO2属于酸性氧化物是因为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MgO 属于碱性氧化物是因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MgO2HCl=MgCl2H2O。第 2 课时物质的转化第 2 课时物质的转化学习目标1总结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2掌握物质间转化的规律和方法。3认识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制备途径和要求。核心素养1通过对“酸、碱、盐”的学习,培养变化观念和证据推理能力。2通过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学习,增强变化观念的应用能力。3通过对“物质制备”的学习,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一、酸、碱、盐的性质1酸(1)酸的通性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或现象反应类型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多数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_红_色;无色酚酞遇酸_不变色_与活泼金属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_置换_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 应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_复分解_反应与碱的中和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ClNaOH=NaClH2O_复分解_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_复分解_反应(2)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所有的酸溶液中都含有_H_。注意: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 NaHSO4属于盐,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碱(1)碱的通性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或现象反应类型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碱能使紫色石蕊变为_蓝_色;使无色酚酞变为_红_色与酸性氧化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物反应 CO2Ca(OH)2=CaCO3H2O与酸的中和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_复分解_反应与某些盐反应氢氧化钠与 FeCl3溶液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_复分解_反应(2)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所有的碱溶液中都含有_OH_。3盐(1)盐的通性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与活泼金属反应Fe 丝插入 CuSO4溶液中,FeCuSO4=FeSO4Cu_置换_反应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_复分解_反应与碱反应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CuSO42NaOH=Cu(OH)2Na2SO4_复分解_反应与某些盐的反应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_复分解_反应(2)盐具有某些通性的原因:不同的盐溶液中含有相同的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正误判断(1)Cu 可与 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2)由 H2SO4可以与 BaCl2反应,可类推 HCl 也可以与 BaCl2反应。()(3)利用稀硫酸或盐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 CO2。()(4)Na2CO3溶液遇酚酞变红,所以 Na2CO3是碱。()应用体验1碱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 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C)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 Na2SO4溶液反应生成 BaSO4沉淀D能与 CO2反应生成水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及反应均正确的是(D)A碳酸钙属于盐,可用于实验室制 CO2:CaCO3H2SO4=CaSO4H2OCO2B铁属于较活泼金属,可用于实验室制 H2:2Fe6HCl=2FeCl33H2C纯碱属于碱,可与稀盐酸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D烧碱属于碱,可与稀硫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解析:A 项,实验室制 CO2是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B 项,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C 项,纯碱属于盐。二、物质的转化1基本依据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元素_是不会改变的。即化学反应中_质量_守恒。2实例(1)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指明反应类型。2CaO2=2CaO,化合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CO2=CaCO3,化合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含理即可),复分解反应;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图中序号所示转化所需反应物的化学式:_O2_;_H2O_;_Ca(OH)2_;_CaO_;_Ca(OH)2_(答案合理即可)。3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物质需考虑的问题除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外,还要考虑_原料来源_、_成本高低_和_设备要求_等因素。如制备 NaOH 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电解饱和食盐水,过去也曾采用盐与碱反应的方法,如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一般不采用反应:Na2OH2O=2NaOH,原因是 Na2O来源少、_成本高_。正误判断(1)可用 Fe2O3与 H2O 反应制取 Fe(OH)3。()(2)只有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才能生成盐。()(3)工业上利用 Na2O 与水反应制取 NaOH。()(4)非金属单质与 O2反应一定得到酸性氧化物。()(5)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应用体验1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后,不会发生反应的是(A)ANa2SO4溶液和 MgCl2溶液BNa2CO3溶液和稀硫酸CNaOH 溶液和 Fe2(SO4)3溶液DCa(OH)2溶液和盐酸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 8 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CO2CO2;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Fe2HCl=FeCl2H2;CaO2HCl=CaCl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O=Ca(OH)2。解析: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必定符合同一标准,就会有某一共同的性质,利用一类物质和另一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找出物质之间转化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化学通性: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金属碱性氧化物,该题对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限定了 8 种物质,从这 8种物质中选出符合条件的物质进行各类物质间的转化。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D)A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2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如图中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是(C)选项XYZACOCO2H2CO3BCuCuOCu(OH)2CCaOCa(OH)2CaCO3DCuSO4Cu(OH)2CuCl2解析:H2CO3不能一步生成 CO,A 项错误;CuO 不能一步生成 Cu(OH)2,B 项错误;CaOCa(OH)2CaCO3CaO,C 项正确;CuSO4Cu(OH)2CuCl2,CuCl2不能一步生成 CuSO4,D 项错误。3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 H2O、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化学式为 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 H2O。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一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Cu”的转化。铜铜绿 CuCl2Cu(OH)2CuO H2Cu(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铜盐、碳酸盐、碱式盐、含氧酸盐(任选三个即可)_。(2)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3)上述转化过
收藏
编号:740482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5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3-12-24
20
文币
- 资源描述:
-
微专题 1离子反应的三大热点题型微专题 1离子反应的三大热点题型一、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五个角度”(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不能写成 2Fe6H=2Fe33H2,应写成 Fe2H=Fe2H2。(2)看各物质的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如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不能写成 CO232H=H2OCO2,应写成 CaCO32H=Ca2H2OCO2。注意:微溶物在生成物中当成沉淀,不拆写,若为反应物且为澄清溶液则拆成离子,如Ca(OH)2。(3)看是否漏写参加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SO24Ba2=BaSO4,应写成 Cu2SO24Ba22OH=Cu(OH)2BaSO4。(4)看原子和电荷是否守恒。如 Cu 与 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CuAg=Cu2Ag,而应写成 Cu2Ag=Cu22Ag。(5)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与 Ba(OH)2溶液的反应不能写成 HOHSO24Ba2=BaSO4H2O,应写成 2H2OHSO24Ba2=BaSO42H2O。跟踪训练1判断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24Ba2=BaSO4()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OHH=H2O()镁和硝酸银溶液反应:MgAg=Mg2Ag()碳酸氢钠溶液与稀 H2SO4反应:CO232H=H2OCO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过量 CO2:Ca22OHCO2=CaCO3H2O()二、溶液中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1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判断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事实上是看离子之间能否反应,若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若不反应,则能大量共存。2“三看”突破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1)看要求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2)看条件题干是否有“隐含条件”“无色”溶液不能大量存在有色离子,如: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与 H反应的离子。“酸性”溶液的不同描述:a酸性溶液;b常温下,pH7 的溶液;c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的溶液。(3)看反应能否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 Mg2与 OH,Ca2与 CO23、SO24都不能大量共存;能否生成水。如 H与 OH;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H与 CO23、HCO 3、S2等不能大量共存。跟踪训练2实验室需配制一种仅含四种离子(不包括水电离出的离子)的无色溶液,且溶液中四种离子的数目相同。下列四个离子组能满足要求的是(D)ANa、K、SO24、ClBCu2、K、SO24、NO 3CH、K、HCO 3、ClDMg2、Na、Cl、SO243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D)ANa、NO 3、K、OHBMnO 4、K、SO24、NaCK、SO24、HCO 3、NaDNH 4、NO 3、Mg2、Cl解析:酸性溶液中不存在 OH,A 项错误;MnO 4为紫色,B 项错误;酸性溶液中 HCO 3不存在,C 项错误;D 项符合要求。4(2023东莞高一检测)在无色透明的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AK、Na、Cl、CO23BK、Cu2、NO 3、SO24CMg2、NH 4、NO 3、ClDK、Na、MnO 4、SO24解析:离子之间不反应,与氢氧根离子也不反应,且均无颜色,可以大量共存,故 A 选;Cu2有颜色且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B 不选;Mg2、NH 4均可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 C 不选;MnO 4有颜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 D 不选。5(2023济南高一检测)某溶液遇石蕊试液显红色,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ANa、NO 3、Ca2、ClBK、SO24、HCO 3、NaCFe2、SO24、OH、Ba2DMnO 4、SO24、NO 3、CO23解析:遇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显酸性(H),HCO 3与 H反应,B 项错误;Ba2与 SO24反应,Fe2与 OH反应,且 H与 OH反应,C 项错误;CO23与 H反应,D 项错误。6(2023济宁高一检测)在透明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D)AMg2、Na、OH、SO24BK、Na、SO24、HCO 3CBa2、K、CO23、ClDCu2、Ca2、NO 3、Cl解析:在强酸性溶液中含有较多的 H,而 OH与 H不能大量共存,A 项不符合题意;HCO 3与 H反应生成 CO2和 H2O,二者不能大量共存,B 项不符合题意;CO23与 H反应生成 CO2和 H2O,二者不能大量共存,C 项不符合题意;四种离子互不反应,且与 H也不反应,能大量共存,D项符合题意。三、常见离子的检验与推断1三种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试剂操作及现象CO23CaCl2(或 BaCl2)溶液、稀HCl(或稀 HNO3)向待测液中加入 BaCl2溶液(或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 CO23Cl稀 HNO3、AgNO3溶液向待测液中加入几滴稀硝酸,然后加入几滴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 ClSO24稀盐酸、BaCl2溶液向待测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然后加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 SO242离子推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肯定性原则:根据现象推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2)互斥性原则:如溶液中含有 Ba2,则 CO23、SO23、SO24不能大量存在。(3)进出性原则:要注意所加试剂引入什么离子,是否造成干扰。(4)守恒原则(电中性原则):阳离子和阴离子同时存在于溶液中且正、负电荷总量相等。跟踪训练7重金属离子有毒性。实验室有甲、乙两种废液,均有一定毒性。甲废液经化验呈碱性,主要有毒离子为 Ba2,若将甲、乙两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毒性明显降低。乙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A)ACu2和 SO24 BCu2和 ClCK和 SO24 DAg和 NO 3解析:甲废液中主要毒性物质可看作是 Ba(OH)2,乙废液有一定毒性且与甲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毒性明显降低,可推知乙废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可与甲中的 OH结合形成沉淀,同时乙中含有能沉淀甲中 Ba2的 SO24或 CO23,A 正确。8某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Na、SO24、Cl、HCO 3、CO23、H、Cu2中的几种,且每种离子的个数均相等。依次进行下列实验,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操作现象(1)向溶液中滴加 23 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2)向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3)将(2)中所得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A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B肯定含有的离子是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D肯定不含的离子有解析:因溶液是无色的,则溶液中不含 Cu2;向溶液中滴加 23 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含有 H,不含 CO23和 HCO 3;向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 BaSO4,说明溶液中含有 SO24;(3)将(2)中所得沉淀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 AgCl,因(2)中引入了 Cl,故无法说明溶液中是否含有 Cl;由于每种离子的浓度均相等,且溶液呈电中性,则溶液中一定含有 Na,一定不含 Cl;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SO24、H,一定不含Cl、HCO 3、CO23、Cu2。9(1)常温下,某学生从一种强酸性的未知无色溶液中检出 Ag,他还想通过实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大量的 Cl、NO 3、Fe3、K等。你认为其中_NO 3、K_是需要检验的,而_Cl、Fe3_是不需要检验的。其原因是_含有 Fe3的溶液是有颜色的,而 Cl与 Ag会产生沉淀_。(2)某溶液中可能含有 Cl、SO24、NO 3、CO23等阴离子。当溶液中有大量 H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CO23_。当溶液中有大量 Ba2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SO24、CO23_。解析:(1)Fe3在溶液中为棕黄色,由溶液无色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Fe3,Ag与 Cl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由溶液中含有 Ag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Cl,则 Cl、Fe3不需要检验,NO 3、K是无色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与 Ag共存,需要进行检验。(2)当溶液中有大量 H存在时,CO23与 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当溶液中有大量 Ba2存在时,SO24、CO23与 Ba2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10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 Ag、Mg2、Cu2、Fe3、Na中的几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确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Cu2、Fe3_。(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Ag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Cl=AgCl。(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Mg2_,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g22OH=Mg(OH)2。(4)原溶液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_B_(填字母)。ACl BNO 3CCO23 DOH解析:(1)无色透明溶液中不可能含有有色离子 Cu2、Fe3。(2)AgCl 为白色难溶于水、难溶于稀 HNO3的固体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离子是 Ag离子方程式为 AgCl=AgCl。(3)Mg(OH)2为白色难溶于水,难溶于 NaOH 溶液的固体原液中肯定有 Mg2,离子方程式为Mg22OH=Mg(OH)2(4)因存在 Ag和 Mg2,Cl、CO23、OH均不能存在,可能大量存在的只有 NO 3。微专题 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四种规律微专题 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四种规律1守恒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即有关系式: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典例 1(1)在一定条件下,PbO2与 Cr3反应,产物是 Cr2O27和 Pb2,则 Cr3与 PbO2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23_。(2)已知 Na2SO3溶液能与 K2Cr2O7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 Na2SO3被氧化为 Na2SO4,Na2SO3与 K2Cr2O7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31,则铬元素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3_。2价态规律(1)高低规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即“高价氧,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2)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即“只靠拢,不交叉”“就近变价”。H2S 中 S 元素为2 价,与生成物中单质 S 的 0 价近,所以 H2S 生成 S。(3)歧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某物质发生歧化反应时,中间价态高价态低价态。(4)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3和 Fe2不反应,H2SO4和 SO2不反应等。典例 2(1)已知氯元素有1、0、1、3、5、7 价等多种常见化合价,氯气跟氢氧化钾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Cl2KOHKXKYH2O(未配平)。KXKYKZ(氯元素歧化反应,未配平),KX、KY、KZ 均是含氯元素的钾盐,Cl 元素在a.KX、b.KY、c.KZ 中的价态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cab_(填字母)。(2)已知氮元素有多种可变化合价,常见的有3、2、3、4、5 价等。某同学写出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未配平):NOHNO3N2O3H2ONH3NOHNO2H2ON2O4H2OHNO3HNO2根据价态规律,判断上述反应是否有可能实现,说明判断的理由。解析:(2)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2 价、5 价,生成物中为3 价,符合归中反应规律。不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3 价、2 价,生成物中为3 价,N 元素的化合价只升不降。可能,反应物中的氮元素为4 价,生成物中为3 价、5 价,符合歧化反应规律。3强弱规律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强还原性)(强氧化性)(弱氧化性)(弱还原性)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即“强制弱”或“前强后弱”。应用: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或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和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反应。典例 3 已知下列反应:Cl22NaBr=2NaClBr22KIBr2=2KBrI2Na2SI2=2NaIS(1)Cl、Br、I、S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S2IBrCl_。(2)Cl2、Br2、I2、S 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Cl2Br2I2S_。(3)判断 Cl2与 Na2S 能否反应?_能_(填“能”或“否”)。(4)判断 I2与 NaCl 能否共存?_否_(填“能”或“否”)。4先后规律(1)同一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混合时,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例如,已知还原性:IFe2Br,当把氯气通入 FeBr2溶液时,因为还原性:Fe2Br,所以氯气的量不足时首先氧化 Fe2;把氯气通入 FeI2溶液时,因为还原性:IFe2,所以氯气的量不足时首先氧化 I。(2)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混合时,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例如,在含有 Fe3、Cu2、H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因为氧化性:Fe3Cu2H,所以铁粉先与 Fe3反应,然后再依次与 Cu2、H反应。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或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典例 4 向 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A)AFe2 BCu2、Fe2CAg、Fe2 DAg、Cu2、Fe2跟踪训练1针对二氧化硫的以下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D)SO22NaOH=Na2SO3H2OSO22H2S=3S2H2OSO2Cl22H2O=H2SO42HClA反应由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反应中二氧化硫作氧化剂C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21D中二氧化硫作氧化剂解析:反应中所有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 正确;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因此作氧化剂,B 正确;反应中产物中的 3 个硫原子其中两个是化合价升高得到,一个是化合价降低得到,因此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21,C 正确;反应中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作还原剂,D 错误。2一定条件下,氨气与一氧化氮发生反应:NH3NON2H2O(未配平)。在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A)A23 B32C45 D56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相等。NH3中 N 的化合价为3,反应后变为 0,作还原剂被氧化;NO 中 N 的化合价为2,反应后变为 0,作氧化剂被还原。为保持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则应为 2 个 NH3和 3 个 NO 反应,所以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个数比为 23。3多种氧化剂和还原剂相遇时,存在“争先恐后,强者优先”的现象。请预测,在含FeCl2、MgCl2和 HCl 的溶液中加入适量 Zn 粉,首先置换出来的是(B)AFe BH2CMg D不能确定解析:氧化性:HFe2Zn2Mg2,所以 Zn 粉先跟氧化性最强的 H发生置换反应,然后再与 Fe2发生置换反应。4(2023广东普宁第二中学高一检测)稀硫酸中几种离子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反应 1 中氧化剂是 Mn3B氧化性:Mn3Ce4Fe3I2C能发生反应:2Mn32I=I22Mn2D反应 2 的还原产物为 Fe3解析:由图像可知,反应 1 为 Ce4Mn2=Ce3Mn3,反应 2 为 Mn3Fe2=Mn2Fe3,反应 3 为 2Fe32I=2Fe2I2。反应 1 中的氧化剂为 Ce4,Mn3是氧化产物,A 错误;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 1 可知氧化性:Ce4Mn3,由反应 2 可知氧化性:Mn3Fe3,由反应 3 可知氧化性:Fe3I2,故有氧化性:Ce4Mn3Fe3I2,B 错误;氧化性:Mn3I2,因此可以发生反应:2Mn32I=I22Mn2,C 正确;反应 2 为 Mn3Fe2=Mn2Fe3,还原产物为 Mn2,D 错误。5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 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 和一种未知物质X。(1)已知 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AsH3_。(2)已知 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到 1 mol 电子生成 X,则 X 的化学式为_Br2_。(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_ac_。a氧化性:KBrO3H3AsO4b氧化性:H3AsO4KBrO3c还原性:AsH3Xd还原性:XAsH3(4)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解析:(1)已知 KBrO3为得电子物质,故其化合价一定降低,作氧化剂,那么还原剂只能是题目所提供的 AsH3,AsH3中 As 的化合价为3 价,反应后变为含5 价 As 的 H3AsO4,故还原剂为 AsH3。(2)0.2 mol KBrO3在反应中得 1 mol 电子,故 1 mol KBrO3得 5 mol 电子,即反应后 Br 的化合价应从5 价降为 0 价,故 X 为 Br2。(3)此题的考点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故选 ac。(4)因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已知,可直接进行配平。As:3 价5 价升 8 价Br:5 价0 价降 5 价根据化合价升降相等,在 AsH3前配系数 5,在 KBrO3前配系数 8,在 Br2前配系数 4;再根据 K 原子守恒,K2SO4应在生成物中,系数为 4;则 H2SO4应在反应物中,系数为 4;H2O 在生成物中,系数为 4;配平后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章末总结章末总结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二、两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情景切入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图书馆中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我们怎样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图书呢?将图书分类摆放,并形成标签体系,这样在使用的时候根据图书类别就能较快地找到需要的图书。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创造的物质种类近亿种,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呢?答案: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原理分析: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掌握物质的通性、了解物质的个性,这样研究物质的性质会更高效。2离子反应世界各地都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你知道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答案: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然后从洞顶上滴落下来时,又分解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原理分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CaCO3H2OCO2。反应为离子反应,学完本节课你就会知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H2OCO2=Ca22HCO 3。3氧化还原反应天然气是一种燃料,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将其输送到千家万户可用于烹饪食物。燃料不仅可以在燃烧的时候释放热能,还可以将燃料设计成燃料电池,释放出电能,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答案: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利用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可以将其设计成原电池释放电能。原理分析:在学习必修第二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选择性必修 1 也将继续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 1 课时物质的分类第 1 课时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 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体会日常生产、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核心素养1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培养证据推理和宏观辨识能力。2通过对“分散系”的学习,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意识。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_元素组成_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元素物质Error!Error!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_碳_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碳元素的_同素异形体_。氧元素也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它们分别是_氧气(O2)_和_臭氧(O3)_。碳和氧两种元素可形成两种化合物,其化学式分别是_CO_、_CO2_;氢和氧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 H2O 和 H2O2;H、C、O 三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举例写出两种物质的化学式:_H2CO3_、_CH3CH2OH(酒精)_。(2)物质分类的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_标准_,根据不同的_标准_,人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对物质进行如下分类指出上图中字母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a_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_;b_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_;c_按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_;d_按是否含有碳元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除外)_;e_按物质的组成与性质_。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即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同一种物质可能属于不同的_物质类别_,如碳酸钠:分类标准所属类别组成的阳离子_钠_盐组成的阴离子_碳酸_盐溶解性_可溶性_盐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性质对氧化物进行分类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定义能与_碱_反应生成_盐_和_水_的氧化物能与_酸_反应生成_盐_和_水_的氧化物实例_CO2、SO3_等_CaO、Fe2O3_等属类大多数_非金属_氧化物大多数_金属_氧化物(2)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正误判断(1)CuSO45H2O 属于混合物。()(2)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4)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5)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应用体验1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C餐饮用的某品牌凉茶D消毒用的碘酒解析:冰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不锈钢、凉茶、碘酒都是混合物。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C)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B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解析: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属包含关系,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钠盐和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故选 C。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定义及组成2分类(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2)按照分散剂的状态分类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分散剂状态气体液体固体实例_云、雾_Fe(OH)3胶体_有色玻璃_3胶体(1)Fe(OH)3胶体的制备将 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_沸水_中逐滴加入 56 滴_FeCl3饱和溶液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红褐_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 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实验探究操作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现象原因分析_一条光亮的“通路”_胶 体 粒 子 的 直 径 为 _1 100_nm,能对光线_散射_无明显现象溶 液 中 粒 子 的 直 径 _ 小 于1_nm,散射极其微弱应用:区分_胶体_和_溶液_。4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种类分子、离子大量分子聚集体或大分子大量粒子聚集体分散质粒子直径_小于_1 nm_1100_nm_大于_100_nm_外部特征均一、透明、稳定较均一、_透明_、较_稳定_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久置_沉淀_(或_分层_)能否透过滤纸能能_不能_鉴别方法胶体(或溶液)和浊液通过静置鉴别;胶体和溶液可通过_丁达尔效应_鉴别正误判断(1)所有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2)直径在 1100 nm 的粒子称为胶体。()(3)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4)根据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5)将稀 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即可得到 Fe(OH)3胶体。()应用体验1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他们用 DNA 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 7 nm 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可能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D)A糖水B石灰乳C氢氧化铁悬浊液 D淀粉溶液解析:糖水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小于 1 nm,石灰乳为悬浊液,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氢氧化铁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 nm,淀粉溶液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 1100 nm之间,故选 D。2现有如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 1100 nm 之间)将 1 g KCl 加入 99 g 水中。将 1 g 可溶性淀粉加入 100 g 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将 1 g CaCO3粉末加入 100 g 水中,充分振荡。将 0.1 g 植物油加入 10 g 水中,充分振荡混合。将 96 mL 酒精与 5 mL 水充分混合。其中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属于浊液的有。解析:KCl 溶于水后以离子形式存在,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nm,属于溶液;可溶性淀粉分子的直径在 1100 nm 之间,溶于水后,形成的是胶体;CaCO3不溶于水,振荡后所形成的是不稳定的体系,久置会沉淀,所以属于悬浊液;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是乳浊液;中二者以任意比混溶,形成的是溶液。1化学在国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阅兵上,某隐形飞机表面就涂有一种由铁氧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的涂料。上述这种涂料属于(B)A纯净物 B混合物C有机物 D胶体解析:该涂料由铁氧体、金属和金属氧化物超细粉末组成,组成物质不只一种,故为混合物。2碳酸钠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其中正确的是(D)碱含氧酸盐钠盐碳酸盐A BC D3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将饱和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下列物质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B_(填字母,下同)。A冷水 B沸水C氢氧化钠浓溶液 D氯化钠浓溶液(2)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_A_。A甲同学取一小烧杯,加入 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56 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B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氯化铁溶液C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 10 分钟(3)证明有氢氧化铁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_。4下图是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图示。(1)上图应用的分类法是 树状分类法。(2)下 表 是 利 用 上 述 图 中 涉 及 的 元 素 组 成 的 几 种 常 见 的 物 质,请 你 按 照“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类别物质酸碱盐氧化物H2SO4Cu(OH)2MgSO4CuO(3)请利用图中展示的物质,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 CO2和 MgO 分别属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理由。CO22NaOH=Na2CO3H2O,MgO2HCl=MgCl2H2O。解析:(1)由图示可知,该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2)根据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区分。H2SO4属于酸,Cu(OH)2属于碱,MgSO4属于盐,CuO 为氧化物。(3)CO2属于酸性氧化物是因为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MgO 属于碱性氧化物是因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MgO2HCl=MgCl2H2O。第 2 课时物质的转化第 2 课时物质的转化学习目标1总结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2掌握物质间转化的规律和方法。3认识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制备途径和要求。核心素养1通过对“酸、碱、盐”的学习,培养变化观念和证据推理能力。2通过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学习,增强变化观念的应用能力。3通过对“物质制备”的学习,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一、酸、碱、盐的性质1酸(1)酸的通性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或现象反应类型与酸碱指示剂作用多数酸能使紫色石蕊变为_红_色;无色酚酞遇酸_不变色_与活泼金属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_置换_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 应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_复分解_反应与碱的中和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ClNaOH=NaClH2O_复分解_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_复分解_反应(2)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所有的酸溶液中都含有_H_。注意: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 NaHSO4属于盐,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碱(1)碱的通性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或现象反应类型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碱能使紫色石蕊变为_蓝_色;使无色酚酞变为_红_色与酸性氧化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物反应 CO2Ca(OH)2=CaCO3H2O与酸的中和反应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_复分解_反应与某些盐反应氢氧化钠与 FeCl3溶液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_复分解_反应(2)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所有的碱溶液中都含有_OH_。3盐(1)盐的通性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与活泼金属反应Fe 丝插入 CuSO4溶液中,FeCuSO4=FeSO4Cu_置换_反应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_复分解_反应与碱反应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CuSO42NaOH=Cu(OH)2Na2SO4_复分解_反应与某些盐的反应氯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钠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_复分解_反应(2)盐具有某些通性的原因:不同的盐溶液中含有相同的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正误判断(1)Cu 可与 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2)由 H2SO4可以与 BaCl2反应,可类推 HCl 也可以与 BaCl2反应。()(3)利用稀硫酸或盐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 CO2。()(4)Na2CO3溶液遇酚酞变红,所以 Na2CO3是碱。()应用体验1碱溶液中都含有 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 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的是(C)A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C能与 Na2SO4溶液反应生成 BaSO4沉淀D能与 CO2反应生成水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及反应均正确的是(D)A碳酸钙属于盐,可用于实验室制 CO2:CaCO3H2SO4=CaSO4H2OCO2B铁属于较活泼金属,可用于实验室制 H2:2Fe6HCl=2FeCl33H2C纯碱属于碱,可与稀盐酸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D烧碱属于碱,可与稀硫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解析:A 项,实验室制 CO2是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B 项,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C 项,纯碱属于盐。二、物质的转化1基本依据在化学变化过程中,_元素_是不会改变的。即化学反应中_质量_守恒。2实例(1)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指明反应类型。2CaO2=2CaO,化合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CO2=CaCO3,化合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含理即可),复分解反应;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写出图中序号所示转化所需反应物的化学式:_O2_;_H2O_;_Ca(OH)2_;_CaO_;_Ca(OH)2_(答案合理即可)。3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物质需考虑的问题除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外,还要考虑_原料来源_、_成本高低_和_设备要求_等因素。如制备 NaOH 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电解饱和食盐水,过去也曾采用盐与碱反应的方法,如反应 Ca(OH)2Na2CO3=CaCO32NaOH,一般不采用反应:Na2OH2O=2NaOH,原因是 Na2O来源少、_成本高_。正误判断(1)可用 Fe2O3与 H2O 反应制取 Fe(OH)3。()(2)只有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才能生成盐。()(3)工业上利用 Na2O 与水反应制取 NaOH。()(4)非金属单质与 O2反应一定得到酸性氧化物。()(5)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应用体验1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后,不会发生反应的是(A)ANa2SO4溶液和 MgCl2溶液BNa2CO3溶液和稀硫酸CNaOH 溶液和 Fe2(SO4)3溶液DCa(OH)2溶液和盐酸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二氧化碳、水、氢氧化钙 8 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CO2CO2;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Fe2HCl=FeCl2H2;CaO2HCl=CaCl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O=Ca(OH)2。解析:属于同一类的物质必定符合同一标准,就会有某一共同的性质,利用一类物质和另一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找出物质之间转化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化学通性: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金属碱性氧化物,该题对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限定了 8 种物质,从这 8种物质中选出符合条件的物质进行各类物质间的转化。1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D)A某些金属与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金属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2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如图中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是(C)选项XYZACOCO2H2CO3BCuCuOCu(OH)2CCaOCa(OH)2CaCO3DCuSO4Cu(OH)2CuCl2解析:H2CO3不能一步生成 CO,A 项错误;CuO 不能一步生成 Cu(OH)2,B 项错误;CaOCa(OH)2CaCO3CaO,C 项正确;CuSO4Cu(OH)2CuCl2,CuCl2不能一步生成 CuSO4,D 项错误。3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 H2O、CO2、O2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化学式为 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 H2O。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一系列反应实现了“铜铜绿Cu”的转化。铜铜绿 CuCl2Cu(OH)2CuO H2Cu(1)从三种不同分类标准回答,“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铜盐、碳酸盐、碱式盐、含氧酸盐(任选三个即可)_。(2)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3)上述转化过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全一册学案打包49套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zip》由用户(青山7895)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适用
合用
_2024
学年
高中化学
一册
打包
49
新人
必修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