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公共管理学》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管理学 公共 管理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汪大海 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8-2-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理论演进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方法导论 -2023-8-2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最年轻的专业和学科,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提出的概念,是在继承了公共行政理论尤其是1968年后产生的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了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引入市场机制后形成的。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及其不断增进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于一门新兴
2、的学科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是科学地界定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便使研究者和学习者在共同的学科规范和语境环境中进行学习与研究。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能够对其基本的理论框架体系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必要对目前已有的研究现状加以简要分析,这样有助于公共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导论中,我们将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途径等问题。-2023-8-21.1.1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1行政与管理的内涵(1)行政的内涵(2)管理的内涵2.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2023-8-2美国公共行政基础的四大传统凯特尔(
3、Kettl)确认了构成美国公共行政基础的四大传统:汉密尔顿传统、杰佛逊传统、威尔逊传统和麦迪逊传统。概括之,汉密尔顿传统体现了一种从上至下的强政府的方法,而杰佛逊传统则代表了一种从下至上的弱政府的方法。威尔逊传统注重权威、层级制、技术、管理以及结构,而麦迪逊传统则强调政治上权力的平衡。这四种传统构建了美国公共行政发展的基本框架。-2023-8-21.1.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的内涵2公共部门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1.1.3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1.公共行政学2.公共管理学-2023-8-21.2.1公共管理的理论演进1.公共管理相关学科的发展(1)范式:政治与公共行政二分(190019
4、26)(2)范式:行政原理及其挑战(19271949)(3)范式:有公共而无行政(19501970)(4)范式:有行政而无公共(19561970)(5)范式: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1970以后)2公共管理范式-2023-8-21.2.2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1.公共管理实践的时代背景2.公共管理改革3.公共管理改革的特征-2023-8-21.3.1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1.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2.公共管理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和特殊性1.3.2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方法1.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2.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2023-8-2学术界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存在各种争论,但事实上,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之
5、间既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具有明显的区别。从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学是一次重大的学科范式变革。公共管理的范式或途径虽然没有成熟,但它已经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被认为代表了公共部门研究的发展方向。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看,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逐步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我国特殊国情决定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入和应用,必须结合具体国情。-2023-8-2试论述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区别与联系。论述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论述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式。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一种范式转移吗?试说明公共管理作为一
6、门学科,主要研究哪些内容?公共管理兴起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有哪些?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2023-8-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1。黄荣护主编: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齐明山著:行政学导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陈振明: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特征,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
7、1(1)。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3)。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载管理世界,2002(2)。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博士访谈录,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11)。-2023-8-2-2023-8-2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原则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公共管理公共性的表现途径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公共管理服务性的价值公共管理: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公共管理的共治性公共管理的共治性原则公共管理共治性的价值公共管理:合
8、作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2023-8-2本章介绍的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公共性是公共管理合法性的首要基础,本章介绍了公共性的原则、价值以及表现途径;服务性体现了公共管理变革的基本趋势,本章介绍了服务性原则、价值以及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是多元的,公共管理的共治性应运而生,本章由此介绍了共治性原则、价值以及合作型社会治理模式。-2023-8-22.1.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原则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关系,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
9、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5公共管理结果追求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2.1.2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价值-2023-8-22.1.3公共管理公共性的表现途径1从抽象利益到实际要求2从重视效率到重视效能3从严密控制到分权参与4从强制履行到责任自主-2023-8-22.2.1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1回应性2公正透明3高效便民4责任5以人为本2.2.2公共管理服务性的价值-2023-8-22.2.3公共管理: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1以服务作为价值体系中心的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2服务型公共管理与管制型公共管理的差异3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2023-8-22.3.1公共管理的共治性原则1合法性2责任性3协作性4效能性-2
10、023-8-22.3.2公共管理共治性的价值1公共管理的共治性有助于克服政府的“盲目自大症”2公共管理的共治性有助于引入竞争机制3公共管理的共治性有助于克服官僚体制中的“为民做主”意识4公共管理的共治性有助于思考官僚体制膨胀的怪圈-2023-8-22.3.3公共管理:合作型社会治理模式1网络式治理结构2互动协商协作的治理方式3以法治为基础的运行机制4以信任为前提的治理成效-2023-8-2“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传统公共部门普遍具有官僚化特质,往往出现效率低下、腐败蔓延、长官意志盛行等价值扭曲现象,更造成了公共部门与普通民众
11、之间的相互不信任甚至于对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意在扭转公共部门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紧张与疏离,提供最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公共服务,以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与合作。-2023-8-2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原则、价值以及表现途径?什么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价值以及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共治性原则、价值以及合作型社会治理模式?-2023-8-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美】拉塞尔M林登著: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法
12、】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林钟沂: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黄荣护主编:公共管理,第2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以】埃瑞维戈达:从回应到协作:治理、公民与未来的公共行政,孙晓莉译,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5月黄健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载公共管理学报,第二卷第三期,2005年8月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2004年3月张康之、程倩: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行政:现实诉求、理论定
13、位及研究取向,载学习论坛,2006年5月15日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载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载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2023-8-2-2023-8-2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征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政府的结构政府的职能政府失灵与职能转变社会自治组织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公共管理的主体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概述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公共管理主体的结构从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结构的特征-2023-8-2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行政改革预示着
14、政府自身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一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上,还体现在公共管理行为的过程中。从主体构成上看,公共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一系列公共组织。在我国,就组织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及事业单位。社会自治组织具体包括各种职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学术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综合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大多数社会自治组织离真正实现自治还有很长一段路,事业单位改革也任重道远。尽管公共管理各个主体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但总体而言,在社会治理中,服务价值理念的张扬和凸显以及在治理实践中的坐实,促进了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社会治理主体的
15、结构由传统的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2023-8-23.1.1公共管理主体的内涵1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2公共管理主体的特征(1)公共性(2)合法性(3)层次性(4)合作性(5)开放性-2023-8-23.1.2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1公共管理主体构成的多元化2公共管理主体行为的多元化(1)公共管理价值的多元化(2)公共管理途径的多元化(3)公共管理工具的多元化(4)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多元化-2023-8-23.2.1政府的结构1政府的含义2我国政府的纵向结构3我国政府的横向结构(1)按照行政管理的职能和目标划分部门(2)按照管理的环节划分部门(3)按照服务的对象划分部门(4)按照地区划分部门-
16、2023-8-23.2.2政府的职能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强市场弱政府模式(2)强市场强政府模式(3)弱市场强政府模式(4)弱政府弱市场模式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1)无政府主义(2)国家主义理论(3)自由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理论-2023-8-23.2.2政府的职能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效率优先论(2)公平优先论(3)效率与公平平衡论4政府的基本职能(1)提供政治秩序,促进民主发展。(2)提供公共物品。(3)进行宏观经济调控。(4)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5)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6)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7)调节和解决社会冲突-2023-8-23.2.3政府失灵与职能转变
17、1政府失灵(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问题(4)寻租及腐败2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1)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得到强化(2)公共管理职能的地方化(3)政府的公共政策化与公共管理的社会化(4)法制化、规范化与程序化(5)科技化和信息化3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1)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建立“小政府”的管理模式(3)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办事程序及规则(4)建立全方位的政府管理方式-2023-8-2331职业自治组织1职业自治组织的涵义(1)组织成员拥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2)组织成员既可是个人,也可是团体(3)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方式既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的(4)组织拥有一定
18、的自治权2职业自治组织的主要功能(1)职业自治自律(2)协调组织成员之间及与其他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关系(3)提供执业指导(4)维护成员合法权益承担政府机关委托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职责3目前我国职业自治组织发展现状(1)内部治理机制还不完善(2)职业自律性不强(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2023-8-23.3.2行业自治组织1行业自治组织的涵义(1)行业自治组织成员的主体是同一行业内的各种组织(2)成员加入行业自治组织的方式一般遵循自愿原则(3)行业自治组织以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之共同利益为宗旨(4)行业自治组织实行自治自律2行业自治组织的主要功能(1)制定行规行约(2)监督管理本组织成员(3)服务组织
19、成员(4)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服务于政府3我国行业自治组织的现状-2023-8-23.3.3学术自治组织1学术自治组织的涵义(1)组织成员是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或有关团体(2)学术自治组织成员的加入采取自愿原则(3)组织实行自治自律2学术自治组织的主要功能(1)学术自治组织实行自治自律(3)学术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4)协助政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3我国学术自治组织的发展现状-2023-8-23.3.4社区自治组织1社区自治组织的涵义(1)基层性。(2)群众性(3)自治性2社区自治组织的主要职能(1)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职能(2)社区自治组织的协助职能(3)社区自治组织的监督
20、职能3我国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现状-3.3.5综合自治组织1综合自治组织的涵义2综合自治组织的主要职能(1)自治自律职能。(2)服务职能。(3)承接政府职能的转移3我国综合自治组织的发展现状-2023-8-23.4.1事业单位概述1事业单位的涵义2事业单位的特征:(1)公益性;(2)服务性;(3)国有性;(4)独立性3事业单位的范围(1)教育事业单位;(2)科研事业单位(3)文化事业单位;(4)卫生事业单位(5)体育事业单位;(6)农业事业单位(7)城市公用事业单位;(8)社会福利事业单位(9)社会中介事业单位;(10)其他事业单位-2023-8-23.4.2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职能1事业单位的职
21、能定位2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1)规章制定职能,(2)依职权的具体执法职能(3)依申请的处理行为-2023-8-23.4.3事业单位改革1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1)政事不分,事业单位行政化(2)管办一体,事业单位扩大化(3)投资主体单一,事业单位非社会化(4)财政负担严重,事业消费福利化(5)多头管理,事业单位条块化2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第一阶段(19791992年)是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922002年)是改革的逐步深入阶段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是改革的重点推进阶段3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1)进一步实现政事分开,理顺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关系(2)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3)完
22、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机制,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自治化-2023-8-23.5.1从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1公共管理主体的线型历史结构2公共管理主体结构的网络化(1)社会治理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线型结构被扬弃和超越(2)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3)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从单一中心走向无中心化(4)社会自治组织从依附走向平等与独立(5)社会治理主体之间从消极的协作走向积极的信任与合作(6)社会治理中的伦理关系结构化和制度化,形成一种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3.5.2公共管理主体结构的特征(1)开放性;(2)灵活性;(3)互补性;(4)合作性;(5)互动性-2023-8-
23、2公共管理主体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按照一定程序,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和个人。在我国,从组织层面看,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和事业单位。随着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公共管理的主体结构逐渐从传统的线型结构走向网络结构,并表现出开放性、灵活性、互补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征。-2023-8-2简述公共管理主体的含义。公共管理主体包括哪些组织?如何理解社会自治组织。社会自治组织的范围如何界定,具体包括哪些组织?请谈谈对政府失灵的认识。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有哪些?试举例分析行业自治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综合自治组织的职能
24、有哪些?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具有哪些职能?请谈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试论述公共管理主体从线型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请谈谈对公共管理主体结构特征的认识。-2023-8-21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刘熙瑞主编中国公共管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4汪玉凯主编公共管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5曾明德,罗德刚公共行政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6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黄恒学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
25、98。8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9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1【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12汪玉凯公共管理基础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11)。13王乐夫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管理世界2002(12):4851。14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教学与研究2000(7):3137。-2023-8-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