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doc

  • 上传人(卖家):李小二工作室
  • 文档编号:736861
  • 上传时间:2020-09-09
  • 格式:DOC
  • 页数:181
  • 大小:4.6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doc》由用户(李小二工作室)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版二 年级 上册 数学 优质 优良 教案 单元 备课 下载 _二年级上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全全 册册 优优 质质 教教 案案 20202020 年年 8 8 月月 一一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 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 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 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 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 长短不同

    2、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 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 1米的观念, 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 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 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 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 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

    3、的基本方法,对物体 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 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要求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 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先通过 用图形表示来初步认识线段,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

    4、的特征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 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方 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 1 厘米、1 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 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 1 统一长度单位 .1 课时 2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1 课时 3 认识

    5、线段.1 课时 4 解决问题.1 课时 5 练习一 1 课时 一一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 2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 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 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6、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 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 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 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生 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 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 同。 生 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

    7、量结果,所以这 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 的单位。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 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 量的结果做对

    8、比。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是啊,为什么量的都是课桌 的长,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我们拃的长短本身就不一样。 师:是吗?咱们来比一比,看看拃的长短相同吗?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 一物体的结果不同。 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 而生了。尺子上用相同的长度表示一定的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的工 具。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

    9、数学知识的形成 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 吗?(只有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测量物体,得到相同的结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 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 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 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 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

    10、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 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 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填在右面的空格里。 (考查知识点:用同一单位测量物体;能力要求:能用同一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B 类 估测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用某一标准能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6 5 8 2 B 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 2 根蜡笔的长度。

    11、2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教材第 3、第 4 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3.使学生知道 1 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1 米=100 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

    12、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具学具 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 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 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 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 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

    13、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 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做准 备,同时在轻松的游戏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 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尺子上

    14、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 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 厘 米有多长呢?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 1 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的长 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 1 厘米等。 【设计意图:尺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尺子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 1 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 1 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 1 厘米,那么 2 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 2 厘米的长

    15、度, 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尺子,交流。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的长度是 2 厘米,从刻度“3”到“5” 的长度是 2 厘米等。 【设计意图: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 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测量。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 4 页“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 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 1:铅笔长 8 厘米。 生 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 0 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 的长度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尺子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 纸条,测量一下长度是多少厘米。

    16、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 【设计意图:了解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性。通过交流,给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技能】 3.认识 1 米。 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该怎么办呢?这 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 示。现在

    17、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 1 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 课桌的长是 1 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 米有多少个 1 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生 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 米是 100 厘米。 生 2:从 1 到 10 之间有 10 个小格,是 10 厘米,10 厘米、10 厘米地数。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 100 个 1 厘米,那就是说 1 米=100 厘米。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 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

    18、描述,有利于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 总结提升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 么宽;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 1 米。还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 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 1 米=100 厘米。还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 出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教学反思 1. “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 生已有的“笔的长度”

    19、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 的过程。 2. 1 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 1 厘米实际长度 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量黑 板的长,哪 种 量 法是 正确的?在 下面的括号里画“” 。 (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力要求: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B 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 (考查知识点:“厘米”和“米”的认识;能力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 位)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第 2 种量法正确 B 类: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 4 页“

    20、做一做” (上面)看一看,铅笔长(8)厘米。 (下面)略 3 认识线段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材第 5、第 6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具学具 毛线、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21、。 师: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 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 打下基础】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 段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 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

    22、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 5 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 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画线段。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 3 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 1:从尺子的 0 刻度开始,画到刻度 3 的地方就是长 3 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

    23、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 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后, 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三 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的、具有可测量性)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 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 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

    24、于学生 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 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 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 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 哪 些是线段?在 “” 。 括 号 里 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考查知识点: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 B 类 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条 2 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1 厘米的线段。 (考查

    25、知识点:根据线段的特点画线段;能力要求: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 2. 4 6 10 B 类:图略 教材习题 第 5 页“做一做” 1.第 2 个和第 3 个是线段。 2.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 3 条线段,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如右图。 第 6 页“做一做” 1.图略。提示:先测量图中线段的长度,再按指定长度画线段。 2.如图。 4 解解 决问决问题题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 7 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

    26、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 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 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 1 厘米;咱们的课桌长是 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

    27、下用“米”作 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事物帮助学生进一步 理解 1 厘米、1 米的概念),又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 自主探究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 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你是怎么 想的?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 1:操场上的旗杆,比我还高,我就 1 米多一点,旗杆肯定不是 13 厘米,应该是 13 米。 生 2:我看了看尺子上的 13 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 生 3:操场上的旗杆比小树都高,所以高度应该是 13 米。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旗杆的高度进行对比,排除了

    28、13 厘米,选择了旗 杆的高度是 13 米,非常棒! 小结: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 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 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三 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在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 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板书设计 解 决 问 题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能

    29、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 2.鼓励学生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 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用尺子(可以是米尺、卷尺等)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长度;能力要求:能用工具较准确地测量物品的长度) B 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 (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长度;能力要求:结合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略 B 类:厘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 7 页“做一做” 厘米 厘米 米 5 练习一练习一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

    30、一。(教材第 810 页)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完了,相信大家都有 自己的收获吧!你愿意与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与大家分 享自己的收获,梳理知识

    31、结构】 二 自主探究 师:今天,咱们首先回忆所学知识,把自己的收获、体会、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好吗? 生 1:我知道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因为如果长度单位不统一,那么即使是测量相同的 物体,测量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生 2:我知道了“厘米”和“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生 3:我知道了手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4:我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总结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尽量按课本 呈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才不容易漏掉哟!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 1: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厘米”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 “米” 作单

    32、位。 生 2:我还学会了,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 3:我知道了 1 米=100 厘米。 师:再想想,你会不会测量线段的长度啊?线段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告诉大家。 生: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且是可测量的。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回忆,才能说得更全面,否则就把这一点丢了,是吧?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老师希望今后学完每一个单元,大家就这样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 识进行整理,这也是我们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今后面临的检验还很多,同学们需要继续努 力啊!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逐步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生活中 的实

    33、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 总结提升 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知识网络图)想想自己的收获有这么多吗?不足之处就要抓紧时间弥 补,勤奋刻苦地学习才能赶上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 比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所以在 整理单元知识点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回忆、复习,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 识进行巩固训练。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把下面各长度按从长到短的顺序填一填。 8 米 72 厘米 1 米 80 厘米 1 厘米 10 米 ( )( )( )( )( )( ) (

    34、考查知识点:长度的大小;能力要求:认识具体长度的大小) B 类 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最短的线段是( ),长( )厘米。 (2)最长的线段是( ),长( )厘米。 (3)三条线段之和是( )厘米。 (考查知识点:测量线段长度;能力要求:会用刻度尺测量线段长度)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0 米)(8 米)(1 米)(80 厘米)(72 厘米)(1 厘米) B 类:(1)最短的线段是(1),长 1 厘米。 (2)最长的线段是(2),长 3 厘米。 (3)三条线段之和是 6 厘米。 教材习题 第 810 页“练习一” 1.估计:3 厘米 估计:4 厘米 测量:3

    35、 厘米 测量:4 厘米 2. 8 14 50 3.大约 5 支铅笔长 1 米 大约 4 根筷子长 1 米 4.跳绳比 1 米长 小猫比 1 米矮 椅子比 1 米长 5.略 6.三角形:3 厘米 2 厘米 4 厘米 长方形:3 厘米 2 厘米 3 厘米 2 厘米 正方形:2 厘米 2 厘米 2 厘米 2 厘米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7.两条线段一样长。 8. (1)数学书长 26 厘米。 (2) (3)房间高 3 米。 (4)字典厚 6 厘米。 (5) (6)教室长 10 米。 9.鞋比 10 厘米长 门比 1 米宽 双臂伸开比 1 米长 10.( ) 11.乌龟大约

    36、要爬 6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二二 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 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 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 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容。这既是对以前学习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今后进一步 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运算,会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

    37、 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 计算的法则。在此基础上由加减一位数变成两位数,只是数目增大,可以继续应用以前学过的 计算法则。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情景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两位数 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情景图

    38、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切实 感受到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就在我们的 生活中。 此外,联系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也进一步体现 了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直接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 数退位减法基础上的。由于 100 以内的加减法不存在连续进位、退位的问题,因此只要明确 了加法个位满 10 向十位进1 和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 1的问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9、的难点 也就突破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以前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知识,将两位 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课时安排 1 加法3 课时 2 减法.5 课时 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5 课时 一一 加法加法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材第 1113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2.会正确地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

    40、式,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参观活动吗?如果想参加的话,就要先通过今天这一关。 (课件出示教材第 11 页情景图) 师:大家看,这就是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正集合的图片。 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 息? 学生观察交流知道:二(1)班有 35 人,二(2)班有 32 人,二(3)班有 37 人,二(4)班有 34 人,每 个班由 2 名老师带队。 【设计意图:集体参观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素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生活,有利于后续的计算】

    41、二 自主探究 1.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师:求“二(1)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问题,思考怎样列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定义,深刻领悟加法的算术 理论】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和计算结果? 生 1:我是口算的:我想 35 如果摆小棒是 3 捆和 5 根,加 2 根就是 37 根,所以 35+2=37。 生 2:我是用竖式计算的:35 表示 3 个十和 5 个一,加 2 就是加 2 个一,所以个位上的 5 和 2 对齐,相加就是 7,十

    42、位上是 3,所以是 37。 师:是啊,以前我们学习笔算加法时一再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师:如果求“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算法。 (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结合摆小棒可以知道,小棒的捆数与捆数相加,单根 数与单根数相加,计算的时候要个位上的数字加个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加十位上的数 字,所得结果与加数的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的算法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写竖式时,首先要将两个加 数的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 教师边讲解边板演。 师:刚

    43、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解决了参观博物馆情境中的问题,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 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我们又学会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同学们今后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运用 哟!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既是学生个性化算法的展示,又可以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培 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 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知识是相通的,以前我们学过的竖式计算法则,对于现在的两位 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仍然是适用的。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积累和运用,做个有 心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

    44、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 体会到利用以前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反思 1.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去探索、相互交流,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认识不同的算法,既让学生体验到解决 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又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交流不同算法的 基础上,突出笔算的方法,既传承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 维。 2.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让 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

    45、供广阔的空间。 在探索阶段,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解决新问题,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加) B 类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能力要求:能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B 类:14+23=37(人) 答:跳高和跑步的一共有 37 人。 教材习题 第 12 页“做一做” 1.32+6=38 24+3=27 5+43=48 相同数位对齐。 2. 3 2 + (6) (3 8) (2 4)

    46、+ (3) (2 7) 5 + (4 3) (4 8) 2 1 + 3 2 4 第 13 页“做一做” 1. (3 3) + (4 3) (7 6) 2. 24+61=85 53+22=75 37+42=79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材第 14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操作、尝试计算、讨 论等过程,进而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3.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

    47、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个位满 10,向十位进 1” 。 教具学具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参观博物馆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 14 页情景图) 4 + 3 3 3 7 2 4 + (6 1) (8 5) (5 3) + 2 2 (7 5) (3 7) + (4 2) (7 9) 师: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37= 二 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能自己尝试计算吗?可以摆小棒,还可以用其他自己喜欢的方法。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只要你有不一样的算法,大家就很高兴听一听,希 望你勇敢地告诉大家。 生 1:我觉得 35 先加 30 就是 65,然后加 7 的时候,可以先加 5 得 70,再加 2 就是 72。 生 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我摆了 3 捆和 5 根,又摆了 3 捆和 7 根,这时候 5 根和 7 根能凑成 1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36861.html
    李小二工作室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