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素材-2023新湘美版(2019)《高中美术》美术鉴赏.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1.1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素材-2023新湘美版(2019)《高中美术》美术鉴赏.doc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美术 1.1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素材_2023新湘美版2019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什么是 美术作品 教学 素材 _2023 新湘美版 2019 高中 美术 鉴赏 下载 _美术鉴赏_湘美版(2019)_美术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彩陶鲵鱼纹瓶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文物概述【名称】:彩陶鲵鱼纹瓶【类别】:陶器【年代】:新石器时代【文物原属】:仰韶文化遗物【文物现状】: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简介】: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1相关资料人面鲵鱼瓶2远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们结成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响
2、,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性,并都有与众不同的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鱼纹一样,这件彩陶瓶上的鲵鱼图案也是器物制作者信奉的神话形象。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也不无道理。3国宝故事1958年采集于甘谷西坪的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现收藏于甘肃
3、省博物馆,因其具有代表性器型、代表性纹饰,图案完整,曲线优美,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研究彩陶多年,他说像器型这么完整,纹饰这么独特的鲵鱼纹彩陶瓶,在已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瓶中是较为罕见的。其实关于这件彩陶瓶上的动物形象,考古界也有争论,郎树德介绍说,一种意见认为纹案就是娃娃鱼的真实图案;还有学者分析图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还有人认为是龙的原始图形,鲵鱼的脸似人形,两眼有神,身躯卷曲,所以他们认为这种人面鲵鱼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龙图。但不论是何形象,这件彩陶都让人们充分领略了彩陶的无穷魅力和幽远意境。鲵鱼,因为“声如小儿啼”,所以又叫“娃娃鱼”,在黄河以南的广
4、大地区都有分布,但甘肃省只见于天水武都两个地区,此瓶正好发现在这一范围之内。而从出土的彩陶来看,有鲵鱼纹饰的也主要分布在渭水和西汉水流域,即天水陇南一带,郎树德说这正说明在古代,鲵鱼这种动物是人们经常、大量见到的,也说明了古代生态环境不错,适合喜温暖的鲵鱼生活。仰韶文化是农业文化,他们所描绘的动物主要是鱼、蛙和鲵鱼纹,他们在河边生活,所描述的也多是水里的东西,可能是先民们热爱或者崇拜这种动物。龙的起源,鲵鱼纹彩陶瓶的演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起源更是被笼上了重重迷雾。或许,从两件奇特的鲵鱼纹彩陶瓶的图案上,我们能揭开了从鲵鱼到龙的演化过程。1. 神秘图案鲵鱼纹许多时候,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
5、,总会遇到许多,令人惊奇的器物,或是制作精良,不输于今人的工艺;或是构思巧妙,能让今天设计者可资借鉴的思路;或是奇异的图案,让我们无法和古人的思想对接。鲵鱼纹瓶就是如此。甘肃省博物馆收藏一件彩陶瓶,名为鲵鱼纹彩陶瓶,这是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200年)的彩陶,1958 年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甘谷县西坪遗址所发现,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国宝 。这件彩陶瓶, 器形完整,泥质橙黄陶。小口,唇下翻,颈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溜肩,腹略下收,平底,两侧有对称半圆宽带耳。小口细颈, 深腹平底,腹侧附一对半环形耳,高 38.4 厘米,口径 7 厘米,底径 10.8厘米。
6、最为惊奇的是,在瓶的腹部彩绘有人面鲵鱼纹。鲵鱼纹图案用黑色绘制,构图生动,展示了彩陶的艺术魅力和神秘意境。这个图案非常奇特。整个图案,由一条蜷曲呈三角形状的鲵鱼纹组成,头尾自中腰斜折,构成弧形三角形状。鲵鱼纹的头部,则是人脸状,用圆、十 字、横 线描 绘,双目圆睁,大口露牙。人的头发以弧形三角的另一边和鲵鱼的尾巴相连,构成了完整弧形三角形。躯干部分则用斜线,组成网状如鱼鳞样的斜方格,在弧三角靠里面一侧,画着一个爪子。先民们以极大的创造力,用夸张的艺术手段,设计了这件器物。在整个彩陶瓶的腹部,只有这个呈三角形的鲵鱼纹图案。一眼就能看出的它的独特之处。不过,像这样奇特的鲵鱼纹瓶,并非孤品。在甘肃武
7、山县人们也发现过一件相类似的瓶子。1973 年甘肃省武山县文化馆在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发现一彩陶瓶, 高18.5 厘米, 口径 5.5 厘米,底径 5.7 厘米。这件鲵鱼纹瓶的年代大约公元前3800年。2.两个鲵鱼纹彩陶瓶我曾经到过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出武山县城,沿着漳武公路,穿石岭村行前。一路上我们沿着河边而行,路边上不是山就是村,视线被山与河固定在了汽车的前方。过山丹河大桥后,就是广武坡。等汽车艰难地翻越坡顶后,眼前豁然开朗了。此刻正是暮秋时节,黄叶飞舞,果香四溢,坡上远眺,鸟雀翻飞,房舍俨然。山脚下就是以盛产鸳鸯玉而闻名的武山鸳鸯镇了。鸳鸯镇是我们前往傅家门村种谷台的必经路口。过鸳鸯镇沿着漳武
8、公路走10公里就是傅家门村。1972年,考古人员在傅家门村边上的种谷台发现了一支彩陶瓶。这只5000年前的彩陶瓶,上面画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变体鲵鱼纹。傅家门遗址出的鲵鱼纹彩陶瓶和甘谷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被认为早期龙形象的图案。种谷台是高出公路3米的台地。沿着一条极其狭窄的小路爬了上去。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地,正处在两山一河形成扇形出口上。这里河谷宽阔,植被较好,为先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下种谷台穿过傅家门村,就是榜沙河了。榜沙河和漳河是渭河上游最主要的水量来源。榜沙河在马力镇榜沙村入武山县境,然后一路南流,在鸳鸯镇附近会和漳河,于广武村邱家峡注入渭河。而渭河则是中华先民早期栖息地,
9、伏羲就诞生渭河流域的大地湾一带。种谷台无疑和大地湾一样,是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名字。谷子就是“粟”,去皮后为小米。它是中华先民们独立培育出的作物。种谷台自然就是种谷子的坪台,究竟是哪位先民在这里种过谷子呢?唯一能确定的是从5000多年前至今,种谷台及其周边一直有人类活动。种谷台遗址最早的文化类型是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4900年),其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走在种谷台上彩陶残片随处可见,这里的文化遗存堆积厚达3米。种谷台有两次重大发现:第一次是1972年发现了鲵鱼纹瓶;第二次是1991年至1993年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卜骨,这在中国史前考古领域内属首次。也是
10、迄今为止的最早的。最值得一提自然就是鲵鱼纹瓶。这是一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鲵鱼,它弯曲着身体趴在彩陶瓶上,为了追求夸张效果,先民们将它的身体画成了宽大的弯月形,身体上被画出八只足。3.图案背后隐喻鲵鱼又名娃娃鱼,属于天水的特产物种,至今在天水市的曲溪林区中还能看到。五千年年前,天水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比较炎热,这些大鲵生活在沟沟岔岔中。由于大鲵的攻击性较弱,是原始先民们最好的渔猎对象。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给先民们提供了食物来源的鲵鱼,被人们神灵,甚至作为某个渔猎部落的图腾。先民施展了他们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想象。给鲵鱼以人的色彩,头部如同一个婴儿的面孔,眼大而有神,四只爪子憨态可掬。表达了先民人神
11、合一的思想。这两个鲵鱼纹中有一脉相承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氏族内,不同家族或者亚氏族之间为了区分而采用的图腾。甘谷西坪、武山傅家门发现的鲵鱼纹瓶看,似乎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图案从简单走向复杂,造型从憨态可掬的造型转向神秘主义。研究表明,伏羲时代为公元前6200年3500年,即距今 82005500 年。伏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 也是崇龙的鼻祖。天水被认为是羲皇故里。距今八千年左右的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规模庞大史前部落,他们创造了非常灿烂的史前文明。从鲵鱼纹图案到龙图腾的发展变化看,伏羲创造的龙图腾是以鲵鱼纹为主体的,有人甚至推测伏羲就是某个渔猎部落的首领。所以在伏羲的
12、功绩中,教渔猎排在他画八卦之前。竹院品古图细解竹院品古图竹院品古图出自明代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全册共十开,除竹院品古外,还有子路问津、明妃出塞、贵妃晓妆、南华秋水、吹箫引凤、高山流水、松林六逸、浔阳琵琶、捉柳花图,都是绘画史上的经典题材。而竹院品古,画的正是苏轼与米芾等好友赏鉴古物文玩的场景。在这一幅图中,仇英精密排布了各式家具、人物、古玩、风光,将一副繁盛丰美的文人雅集图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图 故宫博物院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仇英为苏轼打造的竹院,与文人雅集,共赏古玩风光。竹院家具除了赏玩古物之外,竹院中的器具亦十分丰富,其中的各色家具,尤为别致。右上为竹林空地,故
13、而其中设一方石桌,桌腿还是垒起的石头。与石桌相配的则是三个鼓墩,位置错落,可随主人需要而设。桌上摆放的正是棋盘与棋子罐,配套的另一罐则被童子捧在手中,棋子罐亦呈鼓墩状,观色泽应为瓷罐,颇似宋元时期流行的青瓷棋子罐。金代 围棋子和盖盒 耀州窑博物馆藏目光下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正蹲伏在茶垆面前扇风烹茶的小童。茶垆上放着一个白色底盘,或是为了使盘上的器物能均匀受热,盘上正是一只水壶。背后又是一件石桌,或许是因为这一场景被屏风隔绝在外,还不属于“品古”这一区域。桌上则摆放着几个茶盏,似为斗笠盏,下带盏托。垆前还有同样材质的一只汤瓶,盘口直颈。不过依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的说法:“茶垆,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
14、垆,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亦可用;形如竹筒者,既不漏火,又易点注;瓷瓶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这一处的器具搭配,至少在他眼里算不上“雅观”。而当我们终于将目光投向图像的中心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极大的屏风。这两件屏风在露天里单独为主客仆从们隔出一个空间。屏风上的图案也颇有意思。正面屏风上是一对白头翁栖落于开满红花的枝头上,白头翁在古诗中常被当做一种叹惋时光流逝的意象,而两只并栖,则有“白头偕老”的寓意,这一寓意颇为私密,几乎不会在公共场合中出现。相对来说,侧面屏风更为适合在庭院中摆放,因为上面绘的正是山川野景,两岸青山相对而出,亭台楼阁各
15、自立在峰顶,远处浩渺的江水上两只帆船正扬帆远航,还隐含了文人心志。屏风以内,为了放置陈设各种繁盛的古玩,一共使用了五张大小不一的桌案,分别是两件明时广泛使用的刀牙板夹头榫平头案,一件霸王枨四面平式条桌,一件带束腰大画桌,还有一件矮小炕桌藏在侍女身后。正如董其昌所说“饭余晏坐,别设净几,辅以丹罽,袭以文锦”,其中两件相对较大的桌案面板上都铺了黄色大毡,然后又各自加了素绿色锦缎和带缠枝牡丹纹的锦缎,方便承载一些较为脆弱的古玩,同时也能使观感更为丰富。在屏风内的众多人中,唯有三人在带束腰马蹄腿大画桌前坐着,应是主人与宾客。左边独坐的人坐在一件藤编鼓墩上,右边两位则坐在斑竹椅上,椅子形制方正似玫瑰椅,
16、但较为宽大,亦有说法为禅椅,椅凳上均披锦绣,更适宜久坐。仇英安排的家具中,包含多种形制和多种材质,可见他对家具的认识并不浅薄,在做取舍设计时,亦用了心思。竹院古玩品古是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活动,高濂就曾在燕闲清赏笺中道明了玩古这一行为的妙处“故余自闲日,遍考钟鼎卣彝,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纤细究心。更校古今鉴藻,是非辨正,悉为取裁。若耳目所及,真知确见,每事参订补遗,似得慧眼观法。他如焚香鼓琴,栽花种竹,靡不受正方家,考成老圃,备注条列,用助清欢。时乎坐陈钟鼎,几列琴书,帖拓松窗之下,图展兰室之中,帘拢香霭,栏槛花研,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曰,冰玉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孰过于此?
17、”细察满纸古玩,其中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左侧平头案上摆的是从右至左分别是豆、三足圆鼎、斝(ji%u1CE)、扁壶;商中期 兽面纹斝 上海博物馆藏右侧平头案上则承置着四足方鼎、四方出戟尊、三足酒爵、三足圆鼎、簋(gu%u1D0)、典籍等物,还有一件包裹藏在后面;西周中期 虎簋 上海博物馆藏四面平条桌上则是一张伶官式琴、提梁卣(y%u1D2u)、兽足奁和羽觞。而大画桌上则是书籍手卷等物。商 兽面纹提梁卣 湖南省博物馆藏其中尤值得注意的是一张伶官式琴。伶官即乐官,特点是两侧浑圆,当中较平,琴颈和腰处各有一个扁弧形。北宋名琴“混沌材”正是一张伶官式琴。这种琴据传是周代虞隋所作,当时他正是
18、乐官,正值大典,于是改了琴的形制,把它进献给文王。后来逐渐加了两弦变成七音,到了成王的时候,发生了“三叔之乱”,他为成王弹奏周公操,其音乐能引风雷变幻,惊天动地,成王才重新重用了周公。北宋 “混沌材”古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除了桌案,地上也用散落着几件。右上用器座托起一件出戟四方尊,其中还似乎插有红珊瑚;左下最左侧是四足矮方鼎,鼎内为一出戟瓶,右侧则是三足青铜釜和双螭耳壶,其上还带有青铜器的经典纹样蝉纹。除了摆放好的,亦有被捧在奴仆手中的。左侧独坐的客人面前,正有一位蓝衣白裤的奴仆捧着托盘,盘中放置着两件瓷器,分别是簋式炉和直口瓶。簋式炉和直口瓶都是用于焚香的香器。瓷质的簋式炉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炉
19、式,汝窑、官窑、龙泉窑等中都有出现,官窑哥窑最多。而直口瓶多用于放置香箸、香铲,若香炉、直口瓶和香盒三者搭配,即能组成一套红楼梦中贾母花厅摆席时所设的“炉瓶三事”。南宋 官窑簋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藏在品古图中有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大画案上虽然摆放了典籍手卷等物,两位文人也在凝神细品,却没有看见笔墨砚印等物,可见画中的文人赏古贴古画并不会在上面落款作跋,或许这也暗藏了仇英对钤印作跋这一行为的看法。与仇英截然不同的是晚明时江南的大商人项元汴,他做艺术品生意,收藏丰硕,明人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中称他的收藏是“三吴珍秘,归之如流”。这人却又酷爱留印,光是在怀素的自叙帖上就盖了70多方章(如图中与“子京”相
20、关的印章),于是姜绍书又在后文批评:“每得名迹,以印钤之,累累满幅,亦是书画一厄。”还有人巧妙地将其形容为:钤印累幅,犹如聘丽人却黥其面。唐 怀素自叙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一行为虽然为文人不齿,却让后来的乾隆帝大呼知音。故而六下江南都要驻跸项氏故里嘉兴,还专程拜访项元汴故居天籁阁,又在承德避暑山庄建“天籁书屋”,命内府将天籁阁旧藏的部分古代名家书画移入书屋,还为其作诗天籁阁:携李文人数子京,阁收遗迹欲充楹。云烟散似飘天籁,明史怜他独挂名。诗中的“子京”正是项元汴的字,可见乾隆帝对项元汴的推崇。竹院风光既是文人庭园,自然风光亦不可错过。正如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亦云:“骨董非草草可玩也,宜先冶幽轩
21、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画面上方的竹林正是其名“竹院”来源,苏轼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爱竹,诗文中屡屡出现竹的身影,还特意为竹写诗歌咏。如於潜僧绿筠轩中: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而在竹院品古图中,竹林中还藏着四根春笋来暗示此时时节。除了竹,传统庭园中的赏石亦不可少,在竹院品古图中,仇英选择的正是一品极为硕大壮丽的太湖石,虽然下段被屏风遮住,但仅观上部已经可以猜想其壮美奇绝的模样。太湖石是产于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因石灰岩容易受到外力影响侵蚀,故而才会多生孔洞和褶皱,这种伤痕累累
22、的石却成为了文人眼中极为独特的一种美景,常被用于叠山造景,点缀庭院。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称它:“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当然,仇英的巧思远不止于此,自然风光中除了静态美,亦需要动态的趣。石前一鹤,林边两犬,甚至无需完整绘出,仅藏露一半,就能把鹤的孤高与犬的欢腾各自拉满。鹤在石前,是因鹤清高长寿,犬在桌边,是因犬与人亲近。鹤是高雅文士居家必备蓄禽,与清幽的竹林相通,是隐士的象征,更代表着文人所追求的境界;犬是家中可心的小宠儿,故而人间烟火常以“鸡犬相闻”代指,代表着日常生活的情趣。纵览竹院品古图,我们看到的是后人对古玩的臻爱,是繁盛但不庸俗的长物,是将风雅尽数纳入
23、生活的文人真性。虽今人不见古时月,但远隔数百年,明人依然可以触碰到宋人的精神世界,正如我们如今只借一幅工笔彩画,便能一窥前代的“真韵、真才与真情”。仇英(约1498年约1552年),1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吴县(今苏州),明代绘画大师。仇英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后拜师周臣,成为画家。仇英博取众长,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山水、花卉、界画、人物、仕女无所不能,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2时人把他与周臣、唐寅誉称为院派三大家;后人又把他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3(概述图参考资料:仇英小像,南京博物院藏4)国画代表画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