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选读之二《克己复礼》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克己复礼 选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克克 己己 复复 礼礼12-1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克己复礼(1)为)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颜渊曰:“请问请问其目(其目(3)。)。”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斯语矣。”(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汉代大儒董
2、仲舒说: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乱者也。非夺之情,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春秋繁露天道施篇天道施篇)可见,可见,“礼礼”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 欲望,使其不像脱缰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
3、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论语语一书的始终。一书的始终。【评点】“克己复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对没落的“周礼”这个奴隶制的等级制度采取维护态度,并且坚决反对“僭越”行为,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一面,必须认真分析和批判。然而他对“周礼”,对现实,亦非完全满意。如“周礼”规定“学在官府”,“国之贵游子弟与焉”。可是孔子打破了这种局面,自己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这对于向民间传播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为他对“周礼”亦有不满之处,故采取“损益”态度。孔子对“周礼”的“损
4、益”正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损益”,正表现了他积极向前的社会改革思想。3-14子曰:子曰:“周监(周监(1)于二代()于二代(2),),郁郁(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乎文哉,吾从周。”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
5、有所损益。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评点】本章孔子赞美周朝礼仪制度的完备赞美周朝礼仪制度的完备。周的礼仪礼乐制度,以夏后、殷商两代文化为镜子,有传承、有损益、有超越,使周代数百年文化粲然大备,繁荣昌盛。孔子生活的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就国之际,便将大批的典章文物带往鲁国,从而使鲁国从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鉴于周公的勋劳,当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准鲁国破格使用天子之礼乐,遂使鲁国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较为完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交争,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西周以
6、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乐文物,不仅给人从肃穆庄重的感染力,而且因此而对周初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本章内容,正是孔子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因为周公受封于东方的鲁国,文化中心东移,于是春秋时代“周礼尽在鲁矣周礼尽在鲁矣”(春秋左传)。所以“吾从周”,也指“鲁所存周礼而言”,“从周”也就是“从鲁”。由此可见,孔子是个持文化发展论者。7.5子曰: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见周公(1)。)。”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圣人”之
7、一,孔子自称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也反映了他对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周礼的崇拜和拥护。【评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本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未能推行大道而是未
8、能推行大道的隐语的隐语。从唯物历史观来看,行周道以救世,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反动,这要与孔子所处社会性质联系起来认定孔子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不过,孔子爱周礼、行周道是为了救世救民,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3-1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是可忍(2),孰不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评点】春秋时代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下
9、层政治势力对上层支配集团迫切要求超越和取代的心理,业已成为一种氛围、气候。诸侯独立、大夫专政、陪臣执国命等现象出现,君臣父子兄弟之义、行、慈、孝、爱等伦理规范毁坏。周礼作为社会秩序主要表现形式虽未在政治舞台上完全消失,但“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以精神价值为本,以精神价值为本,崇仁贵义的时代将结束崇仁贵义的时代将结束,由此而导致追求物质价值、以“利”为上的牟取物质利益时代牟取物质利益时代的到来。的到来。6-25子曰:子曰:“觚(觚(1)不觚,觚哉!)不觚,觚哉!觚哉!觚哉!”评析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
10、周礼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名不符实,主张“正名正名”。尤其是孔子所。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评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说:有人猜想,“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叫觚,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
11、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本章孔子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感叹周道感叹周道衰微,感叹当时世风日下衰微,感叹当时世风日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现实。16.2 孔子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不失矣;自大夫出,五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则庶人不议。不议。”【注释】(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
12、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希:同,稀,很少。陪臣:大夫的家臣。庶人:老百姓。“天下无道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天下有道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评点】孔子这段话,是他从考察历史,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各国历
13、史所得出的结论。孔子认为,政权传代的长短,与这政权传代的长短,与这个政权的执政方式是否合个政权的执政方式是否合“理理”有关有关。“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朱熹集注)。例如鲁国三桓当政,季氏自季友专政,经过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被家臣阳虎所执,是孔子所亲见,所以说“五世希不失”。至于“陪臣执国命”,如阳虎、公山弗扰等都是当身而败,不曾到三世。由此,孔子认为当时的天下的无道是不正常的,不会长久,天下最终必然归于有道。历史的事实告诉人们:诸侯、大夫、家臣执掌国政的传代数之所以递减,其原因就是执政方式不合执政方式不合“理理”。由此,执政者就不能有效地教化民众、调节内部关系,因而政权的基础自然薄弱了
14、。孔子向人们预示春秋时期历史演变的趋势。13-3子路曰:子路曰:“卫君(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先?”子曰:子曰:“必也正名(必也正名(3)乎!)乎!”子路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也!奚其正?”子曰: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民无所措手足。故
1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而已矣。”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 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