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介绍.pdf

  • 上传人(卖家):DOC
  • 文档编号:731966
  • 上传时间:2020-09-06
  • 格式:PDF
  • 页数:91
  • 大小:1.0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介绍.pdf》由用户(DOC)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哲学与文化 部编版 高中政治 必修 哲学 文化 教材 编写 理念 内容 介绍 下载 _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熙国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普通高 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本依据, 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内

    2、容,帮助学生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课程的基本性质 1.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 本目的。本目的。 2.2.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树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 坚定四个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课程的基本特征 1.1.综合性(学科内容)。综合性(学科内容)。 2.2.引领性(学校德育)。引领

    3、性(学校德育)。 3.3.实践性(课程实施)。实践性(课程实施)。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1.1. 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2.2.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3.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4.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核

    4、心素养的发展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1.1.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保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最鲜亮的底色。二是保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最鲜亮的底色。 三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信、文化自信。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2.2.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

    5、课程 第一,第一, 实现“两个结合”实现“两个结合” 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结合。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结合。 实现“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课程内容活动化”和“”和“活动内容课程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即探究即探究 式学习。从生活和实践、案例、情景、材料等出发,让学生经式学习。从生活和实践、案例、情景、材料等出发,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再生成过程。历知识的再生成过程。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2.2.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第二,第二, 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 思想政

    6、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 关注核心素养最根本和关键的是:在实践历练和自主辨析中,关注核心素养最根本和关键的是:在实践历练和自主辨析中, 感悟真理,形成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悟真理,形成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3.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要做到“三贴近”要做到“三贴近” :贴近时代,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生。 要要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致力于

    7、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 的特点结合起来;的特点结合起来;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活动的参与;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活动的参与;着着 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和实践性,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性,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实践能 力有机结合起来。力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4.4.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

    8、、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 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个人成长、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个人成长、 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正确判断。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类文明作出正确判断。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4.4.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9、 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机统一,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机统一,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公共参与:公共参与: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热心公共事业,乐于为民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热心公共事业,乐于为民 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4.4.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政治认同的素养政治认同的素养 科学精神的素养科学精神的素养 法治意识的素养法治意识的素养 公共参与的素养公共参与的素养 一句话:一句话

    10、: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1.1. 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2.2.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3.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4.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11、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聚焦立德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聚焦立德 树人,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树人,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设计四个必修模块,共人,设计四个必修模块,共6 6学分。学分。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社会 3.3.政治与法治政治与法治 4.4.哲学与文化哲学与文化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

    12、主导,通过案例考察、考察、 问题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与文化与文化模块的基本内容。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把哲学与文化与文化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 (人生)和思维(人生)和思维?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最后的落脚点?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最后的落脚点 是是如何如何形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这是全书的主题。这是全书的主题。 围绕围绕两个“如何看”、一个“如何形成”,架构起两个“如何看”、一个“如何形成”,架构起我们教材的我们教材的 三三个单元

    13、。个单元。三三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递进 大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一)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3课)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3课)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3课)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一)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一)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3 3课)课)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3 3课)课) 综合探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

    14、虚无主 义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3 3课)课) 综合探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探索认识的奥妙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5、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四册必修教材,在体例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大致相 同但具体说来,每一本教材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就哲学与文化来说,教师们在使用教材时,主 要应注意以下四点。 四、教材使用的基

    16、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1.明确本教材的体例特点明确本教材的体例特点 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单元是构成本教单元是构成本教 材的基本单位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 成。单元导语简要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 意义。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 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 学内容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每框大体按1课时安排。目既

    17、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主 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1.明确本教材的体例特点明确本教材的体例特点 “正文正文” 由两部分构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放到虚框内的楷体字,二是紧 跟在方框下面的宋体字,前者我们称之为“阅读与思考”,也可 称为“探究活动”或“思维过程”,后者我们称之为“原理”。 辅助文由辅助文由两两个栏目构成个栏目构成: 一是经典 “名言”,二是 “相关链接”。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2.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 “阅读与思考”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 现自

    18、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是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 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 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是正确使用新教材的重要环节。“阅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是正确使用新教材的重要环节。“阅 读与思考”读与思考” 所提供给学生的是案例、情境和问题。学生应当从此出所提供给学生的是案例、情境和问题。学生应当从此出 发,自己思考、体验、选择、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是不是、发,自己思考、体验、选择、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是不是、 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能不能、

    19、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 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方框下面的宋体字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方框下面的宋体字所说的 原理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因而这些原原理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强加的,因而这些原 理就会进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理就会进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 他们的血液,流淌在他们的体内他们的血液,流淌在他们的体内。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使

    20、用“阅读与思考”,应注意两点。使用“阅读与思考”,应注意两点。 第一,最重要和基本的原理,对学生有重大影响 学生容易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那些原理,应该通 过“阅读与思考”来完成。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掌握的知 识,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才不会像过去那样,考试一结 束就全还给老师了。 注意:我们强调探究活动的重要,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对每一原理都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使用“阅读与思考”,应注意两点。使用“阅读与思考”,应注意两点。 第二,一般来说,“阅读与思考”中的材料和内容与后 面的宋体字关系极为密切,因此,都属于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 就哲学

    21、与文化来说,“阅读与思考”所提供的内容只是手 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不必完全拘泥于“阅读与思考”中的材料,也可以根据 学生的实际,提供给学生另外的案例、情境和问题,从而得出 正文的结论。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3.3.正确使用辅助文正确使用辅助文 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设置辅助文的本意 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的能力。 辅助文有辅助文有2个栏目:经典“名言”和“相关链接”。个栏

    22、目:经典“名言”和“相关链接”。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3.3.正确使用辅助文正确使用辅助文 一般说来,经典“名言”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 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要比 “相关链接”与正文的 关系密切一些。 “相关链接”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做拓展 性说明,或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同经典“名 言”相比,它与正文的关系就远了一些,教师可斟酌使用。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4.4.正确对待综合探究正确对待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和前面的课文一样,同样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 综合探究大致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综合的功能,二是 深化补充

    23、的功能。 所谓综合的功能,是指综合探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本单元所涉及所谓综合的功能,是指综合探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本单元所涉及 到的相关问题作系统的梳理,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深化补充是对相关到的相关问题作系统的梳理,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深化补充是对相关 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和阐释,如第二、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内容的进一步探讨和阐释,如第二、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4.4.正确对待综合探究正确对待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论评析”,一是“探 究路径参考”。 “理论评析” 涉及的内容,老师应给予系统讲授和指导。 “探究路径参考”和正

    24、文的“阅读与思考”具有大致相同的 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来完成。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4.4.正确对待综合探究正确对待综合探究 总之,综合探究是哲学与文化每一个单元学 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是教师实施“ 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1.1.明确本教材的体例特点明确本教材的体例特点 2.2.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正确使用“阅读与思考” 3.3.正确使用辅助文正确使用辅助文 4.4.正确

    25、对待综合探究正确对待综合探究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三、教材编写的逻辑框架 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四、教材使用的基本建议 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 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五、教材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一)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3 3课)课)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3 3课)课) 综合探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 义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3 3课)课) 综合探究

    26、: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什么是哲学(第一课)基本结构是:什么是哲学(第一课)世界的本质(第二世界的本质(第二 课)课)世界的规律(第三课)世界的规律(第三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 而上学(综合探究)。而上学(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讲述什么是哲学、这一课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讲述什么是哲

    27、学、 哲学的起源与产生、哲学基本问题、哲学认识世界的哲学的起源与产生、哲学基本问题、哲学认识世界的 独特方式、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独特方式、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说明哲学思维与说明哲学思维与 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应课程标准的(对应课程标准的1.11.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一.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 二二. .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28、 三三. .哲学研究哪些问题哲学研究哪些问题 四四. .哲学有什么用哲学有什么用 五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哲学是什么 1.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起源 2.2.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哲学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1.1.逻辑的形式逻辑的形式 2.2.反思、概括、总结反思、概括、总结 3.3.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最一般

    29、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哲学研究哪些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 物质和意识。物质和意识。 一般和个别。一般和个别。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四、哲学有什么用(哲学的功能)? 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知、正思、正觉、正见。正知、正思、正觉、正见。 化性情,正人心。化性情,正人心。 齐家国,平天下。齐家国,平天下。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

    30、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五、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历史使命历史使命 2.2.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三个统一:三个统一 3.3.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一.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 二二. .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哲学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三三. .哲学研究哪些问题?哲学研究哪些问题? 四四. .哲学有什么用?哲学有什么用? 五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第二课 探

    31、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课主要是从生活实践入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本课主要是从生活实践入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 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识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确认识物质、运动和规律, 阐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坚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阐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坚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明确探讨客观世界,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的态度。本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世界的物质性,的态度。本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说明世界的物质性, 二是说明运动的规律性。(对应课程标准的二是说明运动的规律性。(对应课程标准的1.31.3) 第一单

    32、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1.1.自然界自然界 2.2.人类社会人类社会 3.3.人的意识人的意识 二.运动的规律性 1.1.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 2.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在第二课的基础上,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世界是怎样的”,在第二课的基础上, 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

    33、发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 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用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 的思想方法。(对应课程标准的思想方法。(对应课程标准1.41.4)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

    34、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前进上升,新事物、旧事物 2.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形式,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把握世界的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问题的精髓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

    35、社会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探索思维(认识)的奥妙(第四基本结构是:探索思维(认识)的奥妙(第四 课)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 实现人生实现人生 的价值(第六课的价值(第六课 )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探索认识的奥妙 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本课主要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本课主要 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 作用,明确实践是认

    36、识的基础,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了解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一是了解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 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阐述认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阐述认 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明确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对课程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明确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对课程 标准标标准标1.21.2)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探索认识的奥妙 一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1.认识和实践认识和实践

    37、2.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妙探索认识的奥妙 二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 2.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本课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初步确立本课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初步确立 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38、的基础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了三框。第一框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了三框。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二框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框,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主体。 (对应课程标准对应课程标准2.12.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

    39、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1.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1.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寻觅社会的真谛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

    40、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本课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本课 的核心问题。须明确三点。的核心问题。须明确三点。 1.1.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2.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 正确标准;正确标准;3.3.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对应课程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对应课程 标准标准2.32.3)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

    41、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1.1.人的价值人的价值 2.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弘扬劳动精神,

    42、实现人生价值 2.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综合探究: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基本结构是: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 课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八课第八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课(第九课 ) 本来本来

    43、外来外来未来未来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逻辑上讲,这一课主要讲如何做到不忘本来。从逻辑上讲,这一课主要讲如何做到不忘本来。 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反对历史 虚无主义。(对应课程标准3.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

    44、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 2.2.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

    45、神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从逻辑上讲,这一课主要讲如何做到吸收外来。从逻辑上讲,这一课主要讲如何做到吸收外来。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 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对应课程标准3.2) 实践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

    46、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1.文化具有民族性 2.文化具有多样性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47、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逻辑上讲,本课主要讲如何立足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特从逻辑上讲,本课主要讲如何立足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色社

    48、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应课程标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应课程标准3.33.3)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9、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1.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1.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 2.2.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介绍.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31966.html
    DOC
         内容提供者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