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1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 文档编号:7309194
  • 上传时间:2023-11-22
  • 格式:PPT
  • 页数:173
  • 大小:1.9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1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建筑业 发展规划 产业政策 解读 课件
    资源描述:

    1、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一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王乔翰教授: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国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室内设计专业专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智能委员会 专家全国一、二级建造师装饰装修专业 专家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 专家我国装饰装修工艺高技派创始人国际建筑协会(ICU.中国)设计委员会 常务理事.专家上海市教委装备部专业 专家第一部分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第二部分 建筑业“十二五”产业政策要点第三部分 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 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

    2、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2006年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把计划改成规划是有讲究的:从基本意义上看,“规划”也就是“计划”,是比计划要长远的“计划”,“规划”侧重于长远,“计划”侧重于短期,它们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性行为。但“规划”的实际性、可操作性以及效应性更强。也就是说规划是要实际情况和主要矛盾,给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安排,即在合理确定目标后,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在今后应该落实的哪些主要任务,要分门别类地一

    3、条一条列出来。“十二五”规划经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周期是从2011年到2015年。“规划”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发展回顾2006年2010年“十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和10.3%。(实际增长率)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宏观经济背景“十一五”时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保持在25%左右,维持历史高位,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环境。(二)建设规模及成就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全球瞩目的重

    4、大工程。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北京奥运会工程、上海世博会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新北京南站、京津城际铁路,以及已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产业规模增长。“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和增长速度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至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已大大超过了建筑市场“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目标的上限值19928.4亿元。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国建筑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8亿元,增长24%;完成竣工产值52981亿元,比上年增加5715亿元,增长12.1%;房

    5、屋建筑施工面积70.0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2亿平方米,增长19%;签订合同总额为169074亿元,比上年增加35545亿元,增长26.6%;实现利润3422亿元,同比增长25.9%。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6%。到2010年底,共有建筑企业70061个,从业人数为4043.37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全国建筑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05883元/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是天津,其次是上海,分别为368151元/人和3461

    6、05元/人。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地区仍然是江苏、浙江、山东、北京,这4个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36.6%。上海由2009年排名第五变为第八,这与2010年世博工程完工,世博会期间本市建设工程基本停工有关。(三)重要变化和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国居民住宅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在完成近百亿平方米巨量住宅建设的同时,住宅的功能、节能、智能、环境、质量、工业化建造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企业融资能力实现历史突破。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建筑业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的状况,进入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时期。企业经营结构实现战略转变。“十一五”时期,大型建筑业企业的经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大型

    7、企业普遍实现了多领域的综合承包,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二是企业积极拓展经营领域和盈利空间,盈利能力大大增强。三是企业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开展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资金、机制、功能、市场营销等关键竞争要素,企业做大做强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之间还注重加强战略协作,共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部署展开。(四)重要法规政策“十一五”期间,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系列围护市场公平交易、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节能监管的法规政策相继出台。1、建筑市场监管法规政策举措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建设。“十一五”时期,修订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8、资质标准。此外,2006年以来,行业主管部分在资质管理方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健全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十一五”期间,出台了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工作思路。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出台,公布了175条不良行为认定标准,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统

    9、一化、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1月,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正式开通启用。加强建筑设计招投标管理。出台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从源头上保证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方案的适用、经济和美观,强调设计招投标的目的是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同时,要求在方案评选中加强节能、节材、节地和环保内容的审查,并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启动。2009年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全面展开,促使实现建筑市场的公平交易。2、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政策举措“十一五”期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建设工程质量

    10、监管队伍建设。3、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法规政策出台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五)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发展模式整个行业利润水平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生产方式施工中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低,围绕最终建筑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包括勘察、设计、施工、采购等组织融合度低,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建筑产品不均衡、不稳定,建筑产品功能品质提升潜力巨大,安全事故的威胁长期难以消除。3、产业素质高端人才不足,职业化水平低,技术素质不高,企业的对外合作、

    11、要素组织能力、资本市场运作能力、投资建设一体化能力、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重大工程技术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市场行为不规范现象,包括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还较多发生,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高资质企业实际施工能力弱化,中、小、精、专企业发展不充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4、可持续发展5、发展环境第一部分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

    12、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2、基本原则(五大原则)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建筑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建筑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管理、标准化水平,使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规模同步发展。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适应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

    13、合理调整经营布局和业务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国有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工程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发展。3、

    14、发展目标(六大目标)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如下目标:(1)产业规模目标 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才、

    15、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3)技术进步目标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勘察设计营

    16、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型骨干工程设计企业基本建立协同设计、三维设计的设计集成系统,大型骨干勘察企业建立三维地层信息系统。(4)建筑节能目标 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

    17、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5)建筑市场监管目标 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担保、保险制度逐步推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6)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

    18、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质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二)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二)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九大措施)(九大措施)1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

    19、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2)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中小建筑企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融资、信息、政府采购优惠、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积极引导建筑周转材料、设备、机具等租赁市场发展。(3)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营造有利于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进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

    20、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2 2、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1)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建立工程关键技术目录,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制定推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2)建立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开展战略联盟、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储备,

    21、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建筑业技术更新与创新。(3)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4)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关

    22、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5)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既有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室,成为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3 3、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推进建筑节能减排(1)严格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

    23、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各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各项节能减排标准,确保节能减排标准落实到位。(2)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建立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工法、产品向工程建设标准、应用转化,降低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建立房屋建筑的绿色标识制度。4 4、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1)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质量

    24、监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带班、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查等安全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形成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设防、节能环保的工程建设标准。(2)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有关机构的质量责任,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政府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25、,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层级的监督检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3)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以质量安全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实行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

    26、价工程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5 5、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筑市场秩序(1)加快法规建设步伐。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责任,遏制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工期、压低造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承包单位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推进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制度建设,落实执业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2)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电子化招投标。加强合同管理,修订出台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

    27、服务等标准合同范本,出台施工承包合同监管指导意见。完善企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等指标考核,修订出台建筑业企业、工程勘察资质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制度,修订工程监理规范,开展工程监理项目标准化试点。加强施工许可管理,修订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注册人员诚信行为标准,健全诚信信息采集、报送、发布、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建设工程担保、保险制度。(3)加大市场动态监管力度。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健全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不满足资质标准、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重大质量安

    28、全事故的企业和个人,依法及时实施处罚,直至清出建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督促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对建筑市场的动态监管,定期汇总通报各地监管情况,加强对地方检查执法情况的监督。6 6、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1)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制订人才发展规划,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专利技术和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培训机构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

    29、)加强注册执业人员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发挥其在控制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独立性及中坚作用。加强注册执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执业人员素质和执业水平。(3)加强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发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明确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位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上岗,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4)建设稳定的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建立健全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工作,构建适应

    30、建筑业行业特点和要求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重点依托建设类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筑劳务基地,开展 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依托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培训;标准规范培训;推进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证书的持证上岗制度。推行建筑劳务人员实名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落实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探索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形成稳定的新型建筑产业骨干工人队伍。

    31、7 7、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1)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重组。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引导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剥离、主辅分离等方式推动改制。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型建筑企业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推进中小国有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和完善产权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国有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基本完成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建立体现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企业产权制度。(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建筑企业。进一步落实国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改进经营方式,提

    32、高管理水平。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纳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鼓励非公有制建筑企业以投资、建设、运营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等领域。鼓励集体建筑企业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8 8、加快、加快“走出去走出去”步伐步伐(1)完善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配套政策,规范对外承包企业市场行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有关税收、信贷、保险、担保等扶持政策落实。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加强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进程,际化进程,为加快对外承包工程发

    33、展奠定基础。(2)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选择优势领域、重点区域,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加快工程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形成资金、设计、建造、设备综合优势,带动设备、建材出口。鼓励我国建筑企业以合资、合作或者投资收购等方式,在当地成立企业,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拓展业务领域。9 9、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服务、沟通、自律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设,通过行业自律公约、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等措施,大力倡导企业的诚实守信行为准则,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有关标准和

    34、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培训、科技推广、经验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引导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增强凝聚力,提高社会公信力,使行业协会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团组织。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建筑业建筑业“十二五十二五”产业政策要点产业政策要点(一)创新和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一)创新和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二)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二)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管理体系1、加强建筑市场的政府监管2、建立和完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三)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推进建筑业技

    35、术进步和管理创新1、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指标的考核4、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活动引入多种融资渠道5、继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四)加大落实建筑节能减排力度(四)加大落实建筑节能减排力度1、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制2、实施多样化的经济激励政策3、加大能源科技投入4、完善并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五)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工程建设实施(五)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工程建设实施方式的深层次变更方式的深层次变更1、深化改革工程建设实施组织方式2、促进建筑企业扩展一体化服务功能3、做强、做大核心建筑企业4、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重组5、扶持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6、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36、(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六)积极开拓国际市场1、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2、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3、推进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4、增强建筑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七)大力开发建筑业人力资源(七)大力开发建筑业人力资源1、继续完善执业资格人员管理2、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建设3、逐步改善人才结构4、维护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八)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八)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1、培育和引导建筑业化市场需求2、提高构配件和制品生产与供应的商品化、社会化水平3、推动现场施工的机械化和合理化4、发现综合效益好的各类建筑体系5、促进建筑标准化的发展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创新创新“项目生产力项目生产力”理论理论

    37、 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 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我国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对于解放和发展建筑业生产力,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发挥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提升与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水平,对实现我国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变革,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探索和实践探索和实践“项目生产力项目生产力”理论理论实现建筑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实现建筑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项目生产力项目生产力”理论的

    38、来源理论的来源3 一一项目生产力理论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 以鲁布革工程建设为代表的我国建筑施工生产方式改革的实践;二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启迪。即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方式落后、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方式落后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落后,以企业为单元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旧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施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挑战。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的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的“三个落后三个落后”“项目法施工项目法施工”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首先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三级管理和核算的行政管理机制”,以适应项目管理新方式的需要。二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组建项目经理部,按照和运用项目管理的内在规律

    39、组织生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第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空间上表现为在施工现场的直接结合及远离现场的间接结合的并存;第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时间上表现为时断时续的非连续结合来实现生产力;第三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呈现出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作业多种形态。因此,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工程项目上

    40、的结合才能把生产要素变为生产力。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力、部门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是就普遍现象而讲的,针对建筑活动的实际,工程项目才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即:建筑生产力存在第四个层次项目层次。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项目生产力。所以提升和发展建筑生产力,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研究和发展建筑业生产力就不能离开项目管理层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建筑业生产力本质特点的启迪。二二“项目生产力项目生产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1、项目生产力的概念项目生产力的概念 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

    41、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理论的层次性原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结合场所的特殊性而提出来的。“项目生产力是项目经理部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能力”。2、项目生产力的内涵项目生产力的内涵 项目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支撑、以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为基础、围绕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大生产。3、项目生产力的特征项目生产力的特征 项目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基础性要素、发展性要素和组合性要素。项目生产力具有四大特征:第一是效益性特征。第二是创新性特征。第三是集约性特征。第四是多元性特征。“项目生产力项目生产力”理论为建设理论为建

    42、设工程施工生产方式第一次变革工程施工生产方式第一次变革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3 三三这一变革过程中,推行项目法施工、实行企业内部两层分离、建立项目管理新型运行机制,总结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体现了三者之间的演化路径,构成自洽的逻辑关系。1、创造了项目经理部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创造了项目经理部的施工生产组织形式 项目经理责任制具有对象终一性、内容全面性、主体直接性、责任风险性四个特点,它的实施从根本上实现了两个否定和两个有效:否定了用行政命令指挥生产,否定了按行政层次进行经济核算;解决项目缺乏明确责任人的有效方法,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有效制度。“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即项目经理部是

    43、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的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组织机构层次减少,人员配置精干高效,管理对象直接到位和优化组合、动态管理”。2、建立了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型运行机制建立了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型运行机制 三个主体:市场的竞争主体,履约合同的责任主体,企业利益的主体。企业层次与项目层次之间关系为服务与服从,监督与执行的关系;项目层次与劳务作业层次是双方平等的合同关系;企业法人代表与项目经理是委托授权与授权管理的关系;“总部服务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合作”3、形成了形成了“三位一体三位一体”为主线的工程项目管为主线的工程项目管理

    44、基本框架体系理基本框架体系 “过程精品、标价分离、项目文化过程精品、标价分离、项目文化”第一条线是“过程精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严格奖罚”的质量线;第二条线是“标价分离、逐层负责、精耕细作、集约增效”的成本线;第三条线是“项目文化、文明施工、安全生产、CT标化”的形象线。基本框架体系,即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组织结构是“两层建设,三层关系”,即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与建设,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推行主体是“二制建设,三个升级”即: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升级,总承包管理能

    45、力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升级;运行机制是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基本内容是“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现场(要素)、信息、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管理目标是“四个一”,即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市场经济、操作性强、比较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敢负责、作风硬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开发应用一代能较快促进建筑生产力水平,提高企业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建设和总结推广一批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充分展示建筑行业科技水平和当代管理实力,具有国际

    46、水准的代表工程。第二节第二节 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水平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快推进和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和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党中央关于党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对建筑业提出了新任的战略决策对建筑业提出了新任务务3 一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拉里博西迪就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其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已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冲击。”这里指出的企业转型,就是指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

    47、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和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推广和创新节能降耗技术。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强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四是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把我国建筑企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到新水平。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给建筑业提出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给建筑业提出了新目标了新目标二二一是抓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耗。二是积极探索建筑节能减

    48、排与绿色施工的新途径。3 三三建筑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们建筑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现稳定较高水平。“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即2001年-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平均增长率为22.5%22.5%。2008年的总产值是1980年的212212倍倍,GDP约占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6%左右,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为2233322333亿元亿元,比上年增加18.2%18.2%。2010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9 952065206亿元亿元,占国内总产值的23.9%23.9%,同比增长24%24%,又一

    49、次达到历史新高。2008年对外承包额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是1989年的5959倍倍和3838倍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1%21%和2424%,2010年新签合同额高达13441344亿元亿元,完成营业额922922亿元亿元,同比2009年分别增长6.5%6.5%和16%16%。二是建筑业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功不可没。截至2009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m30m2 2以上,约为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5倍;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2.42m32.42m2 2,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 4倍倍以上。三是建筑业承担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5.

    50、175.17万万kmkm发展到2009年的8.68.6万万kmkm;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77.8377.8万万kmkm,是1978年的3倍多,其中高速公路已超过6.56.5万万kmkm,位居世界第二第二。四是建筑业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也做出突出贡献。到2009年,全国就业人员共7786577865万人万人,其中建筑业就业人数达到46004600万人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5%,在8大行业中排名第第4 4位位。其中有五个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江苏576万,浙江550万,山东、四川、河南都超过或接近300万人。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分割不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1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3091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