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1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1课件.ppt》由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业 发展规划 产业政策 解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建筑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解读一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王乔翰教授: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国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室内设计专业专家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智能委员会 专家全国一、二级建造师装饰装修专业 专家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 专家我国装饰装修工艺高技派创始人国际建筑协会(ICU.中国)设计委员会 常务理事.专家上海市教委装备部专业 专家第一部分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第二部分 建筑业“十二五”产业政策要点第三部分 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 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
2、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2006年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把计划改成规划是有讲究的:从基本意义上看,“规划”也就是“计划”,是比计划要长远的“计划”,“规划”侧重于长远,“计划”侧重于短期,它们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性行为。但“规划”的实际性、可操作性以及效应性更强。也就是说规划是要实际情况和主要矛盾,给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安排,即在合理确定目标后,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在今后应该落实的哪些主要任务,要分门别类地一
3、条一条列出来。“十二五”规划经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周期是从2011年到2015年。“规划”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发展回顾2006年2010年“十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和10.3%。(实际增长率)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宏观经济背景“十一五”时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持续保持在25%左右,维持历史高位,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环境。(二)建设规模及成就重大工程建设成就。“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全球瞩目的重
4、大工程。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北京奥运会工程、上海世博会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新北京南站、京津城际铁路,以及已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产业规模增长。“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和增长速度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至2009年,建筑业增加值已大大超过了建筑市场“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目标的上限值19928.4亿元。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国建筑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8亿元,增长24%;完成竣工产值52981亿元,比上年增加5715亿元,增长12.1%;房
5、屋建筑施工面积70.0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2亿平方米,增长19%;签订合同总额为169074亿元,比上年增加35545亿元,增长26.6%;实现利润3422亿元,同比增长25.9%。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6.6%。到2010年底,共有建筑企业70061个,从业人数为4043.37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全国建筑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05883元/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是天津,其次是上海,分别为368151元/人和3461
6、05元/人。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地区仍然是江苏、浙江、山东、北京,这4个省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36.6%。上海由2009年排名第五变为第八,这与2010年世博工程完工,世博会期间本市建设工程基本停工有关。(三)重要变化和进步“十一五”时期,我国居民住宅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在完成近百亿平方米巨量住宅建设的同时,住宅的功能、节能、智能、环境、质量、工业化建造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企业融资能力实现历史突破。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建筑业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的状况,进入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时期。企业经营结构实现战略转变。“十一五”时期,大型建筑业企业的经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大型
7、企业普遍实现了多领域的综合承包,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二是企业积极拓展经营领域和盈利空间,盈利能力大大增强。三是企业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开展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资金、机制、功能、市场营销等关键竞争要素,企业做大做强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之间还注重加强战略协作,共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技术进步及节能减排部署展开。(四)重要法规政策“十一五”期间,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系列围护市场公平交易、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节能监管的法规政策相继出台。1、建筑市场监管法规政策举措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建设。“十一五”时期,修订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8、资质标准。此外,2006年以来,行业主管部分在资质管理方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健全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十一五”期间,出台了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注册建造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市场机制建设。“十一五”期间,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的工作思路。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出台,公布了175条不良行为认定标准,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统
9、一化、制度化、规范化。2008年1月,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正式开通启用。加强建筑设计招投标管理。出台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从源头上保证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方案的适用、经济和美观,强调设计招投标的目的是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同时,要求在方案评选中加强节能、节材、节地和环保内容的审查,并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启动。2009年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全面展开,促使实现建筑市场的公平交易。2、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法规政策举措“十一五”期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建设工程质量
10、监管队伍建设。3、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法规政策出台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五)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发展模式整个行业利润水平偏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生产方式施工中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仍然大量存在,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低,围绕最终建筑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包括勘察、设计、施工、采购等组织融合度低,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程度低,建筑产品不均衡、不稳定,建筑产品功能品质提升潜力巨大,安全事故的威胁长期难以消除。3、产业素质高端人才不足,职业化水平低,技术素质不高,企业的对外合作、
11、要素组织能力、资本市场运作能力、投资建设一体化能力、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重大工程技术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市场行为不规范现象,包括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还较多发生,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高资质企业实际施工能力弱化,中、小、精、专企业发展不充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4、可持续发展5、发展环境第一部分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建筑节能减排为重点,以继续深化建筑业
12、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着力点,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支撑,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行业发展指导,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2、基本原则(五大原则)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对建筑市场秩序、质量安全的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坚持行业科技进步与规模增长相结合。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逐步改变建筑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队伍人员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管理、标准化水平,使行业科技进步与产业规模同步发展。坚持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发展相结合。适应国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展需要,引导企业
13、合理调整经营布局和业务结构,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的支撑引导作用和工程设计咨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对外工程承包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节能减排,实现低耗、环保、高效生产;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绿色施工,发展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使节能减排成为建筑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坚持深化改革与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推进国有大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完善工程建设法规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建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稳定发展。3、
14、发展目标(六大目标)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如下目标:(1)产业规模目标 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巩固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2)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健全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才、
15、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劳务人员培训考核,提高劳务人员技能和标准化意识,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调整优化队伍结构,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大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和工程咨询设计公司。(3)技术进步目标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水电、核电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大型骨干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勘察设计营
16、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其他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特级及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甲级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建立和运行内部局域网及管理信息平台。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实现施工项目网络实时监控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型骨干工程设计企业基本建立协同设计、三维设计的设计集成系统,大型骨干勘察企业建立三维地层信息系统。(4)建筑节能目标 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
17、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5)建筑市场监管目标 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担保、保险制度逐步推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行为基本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6)质量安全监管目标质量安全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
18、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国家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进步,建筑工程安全性、耐久性普遍增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住宅品质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有效遏制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到2015年,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1%以上。(二)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二)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九大措施)(九大措施)1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支持大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出台有关政策,引导推动有条
19、件的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实力。(2)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方主体市场行为,拓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通过给予中小建筑企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融资、信息、政府采购优惠、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积极引导建筑周转材料、设备、机具等租赁市场发展。(3)大力发展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营造有利于工程咨询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推进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规
20、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品质,为业主或委托方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2 2、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1)健全建筑业技术政策体系。建立工程关键技术目录,完善技术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总结、推广先进技术成果,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制定推进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完善相关激励机制。(2)建立完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开展战略联盟、战略合作、校企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工法的技术储备,
21、在工程建设中积极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推进建筑业技术更新与创新。(3)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4)全面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关
22、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5)组织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抗震、安全监控、既有建筑改造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重大工程、地下工程、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室,成为国家或地方某工程领域专项技术研发基地。3 3、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推进建筑节能减排(1)严格履行节能减排责任。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责任,着力抓好设计、施工阶段执行节能
23、标准的监管和稽查。各类企业应当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各项节能减排标准,确保节能减排标准落实到位。(2)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材料。建立有利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工法、产品向工程建设标准、应用转化,降低碳排放量大的建材产品使用,逐步提高高强度、高性能建材使用比例。推动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控制建筑过程噪声、水污染,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节能减排技术集成项目试点,全面建立房屋建筑的绿色标识制度。4 4、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1)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质量
24、监督、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质量保修、质量保险、质量评价等工程质量法规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带班、隐患排查治理和挂牌督查等安全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形成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抗震设防、节能环保的工程建设标准。(2)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有关机构的质量责任,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政府主管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25、,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责,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层级的监督检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3)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以质量安全巡查为主要手段、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市场与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实行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积极推行分类监管和差别化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突出对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监管,突出对质量安全行为不规范和社会信用较差的责任主体的监管。积极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建立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