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2021届高三起点联考语文试题.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北省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2021届高三起点联考语文试题.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武汉 襄阳 荆门 宜昌 考试 联盟 2021 届高三 起点 联考 语文试题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2020 年夏年夏“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高三起点联考高三起点联考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5 题。 材料一: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 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 天)的分离,以中国为例,虽然有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 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就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 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 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显然富于启迪。这正是具 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
3、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 它所提供的 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 东亚智慧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 的转化, 这本是东亚智慧的一种时代性缺陷, 但东亚智慧阐扬了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 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 人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 如孟子所说 “仁民爱物”,主张施仁政于民众,更把爱推及到万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论“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视万民为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家庭,这种 绿色理念对于救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 用。 东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类资源,
4、诗人泰戈尔说: 印度人把世界和人 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 印度人强调在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 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 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 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决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新回复古代 的“主客不分”、“主客浑沌”,而是充分肯认工业化的成就,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将现 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 利奥波德所著沙乡的沉思一书,描述作者在一个废 弃的沙乡农场
5、,运用现代科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过程及其思索。该书有一节名为土地 道德 ,首次从道德角度提出人与自然关系标准,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 成的共同体,而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该节论述维持生物链完整性的重要性,指 出人如果过分垦殖、开采,强行打破这种生物链,是不道德的,而且,“征服者最终都将祸 及自身”。 利奥波德还指出: “一个事物, 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 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 2 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不过这是在新的科技、新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哲学 及伦理学概括,生动展现了
6、人类理智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 (摘编自冯天瑜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材料二: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 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中国在农业经 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和环境未遭大的枯竭和破坏,未曾削弱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 的发展。 传统是由历史沿转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首先体现在思想上。这就是以人为本, 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由于人抽去了自然属性,因而是社会的人,人代表着社会。 四书 中的首篇大学开
7、首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社会的灵 魂是道德, 主体是人民,由道德去建造社会的形式, 由人们去构筑社会的精神,所以大学 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而此中的“格物”和“致知”合起来,也称为格致,被认为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就 说明中国先贤们试图建立的社会,是文明知识的社会。3000 余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时代,一 个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农业经济传统。 (摘编自刘盛佳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
8、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尽管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 “天人合一”观念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并未被取代。 B. 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虽然努力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以推广的完备样 板,但实际上因时代性缺陷而无法做到。 C. 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工 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之病,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D. 印度智慧中关于人和宇宙和谐的观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同中有异,后者较前者对 现代人克服主客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富启示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9、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不少启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新 回到人类发展的“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B. 根据相关概念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为了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 展,就必须牺牲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C.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殊途同归, 同步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 “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展现了人类理智的中西相应性。 D.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 的道德感,体现了中国先贤建立文明知识社会的愿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
10、的一项是(3 分) A. 斧斤以时入山林 B. 挟太山以超北海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 东西方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有哪些相似的认知?请结合利奥波德的相关论述,概括说 明。 (4 分) 3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急管繁弦 彭程 一种感受的降临, 一种觉悟的到来, 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 是有着自己特定的时间的。 就像田埂上的一棵树,随着日头升到不同的高度,投在地面上的树影的形状、大小、长短等 等,也都在不断变化。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慢拨,转入急
11、管繁弦。 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这些三十五六岁、 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有一些钝痛,一些忐忑。 但或许因为乐观和自信那时尚有足够的储备吧, 那一缕不安很快就散去了, 觉得这个说法未 免颓唐了些。 然而,那种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总有一天会被证明是浮浅且盲目的。液态的水,可以汽 化,也可以变成固体的冰,因为分别到达了两个不同的临界点,一百度和零度。自然界的规 律也可以写照人生。只要到了合适的时间,生命面孔上那些伪饰虚假的成分也会剥落殆尽, 像一堵风侵雨蚀褪掉了彩绘的墙壁,显露出原本的颜色。 总之,秋风拂面的感觉,此刻是鲜活酣畅地
12、体会到了。 失去了完整和恢弘,时间的流淌自然会让人觉得快了。日子与日子之间,面目模糊,大 同小异,相互重叠交叉,好像一条没有落差、体现不出跌宕之势的河流。一家人围坐着吃年 夜饭时,还记得去年此时饭桌上的情形,一些细节,某个戏谑的说法出自谁的口中,而中间 却分明已经隔开了三百六十个日子。现在再来读朱自清的匆匆 ,感慨甚至比作者本人还 要深切。他写这篇文章时,还只有二十多岁,少年的轻愁,毕竟难比中年的悲凉。 时间真是铁面判官, 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用最昂贵的化妆品、 保健品, 都无法贿赂它, 不但得不到赦免,想缓刑都很难。 “你还年轻么?不要紧, 很快就老了。 ”这个时节, 忽然就理解了张爱玲的
13、这句话。 过去, 最欣赏的是它的机智俏皮,属于修辞的艺术。此刻再念起来,却对其间蕴含的那种沉痛和无 奈有一种切肤之感。是的,“很快”,就两个字,却有千钧之重。古人们的感慨就更有力度, 因为除了浸透了心血而格外凝重外, 还添加进去了他们身后的漫长时光的份量。 理解了三闾 大夫的惘然,“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理解了古诗十九首的哀伤,“人生寄一世, 奄乎若飙尘”;理解了李白的气急败坏,“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 从一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 足音已逝的青年时代,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多不是按照它的实际样子,而是按照自己愿 意
14、见到的样子,去挑选视野里的目标。年轻的美好可贵,正表现在这里:他可以有意识地遗 漏掉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又把那些可心如意的加倍放大,这样做时,他神色坦然,丝毫未觉 得有什么不妥。这都是基于生命力的旺盛。而前行若干里路,到了云雾缭绕处的老年阶段, 随着生命力的衰减, 生命的自我保护机制被启动, 使得一切选择都具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意味, 记忆中大量痛苦、尴尬的内容被筛选掉了,只留下温馨蔼然的部分,因为这个年龄负荷和容 纳全部的真实是一桩困难的事情一定会是这样的,但这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虚假。 只有中年, 既消失了不着边际的幻想, 又尚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承受令他倍感失望的现实 情形,因此他看到的是本真,是
15、原貌,是对立迥异的存在: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 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墅。 外面景色是这样了,这时候,他会更多把眼光回返自身,来观察自己生命中迄今业已成 形的那一片风景。 它是按照他希望的样子呈现的吗?多少人会感到无憾呢?有, 但肯定会是 4 一个很小的数字。 对大多数人来说, 这种体验是强烈的: 曾经幻想过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成, 而且眼看就做不成。失败的恐慌,于是有了真实的形状,沉甸甸的份量。 西方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他因触犯天条而遭天谴,被罚推巨石上山,快到山顶巨石 滚下,于是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没有尽头。这当然是对于人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一种极 端化的比喻,是对
16、人类的根本处境的本体意义上的观照和把握。推石上山,哪怕它一次次滚 落在对这种境况的平静的认可和接受中,人显示了自己的尊严和力量。中年的人生,相 当的一部分,甚至是多数,对人对事,都已经是无可无不可了,但仍然有一些人,秉持自己 的原则,不想就此舍弃,愿意竭尽全力,拼最后一把。 当暮年的沉沉阴影降临时,回忆便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那时,倘若回眸中年岁月 而感到欣慰的,一定是这样的一些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段写投在地面上的树影变化,形象地说明人在生命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受、觉 悟,从而引出人在中年的生命体味这一话题。 B. 对作家厄普
17、代克短篇里的一句话,作者心里先是一丝忐忑不安,接着是不太确定的自信 乐观,到后来终转为中年真切的秋意。 C. 作者引用朱自清的匆匆以及张爱玲的话语,都结合了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在过去 和现在的比较当中,抒发了更切己、更深重的中年之感。 D.文章比较了青年时代与老年阶段看待事物的方式, 认为它们都存在一定的虚假性, 比如都 存在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放大的特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层次勾连,气脉中贯。“急管繁弦,嘈嘈切切,总之都是难免的了”承上收结,“从一 列疾驰的火车上,看到的都是什么样的风景?”开启下文。 B. 文章情感丰富,自然真切。本文综合
18、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生活的叙述、 情感的抒写、人生哲理的阐发,都渗透着作者的真实体验。 C.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除比喻和对比外,作者还引用屈原、李白等人的诗 句,以增强文章的“阐释性”,主要是为了凸显文章的“诗性”特征。 D. 文章铺排“田野,墓地,花园,垃圾站,污水沟,少女,乞丐,简陋的铁皮屋和豪华的别 墅”等对比性形象,形象地写出了中年人生直面生命本真的一面。 8. “急管繁弦”在宋代晏殊的词中用以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文中划线处的“轻 拢慢拨”、“急管繁弦”分别是什么意思?请分别解释其含义。(4 分) 9. 本文流露出来的中年之感,不乏让年轻的“后浪
19、”们清醒、振作的一面。这些启示主要体 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及丁 文皇帝忧 ,时为齐随王谘议,随府在荆镇,仿佛奉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 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高祖形容本壮,及还至京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不复识焉。 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及居帝位,又立七庙 堂,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动左 右。加以文思钦明,能事毕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
20、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 常至戊夜。修饰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大 同 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 5 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天情睿敏,下笔 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诏铭赞诔,箴颂笺奏,爰初在田,洎 登宝历,凡诸文集,又百二十卷。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勤于政务,孜孜无怠。 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纠奸擿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 泣,然后可奏。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庶事繁拥,日傥移中,便嗽口以
21、过。 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常克俭于身,凡皆此类。后宫职司,贵妃以下, 六宫 袆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 诸法事,未尝作乐。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押,盛夏暑月,未尝褰袒。 不正容止,不与人相见,虽觌内竖小臣,亦如遇大宾也。历观古昔帝王人君,恭俭庄敬,艺 能博学,罕或有焉。 (节选自梁书武帝萧衍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 异。 B.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