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 课内阅读题(含答案).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 课内阅读题(含答案).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 课内阅读题含答案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阅读 答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附答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附答案) (一)(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 鲜),天空是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 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 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柔软)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惊 讶),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
2、 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2、文中有 2 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 和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 2 个,分别是 和 。 3、文中“翠色欲流”的“欲”字在字典里有四个解释:欲望;想要;需 要;将要。在这里应该是第( )种解释。 4、文中“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字用得真好,你能说 说好在哪里吗? 5、“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6、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清鲜 明朗 柔美 惊叹 2、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郁郁葱葱 苍翠欲滴 3、 4、答:突出了草原的辽
3、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5、“这种境界”,指的是作者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 6、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 生活在这幅画中! (二)草原(节选)(二)草原(节选)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 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 ) ,只 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
4、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除了些( )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 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 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 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 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 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 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在文段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 “一百五十里”在文段中连续出现了 3 次,这样写的作用是 。 3、下列句子不是比
5、喻句的是( ) 。 A、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C、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 飞过来。 4、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蒙古人民( )的特点。 A、爱美天性 B、热情好客 C、能骑善射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洒脱 忽飞忽落 2、突出草原的辽阔。 3、 B 4、B (三)(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 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 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
6、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 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 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 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丽( ) 愉快( ) 舒服 ( ) 2、文中有 2 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 和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 2 个,分别是 和 。 3、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的线条柔美,把小丘比 作 。 4、作者把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分别比作 和 。 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
7、么?写一写。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 儿又下来, 像 。 5、“一”有以下解释:A、相同 B、数量词 C、专一 D、满、全 “一碧千里”的“一”应取 解释;“一模一样”的“一”应取 解释; “高歌一曲”的“一”应取 解释。 6、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瑰丽 高兴 舒适 2、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郁郁葱葱 苍翠欲滴 3、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4、无边的绿毯 白色的大花 一艘艘白帆在绿色的海洋中航行。 5、D A B 6、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
8、,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 生活在这幅画中! (四)丁香结(四)丁香结 宗璞宗璞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 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 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 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 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 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
9、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 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 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 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 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 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 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 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
10、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 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 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 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 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 味了吗? 1.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 3.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11、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4.著名诗人戴望舒的 雨巷 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 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 原因有二: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 示例: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4.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五)(五)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
12、方向。他们回 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 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 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 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 。 2为什么说五壮士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的声音”? 3文中表现声音大的词语是 ,表现英雄气概的词语是 。 4加点的“屹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参考答案:
13、参考答案: 1. 英勇跳崖。 2. 因为这豪迈的口号声,表明了他们英勇跳崖自我牺牲的原因,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侵略 者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所以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3.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4.不能,“屹立”表示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形容五壮士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而“站立” 不能体现出这层意义。 (六)(六) 五位壮士( 矗立 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回望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 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 马宝玉(感动 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 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
14、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互相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 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 2、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改为“被”字句) (2)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缩句) 3、“这声音”指的是: 4、“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 : 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矗立 回望 感动 互相 2、(1)那支从敌人手里多来的
15、枪被他砸碎了。 (2)脸上露出了喜悦。 3、“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4、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5、写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崖的事迹。 (七)(七)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 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 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 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 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16、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 2、班长马宝玉为什么会心情“激动”? 3、选文中,表现声音大的词语是 ,表现英雄气概的词语 是: 。 4、加点的“屹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英勇跳崖 2. 他们完成了任务很高兴。 3.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4.不能,“屹立”表示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形容五壮士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而“站立” 不能体现出这层意义。 (八)(八)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 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
17、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 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 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 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 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 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18、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段话写的是 的场面,作者按 的顺 序,略写 的情况,详写 和 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指的是 3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 句,用 比喻广场上的人群,把 比作海上的波 浪。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