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问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雨 东坡 突围
- 资源描述:
-
1、 我我我我们们们们将将将将不不不不定定定定期期期期陆陆陆陆续续续续公公公公益益益益推推推推送送送送问问问问渠渠渠渠系系系系列列列列阅阅阅阅读读读读材材材材料料料料 苏东坡突围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 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 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 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 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 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 “在中国文化
2、史上,您最喜欢 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 “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 我回答: 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 “您是说 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 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 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 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 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 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
3、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 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 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 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 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 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 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 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
4、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 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 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 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 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 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 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 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
5、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 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 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 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 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 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 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 口气,四周一片静
6、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 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 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二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 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 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 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 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 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 哄式的贬损,两种起
7、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 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 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 很值得说一说。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 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 交代出来。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 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 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 太相信,在将
8、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 宋神宗绝对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他深知苏东 坡的才华,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护苏东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 祖母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不是非常安全吗?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 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为转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下了大狱。这 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 态,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的所谓谏官,充当朝廷 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弊端甚多。这些具有舆论形象 的谏官所说的话
9、,别人无法声辩,也不存在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 仗于他们的私人品质,但对私人品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所谓舆论 云云常常成为一种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 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 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 的混乱!苏东坡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所谓舆 论和批评,足以改变朝廷决策者的心态,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杀伤力( “言及乘舆, 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 ,必须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于自身 地位的不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没想到,正是苏
10、东坡自己尝到了他预言过的苦 果,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 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 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 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 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 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这人可称之为“检举揭发专业户” ,在揭发苏东坡的同时他还揭 发了另一个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荐他做官的大恩人。这位大恩
11、人给他写了一封 信,拿了女婿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朋友间非常正常的小事往来, 没想到他竟然忘恩负义地给皇帝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 都是官员,我又在舆论领域,他让我辅导他女婿总不大妥当。皇帝看了他的检 举揭发,也就降了那个人的职。这简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 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等人相呼应,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 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 。苏东坡的这封感谢信皇帝早已看过, 没发现问题,舒dan3却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苏东坡正在反 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 愤惋”的程度! “愤
12、”是愤苏东坡, “惋”是惋皇上。有多少忠义之士在“愤惋” 呢?他说是“无不” ,也就是百分之百,无一遗漏。这种数量统计完全无法验证, 却能使注重社会名声的神宗皇帝心头一咯噔。 又如李定。这是一个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对苏东 坡的攻击最凶。他归纳了苏东坡的许多罪名,但我仔细鉴别后发现,他特别关 注的是苏东坡早年的贫寒出身、现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会名声。这些都不能 列入犯罪的范畴,但他似乎压抑不住地对这几点表示出最大的愤慨。说苏东坡 “起于草野垢贱之余” , “初无学术,滥得时名” , “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 以鼓动流俗” ,等等。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
13、坡不学 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 会名声和世俗鼓动力是“滥得” 。总而言之,李定的攻击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 埋藏着一个最深秘的原素:妒忌。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 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 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装样子 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珪。这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 下第一,实际上他写诗作文绕来绕去都离不开“金玉锦绣”这些字眼,大家暗 暗掩口而笑,他还自我感觉良好。现在,一个后起之秀苏东坡名震文坛,他当 然要想尽一
14、切办法来对付。有一次他对皇帝说: “苏东坡对皇上确实有二心。 ” 皇帝问: “何以见得?”他举出苏东坡一首写桧树的诗中有“蛰龙”二字为证, 皇帝不解,说: “诗人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 “写到了龙还不是写 皇帝吗?”皇帝倒是头脑清醒,反驳道: “未必,人家叫诸葛亮还叫卧龙呢! ” 这个王珪用心如此低下,文章能好到哪儿去呢?更不必说与苏东坡来较量了。 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欺骗不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 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的前面。 又如李宜之。这又是另一种特例,做着一个芝麻绿豆小官,在安徽灵璧县 听说苏东坡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
15、词 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 影响取士。看来这位李宜之除了心术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问题,你看他连诬 陷的口子都找得不伦不类。但是,在没有理性法庭的情况下,再愚蠢的指控也 能成立,因此对散落全国各地的李宜之们构成了一个鼓励。为什么档次这样低 下的人也会挤进来围攻苏东坡?当代苏东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说得很好: “他也 来插上一手,无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 使自己增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目的确实也部分地达到了,例如我今 天写这篇文章竟然还会写到李宜之这个名字,便完全是因为他参与了对苏东坡 的围攻,否则他没有任何理由被
16、哪怕是同一时代的人写在印刷品里。我的一些 青年朋友根据他们对当今世俗心理的多方位体察,觉得李宜之这样的人未必是 为了留名于历史,而是出于一种可称作“砸窗了”的恶作剧心理。晚上,一群 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拣一块石子扔过去,谈不上 什么目的,只图在几个小朋友中间出点风头而已。我觉得我的青年朋友们把李 宜之看得过于现代派、也过于城市化了。李宜之的行为主要出于一种政治投机, 听说苏东坡有点麻烦,就把麻烦闹得大一点,反正对内不会负道义责任,对外 不会负法律责任,乐得投井下石,撑顺风船。这样的人倒是没有胆量像李定、 舒和王王圭那样首先向一位文化名人发难,说不定前两天还 在到处吹嘘在
17、什么地方有幸见过苏东坡、硬把苏东坡说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老 师呢。 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 来吧: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 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 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 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 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 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 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