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题.doc

  • 上传人(卖家):汀枫
  • 文档编号:698147
  • 上传时间:2020-08-14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7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题.doc》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乡土中国 阅读 乡土 中国 测试
    资源描述:

    1、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课后巩固课后巩固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8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80分 实际得分: 分 一、内容理解题(7分)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 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 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 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 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 非出于“愚”,而是

    2、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 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 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 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 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 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 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 的讨价还价、算账

    3、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答案 BD 解析 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 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 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 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 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制的社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 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 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

    4、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 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 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 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 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 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 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 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

    5、而不同”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A项,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 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 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 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机构,所以错误。C项,“以 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错误,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故错误。 二、材料概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5题。 传统社会最

    6、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 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 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 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 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 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 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 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

    7、,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 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斯隆领导 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 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 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 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 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 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3.依据文本,说说如何理

    8、解“涟漪效应”。(5 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说明圈子 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需要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 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 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 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便是“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 密”。 4.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举例论证,正面证明“现 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

    9、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 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例子出现在选文的第 4段,而这一段的中心观点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 子化,树契约化”。而“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 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是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一个典范,作者 以此为例子,证明的就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 树契约化”这一观点。 5.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5分) 参考答案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 俗。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 受、产生腐败。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

    10、”,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 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圈子”化危害性的相关信息,然后逐一 归纳得出答案。第 3段可筛选出“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 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信息,第 4段可筛选出“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 影响决策的客观性”等信息,最后一段可筛选出“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 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 地”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理解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题。(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

    11、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 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 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 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 “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 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 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 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 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

    12、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 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 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 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 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 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 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 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 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 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

    13、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 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 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 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 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 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 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 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

    14、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 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 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 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 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 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 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 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 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

    15、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 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 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6.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 分) ( )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 “无法”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 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 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

    16、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 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答案 C 解析 A项,概括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 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说法绝对。“只有乡土 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 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 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

    17、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 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 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答案 C 解析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 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 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 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 范而有秩序。

    18、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 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答案 D 解析“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题。(9分)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 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 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 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 就是孤立和隔

    19、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 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 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 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 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 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 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 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

    20、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 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 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 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 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 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 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 “习”字。“学”是和

    21、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 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 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 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 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 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 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 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 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

    22、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 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 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 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 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 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 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 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 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9.下列对

    23、“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 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 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 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答案 A 解析 A项,见第一段;B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 “孤立

    24、、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见第四段,“为了谋生这一 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它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 的团结”;D项,见第三、四段,“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有误,原文 是“无须选择”。 1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 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 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 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

    25、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 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答案 C 解析 A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说法绝对;B项,强加因果;C项,见 第六段;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合文意。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 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 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26、。论语中孔子因人而 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 B 解析 A项,见第四段;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 联系”无中生有;C项,见第七段;D项,见第八段。 四、写作(40分) 1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 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 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 看起来像

    27、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 生人。”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体现了一个熟人 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 张关系网。而齐尔格特 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 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 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 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 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 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 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 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表现为冷漠、封闭的特征,人 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或契约来维系。因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熟人是把双刃剑,帮你也会害了你或害了陌生人。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一种进步。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需重构社会信任。 在规则与人性交融中抒写公平/用人情看守心灵,用规则看守公平。 陌生的熟人和亲近的陌生人/远近、亲疏、陌生和熟悉,剪不断,理还 乱。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题.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9814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