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语文人教版《师说》全解-杨树.doc

  • 上传人(卖家):汀枫
  • 文档编号:698083
  • 上传时间:2020-08-14
  • 格式:DOC
  • 页数:36
  • 大小:64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语文人教版《师说》全解-杨树.doc》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师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杨树 下载 _人教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 1 - 高中语文师说全解高中语文师说全解 杨树杨树 一、师说原文 . - 1 - 二、诗文翻译 . - 2 - 三、 师说基础知识 . - 3 - 四、写作背景 . - 7 - 五、难点、重点分析 . - 8 - 六、作者介绍 . - 11 - 七、 师说议论方式 . - 12 - 八、 师说解读 . - 15 - 九、韩愈传世名言 . - 17 - 十、 师说写法特点 . - 18 - 十一、 读韩愈 . - 18 - 十二、 师说的语境 . - 22 - 十三、 师说中师道观 . - 26 - 十四、古文运动 . - 27 - 十五、 师说知识检测 . - 28 - 一、一、师说师说

    2、原文原文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2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二、二、诗文翻译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

    4、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 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 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 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 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 (古代) 从师 (学习) 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

    5、难了!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 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 (就) 更加圣明,愚人 (就) 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 (能)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 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 些孩子们的老师, (是) 教孩子们文字, (帮助他们) 学习断句的 (老师) ,不是我所说的 (能) 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 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

    6、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 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 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 - 3 - 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 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 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 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 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

    7、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 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 贤能 (都) 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 (里面) 一定有 (可以当) 我的老师 (的人) 。”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 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 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 人(

    8、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三、师说基础知识三、师说基础知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 4 -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

    9、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 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

    10、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 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 5 -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

    11、,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12、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 6 -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

    13、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

    14、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 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7 -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

    15、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

    16、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四、写作写作背景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 802 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 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於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 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覆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 - 8 - 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 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 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

    17、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 社会上“耻 学于师”的陋习, 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 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 在国子监任 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 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 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 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 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

    18、韩 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 学业如何, 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 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 收召后学, 作 师说 , 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 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 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 写文章不重

    19、 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 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 韩愈 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 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 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 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五、五、难点、重点分析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 第 1 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 9 - 第一层(第 1 句) ,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 “传道” 、

    20、 “受 业” 、 “解惑” 。 第二层(第 2、3 句) ,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 ,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 46 句) ,阐述择师的标准。第 6 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 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 2 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 1、2 句) ,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 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 35 句)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21、的原因。 第三层(第 68 句) ,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 “小学而 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 913 句)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 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 3 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 2 段和第 3 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中心论点。 第 4 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 3 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 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

    22、释。 分析: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学者: 求学的人。 这里所说的 “古之学者” , 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 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 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 “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年:生年。于:比。 “于吾”作“生”的补语” ,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 生” ,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

    23、更加愚昧。一个“圣” “愚”是名词,第二个“圣” - 10 - “愚”是形容词。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 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即“不 知句读” , “惑之不解”即“不解惑” 。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 。这几个分句运用 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 (三)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 ,

    2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 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 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 3 段中,又运用孔子 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 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 “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 ” ,又一次强调 了他的观点。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初中 学过的捕蛇者说 、 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 类文体,就可

    25、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 ,即“说师” ,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 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 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 深刻含义。 分析:关于老师的职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 ,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 ,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 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

    26、要: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否定“生而知之” ,明确“学而后知” ,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 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有而已。 ”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 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 11 -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也”? 我们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习读还远远 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

    27、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按照现在的说法, 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 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分析: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 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 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

    28、,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 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 种是耻学于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并“抗颜为 师” ,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的看法, 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题的局限性, 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 “智” 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 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

    29、强调学习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 人,受教育的条件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 “其智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 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 。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 六、六、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 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29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

    30、来任 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 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 - 12 - 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 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 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 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 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

    31、在文中阐述了 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 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七、七、师说议论方式师说议论方式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 1 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 “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 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 ,把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 容、

    32、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 “以” 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所”指代“老师” ,译为“他” , “以”译为“靠” 。全句译为: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句中 的“道” ,包含“仁” 、 “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 等思想观点; “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 ; “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33、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 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 示反诘语气, “知”是“管、追究” 。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 “所存” ,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 。句中 - 13 - “道之所存”作主语, “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34、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 想。 2分析第 2 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 1 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 1 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 面论证第 1 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 ,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

    35、圣明”或“愚昧”的意思; 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 “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 “此”指代“从师 与否” 。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 ,指文字、书写; “句读”指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 (倒去)问老 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 (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

    36、” ,指道德、学问, “足” ,是程度副词, “足以” , “很”的意思。 “其可怪 也欤” ,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 14 - 1古圣人与今众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 愚益愚 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与对其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37、大夫(横比)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 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3分析第 3 段: 第 3 段与第 1 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 1 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 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 ,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 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 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 4 段: 作者为什

    38、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 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 “作师说以贻之” ,句中“贻” 现在称为“赠送” ,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 、 “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 拘于时”照应第 2 段, “能行古道”照应第 3 段。 本文论证结构: - 15 - 八、八、师说师说解读解读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 ,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 韩愈 35 岁,刚由洛阳闲居

    39、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 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 者的范围,形成一个 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 的思想, 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 提倡先秦 两汉的古文, 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 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 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 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 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 的 开展与形成,起

    40、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 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 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 指示。 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 的古文家自 命。 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他并不悔, 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 798) ,先教李翱学古 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 ,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 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

    41、年人张彻读古 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 (800801) 。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 奖励有加。 他在重答李翊书 - 16 - 中说: “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 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 貌的态度对待一切 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 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 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 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

    42、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 要引起人们 的奇怪, 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 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 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 不管人们怎样 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 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 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 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 示愤慨, 也为向他请教的青 年担忧。 师说 的最后一段, 声明写作的由来, 说这是为了一个“好 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 的 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 他首先 (第 1 段) 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 因为人不能“生 而知 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 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 (贵贱)或年龄(长少) 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师说》全解-杨树.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9808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