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单元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doc》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单元 地球 边上 红烛
- 资源描述:
-
1、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课后篇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 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的反映。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发泄和排遣,( ),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 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 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 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 大器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
2、和力量。 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 “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的分 析 :“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 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诗即使 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 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思熟虑 安贫乐道 鞭辟入里 唯利是图 B.深思熟虑 安身立命 力透纸背 唯利是图 C
3、.心血来潮 安身立命 鞭辟入里 急功近利 D.心血来潮 安贫乐道 力透纸背 急功近利 答案 C 解析深思熟虑:意思是深入细致地考虑。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根据句中“很随意”一 词,可以排除“深思熟虑”。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贫乐道:指安于贫穷的境遇, 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句中没有贫穷的意思,排除“安贫乐道”。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 明问题,深中要害。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力透纸背”在句中适用对象错 误,排除。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 句中“草率”一词,“急功近利”更适合语境。根据
4、以上分析,选 C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一种深度,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 B.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 C.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不是一种深度 D.不是一种深度,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句式一致的角度,结合前一句“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同时依据关联 词语“不是而是”,确定表达的语意与顺序。由此排除 A、C、D 三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 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
5、,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B.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 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 C.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 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D.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 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创作的强大的建构能力。 答案 A 解析画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该放在“她的长诗写作”后
6、面;二、语 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前后句关系颠倒,应该是“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 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三、句式杂糅,最后一句“源于创作的”两种格式糅 合在一起,删掉“而创作的”。综合以上错误类型,A 项正确。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听说令兄已成当代金融翘楚,久仰令兄大名,想当年与他同桌三年,万分荣幸。 B.您光临寒舍,并亲自书写爱莲说补壁,我何德何能,得此墨宝,定当惠存。 C.为庆祝家慈七十寿辰,谨定于公历 6 月 2日于南方酒店举行寿宴,敬备薄酌恭候。 D.十年的红学研究成果即将付梓,作为您的高足,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7、。 答案 C 解析 A项,“久仰”形容仰慕已久的意思,表示敬慕,大多在初次见面时说。此处用于同学,使用错误。B 项,“补壁”用错,谦敬不当;“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D 项,“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此处自称为“高足”,不当。 5.请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与所给的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参考答案司马迁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终于写成了史记。 曹雪芹历经十年,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埋头耕耘,终于写出了红楼梦。 解析仿写句子要注意字数、句式的大体一致,内容要
8、流畅,思想要健康向上。 6.学了闻一多的红烛,了解了他的生平,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词示例,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简洁流 畅的颁奖词。不超过 300字。 示例下面是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的颁奖词: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 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答案示例作为学者,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 几年辛苦终于凝结成唐诗杂论;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楚辞校补! 作为民主斗士,他说了就做。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站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慷
9、慨陈词,最 后为革命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他就是有着红烛精神的闻一多! 解析颁奖词是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 定的思想高度。写时要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 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 是细枝末节。人物事迹点到为止。 二、课内阅读 阅读闻一多的红烛,完成 78题。 7.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 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
10、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 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 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 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 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答案 B 解析“反问的手法”有误,诗人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 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
11、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解析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来解答此题。本诗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 伟大抱负。运用象征手法,利用“红烛”来托物言志,表达情感。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 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4 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15分) 闻一多的转变 从 1927 年到 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 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12、。作为 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 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 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 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 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 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