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高三假日强化01(原卷版)-高中语文素材.doc

  • 上传人(卖家):汀枫
  • 文档编号:697926
  • 上传时间:2020-08-14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92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高三假日强化01(原卷版)-高中语文素材.doc》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高 假日 强化 01 原卷版 高中语文 素材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新课练新课练 01 01 强化练习(一)强化练习(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 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一种_的“人情礼” ,发人深省。 ( )。 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 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 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 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寻常日子里的每一次起伏,亲朋好 友都会相聚一堂。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磨灭的人情。 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

    2、、辣的、怪的。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 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_的人情交往,则如同这种以 “我”为中心的“人情旋涡” ,甚至变成一种敛财手段,简单化成一种价格,使 这种“人情旋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 “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一边 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_,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间画出一条线, 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 丧大操大办。 “化俗不易,贵在因民。 ”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 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_,在新时代的风尚中

    3、无拘无 束地健步前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方兴未艾 变化 寡淡 束缚 B方兴未艾 变味 淡薄 困扰 C愈演愈烈 变化 淡薄 困扰 D愈演愈烈 变味 寡淡 束缚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 B弥足珍贵的人情味,是甜的 C甜的是人情味,弥足珍贵 D人情味弥足珍贵,更是甜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 段人情往来。 B在南北朝诗人陆

    4、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 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 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 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 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为什么大多数纸质书是长方形?你_以为是出于人类工程学的原 因这样比较便于手持、携带和存放。

    5、_,按照书的作者基思休 斯敦的看法,采用这种形状是_奶牛、山羊和绵羊是长方形的。2000 年前,当现今属于土耳其西部的帕加马的抄写员不再用莎草纸书写,_ 开始使用羊皮纸时,他们_创造了一种出版模式一种可怕的模式, 因为“羊皮纸以一头小牛、一只羊羔或者一个孩子的死亡为起点,是一个血腥、 漫长、有形的过程的最终产品” 。 书以埃及人 5 000 年前发明莎草纸为开端, 追溯了这种圣物的历史,_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了大量类似的生动内容。 A 可能 而且 因为 而 还 然而 B 肯定 但是 进而 和 / 可能 C 必然 然而 / 和 就 / D 可能 但是 因为 而 就 并且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

    6、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最新研究表明,汉语是一种音调语言,能够让人更富乐感。在音调语言中, 一 个 字 的 音 调 不 仅 能 够 传 达 出 不 同 的 强 调 内 容 和 情 感 内 容 , 而 且 _。例如,取决于说话者的音调,汉 语音节“ma”可以表示“妈妈” “马” “大 麻 ” 或 “ 责 骂 ” 等 意 思 。 汉 语 学 习 者 很 快 就 能 学 会 辨 识 _ ,从而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英语中的 ma 仅能代表一个意思,即“妈妈” 。正是这种对音调的语言学关注令 说汉语的孩子能够_方面占据优势。 4阅读下面

    7、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 花卉、禽鸟、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新石器 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鸟兽、虫鱼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玉 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 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 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 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自由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

    8、 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 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 “格物” 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的变化规律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 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 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 “作画贵有古意” “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 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 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 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

    9、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 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 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 情趣。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 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 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 部分, 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 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 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 “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花鸟画中的题材

    10、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 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笔 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 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 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 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也 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特色、具有 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中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 更大的贡

    11、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 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 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彰 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蕴。 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 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

    12、发展历程, 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 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 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 C文章具体分析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 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 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 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 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 B花鸟画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能 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 C花鸟画运用托物言志

    13、等手法,借丰富的题材抒发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足够的文化自信能帮助我们创作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花鸟画,使 其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1.阅读漫画,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从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动 形象的描写,不超过 50 个字。 答: _ _ _ _ (2)为漫画拟一个简明的题目。 答: _ _ _ _ 2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 20 字)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 “所有道路使 用者必须立即让路” 。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

    14、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 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 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 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援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答: _ _ _ _ 3某中学集体出行,到某市长途汽车总站看到下面的这则告示,发现其中 格式和用语上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予以修改。 告 示 各位旅客您好: 因清明假期旅客激增,A 市至 B 市 4 月 3 日5 日的车票已经告罄,本站将 调拨客车增开加班车, 请旅客及时查看本站公布的临时行车信息。 由于该站扩建,

    15、 北门暂时封锁,请旅客听从本站人员的引导,从南门出入。不便之处,敬请各位 旅客谅解。 2019 年 3 月 12 日 A 市长途汽车总站 _改为_; _改为_; _改为_; _改为_; _改为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三 峡 开篇 写 到三 峡 两岸连 绵 的山 峰 遮蔽了 天 空, 又 通过 “_,_”侧面突出了山峰之高。 (2)岳阳楼上有一副长联,其中有“范希文两字关情” ,这两字出自岳阳楼 记中“_,_”的名句。 (3)李白蜀道难中“_,_” 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 维 天官 动将星,汉地

    16、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 “得青字” 即拈得青字韵。 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 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 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 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紧扣题目, “天官” “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 “柳条青” 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描写两军对阵的场面, “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震天军声, “万 里”二字极写唐军阵势浩大。 C

    17、颈联揭示赵都督的内心世界, “辞凤阙”写出征, “取龙庭”写鏖战。无 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 ,都下定“忘身” “报国”的决心。 D这首诗与王维诗中常见的淡远、清新、自然的风格不同,呈现出笔力雄 健、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 _ _ _ _ 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八 千 粟 孙桂芳 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 小,却颗颗饱满。 说文解字中说: “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 ” 诗经小雅 说: “交交桑扈,率场

    18、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榖?”在 “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 8000 年。 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 8000 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 粟” ,一个经过 8000 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 土的“八千粟” ,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 早 2000 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 国北方。 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 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 在两河之上,更是建

    19、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 的孤独席卷而来。8000 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 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 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 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辽远!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 的中原, 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 无迹可觅。 敖汉的粟米, 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 8000 年。 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 上,分布着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

    20、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 等七种考古学文化, 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 历史的长河, 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 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 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 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 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 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 “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 看的。 ”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

    21、稼地里如 船划行着。 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 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 我不由得深深感叹, 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 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 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 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 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 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 8000 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 的粟米了。 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 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 大的空间, 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 敖汉却是

    22、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 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 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 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 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中华,以农立国。 管子轻重乙说: “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 ” 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 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

    23、的, “社稷”成为国 家的象征。 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 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 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 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 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 繁衍。 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 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 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

    24、等高 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2)文章第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 _ _ _ _ _ _ (3)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说明。 答: _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高三假日强化01(原卷版)-高中语文素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9792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