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6956192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3.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 年高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

    2、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

    3、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注倍:通“背”,违背。刿:割,刺伤。铦(tin):锋利。土:通“杜”,堵塞。底:通“砥”,磨砺。队:同“堕”,毁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

    4、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C“何以知其然也”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

    5、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B卫国国君在卫国遭到赵国的袭击时,仓促间披头散发逃到魏国求援军。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5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

    6、而以备急难。韩注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城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

    7、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

    8、,不使吾得之目矣。(节选自苏洵权书)注韩,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B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C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D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

    9、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善军者”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B“治寡者法欲简”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简”字含义不同。C“当敌之冲”与“一夫当关”(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D“偃旗”,文中是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与曹刿论战中齐师“旗靡”状况不同。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环境,要分散兵力并缓慢行进,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

    10、则是扰乱敌军计划。B城堡有两种情况不易防守:一是士兵太少;二是城堡太小。但贤能的将领善用疑兵等也能出奇制胜,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就有此描写。C在背靠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时,要让士兵认为阵形牢不可破,以此坚定信心;在进攻时,要使士兵觉得有危险,这样他们更会拼死作战。D在战场上,敌人会故意用一些行为迷惑我们,这时我们需要冷静观察,切勿盲动,因为敌人真要有所行动,是不会让我们轻易发现的。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2)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10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如期实现百年强军的奋斗

    11、目标。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意义,以及有何借鉴启示。(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邢子愿名侗,美皙清扬,左眉有黑子,相者以为文星。十四入庠,十七,督学使安福邹公奇之曰:“是天下才也。”召读书于其堂,为亲行冠礼。子愿以甲戌成进士,其出与司礼冯保相值于道。保时负上宠,气势赫然,从者驱公马使避。公大声曰:“余山东邢侗,岂畏人者!”保卒让路而去,举朝以为快。万历乙巳冬,余以待补诣燕道广川,值河水不得前,馆于马氏,子愿乃自临邑驱百里至广川。饮之半夜,子愿曰:“余自今与公为硕交矣,后死者请为铭。”受南宫令,益自袚除其心,以爱民为主,罢一切供亿,所用悉自家饷。民有讼,片言决断,两

    12、造咸服,称为神明。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已按三吴,岁荒,便宜开赈而后上,民无转徙。擢陕西行太仆寺少卿,而念两尊人老,遂移病自免,三上得请。时年方三十余耳。朝暮视寝膳,不离二亲侧,极力市五方珍进之。母忽病,子愿时顾大女于齐河,闻耗星夜即旋,长路母前请罪。反首抢地祈于天,百计医祷勿效,母终。头触壁,水不下咽,三日几死。座主东阿于文定里居,岁一往候。文定恒语:“子天下才,惜无知子者。”既相,子愿饯之,祝曰:“天下人才何限,必有贤于侗者,无以小子示天下私。”文定甫入朝,遽卒。公往迎丧都门外,抵东阿。经纪其丧,凡请谥、请祀学宫,皆为效力。为碑,手书之。李于鳞后不振

    13、,资之购故白雪楼以居,置田瞻之。其他与殡、与赈,不可枚举。古称不朽,功德与言,卓哉邢君,实禀其全。我铭其邱,用垂千年。(节选自冯时可明中顺大夫陕西行太仆寺少卿知吾邢公墓道碑铭)【注】邱:坟墓。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B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C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D月试诸/生自备饔飧/寒畯仍周之/所得名士/应举者甚多/以廉吏高第/征拜御史/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

    14、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礼,古代男子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才由父亲为其梳发,带上新帽,表示其已成人。B硕,坚固之意,硕交,指坚固如石的交情或有坚实交情的朋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挚友”“知己”。C移病,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古代辞官常用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等。D抢地,用头触地、撞地。此处和战国策中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情感不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邢侗性格耿直,不惧权贵。他在路上遇到气焰嚣张的冯保,并不避让,致使冯保改道而走,让全天下的人拍手称快。B邢侗为官廉洁,善于断案。他不贪占公家财务,所用的衣食都

    15、出自家里;处理百姓的诉讼案件让两方当事人都信服。C邢侗敬重师长,注重友情。对于文定,他生前问候,死后亲自处理丧事;对李于鳞,他资助其购回白雪楼来居住。D邢侗关爱百姓,孝敬父母。灾荒之年,他开仓放粮,使百姓无流离之苦;他为赡养父母,不惜中年就辞官归家尽孝。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愿时顾大女于齐河,闻耗星夜即旋,长跽母前请罪。(2)天下人才何限,必有贤于侗者,无以小子示天下私。15作者为邢侗写此文的原因有哪些?(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

    16、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妄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

    17、:“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有,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节选自资治通鉴)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

    18、邮驿以济旋师B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C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D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制,文中两个“制”字含义相同,都应该翻译为“命令”。C伽蓝,梵语,佛教的寺庙,唐朝女帝武则天信奉推崇佛教。D宿直,宿直于古代是指官员夜间在规定的机构轮流值班。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北道百姓

    19、被突厥驱赶逼迫,等突厥撤退后,他们害怕被处死,往往逃跑躲藏起来。B狄仁杰不认同朝廷议政的人的观点,指出他们的做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投敌的思想。C狄仁杰认为物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终究来自于地里,不应烦扰老百姓来获取物资。D每次面对狄仁杰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女帝武则天都深以为然心悦诚服,予以采纳。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2)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20清人蓝鼎元评价狄仁杰为:“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请根据节选文段,简要概括狄仁杰为让河北安定,做了哪些义事?(3分

    20、)第 9 页 共 18 页参考答案【答案】1B 2A 3B 4(1)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2)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力量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 5苏秦用干将、莫邪做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会伤害人。苏秦用坚箭、利金做比喻。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苏秦用卫赵之战做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己兵弱,偏要同强国为敌;

    21、国家疲惫,偏要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偏要蛮干到底;自己兵弱,却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国小,偏要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了,偏偏喜欢行诈。“兵弱而好敌强”与“国罢而好众怨”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在“强”“怨”后断开,排除AD;“憎下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误。“藉”,凭借。/借给。句意: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这就是所谓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敌人粮食”啊!B.正确。C.正确。“然”,这样。/的样子。句意: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D.正确。“以”,因为。句意:因为齐国把

    22、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况且因为你有身孕了。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披头散发”错误,根据原文“卫君跣行”,应该是“光脚逃走”。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譬”,像;“弦机”,强弓劲弩;“藉”,借助。(2)“为”,治理;“料”,估计;“从”,联合。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可知,苏秦用干将、莫邪做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会伤害人。由“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可知,苏秦用坚箭、利金做比喻。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就

    23、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由“昔者赵氏袭卫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可知,苏秦用卫赵之战做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参考译文: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用兵打仗喜欢首先发难的将有忧患,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必定借势而为,且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违背时势,却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譬如说,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

    24、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则不能破损毫发。而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钝而无力,那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物。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赵国袭击卫国,车不停顿,人不歇息,逼近了卫国,修筑刚平城,卫都有八座城门被堵塞,两座城门被摧毁,呈现出亡国的景象。卫国国君光着脚,去向魏国告急。魏王身披战袍,磨砺宝剑,亲自领兵向赵国挑战,邯郸大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乱作一团。卫国有了魏国做依靠,便收集残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刚平,毁坏了中牟的外城。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

    25、东之地。赵国恐惧,楚国救赵国而讨伐魏国,在州西开战,然后穿过魏都大梁的城门,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赵国有了楚国做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蒲,毁坏黄城。所以,刚平被攻破,中牟被毁坏,黄城被削平,棘蒲被烧毁,这都不是赵国、魏国的初衷。可是它们两国非要竭力去做,为什么呢?这是卫国能看准时势和借力掌握权变的缘故。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不是这样。自己兵弱,偏要同强国为敌;国家疲惫,偏要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偏要蛮干到底;自己兵弱,却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国小,偏要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了,偏偏喜欢行诈。如果干这六件事情,还想成为霸主,那就差得太远了。”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

    26、,善于估计军事力量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所以结盟不会成为众怨所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自己的兵力不会消耗,地位不会降低,土地可以开拓,目的可以实现。以前,齐王联结韩、魏两国讨伐秦、楚两国,齐国作战并不是不卖力,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韩、魏,可是天下唯独(将战争)归咎于齐国,为什么呢?因为齐国把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赵主专攻伐;这十个国家,钩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喜欢结盟而招来怨恨,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答案】6A 7C 8A

    27、9(1)军队如果人数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险,如果人数太多就容易发生叛乱;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2)推测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就会以为我们还有富余的兵力,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军队人数少呢? 10现实意义:时局风云变幻,实现强军目标能有效防备国家危难。借鉴启示:强军治军,要坚守正义,打造正义之师;要严于法纪,打造严明之师。【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锐气

    28、浪费粮食而延缓取胜的时期;把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古之善攻者”“善守者”,为陈述对象,放在句首作主语,后面都要断开,“不尽兵以攻坚城”“不尽兵以守敌冲”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BD;“尽兵以守敌冲”和前面“尽兵以攻坚城”句式对称,句意相关,要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CD。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治军;驻军,驻扎。两句中的“军”字含义不同。句意:古时善于治军的人。/沛公驻军在霸上。B.正确。简明;选拔。句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军法要简明。/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C.“含义相同”错误

    29、。面对;把守。句意:面对着敌人的进攻。/一个人把着关口。D.正确。放倒旗子,隐秘军情的做法;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状况不同。句意:收卷军旗,停止击鼓。/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分散兵力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缓慢前行的目的则是扰乱敌军计划”错。原文为“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应是分散兵力是扰乱敌军计划,缓慢前行的目的则可以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如果;“叛”,发生叛乱;“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状语后置句,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

    30、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2)“度”,推测;“潜”,暗中;“彼不我测”,宾语前置句,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谓”,以为;“患”,担心。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可知,现实意义:时局风云变幻,实现强军目标能有效防备国家危难。由原文“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可知,借鉴启示:强军治军,要坚守正义,打造正义之师;要严于法纪,打造严明之师。参考译文:古时善

    31、于治军的人,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正义在里面。不是让他们发动战争,不是要他们去掠夺,而是要让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在韩原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他赦免的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军队如果人数太少就容易遇到危险,如果人数太多就容易发生叛乱;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更困难,没有什么比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更危险。所以治理人数多的军队,军法要详细,军法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少的军队,军法要简明,军法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这样,士兵就不能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军法详尽的军队,即使

    32、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率领人数多的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艰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敌人的伏兵就不知道攻击我军哪里,这样敌人约定好的计划也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易产生恐惧心理,军队缓慢行进,来消除士兵的恐惧。用兵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进攻与防守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因此城堡有两种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面对着敌人的进攻,没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

    33、我们若运用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他们也不会相信。推测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想不到我们的部署,就会以为我们还有富余的兵力,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军队人数少呢?收卷军旗,停止击鼓,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松懈突然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逃散,又为什么忧虑城小呢?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锐气浪费粮食而延缓取胜的时期;把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

    34、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所以说进攻时应该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时也应该防守敌人所不攻打的地方。背靠城墙打仗,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士兵不感到恐惧才行。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拼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士兵拼死作战才行。平时同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会引起惊愕猜忌;敌人用可疑的表现迷惑我们,反而安然

    35、处之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所以,聪明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使我们内心产生疑问,有疑问,就应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以得知敌人的真实情况;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迷惑,那是敌人迷惑我们。因此,心里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冷静观察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答案】11 C 12A 13A 14(1)邢子愿当时正在齐河照顾大女儿,听到消息后,连夜就赶了回来,长时间跪在母亲床前,向母亲请罪。(2)天下人才无限,一定有比邢侗贤能的人,你不要因为我邢侗而在天下人面前

    36、显示出你的私心。 15兑现两人的约定,后死者为先去世的人写铭文。记述邢侗的行事,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希望通过文字让后人了解邢侗,传承他的精神风范。【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每个月对入学的生员进行考试,邢子愿都自己准备饭食。对于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邢子愿仍然尽力周济他们。因此,所发现的才华出众的人有很多是来自参加考试中的,邢子愿也因为在官吏考核中成绩优等而被征召,被授予御史的职务。“月试诸生”,“诸生”作“试”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寒畯仍周之”,“之”代词,作“周”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至二十岁才由父亲为

    37、其梳发”错误。冠礼时,为加冠者梳发,带上新帽的人多为其他长辈,而不是其父亲。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A.“让全天下的人拍手称快”错误。文中为“举朝以为快”,拍手称快的人应为朝中的大臣们,而不是全天下的人。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顾”,照看;“耗”,消息;“跽”,长跪、跪。(2)“何限”,无限;“小子”,我,指邢侗;“示”,显示,给看。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中有“后死者请为铭”,可知写此文是兑现两人的约定。文中有“卓哉邢君,实禀其全”,称颂邢侗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记述邢侗的行事,表达自己的敬重之情

    38、。文中“我铭其邱,用垂千年”,希望通过此文让后人了解邢侗。参考译文:邢子愿,名侗,皮肤白皙,眉目有神,左眉上有颗黑痣,看相的人说他是文曲星下凡。十四岁进入学校学习,十七岁时,督学使邹安福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是天下的人才啊。”邹安福召他到其学堂读书,亲自为他主持加冠礼。邢子愿在甲戌年考中进士,他出行时与朝中司礼冯保在路上相遇。冯保当时凭借皇帝的恩宠,气焰嚣张,他的随从人员驱赶邢子愿的马,让他避让。邢子愿大声说:“我是山东的邢侗,怎么能畏惧他呢!”冯保最终让开道路离去,全朝的受冯保欺压的臣子都拍手称快。万历乙巳年冬天,我因为候补任职到了广川。正赶上河水泛滥,无法前行,就住在马氏家中,邢子愿于是

    39、从临邑骑马百里到了广川。我和他饮酒到半夜,邢子愿说:“自今以后,我和您成为了情谊深厚的朋友,后死的人要为先去世的人写碑铭。”邢子愿被任命为南宫县令,越发让自己心灵纯洁,把关爱百姓生活放在第一位,放弃了朝廷给予的所有生活供给,所用的物品全部取自家中。百姓有诉讼,简短的几句话语就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诉讼的双方当事人都很信服,把他奉为神明。每个月对入学的生员进行考试,邢子愿都自己准备饭食。对于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邢子愿仍然尽力周济他们。因此,所发现的才华出众的人有很多是来自参加考试中的,邢子愿也因为在官吏考核中成绩优等而被征召,被授予御史的职务。不久,巡行按察三吴地区,赶上收成不好的荒年,根据实际

    40、情况自行决断开仓救济百姓,而后上奏朝廷,百姓没有辗转流浪和迁徙外地的。邢子愿被提拔为陕西代理太仆寺少卿,想到家中父母年纪大了,就自己上书称病请求免去官职,三次上书后请求得到了允许。当年,邢子愿才三十多岁。邢子愿早晚关注父母的起居和膳食,时刻不离父母身边,尽力购买各地珍馐呈现给父母。母亲突然生病,邢子愿当时正在齐河照顾大女儿,听到消息后,连夜就赶了回来,长时间跪在母亲床前,向母亲请罪。回头以头碰地向上天祈祷,用尽办法向医生请求,没有效果,母亲还是去世了。邢子愿用头撞墙,悲痛得水都不能咽下,三日后,差一点死去。邢子愿参加科考时的主考官东阿人于文定引退回乡居住,邢子愿每年都会去问候一次。于文定总是说

    41、:“你是天下的才子,可惜没有人了解你啊。”于文定被任命为宰相后,邢子愿为他饯行,祝词中说:“天下人才无限,一定有比邢侗贤能的人,你不要因为我邢侗而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你的私心。”于文定刚一入朝,突然死去。邢侗亲自到都门外去迎丧,并一直护送到东阿。料理于文定的丧事,所有的到朝廷申请谥号、到学宫祭祀等事务,邢子愿都尽心效力。邢子愿为于文定竖立墓碑,并亲手书写碑文。李于鳞的后代不兴旺,邢子愿资助他购买回以前居住的白雪楼让李于鳞居住,购置田产来供养他。其他的和殡葬、和救助相关的事,数不胜数。古人称说不朽的,只有人的功德行为和言语,卓越的邢子愿,实际上他的才华都齐备。我为他的坟墓写碑铭,希望他的事迹流传千

    42、年。【答案】16A 17B 18D 19(1)人就如同水一样,堵塞它就会成为泉,疏导它就会成为河流,或通或塞都随意而流,哪里有固定的形态!(2)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还要耗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 20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全都送回原籍。散发粮食救济贫困的人。以身作则,禁止部下侵扰百姓。【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狄仁杰于是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并全都送回原籍,发放粮食救济贫困的人,修驿馆以利于官军撤回。“驱掠者”指“驱赶掠夺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贫乏”

    43、指“贫困的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都应该翻译为命令”错误。“制从之”中“制”的意思是“命令”,“制过宫阙”中“制”的意思是“在建筑规模上”。句意:皇上命令照此处理。/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女帝武则天都深以为然心悦诚服”错误。由原文“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可知,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由此可知,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说明并不是都深以为然心悦诚服。故选D。19本题考查学

    44、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如同,“壅”,堵塞;“疏”,疏导;“岂”,哪里;“常性”,固定的形态。(2)“比”,近年;“不节”,时有发生;“官财”,国库资财;“隅”,角落;“将何以救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为“将以何救之”。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可知,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全都送回原籍。结合“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可知,散发粮食救济贫困的人。结合“恐诸将及使者妄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可知,以身作则,禁止部下侵扰百姓。参考译文:冬季十月癸卯日,(朝廷)任

    45、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所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狄仁杰上疏,认为:“朝廷议政的人都主张惩罚被契丹、突厥胁迫而服从的人,说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但(投敌的)思想却没有区别。确实,在崎山之东附近由于对士兵和作战的器械调遣征发频繁,(百姓)家境全都破败,有的(百姓)被迫逃亡。加上地方官吏利用朝廷法令侵夺吞没(从而获取利益),因此(百姓)起来抗争,在严刑拷打之下,(百姓)就会痛彻肌肤。为情势所迫,(他们才)不再遵循礼义,处在愁苦的环境中,生活没有乐趣,哪里有利便归向哪里,暂且求得生存,这是君子认为惭愧耻辱的事,是小人常有的行为。人就如

    46、同水一样,堵塞它就会成为泉,疏导它就会成为河流,或通或塞都随意而流,哪里有固定的形态!我以为边地的战事暂时发生,不值得忧虑,内陆不安定,这才是大事。惩罚他们则群众情绪害怕忧虑,宽恕他们则反复无常的人也会感到心安。(臣)诚恳希望(您)特别赦免黄河以北各州(的百姓),一律不予追究。”皇上命令照此处理。狄仁杰于是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并全都送回原籍,发放粮食救济贫困的人,修驿馆以利于官军撤回。(狄仁杰)担心各位军官和使者胡乱索取饮食,就自己吃粗茶淡饭,禁止他的部下侵扰百姓,违犯的人必定斩首。黄河以北于是安定了下来。庚申,武则天想要建造一尊大佛像,于是就下令让全国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捐出一

    47、文钱来,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力,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所以不靠损害百姓,那又怎么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还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还要耗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常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采纳他的建议。狄仁杰曾屡次因年老多病的缘故而提出退休的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武则天在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还常常阻止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跪拜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武则天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轮流值班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就不要去打扰狄老先生。辛丑,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9561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