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695099
  • 上传时间:2020-08-13
  • 格式:DOC
  • 页数:39
  • 大小:12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教科版五 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学计划 教案 教学效果 检测 下载 _旧教材(2001版)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 教教科科版版五年级五年级科学科学上册上册第第三单元三单元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一、一、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目标分解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 检测方法 识 记 理 解 操 作 比 较 运 用 兴 趣 a b c d e 1、地 球表面 的地形 地 形 包 括高 原 、 高 山 、 盆 地 、 湖 泊、等。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 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看地形 图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 的特点。 2、 地球 内部运 动引起 的地形 变化 认识火山 和地震 了解火山和地震 是怎样改变地形地 貌的。 做板块运

    2、动的实验 3、 坚硬的 岩石会改 变模样吗 了解风化 作用及风 化现象 认识风化的原因 用图表示风化的过程 做模拟实验来验证 推测。 4、 土壤中 有什么 认识土壤 的成分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 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 壤成分分出来。 5、雨水 对土地 的侵蚀 了 解 侵 蚀 的 作 用 通过实验来探究雨 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 教科版五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 (8 8 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细细目表目表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3、) 二、二、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 (8 8 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一)(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 号记录实验结果。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 检测方法 识 记 理 解 操 作 比 较 运 用 兴 趣 a b c d e 6、什么 样 的 土 地 容 易 被侵蚀

    4、 坡 度 的 大 小 、 有 无 植 被覆 盖 、 降 雨 量 的 大小 在交流的过程中, 反思和修改实验方 案 中 不 合 理 的 地 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 案进行实验操作。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 境的重要性。 7、河流 对土地的 作用 河 流 的 形 成 过 程 做河流实验,探究 河 流 对 土 地 的 作 用。 培 养 对 土 壤 的 感 情。 8、减少 对土壤 的侵蚀 各 种 自 然 力 量 重 塑 地 表形太 认识到各种力量对 土壤的影响 通过模拟实验,检 验自己的家园。 对实验进行反思 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 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地球

    5、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 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 的认识基础。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 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 1 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 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 2 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 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 37 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 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 8 课是

    6、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 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 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第 5 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 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 6 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 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 7 课“河 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 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 化,以及和人类

    7、的关系。通过第 8 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 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 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 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 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 识。 (二)(二) 关于教学设计的建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议 第第 1 课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 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 的。

    8、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 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 了解平原、 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 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建议在课前我们就布置收集资料,让学生准备一些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 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在交流活动中,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 资料,来认识这些地形的具体特点。对学生的归纳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说出个 大概就行。为此教师也应该课前尽量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各种地 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实例。 观察地形图时,在学生观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向学生讲解地

    9、图观察的方法, 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例, 让学生了解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 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我认为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几点:(1)地球表面有山地、平原、丘陵等多种多 样的地形及这些主要地形的大致特点。(2)地表是崎岖不平的。(3)我国的 地形是西高东低的。 第第 2 课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 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 外部的力量。 教材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 地形地貌的。 火山和地

    10、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教材通过 3 个事例介绍了: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岛,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地震造成地 面裂缝、 塌陷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来了解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 么变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还可以了解到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其他地形地貌:断 层、峡谷、火山湖、火山锥、熔岩高原等。教学重点应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 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 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 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教材按照板块构造学说 来解释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断层、等地形地貌的形成。这些大陆板块漂浮 在地

    11、幔上部的软流层上,不断缓慢地移动,相互碰撞、分离,导致了地表巨大的 变化。 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了解板块运动,教师最好能演示或让学生分组做一些 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的运动方式,以及怎样导致地表 形态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山系、高原和平原 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第第 3 课课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从这一课起,学生开始认识地球外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教材把探索 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是什么原因使 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的呢?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 认识风化

    12、 作用。 岩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风化作用,教材中提及的基本都是物理风化。坚硬的 岩石变化的原因需由学生做出猜测,教材也提供了四种假设作参考:冷和热的作 用、 流水的作用、 植物的作用以及动物的活动。 做这几个模拟实验, 选材很重要, 实验中所需的岩石质地不能太硬。实际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对这些实验的理解程 度进行调整。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这些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中还安 排学生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流程图,需要我 们做示范和指导。 风化作用还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和云南的路南石 林就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

    13、认 识。 第第 4 课课 土壤中有什么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 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 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岩石风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寻找土壤的成分的活动,也是寻找土 壤源于岩石的证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 碎的土壤,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通过三种不同途径来观察土壤的成分。这三个 活动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对于沉积实验,教材提示学生重 做一遍,再次验证实验结果,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教材通

    14、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这 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场所;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 动植物残体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动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也希望学生通过 分析, 体会到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 物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希望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第第 5 课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从本课到第 7 课都是阐述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这一课旨在指 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雨点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本课通过“下雨” 的模拟实验, 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 认识

    15、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经验设 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活动是从学生经常看到的下雨 现象开始的。对侵蚀现象的认识,一是联系学生平常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通 过实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这个实验是个模拟实验,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明白实验 目的,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是观察雨前的土地和雨后的土地有什么不同, 二是观察径流与雨水有什么不同。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 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雨后的土地表面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较大的颗粒, 那些黏土、 细沙等较小的颗粒被雨水带走了,而径流与雨水相比,径流

    16、非常混浊,这两种现 象都证实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影响侵蚀的因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这个活动的重点 是设计实验。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确定研究的方法是对比实验,然后要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什么条件等。其 中难点是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什么条件不控制什么条件, 以及具体采取什 么措施来保证。 第第 6 课课 探索土地被侵蚀因素探索土地被侵蚀因素 本课是上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在这些 因素中重点是植物的覆盖、坡度的高低、降雨量的大小。 本课的重点是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为保证实验的科学

    17、 性,首先要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这一环节很重要。在实验前教师应该提醒实验中 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及注意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收集的证据 应该是:一是观察比较土地,降雨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土地上发生的现象;二 是观察比较径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径流有什么不同。在得出结论后,要把实验 的结果拓展到自然界中去, 让学生运用实验中的现象和结果推测并解释在自然界 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 化,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等。 影响侵蚀的因素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的对比实验。 教材对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主要因素作了提示: 土地坡度的大小、

    18、 有无植物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当然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 比如土壤的类型、 土地被垦殖的情况等等,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重点要让学生明 白对变量的控制, 即要控制哪些条件?不控制哪些条件?如何控制?尽可能的使 研究计划详细、周密些。 第第 7 课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在探究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后,本课继续探究流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形 成后对土地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是本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层 意思: 一是河流会侵蚀土地吗?二是除了侵蚀以外,还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河 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 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么样?在以上

    19、讨 论的基础上,学生将亲自做实验,值得注意的是为便于观察到实验现象,实验用 的土最好是混有少量沙的土,堆成的斜坡要有一定的弧度,有陡坡,有缓坡。实 验时,在向河流注水时,要确保杯子的出水口对准河道,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 是满的,确保水的流量不变。河流作用的实验观察重点是河道前后的变化。侵蚀 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教材中的图显示了河流怎样携带不同的沉积物并推动它 们运动。下面两幅图分别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 地支离破碎, 和黄河下游由于沉积作用, 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 同时了解并不是只有流水才能造成侵蚀和沉积,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土地也有 侵蚀和沉积作用

    20、。 第第 8 课课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这课是学生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的总结和综合运用, 也体现了将科学和技术 相结合的精神。 本课要求学生自己建造一个地形,并选择恰当的位置和材料建造 房屋。然后模拟暴雨,看看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受住暴雨的袭击,并从实验中寻找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 本课重点内容是如何防止和减少流水对土地的侵蚀, 以及侵蚀带来的危害。 本课通过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的活动,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知道如何 防止和减少自然力量对土地的侵蚀以及对家园的破坏。这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 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意义的。教学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和 总结前面

    21、学到的知识,主要是各种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以及影响侵蚀的因 素, 然后向学生提出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 什么位置建筑房屋?考虑了这些问题后,还可应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再要求学生 画出设计图还要进行解释和说明,并作出预测。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各组的设计和制作是不同条件,思考为 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在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实验后 的交流,应注重实验现象,和预测比较,实验后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反思实验成 败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等。在引导学生总结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时,应该包 括地球内部的力量和外部的力量,

    22、同时也要包括人类自身的活动。 三、三、 教案(电子教案)教案(电子教案)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 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 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 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 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

    23、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 片 , 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 、 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 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 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 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 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

    24、形地 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 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 并 小组交 流,统计地形。 4、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 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

    25、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 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 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 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 (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 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

    26、表示地貌、 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 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 2000 米5000 米以上的高原和 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 6000 米以上。深浅 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 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 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 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

    27、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 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 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 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 变化

    28、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 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 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 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 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 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 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

    29、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 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 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 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 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 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 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 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 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

    30、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 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 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 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 层 , 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 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 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 层的上

    31、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 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 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 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 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 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 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 料

    32、。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 、 水 、 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 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 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 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 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 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

    33、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 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 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 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 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 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 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 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

    34、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 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有什么现象产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 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 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出示豌豆发芽

    35、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 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 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 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 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 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

    36、查一下吧!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 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 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 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 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

    37、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 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 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 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 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 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

    38、。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 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 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 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 石子)直径大于 2 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 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

    39、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 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

    40、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 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 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

    41、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 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 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 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

    42、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 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 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 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 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 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

    43、吧。我们 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 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 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 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 与研究。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 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 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44、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 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 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 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 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 (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 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 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 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 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9509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