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2 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高考数学解答题压轴题突破讲义(原卷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3.2 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高考数学解答题压轴题突破讲义(原卷版).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3.2 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 高考数学解答题压轴题突破讲义原卷版 专题 3.2 轨迹 曲线 坐标 关系 关键 高考 数学 解答 压轴 突破 讲义 原卷版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专题专题 2 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动点轨迹成曲线,坐标关系是关键 【题型综述题型综述】 1.动点轨迹问题解题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 (1)直译法:一般步骤为: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 P(x,y);列式,列出动 点 P 所满足的关系式;代换,依条件式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 x,y 的方程式, 并化简;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2)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3)代入法(相关点法):动点 P(x,y)依赖于另一动点 Q(x0,y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 Q(x0
2、,y0)又在某已知曲线 上,则可先用 x,y 的代数式表示 x0,y0,再将 x0,y0代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当动点 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 x,y 均用一 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2.解轨迹问题注意: (1)求点的轨迹与求轨迹方程是不同的要求,求轨迹时,应先求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说明轨迹的形状、 位置、大小等. (2)要验证曲线上的点是否都满足方程,以方程解为坐标点是否都在曲线上,补上在曲线上而不满足方程 解得点,去掉满足方程的解而不再曲线上的点. 【典例指引】【典例指引】 类型一类型一
3、 代代点法求轨迹方程点法求轨迹方程 例 1 【2017 课标课标 II,理】,理】设 O 为坐标原点,动点 M 在椭圆 C: 2 2 1 2 x y上,过 M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 为 N,点 P 满足 2NPNM 。 (1) 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2)设点 Q 在直线3x 上,且1OP PQ。证明:过点 P 且垂直于 OQ 的直线 l 过 C 的左焦点 F。 【解析】 类型二类型二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例 2.【2016 高考新课标 1 卷】设圆 22 2150 xyx的圆心为 A,直线 l 过点 B(1,0)且与 x 轴不重合,l 交圆 A 于 C,D 两点,过 B 作
4、 AC 的平行线交 AD 于点 E. (I)证明EAEB为定值,并写出点 E 的轨迹方程; (II)设点 E 的轨迹为曲线 C1,直线 l 交 C1于 M,N 两点,过 B 且与 l 垂直的直线与圆 A 交于 P,Q 两点,求四边 形 MPNQ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析】 类型三类型三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例 32016 高考新课标高考新课标文数文数已知抛物线C: 2 2yx的焦点为F,平行于x轴的两条直线 12 , l l分别交C于 ,A B两点,交C的准线于PQ,两点 (I)若F在线段AB上,R是PQ的中点,证明/ /ARFQ; (II)若PQF的面积是ABF的面积的两倍,求
5、AB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析】 类型四类型四 直译法求轨迹方程直译法求轨迹方程 例 4. 已知动圆C过点1,0Q,且在y轴上截得的弦长为2. ()求圆心C的轨迹方程; ()过点1,0Q的直线l交轨迹C于 1122 ,A x yB xy两点,证明: 22 11 QAQB 为定值,并求出 这个定值. 【解析】 点睛:定点、定值问题通常是通过设参数或取特殊值来确定“定点”是什么、“定值”是多少,或者将该问题 涉及的几何式转化为代数式或三角问题,证明该式是恒定的. 定点、定值问题同证明问题类似,在求定点、 定值之前已知该值的结果,因此求解时应设参数,运用推理,到最后必定参数统消,定点、定值显现. 【扩
6、展链接】【扩展链接】 1.若一个圆 1 C内含于另一个圆 2 C,则与大圆内切与小圆外切的圆的圆心的轨迹为一椭圆,两圆的圆心为焦 点,其长轴长为两圆半径之和; 2.在一个圆内有一点,则过该点且与已知圆相切的圆的圆心的点的轨迹为一椭圆,且其长轴长为已知圆的 半径。 过两点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一负常数m的点的轨迹为一椭圆(两点除外)。两定点为椭圆的顶点, 两定点间的距离为长轴长。(10m 时,焦点在 x 轴上;当 1m 时,焦点在 y 轴上) 将圆的横坐标(或纵坐标)拉伸或缩短为原来的m倍,该圆变成椭圆; 连接圆内一定点与圆上任一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圆上该点到圆心的连线的交点的轨迹为一椭圆。方
7、 椭圆的长半轴与圆的半径长相等; 两个同心圆较大圆上任一点与圆心的连线与小圆交于一点,从大圆上该点作 x 轴的垂线, 则过小圆交点 向该垂线作垂线,其垂足的点的轨迹为椭圆。 【新题展示】【新题展示】 1 【2019 河南郑州一模(节选) 】设点为圆上的动点,点在 轴上的投影为 ,动点 满足 ,动点 的轨迹为 ()求 的方程; 【思路引导】 ()设 P(x,y) ,M(x0,y0) ,由已知条件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坐标转移法可得轨迹方程; 2 【2019 四川绵阳二诊】己知椭圆 C: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2,直线 l:ykx+m 与椭圆 C 交 于 A,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 (1)若直
8、线 l 过点 F1,且AF2十BF2 ,求直线 l 的方程; (2)若以 AB 为直径的圆过点 O,点 P 是线段 AB 上的点,满足 OPAB,求点 P 的轨迹方程 【思路引导】 (1) 设 A(x1, y1), B(x2, y2) 联立 整理得(1+2k2)x2+8k2x+8k2-8=0 根据弦长公式|AB|=, 代入整理得,解得得到直线 l 的方程 (2)设直线 l 方程 y=kx+m,A(x1,y1),B(x2,y2)联立整理得(2k2+1)x2+4kmx+2m2-8=0结 合韦达定理及条件,整理得 3m2=8k2+8从而有 |OP|2= (定值) ,得到点 P 的轨迹是圆,且去掉 圆
9、与 x 轴的交点写出点 P 的轨迹方程即可 3 【2019 安徽江南十校第二次联考】已知两个定点,动点到点 的距离是它到点 距离的 2 倍 (1)求 点的轨迹 ; (2)若过点作轨迹 的切线,求此切线的方程 【思路引导】 (1)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化简后可求得轨迹 的方程 (2)由于轨迹 是圆,故设切线方程为点 斜式,然后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列方程,求得切线的斜率验证斜率不存在时直线也满足题意, 由此求得题目所求的切线方程,有两条 4 【2019 湖北黄冈、华师附中等八校联考(节选) 】已知点,的两顶点, 且点 满足 (1)求动点 的轨迹方程; (2)设,求动点 的轨迹方程;
10、【思路引导】 (1)设出 点的坐标,代入,化简后求得动点 的轨迹方程 (2)设出 点的坐标,利用向量相等 列方程,转化为 的坐标,代入(1)中的方程可求得 的方程 5 【2019 广东江门调研(节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为不在 轴上的动点,直线、 的斜率满足 (1)求动点 的轨迹 的方程; 【思路引导】 (1)设,将利用斜率公式进行化简整理即可得点 P 轨迹方程; 6 【2019 广西柳州 1 月模拟(节选) 】已知点,直线为平面内的动点,过点 作直线 的垂 线,垂足为点 ,且 (1)求动点 的轨迹 的方程; 【思路引导】 (1)设动点,则,由展开计算得到的关系式即可; 【同步训练】【同
11、步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点F (1,0),直线l: 1x ,点P在直线l上移动, R是线段PF与y 轴的交点, 异于点R的点Q满足: RQFP, PQl. (1)求动点Q的轨迹的方程; (2) 记Q的轨迹的方程为E,过点F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曲线E的弦AB. CD,设AB. CD 的中点分 别为MN,问直线MN是否经过某个定点?如果是,求出该定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思路引导】 (1)由已知条件知,点 R是线段 FP 的中点,RQ 是线段 FP 的垂直平分线,点 Q的轨迹 E是 以 F为焦点,l为准线的抛物线,写出抛物线标准方程 (2)设出直线 AB的方程,把 A、B坐标代入抛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