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高 历史 核心 热点 现代 中国 政治 外交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1 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 高考热点与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者侧重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重点把握中国特色政党政治、 人大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完善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新中国由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推 行全方位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高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现代中 国政治及外交的演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选材种类多样,如文字、图表等,设问角度灵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考生复习备考时应掌握新中国民主、外
2、交为核心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横向与世界国际格局相联系, 多角度分析现代政治及外交演变的因素。 真题研究 综合考法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典例】 (2018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 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 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 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3、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 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 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 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4、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命题分析】 注重能力和方 法指导 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 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村民自治的意义”,体现 了“古今贯通”的命题原则 强化分析能力 宋代和明清、清末、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
5、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引导考 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 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审设问 设问要求 答题范围 答案来源 (1)乡约制度的变化及积极作用 (2)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村民自治的意义 (3)现代中国 (2)清末 (1)宋代到明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析材料, 明答案 变化作用 历史背景 意义 第(1)问,乡约制度的变化,学生在材料一中提取信息即 可比较、概括出
6、来,主要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和组织两方 面比较;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则需学生将相关所学知 识迁移到材料中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 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可以得出背景是救亡 图存的需要、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 “1909 年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联系 所学的清末新政的内容可知,清末城镇乡自治是当时 清末新政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 第(3)问相对简单,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 不难得出答案。 变化 作用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7、: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 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历 史 背景 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意义 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 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 【典例 1】 (2019 年浙江高考)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命题分析】
8、命题视角 宽 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扩大了考 查知识面,拓宽了教材内容 注重能力 素养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A 项,根据报影“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故 选 A 项; B 项,材料与北京市人大、政协无关,且根据所学,1954 年全国范围 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 B 项; C 项,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 1949 年 1 月 1 日前,排除 C 项; D 项,根据报影“已于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直属各单位自十月一日起
9、 实行务必如期实行”,实行日期为十月一日,排除 D 项。 【典例 2】 (2019 北京高考)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 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 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命题分析】 命题视野宽 以“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 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
10、部分”为切入命题,而这一现象 在教材中很少涉及 能力立意高 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 的解读能力;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 能力 素养考查广 时空观念: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 史料实证: “香港、 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 常所谓殖民地范畴”。 历史解释:考查“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选项分析 A 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项; B 项,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
11、的一部 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 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 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 C 项,“一国两制”提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排除 C 项; D 项,香港 1997 年回归,澳门 1999 年回归,排除 D 项。 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 【典例 3】 (2015 山东高考)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
12、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命题分析】 注重时空观念 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强化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对中英关系变化比较分析,考查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冷战背 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呼应社会热点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新新型大国关系 延展知识长度 从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视野看中英关系的变化 选项分析 A 项,1950 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 认的态度,故 A 项错误; B 项,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
13、到大使级外交 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 B 项正确; C 项,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 C 项错误; D 项,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 D 项错误。 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 【典例 4】 (2019 海南高考)1953 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 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 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
14、向 【命题分析】 考查主干知识 一边倒外交政策 注重能力和方法 指导 通过“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 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等信息,考查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深度 选项分析 A 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不是外交政策,排除 A 项; B 项,“科教兴国”提出于 1995 年,时间不符,排除 B 项; C 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 C 项。 D 项,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
15、“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 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 纠正学习苏联 的教条化倾向,故选 D 项; 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 【典例 5】 (2016 新课标全国卷)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命题分析】 材料新颖 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作为命题素材 角度新颖 从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
16、出口总额,折射出中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 交政策 呼应热点 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项分析 A 项,新中国 1972 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 故 A 项错误; B 项,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 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 B 项正确; C 项,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 D 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 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D 项错误。 真题研究 考向一 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新中国民主与
17、法制建设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从 共同纲领到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人大制确立;另一方面,要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工业化建 设相联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等。备考时,运用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 理解把握。 【真题 1】 (2015 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 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 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双十协定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