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docx

  •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 文档编号:689465
  • 上传时间:2020-08-1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84.9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docx》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年高 历史 核心 热点 现代 中国 政治 外交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1 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 高考热点与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者侧重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重点把握中国特色政党政治、 人大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完善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新中国由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推 行全方位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从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高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现代中 国政治及外交的演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选材种类多样,如文字、图表等,设问角度灵活,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的高度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考生复习备考时应掌握新中国民主、外

    2、交为核心的主干知识,同时注意横向与世界国际格局相联系, 多角度分析现代政治及外交演变的因素。 真题研究 综合考法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典例】 (2018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 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 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 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3、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 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 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 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4、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命题分析】 注重能力和方 法指导 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 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村民自治的意义”,体现 了“古今贯通”的命题原则 强化分析能力 宋代和明清、清末、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

    5、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引导考 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 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 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 审设问 设问要求 答题范围 答案来源 (1)乡约制度的变化及积极作用 (2)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村民自治的意义 (3)现代中国 (2)清末 (1)宋代到明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析材料, 明答案 变化作用 历史背景 意义 第(1)问,乡约制度的变化,学生在材料一中提取信息即 可比较、概括出

    6、来,主要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和组织两方 面比较;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则需学生将相关所学知 识迁移到材料中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 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可以得出背景是救亡 图存的需要、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二 “1909 年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联系 所学的清末新政的内容可知,清末城镇乡自治是当时 清末新政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 第(3)问相对简单,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 不难得出答案。 变化 作用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7、: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 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历 史 背景 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意义 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 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考法一 拓展教材的宽度 【典例 1】 (2019 年浙江高考)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命题分析】

    8、命题视角 宽 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扩大了考 查知识面,拓宽了教材内容 注重能力 素养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选项分析 A 项,根据报影“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北平为北京”,新中国定都于北京,故 选 A 项; B 项,材料与北京市人大、政协无关,且根据所学,1954 年全国范围 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排除 B 项; C 项,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 1949 年 1 月 1 日前,排除 C 项; D 项,根据报影“已于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直属各单位自十月一日起

    9、 实行务必如期实行”,实行日期为十月一日,排除 D 项。 【典例 2】 (2019 北京高考)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 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 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命题分析】 命题视野宽 以“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 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

    10、部分”为切入命题,而这一现象 在教材中很少涉及 能力立意高 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 的解读能力;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 能力 素养考查广 时空观念: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 史料实证: “香港、 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 常所谓殖民地范畴”。 历史解释:考查“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选项分析 A 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项; B 项,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

    11、的一部 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 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 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 C 项,“一国两制”提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排除 C 项; D 项,香港 1997 年回归,澳门 1999 年回归,排除 D 项。 考法二 延展知识的长度 【典例 3】 (2015 山东高考)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

    12、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命题分析】 注重时空观念 1950 年 1 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 年 6 月,中英互派代办; 1972 年 3 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强化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对中英关系变化比较分析,考查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冷战背 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呼应社会热点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新新型大国关系 延展知识长度 从更长的时间、更广的视野看中英关系的变化 选项分析 A 项,1950 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 认的态度,故 A 项错误; B 项,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

    13、到大使级外交 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个的利益和显示的需要出发,故 B 项正确; C 项,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 C 项错误; D 项,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 D 项错误。 考法三 挖掘认知的深度 【典例 4】 (2019 海南高考)1953 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 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 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

    14、向 【命题分析】 考查主干知识 一边倒外交政策 注重能力和方法 指导 通过“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 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等信息,考查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凸显核心素养 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深度 选项分析 A 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不是外交政策,排除 A 项; B 项,“科教兴国”提出于 1995 年,时间不符,排除 B 项; C 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 C 项。 D 项,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

    15、“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 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 纠正学习苏联 的教条化倾向,故选 D 项; 考法四 转换思维的角度 【典例 5】 (2016 新课标全国卷)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命题分析】 材料新颖 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作为命题素材 角度新颖 从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

    16、出口总额,折射出中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 交政策 呼应热点 中国推行全方位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选项分析 A 项,新中国 1972 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 故 A 项错误; B 项,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 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 B 项正确; C 项,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 D 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 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D 项错误。 真题研究 考向一 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关于新中国民主与

    17、法制建设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从 共同纲领到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人大制确立;另一方面,要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工业化建 设相联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等。备考时,运用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 理解把握。 【真题 1】 (2015 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 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 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双十协定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

    18、主党派和无党派 人士无关,故 A 项错误; 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 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故 B 项错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 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 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 C 项正确;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 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 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 及的利益关系在当

    19、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 D 项错误。 【真题 2】 (2018 全国卷) 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 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C 【解析】 本题以中共“八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 1956 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 建设。 材料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56 年”中共“八

    20、大”,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二是中共“八大”刘少奇的报告 强调法制建设。1956 年,中共“八大”上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我国主要矛盾是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法制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故答案 为 C 项。法制建设制度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A 项与题目时间不符;组建政权是 1949 年新政协会议的工作,B 项与题目时间不符;依法治国是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任务,D 项错误。 考向二 祖国统一问题 【考向点评】高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一国两制的提出及 实施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内在的差异

    21、,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也是中美关系最大的障碍,香港、 澳门是殖民侵略的结果。备考时,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 豪感。 【真题 3】 (2015 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 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 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答案】D 【解析】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

    22、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 间”是 1955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 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 1955 年,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54 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 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 C 项错误;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 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

    23、 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 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故 D 项正确。 考向三 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对中美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中 美正常化的国际背景及影响;另一方面,还会考查中美苏国际大三角关系的演变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等。备考时,运用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 4】 (2019 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 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

    24、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 治多极化的影响,故 C 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 A 项错 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 B 项错误;70 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 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 D 项错误。 考向四 中国外交成就 【考向点评】高考全国卷对中国外交成就的考查,一方面会结合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

    25、查中国外交政策 的调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大国影响力等内容;另一方面,还会考查中国对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备考时,运用时空观念、史实实证、历史解 释、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把握。 【真题5】(2015 海南高考 25) 19711978年, 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 超过1955 1970 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 16 年总和的 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中国的

    26、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 化趋势不断加强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1990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 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 年,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 界国家建成了 470 个项目”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 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 D 项正确。 【真题 6】 ( (2018.4 浙江高考 14)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 (略表) , 它反映了( ) 2

    27、000 2006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 77 523 1653 1858 213 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 105 35 1358 2102 2464 2703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 B C D 【答案】C 【解析】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故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银 行的作用,故错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进出

    28、口额呈上升趋势,彰显活力,故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对世 界经济秩序的影响,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考向五 中美日关系正常化 【考向点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建立福利国家、第三次科技革 命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经济等。复习备考时要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新变化的实质。 【真题 7】(2015 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 年 1 月, 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

    29、 位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 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 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 月 28 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 合公报 ,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 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

    30、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 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 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 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 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 自从 1894 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

    31、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 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 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的含义。 【答案】 (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

    32、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 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问题:台湾问题。 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 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 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33、(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 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材料一“1971 年 6 月, 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 (美国、 苏联、 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 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

    34、断进行接触”可以 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 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 (3)第一小问反应,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 年 9 月 29 日,中日两国 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50 年代以来, 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 “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 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角度作答。 (4)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本方面,根据材料四“自从 1894 年以来的半个世 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作答;从中国方 面,应该吸取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言之有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热点: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8946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