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增选择性必修文言文Ⅰ 课文6 石钟山记.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683894
  • 上传时间:2020-08-0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68.4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增选择性必修文言文Ⅰ 课文6 石钟山记.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增选择性必修文言文 课文6 石钟山记 新增 选择性 必修 文言文 课文 钟山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课文课文 6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一、诵读全文,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第1段) 水经 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 ( )深潭, 微风鼓 ( ) 浪,水石相搏 ( ),声如洪钟 (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 )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 )访 ( )其遗踪 (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 ( ),桴 ( )止响腾 ( ),余韵 ( ) 徐歇 (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 )疑之。石之铿然 ( )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 ),何哉? (第 2 段)元丰七年六月

    2、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 )饶之 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 焉 ( ),余固 ( )笑而不信也。至莫夜 ( )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 )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 ( )心动 ( )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噌 吰 (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 ( )澎湃 (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 大石当 ( )中流, 可坐百人,

    3、空中 ( )而多窍 ( ), 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 坎 ( ) 镗 鞳 ( )之声,与向 ( )之噌吰者相应 (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21 (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第 3 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大夫终 ( )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 ) 不传也而陋者 ( )乃 ( )以斧斤考击 (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余是以记 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答案 (1)断句略。 (2)(第 1 段)临:面对 鼓:作动词,振动 搏:击,拍

    4、 洪钟:大钟 虽:即使 始:才 访:寻求,探寻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函胡:同“含糊”, 指声音重浊而模糊 清越:清脆响亮 桴:鼓槌 腾:传播 余韵:余音 徐歇: 慢慢停止 尤:更加 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名:作动词,命名 (第 2 段)适: 往 赴: 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因: 于是 硿硿焉:硿硿地(发 出响声)。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固:本来 莫夜:晚上。 莫,同“暮”,夜晚 磔磔:鸟鸣声 方:正 心动:心惊 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罅: 缝隙 涵淡: 水波动荡 澎湃: 波浪相激 当: 阻挡 空中: 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窾坎:击物声 镗鞳:

    5、钟鼓声 向:刚才 应:应和 21识:同“志”, 记住 (第 3 段)殆:大概 终:终究 所以:的原因 陋者:浅陋的人 乃:竟, 竟然 考击:敲打 实:指事情的真相 二、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至莫 夜月明 汝识 之乎 答案 同“暮”,夜晚 同“志”,记住 2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自以为得其实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 多含转折意) 空中 而多窍 天空中 余方心动 欲还 内心有所触动 与风水 相吞吐 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 山水的方向等 答案 事情的真相 中间是空的 心惊 风和水 3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访 至唐李渤始访 其遗踪 穆公

    6、访 诸蹇叔(蹇叔哭师) 时余方访 君寓(谭嗣同传) (2)得 得 双石于潭上 因得 观所谓石钟者 自以为得 之矣 (3)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微波入焉 如乐作焉 答案 (1)动词,寻求、探寻 动词,询问 动词,访问、拜访 (2)得到 得以,能够 得到 (3)兼词,于此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之(那里) 语气助词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余自齐安舟 行适临汝 大石侧 立千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泊绝壁之下 而此独以钟名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 答案 名词作状语,用船,乘着船 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在 晚上 名词作动词,命名 使动用法,使鸣

    7、响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或曰此鹳鹤也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余是以记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得双石于潭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答案 判断句 标志词:者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判断句 标志词:者 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不、余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6文化常识 水经与水经注 : 水经是_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 137 条全国主要河

    8、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 1 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 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后来被_改编为水经注 。 水经注以水经 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 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 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 魏晋 郦道元 三、典句翻译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译文:_ 答案 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得分点:鼓、搏、洪钟, 句意通顺)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_ 答案 能

    9、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 到处都有, 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这是为什么呢? (得分点:定语后置,所在皆是、名,句意通顺) 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 相应,如乐作焉。 译文:_ 答案 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 打吞进吐出,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跟先前轰隆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 来一样。(得分点:当、中流、空中、窍、应、作,句意通顺)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文:_ 答案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得分 点

    10、:乃、考击、其实,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的句子是 “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 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 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在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 它 的 有 或 没 有 , 这 样 做 是 不 可 以 的 ” 的 句 子 是 “_ , _,_?” 4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表达自己在知道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 “_!” 答案 1.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2.士大夫终不

    11、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事不目见 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4.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赏析悦读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 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 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在艺术方面,这篇文章表现出以下几个 特点: 结构独特。 石钟山记的文章结构不像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 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 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 叙、描写、议论、抒情

    12、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行文曲折。文中写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 有曲折。对郦道元是以人之疑引出己之疑,而己之疑又是以比喻来表达;李渤本来是在纠正 郦道元的说法,作者引述时,特别加一句“自以为得之矣”,紧接着陡然一转“然是说 也,余尤疑之”,着一“尤”字,说它较郦道元的说法更不可信;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敲 击所谓“石钟”,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驳。 修饰巧妙。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 谷中者”“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

    13、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硿硿”“磔 磔”“噌吰”“窾坎镗鞳”),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文的 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 语言灵活。文章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写栖鹘时,先点出鸟名(“山上 栖鹘”),再写惊飞(“闻人声亦惊起”),最后才写其叫声(“磔磔云霄间”);写鹳鹤时,先 写声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或曰此鹳鹤也”)。前者 用拟声词“磔磔”形容其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两处水声的描写 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声是“微波”与山下的“石穴罅”相击而发出的,后面的水声是“风 水”与中

    14、流大石的窍穴相吞吐而发出的,这是声源不同;前面的“噌吰如钟鼓不绝”是一种 洪大响亮的声音,后面的“有窾坎镗鞳如乐作焉”是一种比较低而悠扬的声音,这是音 调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 “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鞳之声”,写的顺序也不同。 二、活用素材 素材点击 石钟山记一文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 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苏轼不盲目相信前人的结论,他敢于质疑权威,同时也勇于亲自实 践。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进行实地考察。虽然也未必真 正弄清楚了原因,但其精神行为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佩 服得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 山的得名有很多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为表象所迷惑,没有为前 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因为他的躬行,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 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增选择性必修文言文Ⅰ 课文6 石钟山记.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8389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