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20页).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676878
  • 上传时间:2020-08-04
  • 格式:DOC
  • 页数:128
  • 大小:2.8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20页).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课 年级 下册 数学 导学案 120 下载 _七年级下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初中
    资源描述:

    1、 1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1 相交线相交线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 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 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 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 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 重点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教学 难点 对顶角性质与应

    2、用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2 阅读课本 P1 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 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角的表示 方法 角的计算 互补的理 解 互助 释疑 5 1. .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 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 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 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 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 发生什么了变化? . 2.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

    3、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 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 P2内容,探讨 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动手操 作 探究 出招 15 1.画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并说出图中 4 个角,两两相配共 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 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 OC,它们的另一边互 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 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 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 会发现它 们的

    4、数量关系是 。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自 学 探 究 小 组 合 作 _ O _ D _ C _ B _ A 2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 1 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 “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 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 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 角的数量关系. 你能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纸过程中所看 到的现象吗?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3 小组内交流对顶角、邻补角的

    5、区别,并达成共识 班级 展示 3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关于对顶角、邻补角的认识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2 教师就学生的展示点拨 总结 提高 1 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特点 扩展 提升 4 1.例题:如图,直线 a,b 相交, 1=40,求2,3,4 的度数.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5 课本 p3 练习和习题 6.1 第 1、2 题 挑战 自我 5 1、 对应配套练习 2、如图,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 (1)若AOC+BOD=100,求各角 的度数. (2)若BOC 比AOC 的 2 倍多 33,求各角的度数.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O D C B A b a 4 3

    6、2 1 3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1.2 5.1.2 垂线(垂线(1 1)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 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 重点 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 难点 垂线的画法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

    7、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4 1如图,若1=60,那么2=_、 3=_、4=_ 2 改变上图中1 的大小, 若1=90,请画出这种图 形,并求出此时2、3、4 的大小。 小组内 完成 角的表示 方法 角 的 计 算 生活中与 垂直有关 的实例 互助 释疑 1 通过两个例题进一步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 探究 出招 15 1.阅读课本 P3的内容,回答上面所画图形中两 条直线的关系是_,知道两条直线互相 _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2. 用语言概括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 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其中一条

    8、直线是 另一条的_,他们的交点叫做_。 3垂直的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 若“直线 AB 垂直于直线 CD, 垂足为 O”,则记为_,并 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下图。 4.垂直的推理应用: 自学 探究 , 然后在 此基础 上发现 问题, 注意数 学学习 中的细 节。 4 O D C B A ( 1 ) AOD=90 ( ) ABCD ( ) ( 2 ) AB CD ( ) AOD=90( ) 5垂直的生活应用 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 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找 一找:在你身边,还能发现哪些“垂直”的实例?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3

    9、 小组内交流垂直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并达成共识 尺规作图 班级 展示 3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关垂直的定义以及表示 方法的认识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2 教师就学生的展示点拨,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矫正 总结 提高 1 垂直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和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扩展 提升 5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 L 的垂线. (1)已知直线 L, 画出直线 L 的垂线, 能画几条? L 小组内交流,明确直线 L的垂线有_条,即 存在,但位置有不_性。 (2)怎样才能确定直线 L 的垂线位置呢? 在直线 L 上取一点 A,过点 A 画 L 的垂线, 能画 几条?再经过直线 L 外一点 B 画直

    10、线 L 的垂线,这样 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A . B L L 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 2变式训练,请完成课本 P5练习第 2 题的画 图。 画完图后,归纳总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5 E (3) O D C B A 就是画它们所在_的垂线.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6 1、 习题 6.1 第 3、4、5 题 2、 对应配套练习的部分练习 挑战 自我 5 (有困难同学可以选做)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 等.( ) 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 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4.

    11、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对顶角互补,那么这两条 直线互相垂直.( ). (二)填空题. 1.如图 1,OAOB,ODOC,O 为垂足,若 AOC=35 ,则BOD=_. 2.如图 2,AOBO,O 为垂足,直线 CD 过点 O,且 BOD=2AOC,则BOD=_. 3.如图 3,直线 AB、 CD 相交于点 O,若EOD=40 , BOC=130 ,那么射线 OE 与直线 AB 的位置关系是_. 4.你能用折纸方法过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6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1.2 5.1.2 垂线(

    12、垂线(2 2)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学 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 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 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 重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教学 难点 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10 1.上学期我

    13、们学习过“什么什么最短”的几何知识, 还记得吗? 。 2.思考课本P5图5.1-8中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 农田 P 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3.自学课本 P5-6页的内容后,你能解决 2 中提出的问 题吗?若不能,有哪方面的困惑? 温故知 新,自 学 垂线的概 念,垂线 的性质 两点间的 距离 相交线 互助 释疑 3 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 P 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 短?师生共同分析再短的路径。 (可以动手画一画, 并量一量) 动手操 作 探究 出招 10 1问题转化 如果把小河看成是直线 L, 把要挖的渠道看成是一条 线段,则该线段的一个端点自然是农田 P, 另一个端 点就是直

    14、线 L 上的某个点。那么最短渠道问题会变 成是怎样的数学问题? 2.学具感受 自制学具:在硬纸板上固定木 条 L,L 外有一点 P,另一根 可以转动的木条 a 一端固定 在点 P,使木条 a 与 L 相交, 用数学 眼光思 考 自 学 探 究 , 小 组 _ l _ P _ a _ A 7 左右摆动木条 a,会发现它们的交点 A 随之变化, 线段 PA 长度也随之变化.观察:当 PA 最短时,直 线 a 与 L 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一下。 3.画图验证 (1)画直线 L,在 L 外取一点 P; (2)过 P 点出 POL,垂足为 O; (3)点 A1,A2,A3在 L 上,连接 PA、

    15、PA2、PA3; (4)用度量法比较线段 PO、PA1、PA2、PA3 的大小,.得出线段 最小。 4.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 (1) 学习课本 P6第二段内容回答什么叫“点到直 线的距离”?默写一遍: 叫 做 点 到 直点 到 直 线的距离线的距离 。 (2)对照课本 P5图 5.1-9, 回答线段 PO、 PA1、 PA2、 PA3、 PA4中, 哪一条或几条线段的长度是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合 作 尺规作图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2 小组内交流课本 P5, 的探究并达成共识 班级 展示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与 联系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

    16、正 2 (1)垂线段与垂线有何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有何区别与联系? 总结 提高 1 1、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 中, .简单说成: . 2、 叫做点到直线的点到直线的 距离距离 。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方法?还有什么困惑? 相互交流一下。 扩展 提升 5 1、 如果课本P5图5.1-8中比例尺为1:100000,试计算 农田 P 到小河的距离有多远? 2、解决课本 P5图 5.1-8 中提出的问题吗?在图形中 画出“最短渠道”的位置。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5 课本 p6 练习和习题 6.1 第 6、7 题 挑战 自我 5 对应配套练习 板 书 8 设 计 课

    17、后 反思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1.35.1.3 同位角、内错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角、同旁内角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 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 角.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教学 重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教学 难点 较复杂图形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导学 环

    18、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一起诵读,教师并要求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3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 角? 2. 图中的1 与5,3 与5, 3 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互助 释疑 3 1、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 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 的角? 2、 自学的过程请带着这个问题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细心观 察 9 探究 出招 15 1.如图(1) ,将木条a,b与木条 c 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

    19、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 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 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三线 八角” 。八角” 。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 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3)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 与5 这对角在两被截线 AB,CD 的 ,在截线 EF 的 ,形如“ ” 字型. 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同位角。 (2) 3 与5 这对角在两被截线 AB,CD 的 , 在截线 EF 的 ,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 对角叫内错角内错角。 (3) 3 与6 这对角在两被截线 AB,CD 的 , 在截线 EF 的

    20、,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 对角叫同旁内角同旁内角。 3.找出图(3)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 自 学 探 究 , 小 组 合 作 邻补角和 对顶角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3 小组内交流“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 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班级 展示 3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关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 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的认 识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2 教师就学生的展示点拨 总结 提高 2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 “F” 字型, “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

    21、 “Z” 字型, “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 “U” 字型, “之间同侧” 扩展 提升 5 例 1、如图(2)中1 与2,3 与4, 1 与4 分别是哪两条直 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例 2.课本 P7 的例题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6 课本 p7 练习和习题 5.1 第 11 题 挑战 自我 3 1、 对应配套练习 10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11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2.15.2.1 平行线平行线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

    22、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 行。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教学 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 理的推论. 2.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 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教学 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3 1.在平面内,两条

    23、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请同学门 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横及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他们向两方延长, 看成直线,他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3把三根木条看成三条直线,观察三根木条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可 能性? 两条直线 相交有几 个 交 点 ? 相交的两 条直线有 什么特殊 的位置关 系? 互助 释疑 8 顺时针转动木条 b 两圈,然后思考:把 a、b 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 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 b 时, 直线 b 与直线 a 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 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有没有直线 b 与 a 不相交的位置? 5.同学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 b 时,直线 b 与 c 的交点从在直线 a 上 A

    24、 点向左边距离 A 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 A 点,并垂合于 A 点,然后交点变为在 A 点的右 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 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右边又 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 a 左右两旁都 c b a 动手操 作 探究 出招 5 1.结合演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线的认识: 平行线是同一 的两条直线 平行线是 交点的两条直线 2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 特别注意:直线 a 与 b 是平行线,记作“ ”,这里“ ” 自 学 探 究 c b a B A 12 a C B 是平行符号. 思考: 如何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展 示 交 流 小组

    25、展示 2 小组内交流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班级 展示 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关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6 1.在转动教具木条 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 b 与 a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 a,点 B,点 C. (1)过点 B 画直线 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 C 画直线 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 B 的平行线平行吗? 总结 提高 3 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平行公理: (2)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共同点:都是“ ”,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 线

    26、存在并且是 的. 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 ,两垂线 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 ,也可在直线 . 注意找 相同点 和不同 点 扩展 提升 5 1.探索平行公理的推论. (1)直观判定过 B 点、C 点的 a 的平行 线 b、c 是互相 . (2)从直线 b、c 产生的过程说明 直线 b直线 c. (3)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法验证 bc. (4)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如果 那么 (5)简单应用.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两次, 得到三条折痕, 这 三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5 课本 p12 练习和习题 5.2

    27、 第 9 题 挑战 自我 6 1、对应配套练习 2、习题 6.2 第 11 题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c b a 13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2.25.2.2 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四种判定方法,并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 教学 重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教学 难点 定理形成过程

    28、中的逻辑推理及其书面表达。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2 1、 预习疑难: 。 2、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 _与这条 直线平行. 木工师傅 使用角尺 画 平 行 线,有什 么道理? 互助 释疑 1 部分学生可能对上一节的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有困难, 如有必要课堂上再讲解。 探究 出招 15 (一)平行线判定方法 1: 1、观察思考:过点 P 画直线 CDAB 的过程,三角尺起了什么作 用? 图中,1 和2 什么关系? 2、判定方法 1: 应用格式: 。1

    29、2(已知) 简单说成: 。 ABCD(同位角相 等,两直线平行) (二)平行线判定方法 2、3: 1、 思考:教材 14 页(试着写出推理过程) 判定方法 2: 应用格式: 。23(已知) 简单说成: 。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将上题中条件改变为24180,能得到 ab 吗?(试 写出推理过程) 判定方法 3: 应用格式: 。 24180(已知) 简单说成: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自 学 探 究 14 c P b a 4 3 2 1 c b a 21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2 小组内交流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判定方法以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 结果。 班级 展示 2 每

    30、组选派一名代表在本组的展示板上展示三个判定方法以及用数 学符号表示。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2 教师就学生的展示点拨 总结 提高 1 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判定方法以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结果。 扩展 提升 5 (三)数学思想:教材 15 页探究。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10 课本 p14 练习和习题 5.3 第 5、7、8、9 题 挑战 自我 5 1、 对应配套练习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15 c b a 43 2 1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3.1 平行平行 线的性质线的性质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31、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 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探索方法,培 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 性 教学 重点 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 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32、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2 1、预习疑难: 2、平行线判定: 平 行 线 判定 互助 释疑 2 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判定方法以及用数学符号表示的结 果是尤其是用数学符号表示多数学生的一个难点, 故对此 再加深理解。 探究 出招 12 (一)平行线性质 1、观察思考:教材 19 页思考 2、探索活动:完成教材 18 页探究 3、归纳性质: 同位角 。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 (二)证明性质的正确性: 1、 性质 1性质 2: 如右图, ab (已知) 12( ) 又31(对顶角相等) 。 23(等量代换) 。 2、性质 1性质 3:如

    33、右图,ab(已知) 自 学 探 究 , 小 组 合 作 16 12( ) 又 ( ) 。 。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3 小组内交流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内容以及用数学符号表 示的结果。 班级 展示 3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本组的展示板上展示平行线的三个 性质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形式。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2 教师就学生的展示点拨 总结 提高 1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在此总结 扩展 提升 5 (一) 例 (教材 20)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A=100 ,B=115 ,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1 、 分 析 梯 形 这 条 件 说 明 。 A 与D、B 与

    34、C 的 位置关系是 ,数量关系 是 。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8 课本 p20 练习第 1、2 题和习题 5.3 第 4、5、7、8 题 挑战 自我 7 1、 对应配套练习 2、 习题 5.3 第 13、14 题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DC B A 17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3.25.3.2 命题、定理命题、定理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

    35、念。会识别两个互 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 目标 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教学 难点 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3 1、预习疑难: 。 2、 填空: 平行线的 3 个判定方法的共同点是 。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

    36、别是 。 互助 释疑 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学生容易混淆,如有必要再次再做一解释 探究 出招 15 (一)命题: 1、阅读思考: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 也互相平行; 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这些句子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定义: 的语句,叫做命题 3、练习: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 (1)过直线 AB 外一点 P,作 AB 的平行线. (2)过直线 AB 外一点 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 AB 平行吗? (3)经过直线 AB 外一点 P, 可以作一条直线与 AB 平行. 请你再

    37、举出一些例子。 (二)命题的构成: 自 学 探 究 18 1、许多命题都由 和 两部分组成. 是已知事项, 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2、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 是 , 那么后接的的部分 是 . (三)、课本例 2,小组内完成。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2 小组内交流命题的构成 班级 展示 3 组于组之间互相出题,完成竞赛。班长并记录,选出优胜小组。 总结 提高 2 真命题: 。 (三)命题的分类 (定理: 的真命题。 ) 假命题: 。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10 课本 p22 练习 1、2 题和习题 5.3 第 9、12 题 挑战 自我 8 对应配套练习

    38、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19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5.4 5.4 平移平移 课型 新授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课标 依据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 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参见例 65) 。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 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 2、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教学 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教学 难点 平移的作图.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39、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呈现 目标 用小黑板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诵读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2 预习疑难 。 探究 出招 20 (一)平移变换 预习课本 P27P29,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观察思考: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 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2、探索活动: 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的雪人? 自 学 探 究 20 A B C EF G A B C E D F 图3 图2 图1 F E D CB A A B C EF G A B C E D F 图3 图2 图1 F E D CB A

    40、 3、思考:在所画的相邻的两个图案中,找出三组对应点,连接它 们,观察它们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4、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一定的距 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 注意:图形的平移是由和决定的。 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水平。 5、平移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 和。 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与原来 的图形的对应线段, 对应 角,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6、对应练习: (1)如图 1, ABC 平移到 DEF,图中 相等的线段有,相等的角有 ,平行的线段有 。 (2)把一个 ABC 沿东南方向平移 3cm,则 AB 边上的中点 P 沿 方向平移了cm。 (3)如图, ABC

    41、是由四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则可 以看成是 ADF 平移得到的小三角形是。 (4)如图, DEF 是由 ABC 先向右平移格,再向 平移格而得到的。 (5)如图,有一条小船,若把小船平移,使点 A 平移到点 B,请 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 FE D C B A 21 (二)平移作图 如图,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 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ABC. 展 示 交 流 小组 展示 3 小组内做上面的平移作图 班级 展示 3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本组的展示板上展示上面的平移作图 点 拨 升 华 反馈 矫正 1 教师就学生的展示点拨 总结 提高 1 平移的性质,平移作图需要掌握的技巧。

    42、扩展 提升 3 课本 p29 例题 课 堂 作 业 达标 训练 7 课本 p30 练习和习题 5.4 第 1、2、3、4、5、6 题 挑战 自我 5 1、 对应配套练习 1、ABC 在网格中如图所示, 请根据下列提示作图 (1)向上平移 2 个单位长度. (2) 再向右移 3 个单位长度. 2、已知三角形 ABC、点 D,D 为 A 的对应点。过点 D 作三角形 ABC 平移后的图形。 B A A BC 22 板 书 设 计 课后 反思 集体备课导学案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 学 单元 第 5 单元 课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复习课复习课) ) 课型 复习 主备学校 初审人 终审人 主备人 合作团队 导学 环节 课堂 流程 时 间 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 学法 指导 知识 链接 自 主 学 习 温故 知新 7 【知识网】 24 1.对顶角、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图(1) 中具 有这两种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20页).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7687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