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2: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676742
  • 上传时间:2020-08-04
  • 格式:DOC
  • 页数:22
  • 大小:603.1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2: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考 数学 复习 专题讲座 新概念 问题 答案 下载 _二轮专题_中考复习_数学_初中
    资源描述:

    1、 1 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中考数学专题讲座二二:新概念型问题新概念型问题 一、一、中考专题诠释中考专题诠释 所谓“新概念”型问题,主要是指在问题中概念了中学数学中没有学过的一些概念、新运 算、新符号,要求学生读懂题意并结合已有知识、能力进行理解,根据新概念进行运算、推 理、迁移的一种题型.“新概念”型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数学压轴题的新亮点.在复习中应重视 学生应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新概念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是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 三、三、中考典例剖析中考典例

    2、剖析 考考点一:点一:规律题型中的新概念规律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例 1 (永州)我们把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如 1,3,9,19,33,就是 一个数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与它前一个数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如 2,4,6,8,10 就是一 个等差数列,它的公差为 2如果一个数列的后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的差组成的新数列是等差 数列,则称这个数列为二阶等差数列例如数列 1,3,9,19,33,它的后一个数与前 一个数的差组成的新数列是 2,6,10,14,这是一个公差为 4 的等差数列,所以,数 列 1,3,9,19,3

    3、3,是一个二阶等差数列那么,请问二阶等差数列 1,3,7,13, 的第五个数应是 思路思路分析:分析:由于 3-1=2,7-3=4,13-7=6,由此得出相邻两数之差依次大 2,故 13 的后 一个数比 13 大 8 解答:解:由数字规律可知,第四个数 13,设第五个数为 x, 则 x-13=8,解得 x=21,即第五个数为 21, 故答案为:21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类问题关键是确定二阶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2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1(自贡) 若 x 是不等于 1 的实数, 我们把 1 1x 称为 x 的差倒数, 如 2 的差倒数是 1 12 =-1, -1 的差倒数为 1 1 (

    4、1) = 1 2 ,现已知 x1=- 1 3 ,x2是 x1的差倒数,x3是 x2的差倒数,x4是 x3的差倒数,依次类推,则 x2012= 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概念考点二:运算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例 2 (菏泽)将 4 个数 a,b,c,d 排成 2 行、2 列,两边各加一条竖直线记成 ab cd ,概 念 ab cd =ad-bc,上述记号就叫做 2 阶行列式若 1 1 11 xx xx =8,则 x= 思路思路分析:分析:根据题中的新概念将所求的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整理后即可求出方程的解,即为 x 的值 解:解:根据题意化简 1 1 11 xx xx =8,得: (x+1)2-(1-x)2

    5、=8, 2 整理得:x2+2x+1-(1-2x+x2)-8=0,即 4x=8, 解得:x=2 故答案为:2 点评: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属于新概念的题型,涉及的知识有:完全平方公式,去 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根据题意将所求的方程化为普通方程是解本题的关键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2 (株洲)若(x1,y1)(x2,y2)=x1x2+y1y2,则(4,5)(6,8)= 考点三:考点三:探索题型中的新概念探索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例 3 (南京)如图,A、B 是O 上的两个定点,P 是O 上的动点(P 不与 A、B 重合) 、 我们称APB 是O 上关于点 A、B 的滑动角 (1)已知APB 是O

    6、 上关于点 A、B 的滑动角, 若 AB 是O 的直径,则APB= ; 若O 的半径是 1,AB=,求APB 的度数; (2)已知 O2是O1外一点,以 O2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1相交于 A、B 两点,APB 是 O1上关于点 A、B 的滑动角,直线 PA、PB 分别交O2于 M、N(点 M 与点 A、点 N 与 点 B 均不重合) ,连接 AN,试探索APB 与MAN、ANB 之间的数量关系 思路思路分析:分析:(1)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 90即可求解;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OB=90, 再分点 P 在优弧上; 点 P 在劣弧上两种情 况讨论求解; (2)根据点 P 在O1上的位置分

    7、为四种情况得到APB 与MAN、ANB 之间的数量关 系 解:解: (1)若 AB 是O 的直径,则APB=90 如图,连接 AB、OA、OB 在 AOB 中, OA=OB=1AB=, OA2+OB2=AB2 AOB=90 当点 P 在优弧上时,AP1B= AOB=45; 当点 P 在劣弧上时,AP2B= (360AOB)=1356 分 (2)根据点 P 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点 P 在O2 外,且点 A 在点 P 与点 M 之间,点 B 在点 P 与点 N 之间,如图 MAN=APB+ANB, 3 APB=MANANB; 第二种情况:点 P 在O2外,且点 A 在点 P

    8、 与点 M 之间,点 N 在点 P 与点 B 之间,如图 MAN=APB+ANP=APB+(180ANB) , APB=MAN+ANB180; 第三种情况:点 P 在O2外,且点 M 在点 P 与点 A 之间,点 B 在点 P 与点 N 之间,如图 APB+ANB+MAN=180, APB=180MANANB, 第四种情况:点 P 在O2内,如图, APB=MAN+ANB 点评:点评:综合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本题难度较大,注 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3 (陕西)如果一条抛物线 y=ax2+bx+c(a0)与 x 轴有两个交点,那么以该抛物线的顶点

    9、和这两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称为这条抛物线的“抛物线三角形” (1)“抛物线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2)若抛物线 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 b 的值; (3)如图,OAB 是抛物线 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否存在以原点 O 为 对称中心的矩形 ABCD?若存在,求出过 O、C、D 三点的抛物线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说 明理由 4 考点四:考点四:开放题型中的新概念开放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例 4 (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对于任意两点 P1(x1,y1)与 P2(x2,y2)的“非 常距离”,给出如下概念: 若|x1-x2|y

    10、1-y2|,则点 P1与点 P2的“非常距离”为|x1-x2|; 若|x1-x2|y1-y2|,则点 P1与点 P2的“非常距离”为|y1-y2| 例如: 点 P1(1, 2) , 点 P2(3, 5) , 因为|1-3|2-5|, 所以点 P1与点 P2的“非常距离”为|2-5|=3, 也就是图 1 中线段 P1Q 与线段 P2Q 长度的较大值(点 Q 为垂直于 y 轴的直线 P1Q 与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P2Q 交点) (1)已知点 A(- 1 2 ,0) ,B 为 y 轴上的一个动点, 若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为 2,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 B 的坐标; 直接写出点 A 与点

    11、B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 (2)已知 C 是直线 y= 3 4 x+3 上的一个动点, 如图 2,点 D 的坐标是(0,1) ,求点 C 与点 D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 C 的坐 标; 如图 3,E 是以原点 O 为圆心,1 为半径的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点 C 与点 E 的“非常距离” 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 E 与点 C 的坐标 思路思路分析:分析: (1)根据点 B 位于 y 轴上,可以设点 B 的坐标为(0,y) 由“非常距离”的概 念可以确定|0-y|=2,据此可以求得 y 的值; 设点B的坐标为 (0, y) 因为|- 1 2 -0|0-y|, 所以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

    12、最小值为|- 1 2 -0|= 1 2 ; 5 (2)设点 C 的坐标为(x0, 3 4 x0+3) 根据材料“若|x1-x2|y1-y2|,则点 P1与点 P2的“非常 距离”为|x1-x2|”知,C、D 两点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x0= 3 4 x0+2,据此可以求得点 C 的 坐标; 当点 E 在过原点且与直线 y= 3 4 x+3 垂直的直线上时, 点 C 与点 E 的“非常距离”最小, 即 E(- 3 5 , 4 5 ) 解答思路同上 解:解: (1)B 为 y 轴上的一个动点, 设点 B 的坐标为(0,y) |- 1 2 -0|= 1 2 2, |0-y|=2, 解得,y=2

    13、或 y=-2; 点 B 的坐标是(0,2)或(0,-2) ; 点 A 与点 B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 1 2 ; (2)C 是直线 y= 3 4 x+3 上的一个动点, 设点 C 的坐标为(x0, 3 4 x0+3) , -x0= 3 4 x0+2, 此时,x0=- 8 7 , 点 C 与点 D 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 8 7 , 此时 C(- 8 7 ,15 7 ) ; E(- 3 5 , 4 5 ) - 3 5 -x0= 3 4 x0+3- 4 5 , 6 解得,x0=- 8 5 , 则点 C 的坐标为(- 8 5 , 9 5 ) , 最小值为 1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综

    14、合题对于信息给予题,一定要弄清楚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本 题中的“非常距离”的概念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4 (台州)请你规定一种适合任意非零实数 a,b 的新运算“ab”,使得下列算式成立: 12=21=3, (-3)(-4)=(-4)(-3)=- 7 6 , (-3)5=5(-3)=- 4 15 , 你规定的新运算 ab= (用 a,b 的一个代数式表示) 考点五:考点五:阅读材料题型中的新概念阅读材料题型中的新概念 例例 5 (常州)平面上有两条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且BOD=150 (如图) ,现按如 下要求规定此平面上点的“距离坐标”: (1)点 O 的“距离坐标”为

    15、(0,0) ; (2)在直线 CD 上,且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p(p0)的点的“距离坐标”为(p,0) ;在直 线 AB 上,且到直线 CD 的距离为 q(q0)的点的“距离坐标”为(0,q) ; (3)到直线 AB、CD 的距离分别为 p,q(p0,q0)的点的“距离坐标”为(p,q) 设 M 为此平面上的点,其“距离坐标”为(m,n) ,根据上述对点的“距离坐标”的规定,解决 下列问题: (1)画出图形(保留画图痕迹) : 满足 m=1,且 n=0 的点 M 的集合; 满足 m=n 的点 M 的集合; (2)若点 M 在过点 O 且与直线 CD 垂直的直线 l 上,求 m 与 n 所满

    16、足的关系式 (说明: 图中 OI 长为一个单位长) 思路思路分析:分析: (1)以 O 为圆心,以 2 为半径作圆,交 CD 于两点,则此两点为所求;分 别作B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并且反向延长,即可求出答案; (2)过 M 作 MNAB 于 N,根据已知得出 OM=n,MN=m,求出NOM=60 ,根据锐角 三角函数得出 sin60 = MN OM = m n ,求出即可 解:解: (1)如图所示: 7 点 M1和 M2为所求; 如图所示: 直线 MN 和直线 EF(O 除外)为所求; (2)如图: 过 M 作 MNAB 于 N, M 的“距离坐标”为(m,n) , OM=n,MN=m,

    17、 BOD=150 ,直线 lCD, MON=150 -90 =60 , 在 RtMON 中,sin60 = MN OM = m n , 即 m 与 n 所满足的关系式是:m= 3 2 n 点评:点评: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值,角平分线性质,含 30 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主要 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5 (钦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x,y) ,若规定以下两种变换: f(x,y)=(y,x) 如 f(2,3)=(3,2) ; g(x,y)=(-x,-y) ,如 g(2,3)=(-2,-3) 按照以上变换有:

    18、f(g(2,3) )=f(-2,-3)=(-3,-2) ,那么 g(f(-6,7) )等于( ) A (7,6) B (7,-6) C (-7,6) D (-7,-6) 四、中考真题演练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8 1 (六盘水)概念:f(a,b)=(b,a) ,g(m,n)=(-m,-n) 例如 f(2,3)=(3,2) , g(-1,-4)=(1,4) 则 gf(-5,6)等于( ) A (-6,5) B (-5,-6) C (6,-5) D (-5,6) 2 (湘潭)文文设计了一个关于实数运算的程序,按此程序,输入一个数后,输出的数比 输入的数的平方小 1,若输入 7,则输

    19、出的结果为( ) A5 B6 C7 D8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运算,根据题意得出输出数的式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 (丽水)小明用棋子摆放图形来研究数的规律图 1 中棋子围城三角形,其棵数 3,6, 9,12,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图 2 中的 4,8,12,16,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 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 A2010 B2012 C2014 D2016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4 (常德)规定用符号m表示一个实数 m 的整数部分,例如: =0,3.14=3按此规定 的值为 5 (随州)概念:平面内的直线 1 l与 2 l相交于点 O,对于该平面内任意一点 M,点 M 到直 线 1

    20、 l、 2 l的距离分别为 a、b,则称有序非实数对(a,b)是点 M 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 概念,距离坐标为(2,3)的点的个数是( ) A2 B1 C4 D3 6 (荆门) 新概念: a, b为一次函数 y=ax+b (a0, a, b 为实数) 的“关联数” 若“关联数”1, m-2的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则关于 x 的方程 1 1x + 1 m =1 的解为 7 (自贡)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曲线 CDEF 叫做正三角形的渐开线,其中弧 CD、弧 DE、弧 EF 的圆心依次是 A、B、C,如果 AB=1,那么曲线 CDEF 的长是 8 (泉州)在ABC 中,P 是 AB 上的动

    21、点(P 异于 A、B) ,过点 P 的直线截ABC, 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我们不妨称这种直线为过点 P 的ABC 的相似线,简记为 P(lx) (x 为自然数) (1)如图,A=90 ,B=C,当 BP=2PA 时,P(l1) 、P(l2)都是过点 P 的ABC 的相似线(其中 l1BC,l2AC) ,此外,还有 条; 9 (2)如图,C=90 ,B=30 ,当 BP BA = 时,P(lx)截得的三角形面积 为ABC 面积的 1 4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9 (铜仁地区)如图,概念: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锐角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角 的 余切,记作 ctan,即 ctan= 角

    22、 的邻边 角 的对边 = AC BC ,根据上述角的余切概念,解下列问题: (1)ctan30 = ; (2)如图,已知 tanA= 3 4 ,其中A 为锐角,试求 ctanA 的值 10 (无锡)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两点 P1(x1, y1) , P2(x2, y2) , 我们把|x1-x2|+|y1-y2| 叫做 P1、P2两点间的直角距离,记作 d(P1,P2) (1)已知 O 为坐标原点,动点 P(x,y)满足 d(O,P)=1,请写出 x 与 y 之间满足的关 系式,并在所给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 所组成的图形; (2)设 P0(x0,y0)是一定点,Q(x,

    23、y)是直线 y=ax+b 上的动点,我们把 d(P0,Q)的 最小值叫做 P0到直线 y=ax+b 的直角距离试求点 M(2,1)到直线 y=x+2 的直角距离 11 (厦门)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2,3) 、B(6,3) ,连接 AB如果点 P 在直线 y=x-1 上,且点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小于 1,那么称点 P 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 (1)判断点 C( 7 5 , 2 2 )是否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并说明理由; (2)若点 Q(m,n)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求 m 的取值范围 10 12 (兰州)如图,概念:若双曲线 y= k x (k0)与它的

    24、其中一条对称轴 y=x 相交于 A、B 两点,则线段 AB 的长度为双曲线 y= k x (k0)的对径 (1)求双曲线 y= 1 x 的对径 (2)若双曲线 y= k x (k0)的对径是 102,求 k 的值 (3)仿照上述概念,概念双曲线 y= k x (k0)的对径 13 (绍兴)联想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我们可引入如下概念 概念: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 举例:如图 1,若 PA=PB,则点 P 为ABC 的准外心 应用:如图 2,CD 为等边三角形 ABC 的高,准外心 P 在高 CD 上,且 PD= 1 2 AB,求APB 的度数 探究:已知ABC 为直角

    25、三角形,斜边 BC=5,AB=3,准外心 P 在 AC 边上,试探究 PA 的长 11 14(嘉兴) 将ABC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度, 并使各边长变为原来的n倍, 得ABC, 即如图,我们将这种变换记为,n (1)如图,对ABC 作变换60 ,3得ABC,则 SABC:SABC= ;直线 BC 与直线 BC所夹的锐角为 度; (2)如图,ABC 中,BAC=30 ,ACB=90 ,对ABC 作变换,n得ABC, 使点 B、C、C在同一直线上,且四边形 ABBC为矩形,求 和 n 的值; (3)如图,ABC 中,AB=AC,BAC=36 ,BC=l,对ABC 作变换,n得ABC, 使点 B、C

    26、、B在同一直线上,且四边形 ABBC为平行四边形,求 和 n 的值 15 (台州)概念:P、Q 分别是两条线段 a 和 b 上任意一点,线段 PQ 长度的最小值叫做线 段 a 与线段 b 的距离 已知 O(0,0) ,A(4,0) ,B(m,n) ,C(m+4,n)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点 (1)根据上述概念,当 m=2,n=2 时,如图 1,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是 ; 当 m=5,n=2 时,如图 2,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即线段 AB 长)为 ; (2)如图 3,若点 B 落在圆心为 A,半径为 2 的圆上,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记为 d, 求 d 关于 m

    27、 的函数解析式 (3)当 m 的值变化时,动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始终为 2,线段 BC 的中点为 M, 求出点 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 点 D 的坐标为(0,2) ,m0,n0,作 MNx 轴,垂足为 H,是否存在 m 的值使以 A、 M、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 相似?若存在,求出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2 专题专题讲座讲座二二:新概念型问题新概念型问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三、三、中考典例剖析中考典例剖析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1 3 4 解:x1=- 1 3 , x2= 1 1 1 () 3 = 3 4 ,x3= 1 3 1 ( ) 4 =4,x

    28、4= 11 143 , 差倒数为 3 个循环的数, 2012=670 3+2, x2012=x2= 3 4 , 故答案为: 3 4 264 解:(x1,y1)(x2,y2)=x1x2+y1y2, (4,5)(6,8)=46+58=64, 故答案为 64 3解: (1)如图;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 A 必在 O、B 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 OA=AB,即:“抛 物线三角形”必为等腰三角形 故填:等腰 (2)抛物线 y=-x2+bx(b0)的“抛物线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该抛物线的顶点( 2 , 24 b b )满足 2 24 bb (b0) b=2 13 (3)存在 如图,作OC

    29、D 与OAB 关于原点 O 中心对称,则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当 OA=OB 时,平行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又AO=AB, OAB 为等边三角形 作 AEOB,垂足为 E, AE=3OE 2 4 b =3 2 b (b0) b=23 A(3,3) ,B(23,0) C(-3,-3) ,D(-23,0) 设过点 O、C、D 的抛物线为 y=mx2+nx,则 122 30 333 mn mn , 解得 1 2 3 m n 故所求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x2+23x 4解:根据题意可得: 12=21=3= 22 12 , (-3)(-4)=(-4)(-3)=- 7 6 = 22 34

    30、, (-3)5=5(-3)=- 4 15 = 22 35 , 14 则 ab= 22 ab = 22ab ab 故答案为: 22ab ab 5C 解:f(-6,7)=(7,-6) , g(f(-6,7) )=g(7,-6)=(-7,6) 故选 C 四、中考真题演练四、中考真题演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A 2B 3D 解:3,6,9,12,称为三角形数, 三角数都是 3 的倍数, 4,8,12,16,称为正方形数, 正方形数都是 4 的倍数, 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12 的倍数, 201012=1676, 201212=1678, 201412=16710, 2016 12=168,

    31、 2016 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 故选 D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44 解:34, 3+1+14+1, 4+15, +1=4, 故答案为:4 5C 解:如图所示,所求的点有 4 个, 15 故选 C 6x=3 解:根据题意可得:y=x+m-2, “关联数”1,m-2的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m-2=0, 解得:m=2, 则关于 x 的方程 1 1x + 1 m =1变为 1 1x + 1 2 =1, 解得:x=3, 检验:把 x=3 代入最简公分母 2(x-1)=40, 故 x=3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故答案为:x=3 74 解:弧 CD 的长是120 1 180 = 2 3 , 弧 DE

    32、 的长是:120 2 180 = 4 3 , 弧 EF 的长是:120 3 180 =2, 则曲线 CDEF 的长是: 2 3 + 4 3 +2=4 故答案是:4 8 (1)1; (2) 1 2 或 3 4 或 3 4 解: (1)存在另外 1 条相似线 如图 1 所示,过点 P 作 l3BC 交 AC 于 Q,则APQABC; 故答案为:1; (2)设 P(lx)截得的三角形面积为 S,S= 1 4 SABC,则相似比为 1:2 如图 2 所示,共有 4 条相似线: 16 第 1 条 l1,此时 P 为斜边 AB 中点,l1AC, BP BA = 1 2 ; 第 2 条 l2,此时 P 为斜

    33、边 AB 中点,l2AC, BP BA = 1 2 ; 第 3 条 l3,此时 BP 与 BC 为对应边,且 BP BC = 1 2 , BP BA =cos30 BP BC = 3 4 ; 第 4 条 l4,此时 AP 与 AC 为对应边,且 AP AC = 1 2 , 1 sin30 4 APAP ABAC , BP BA = 3 4 故答案为: 1 2 或 3 4 或 3 4 三、解答题三、解答题 9解: (1)RtABC 中,=30, BC= 1 2 AB, AC= 22 ABBC= 22 1 4 ABAB= 3 2 AB, ctan30 = AC BC =3 故答案为:3; (2)t

    34、anA= 3 4 , 设 BC=3,AC=4,则 AB=5, ctanA= AC BC = 4 3 10解: (1)由题意,得|x|+|y|=1, 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P 组成的图形如图所示。 17 (2)d(M,Q)=|x-2|+|y-1|=|x-2|+|x+2-1|=|x-2|+|x+1|, 又x 可取一切实数,|x-2|+|x+1|表示数轴上实数 x 所对应的点到数 2 和-1 所对应的点的距 离之和,其最小值为 3 点 M(2,1)到直线 y=x+2 的直角距离为 3。 11解: (1)点 C( 7 5 , 2 2 )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理由是: 点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小于

    35、1,A、B 的纵坐标都是 3, ABx 轴,3-1=2,3+1=4, 当纵坐标 y 在 2y4 范围内时,点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点 C 的坐标是( 7 5 , 2 2 ) , y= 5 2 2,且小于 4, C( 7 5 , 2 2 )在直线 y=x-1 上, 点 C( 7 5 , 2 2 )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 (2)由(1)知:线段 AB 的“临近点”的纵坐标的范围是 2y4, 把 y=2 代入 y=x-1 得:x=3, 把 y=4 代入 y=x-1 得:x=5, 3x5, 点 Q(m,n)是线段 AB 的“临近点”, m 的取值范围是 3m5 12解:过 A 点作 ACx

    36、轴于 C,如图, 18 (1)解方程组 1 y x yx ,得 1 1 1 1 x y , 2 2 1 1 x y , A 点坐标为(1,1) ,B 点坐标为(-1,-1) , OC=AC=1, OA=2OC=2, AB=2OA=22, 双曲线 y= 1 x 的对径是 22; (2)双曲线的对径为 102,即 AB=102,OA=52, OA=2OC=2AC, OC=AC=5, 点 A 坐标为(5,5) , 把 A(5,5)代入双曲线 y= k x (k0)得 k=5 5=25, 即 k 的值为 25; (3)若双曲线 y= k x (k0)与它的其中一条对称轴 y=-x 相交于 A、B 两点

    37、, 则线段 AB 的长称为双曲线 y= k x (k0)的对径 13解:若 PB=PC,连接 PB,则PCB=PBC, CD 为等边三角形的高, AD=BD,PCB=30 , PBD=PBC=30 , PD= 3 3 DB= 3 6 AB, 19 与已知 PD= 1 2 AB 矛盾,PBPC, 若 PA=PC,连接 PA,同理可得 PAPC, 若 PA=PB,由 PD= 1 2 AB,得 PD=BD, APD=45 , 故APB=90 ; 探究:解:BC=5,AB=3, AC= 22 BCAB= 22 53=4, 若 PB=PC,设 PA=x,则 x2+32=(4-x)2, x= 7 8 ,即

    38、 PA= 7 8 , 若 PA=PC,则 PA=2, 若 PA=PB,由图知,在 RtPAB 中,不可能 故 PA=2 或 7 8 14解: (1)根据题意得:ABCABC, SABC:SABC=( A B AB )2=(3)2=3,B=B, ANB=BNM, BMB=BAB=60; 故答案为:3,60; (2)四边形 ABBC是矩形, BAC=90 =CAC=BAC-BAC=90 -30 =60 在 RtABC 中,ABB=90 ,BAB=60, ABB=30, n= AB AB =2; (3)四边形 ABBC是平行四边形, 20 ACBB, 又BAC=36 , =CAC=ACB=72 BB

    39、A=BAC=36 ,而B=B, ABCBBA, AB:BB=CB:AB, AB2=CBBB=CB(BC+CB) , 而 CB=AC=AB=BC,BC=1, AB2=1(1+AB) , AB= 5 1 2 , AB0, n= B C BC = 5 1 2 15解: (1)当 m=2,n=2 时, 如题图 1,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即为 2; 当 m=5,n=2 时, B 点坐标为(5,2) ,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即为线段 AB 的长, 如答图 1,过点 B 作 BNx 轴于点 N,则 AN=1,BN=2, 在 RtABN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2

    40、222 12ANBN=5 (2)如答图 2 所示,当点 B 落在A 上时,m 的取值范围为 2m6: 当 4m6,显然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A 半径,即 d=2; 当 2m4 时,作 BNx 轴于点 N,线段 BC 与线段 OA 的距离等于 BN 长, ON=m,AN=OA-ON=4-m,在 RtABN 中,由勾股定理得: d= 22 2(4)m=4 168mm= 2 812mm 21 (3)依题意画出图形,点 M 的运动轨迹如答图 3 中粗体实线所示: 由图可见,封闭图形由上下两段长度为 8 的线段,以及左右两侧半径为 2 的半圆所组成, 其周长为:28+22=16+4, 点

    41、M 随线段 BC 运动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周长为:16+4 结论:存在 m0,n0,点 M 位于第一象限 A(4,0) ,D(0,2) ,OA=2OD 如图 4 所示,相似三角形有三种情形: (I)AM1H1,此时点 M 纵坐标为 2,点 H 在 A 点左侧 如图,OH1=m+2,M1H1=2,AH1=OA-OH1=2-m, 由相似关系可知,M1H1=2AH1,即 2=2(2-m) , m=1; (II)AM2H2,此时点 M 纵坐标为 2,点 H 在 A 点右侧 如图,OH2=m+2,M2H2=2,AH2=OH2-OA=m-2, 22 由相似关系可知,M2H2=2AH2,即 2=2(m-2) , m=3; (III)AM3H3,此时点 B 落在A 上 如图,OH3=m+2,AH3=OH3-OA=m-2, 过点 B 作 BNx 轴于点 N,则 BN=M3H3=n,AN=m-4, 由相似关系可知,AH3=2M3H3,即 m-2=2n (1) 在 RtABN 中,由勾股定理得:22=(m-4)2+n2 (2) 由(1) 、 (2)式解得:m1= 26 5 ,m2=2, 当 m=2 时,点 M 与点 A 横坐标相同,点 H 与点 A 重合,故舍去, m= 26 5 综上所述,存在 m 的值使以 A、M、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D 相似,m 的取值为:1、3 或 26 5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讲座2:新概念型问题(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676742.html
    四川天地人教育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